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特点分析

一、多样化

民国时期,在树立起学习西方美术教育的认识后,办学过程中又因地域、类型的不同,多所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各不相同,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特点,这一点在教学形式和教学目的上表现得尤为鲜明。首先是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长期以来,中国美术教育一直沿用着手工作坊的教育形式,而在民国时期,这一形式终于被彻底打破,变为了国立和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的并行发展。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国内形势较为复杂,民国政府的财力有限,在兴办国立美术学校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大力提倡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工商企业家创办私立学校,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了私立学校的地位,承认其毕业证书的合法性。于是,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兴办私立美术学校的热潮。如刘海粟、乌始光创立的上海美术院,颜文樑创立的苏州美术专门学校等,都在当时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到1936年,全国共有近三十所美术私立院校,可见其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另一方面,民国政府也克服多重困难,努力兴建国立院校。1928年,国立艺术院创办于杭州,蔡元培任首任院长,随后林风眠接任,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当时国立美术学校的领军者。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艺术系,聘请徐悲鸿担任负责人,由此而形成的徐悲鸿式教学体系,更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私立和国立两种形式的学校并行发展,互为补充,这种形式的多样性,保证了高等美术教育这个新生事物的顺利发展。其次是教育目的的多样化。因为学校的性质不同,学校负责人的艺术理念不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的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徐悲鸿执掌的南京大学艺术系,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来反映现实,以实现绘画的社会功能;高剑父创办的春睡画院中,则要求学生要以发展中国传统绘画为己任;而刘海粟在上海美术专科学习工作期间,要求学生将绘画视为是一种主观精神和情感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创作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现在看来,各种教育目的虽然均有所侧重,但也正是这种多样化,才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有利于中国美术的整体发展。

二、系统化

虽然民国时期的美术院校分为国立和私立两种形式,但是两者均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高等美术教育的雏形。具体来说,这种系统化主要表现在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科设置的系统化。以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专为例,1918年建成时,仅招收绘画和图案两科。1922年,扩充为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工艺图案科、装饰建筑图案科四大类型。到了1925年,则对现有的科目进行了扩充和细分,如中国画系就分为了写生组、山水组和花卉组,图案系则分为金木组、木工组、陶瓷组等六个组。可以看出,整个学科设置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规范和系统的过程。其次是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在办学初期,无论是国立还是私立院校,开设的课程类型都十分丰富,既有西方绘画类课程,又有中国画类课程和其他辅助的艺术理论课程。其用意是好的,旨在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随之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学生学的知识和技能过于宽泛,难以突出重点。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多所院校都及时调整了课程设置,采用了通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通识课程是指学生入校后必须先要学习的课程,具有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而学完通识课程之后,则要根据自身的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如中国画方向、油画方向等。通过这种课程设置的不断系统和完善,实现了由博到专的有机结合。最后是师资建设系统化。由于民国高等美术教育要进行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所以师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从当时上海美专的师资情况来看,19名授课教师中,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有9名,传统的中国画教师有7名,留校毕业生有3名,这些不同身份、经历的教师,充分满足了教学的需要,有力推动了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经常邀请一些社会画家和社会进步人士来校讲学或担任兼职教师,极大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了多种思想的融合。从学科设置、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三方面可以看出,整个民国美术教育是始终朝着系统化方向发展的,一旦发现不足之处,便予以及时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质量得到了最坚实的保障。

三、融合化

之所以称民国时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美术在该时期迎来了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而中西融合、西学东渐,则正是这场变革最鲜明的标志。所以,在当时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中,也明显表现出了这种融合化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融合。当时多所院校的负责人,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都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所以对西方美术教育思想有着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并将其与中国美术教育予以了有机的融合。如徐悲鸿在充分肯定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同时,强调绘画具有的写实功能,希望绘画者通过写实绘画,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林风眠认为美术教育要“美”与“术”并重,重在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艺术精神;刘海粟认为绘画就是“我的生命的创造性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这种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都从不同角度对中西两种绘画的优秀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实践,为探索时期的中国美术发展找到了新的方法和路径。其次是教学方法的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西方绘画则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自主探索。两者各有侧重,各有所长。而在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则对两种手法进行了融合。如刘海粟在任教期间,就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创新,往往是仅对学生做出大致要求,然后让学生放手去探索,全盛时期的上海美专近一千人,却没有出现过某一种风格垄断的局面,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是得益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又如岭南画派的高剑父,其十分注重对学生绘画基本功的训练,几乎到了一种苛刻的程度,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严师”,同时其又十分强调写生的重要性,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比赛和画展。他的教学方法,既有对中国传统绘画教学方法的继承,又有对西方绘画教学方法的借鉴,可谓是两者精华的有机融合。最后是教学内容的融合。在课程设置已经稳定和系统化的基础上,很多学校又根据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了融合。如林风眠就曾经要求中国画方向和西画方向的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旨在通过课程的融合让学生同时了解和认识中西两种绘画,为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看出,在中西融合、西学东渐思想的影响下,民国时期的高等美术教育也在多个环节表现出了这种融合化特征,有力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在民国时期相对复杂、落后的环境下,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能够从无到有,并获得初步的发展,实在难能可贵。特别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更是能够给当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所以,在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不应将目光仅投向于西方,百年前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同样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长处,能够给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多个教学环节以直接的帮助。本文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为放射医学论文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薛银河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特点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58047.html

    相关专题:金属失效分析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上一篇:规范化管理在高校修缮改造工程的应用
    下一篇: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