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由于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有机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45分钟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实施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许多章节都蕴含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如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生物》第1章第2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重要概念,包括环境、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等,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第7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重点强调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明白植树造林的意义,并自觉参与植树、保护植物。另外,像“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可渗透“防止水土流失”;“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可渗透“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稳定”等等。关键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和知识点,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生态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

2.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体验生态环境教育的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亲身经历环保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共鸣,养成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1)成立生物兴趣小组,让校园处处洋溢生态环境教育的气息学习完“植物的主要类群”后,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学生给校园内木本植物分类挂牌;和美术老师合作,引导学生创作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拍摄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照片,并选择优秀作品在教学楼的走廊和教室展出;从七年级开始,各班的每个学习小组都要养护一种植物,在班级布置评比中作为一个考评点;“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保护一片绿地撑起一片蓝天”等宣传标语在校园随处可见。(2)结合重要纪念日,开展各种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如每年的“爱鸟周”,教师可尝试开展系列环保活动:请林业局动管科的专业人员开展爱鸟护鸟的科普讲座,举办保护鸟儿的漫画展,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当地常见鸟的征文比赛,让喜欢绘画的同学设计爱鸟护鸟的小报,利用鸟类标本在校内外进行宣传活动。在“植树节”前后,和团委老师带领团员们去农村植树,到福山森林公园开展“爱绿护绿”活动,创办“植树节”手抄报,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竞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让教师和学生享受到自然带来的清新,懂得植树绿化的重要,同时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了生态环境教育效果。此外,3月22日的“世界水日”、4月22日的“地球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6月25日的“世界土地日”,都是很好的主题宣传活动日,有利于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和校外环保活动。(3)结合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参观生态教育基地利用每周的综合实践课,请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协助,带领学生到自来水厂、科技馆、地震台、气象局、化工厂等单位参观,学生了解到许多生态环境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同时也懂得环境污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危害。在学生心中埋下生态道德的种子,使学生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生幼小的心灵深处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坚固的“生态屏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4)利用迎检机会,成立环保志愿者组织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学校团委组织成立了环保志愿者组织,由学校委派一名生物教师担任总指挥。无论是校园内的卫生保洁,还是校外的“文明城市,我当小卫士”活动,同学们都尽心尽力,在实践中成长。如开展“吾爱吾校,清洁校园”志愿者活动;“保护母亲河———‘美丽城市美丽心灵家园清洁行动’”为主题的清洁城市活动;利用周末进社区清理卫生死角活动;“雷锋精神永相传———清洁家园齐行动”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良好习惯,并通过活动形成人人讲生态、个个讲环保的良好氛围,为创建美好幸福的家园添砖加瓦。(5)尝试开发校本教材,构建特色环保课程每学年由学校的生物教研组牵头,各班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若干个环保研究性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从教师教什么、学生想要学什么的角度,围绕着“当地生态环境”去探讨,分成若干个小主题,每个小主题的后面都设置了研究小课题,如《红菇生态资源调查》项目、《母亲河污水来源调查》项目、《金塘化工园区排污途径调查》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生态环境意识,达到生态环境教育的目的。通过几届师生的共同努力,利用环保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开发出了《保护生命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教育》教材,利用该教材成功开设环保特色课程,更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3.规范日常行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行为

保护环境是公民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和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内容。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规范的指导,从而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观念,养成自觉节约能源,具有环境道德要求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生物考研组通过举办“低碳知多少”活动,教育学生平时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回收,反对浪费,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污水,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折花木,不践踏草坪,不在厕所和走廊乱涂乱画,不损坏公共财物等。

4.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宣传,强化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机渗透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生物》第7章“我国植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中讲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合理的森林资源利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行为使得荒山越来越多。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等也使得土地沙漠化的情况日益严重。此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等相关条款。又如在教学第17章第2节“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时,教师可简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法规知识。再如在讲授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还可以继续补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

总之,生态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势在必行,既是《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更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生物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发掘拓展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环保内容,为培养21世纪具有高水平环保素质的公民而努力。

作者:赖琼华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第六中学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32208.html

    相关专题:南京地方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上一篇:幼儿教育环境家庭教育论文
    下一篇:电力设计企业内控管理问题及策略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