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软件开发 >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研究

一、重庆市N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认知排序是否一致?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认知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现有理论和问卷调查列出15项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学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的培训、学科竞赛指导、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对毕业实习加强指导、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活动、教师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教师具有从事相关职业的经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信息发布、企业的参与、企业对毕业生评价的反馈意见的记录与运用、毕业校友反馈和大学生自我培养。问卷调查采用七级量表,1—7分值越高表明认为该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越强。调查问卷主要在重庆市N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发放,共发放了重庆地区80份社会用人单位问卷,涉及18个行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有效问卷为77份;发放了65份高校辅导员、职能部门教师和专任教师问卷,有效问卷为64份;发放了300份高校学生问卷,有效问卷为271份,问卷统计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选择“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重要性程度的影响因素”排序。社会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的认知与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发布、实践基地建设、职业规划教育、毕业实习指导、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我培养,这是培养和优化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并使之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

二、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的对策

优化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解决重庆市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是高校、学生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主要从高校、学生和社会层面分析重庆市N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策略。

1.高校创新社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为目标定位,把握好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变化、需求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整合多方的力量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完善就业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平台不仅提供就业岗位数量、变化等信息,还要提供就业政策和法规,以及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的变化,便于大学生预测市场的未来需求,及时调整个人求职目标、内容和途径。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生涯管理教育,借助人———职匹配理论、无边界职业生涯理论全程指导大学生就业规划,并贯穿大学阶段的始终。要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帮助大学生明确适合个人的职业目标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合理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改革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培养及优化尤为重要,首先,要综合把握好高校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突出整体性;处理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增加灵活性;处理好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关系,强调育人性;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强化实践性”[6]。具体来说,抓好第一课堂的教学环节,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要抓好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通过各种大型作业、社会调查、学生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责任心和认真的做事态度[7]。同时要利用好学生社团、创业设计比赛、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并注重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习指导和管理,有学者提出毕业实习可以帮助缩小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结构[8]。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大毕业实习环节的投入及重视力度,并且在大学生考核体系中增加毕业实习的比重。此外,引导教师更好地关注和指导毕业实习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

2.大学生应转变心态,重视自我培养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供给主体,应将个人发展意愿与社会需求结合,积极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注重自我学习、自我开发、自我能力提升和就业能力结构优化。要紧密结合市场变化和岗位需求,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自身应根据无边界职业生涯的要求准确做好自我认知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培养个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执行能力和学习能力,努力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要重视培养个人忠诚度、责任感、诚信、吃苦耐劳、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个人品质与形象,使得个人就业能力结构和社会需求相匹配。

3.社会参与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培养、形成与优化是一个多方互动的过程,需要社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应积极鼓励社会用人单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与高校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社会用人单位还可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选派企业优秀骨干及管理人员参与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参与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培养过程。

三、结论

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和社会三者结合的角度对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其深层原因在于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认知存在差异。因此,解决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和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不足的是,本文仅以重庆N高校和用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难免有一定局限,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作者:王建明 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


    更多软件开发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失衡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rjkf/127335.html

    相关专题:网络兼职 安阳师范学院


    上一篇: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法探索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农业信息化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