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医学教育对中医药学科的实用性

1转化中医药学的内涵表述

由于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的差异,两者的转化医学各具特点。对于中医药来说,医药合于一体,而且中医学有自己的疾病观和治疗观。因此,转化中医药学的内涵阐述既要全面又要突出特点。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色,转化中医药学应以此为前提,在临床中以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辨证论治出发,疾病与证候并重,针对辨病和辨证分类,在立法处方、药物配伍、证候传变、疾病预后、药效和疗效评价、药物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广泛查阅医学典籍,名家医案,深度发掘包括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文献资源,从中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技术和药物或获得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并借鉴和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手段,多学科交叉研究,发挥各自优势,应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药理学等技术以及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在不同的研究层面对与证候发生、发展、传变、预后,疗效评价、药物作用靶点和质量控制等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同时,赋予相应的具有中医特征内涵的脏腑和四诊合参信息,进而指导临床应用研究,体现中医药学“临床—医学典籍—临床”的转化路径[7]。

2转化中医药学的研究分支

转化中医药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血肉是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其核心是转化,其目标是适合临床需要的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技术、方案或药物。中医药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离开这些,转化中医药学学科将会是空中楼阁。研究分支可分为中医和中药两大板块,在此两大板块下,可考虑细分为若干学科研究专业,现提出下列几点设想以供讨论。

2.1转化中医学

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与其研究技术的落后是一个突出的矛盾。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表述的研究成果往往由于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或不统一,可重复性差,在国际上难以交流,阻碍中医理论的传播,并使一些研究成果得不到国际医学界的承认。转化中医学,其目的是借助转化医学兴起的机遇,引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概念,充分发挥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特色,以循证医学证实中医学临床经验积累和临床疗效,将中医学从经验医学上升到实证医学[5],再转入基础研究,然后从基础到临床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转化中医学的两种模式:第一是从临床经验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第二是从医学典籍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由于应用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使转化中医学易于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同时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从经验或典籍记载向实证发展并寻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优势病种和扩大其应用领域。

2.2转化中药学

2010年9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立。这是第一个中药转化医学研究中心,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转化医学进行了讨论和诠释[8]。结合中药药性理论和配伍应用,采取现代研究技术手段,在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等方面已具备了成立转化中药学研究方向的条件。中药的优势之一是以君臣佐使配伍复方实现个体化治疗,顺应了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那么,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或范畴是什么呢?有学者已对此问题做过研究,认为中药转化研究中,用相关基因解释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而用一组化学成分描述复方的物质基础[9]。也有研究分析指出,中药转化研究以组分配伍研究为内容,开发现代中药研制的新模式[10]。另有学者认为,转化中药学着重对中药组分间不同配比与药理效应的关系进行研究[11]。近来,有报道提出“方剂组学(Formulomics)”的概念,作为中医药复方转化研究新思路和内容[12]。因此,对于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应有中药理论的鲜明特色。中药理论讲究平衡机体(纠正偏性),系统调节;复方是主次分明(君臣佐使)的化学成分组合群;药物作用模式是多点-多点(系统-系统)。因此,转化中药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体现中药特色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临床有效复方的甄选和评价;复方的配伍关系,复方的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动学以及安全性评价;化学成分组合群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学可以考虑采用:病证结合中医证候量化指标并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表观特征,参考系统生物学评价体系;以整体表达、整体筛选模式,根据方证对应关系筛选复方(特别是对于中医优势病种)。

3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面对的困难

王永炎院士指出:“中药转化医学就是从基础到临床、到民众、到全球,……中药的现代诠释是一种创新。”张伯礼院士也提出:“中药是转化医学的杰出代表,……中药研究应突破传统思路。”[8]可以说转化中医药学学科既古老也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有着转化医学的身影;说其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学科,仍处于襁褓之中,但作为一门创新学科,将会丰富我国中医药教育创新知识体系的建设内容。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需要面对困难,主要是能作为学科依托的转化中医药研究中心(平台)少。除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医老年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上述提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外,鲜见其他的转化中医药研究机构,因此会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不利。另外,在目前大部分的中医院校中,将转化中医药研究的理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尚欠缺,缺乏对转化中医药研究的敏感性,缺乏对加快转化中医药研究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4构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策略

解决上述存在的主要困难,首先要审视中医药的现实国际地位,树立忧患意识、前瞻意识和推广中医药的使命感。文化复兴也属于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作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将能增强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在管理机制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整合相关资源,统筹规划,试点运行转化中医药研究的实施和监督管理机制,通过一段时间(例如1年)运行反馈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找到机制中有待改进的部分,从而有助于加快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建立。最后,要秉承“转化”理念,让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从事临床医疗的人员以及中药研发企业界联合起来,为转化中医药学学科的构建而共同配合,互相协作。转化中医药学学科是创新学科,期待医药界同仁们予以关注,集思广益,为我国的转化中医药研究、创新学科建设和转化中医药研究人才培养而努力。

作者:唐汉庆 许世华 王宁莉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医学教育对中医药学科的实用性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36167.html

    相关专题:供应链成本控制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


    上一篇:农业引导机制资本投资分析
    下一篇:民族混合班级管理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