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共3篇)

第一篇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生命教育紧密相连。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生命教育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关注,而且是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生命价值的提升”。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与生命教育紧密相连。《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能珍惜生命,了解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材用六册书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创设情境,在“读”中感受生命。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章的生命意识转化成语言,因此必须通过“读”,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存在及生命的灿烂。朱自清的《春》,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意境清新。我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听读、范读、跟读、齐读。读着读着,初春的山、水、太阳、草、花、风、雨……在学生心灵中幻化出一派盎然的生机,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学生在美丽的春光中,敞开心扉、展开想象,与生命拥抱,进行对话,在读中升华对生命的认识。2.合作探究,在“议”中解读生命。《夸父逐日》是上古神话,夸父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驰骋天地,饮干江河。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合作,对文章结尾的意思进行生命的探究:在“弃其杖,化为邓林”中究竟表现了怎样的生命精神?学生认为夸父虽然死了,但生命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他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点生命的机会,他希望他的梦想能在后来者身上实现,他希望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学生对夸父生命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他们的生命意识正在慢慢地增强。3.拓展迁移,在“悟”中咀嚼生命。鲁迅的《孔乙己》,我们可以从生命伦理角度思考“孔乙己”的生命:“倘若孔乙己活在现代,他的命运会转变吗?”经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得到以下结果:在当时,孔乙己的生命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严重摧残与毒害,他的生命并未得到当时人们的尊重,人们对他的生命表现出来的是漠视与麻木。假如到了现代,孔乙己的生命会得到尊重和关怀,孔乙己的生命价值将得以实现。因为现代社会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可以为他提供生活的保障;现代人的思想当中更多对弱者的关爱,对生命的尊重。同样的生命,两个社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洞察当时社会的人情风貌,思考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在经过对不同时代生命的思考后,学生最终咀嚼出:生命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中才会被尊重;要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二、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

皮亚杰说:“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针对初中生的特点,通过开展有价值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生命内涵的认识,挖掘生命潜能。《感受自然》综合性活动,通过对自然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观察认识,通过对四季景色的独特体验,“理解自然的生命,体悟自然的灵性”。《漫话探险》综合性学习,我开展一场辩论,辩题分别为“推崇探险”和“反对探险”。通过辩论,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刻的思考:探险其实是人类认识、探索自然的一种方式,可以培养生存能力和独立精神。《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我组织学生观看战争电影《辛德勒名单》,让学生进一步审视战争,审视生命:生命是应该尊重和珍惜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及生命的升华。语文是文化的承载,是重要的传播工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丰富语文教学内涵,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4.9.

[2]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杨定胜,杨定云.论生命教育的场域———基于语文教学的视角.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0.

[5]唐翠华.如何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生命教育.咸丰教育信息网,2011.

作者:吕莉 单位:永康市第三中学

第二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生命;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一、语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令亿万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汶川地震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毁掉了无数美好的家园。同时,使我们认识到生命之于每个人的弥足珍贵。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生命教育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和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好、领悟生命之艰辛、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语文学科在渗透生命教育中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每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和思考的。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利用和开发现有教材,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的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多层次认识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意义、建构生命的信仰、实现生命的和谐,最终实现对生命的认识的全面提升。

(一)唤醒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一个人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二)欣赏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建立一种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从而带领他们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三)领悟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

(四)探求

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也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让学生明确“活着”,还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五)建构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学会以科学心胸面对现实人生。人生在世,存在不同层次的信仰和追求。个体除了物欲的满足外,还有精神和心灵的追求,还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对心灵归宿的探求。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华将人生分为六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和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可见,语文教育作为一种人生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构生命之信仰。透过《归去来兮辞》,让学生体验陶渊明顺应自然、忘怀得失、遗世独立的洒脱,体味陶渊明淡泊明志、乐天知命超生死的“自然”。通过《题西林壁》,让学生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功利的束缚,超越现实功名、金钱、物欲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才能真正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坦然面对人生的苦难,实现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六)实现

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一种广泛的和谐。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实现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让学生体验生命和谐之貌,引导他们实现生命的真和谐。通过品读“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让学生体验作者与自然和谐所得之乐;通过“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让学生体验作者伤今怀古之情;通过欣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悟那种欲辩已忘言的真意。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一个人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像善待自己一样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语文学科与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学生和教师都应认识到:语文教育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人生,这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的教育。

作者:刘强 单位:族初级中学

第三篇

摘要:生命教育是一种启发人心智的教育,是引发人们能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因,正因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张力,与时俱进,激发鲜活的教学灵感,运用新鲜的事物作为教学的元素和素材,才真正能触动人类心里那种积极向上的迸发生命美好的前进动力。

关键词:生命教育;自然;功利教育;语文教育

一、汉语语文教学热与东西方文化差异

当前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正热,曾经中国人以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让国人刮目相看,现在老外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更是让国人瞠目。汉语教学主要是语言上的训练和习得,然而不同于传统的中文语言教学,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对于国内大致相同的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反馈从不同质类的文化碰撞上表现出了种种差异。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东西方留学生混合班的教学。这个班23个人,两个来自加拿大,一个墨西哥,一个来自阿根廷,一个来自俄罗斯,一个来自捷克,一个来自越南,16个韩国人,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45岁。课堂教学伊始采用的是传统的汉语教学方式,根据教材和大纲设计教学方案,讲授汉语词组、语法,完成练习。毋庸置疑,学习兴趣浓厚的同学们几乎是提着耳朵上课,但是只要5到10分钟左右同学中开始出现面带困惑,查字典的,开始画画玩笔的就逐渐多了起来。其中表情丰富喜欢插嘴提问的是来自欧美大陆的同学,韩国的孩子们大多是和中国学生一样的表情,就是没有表情,老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做。至于做的对不对另当别论,教师会感觉韩国的学生跟中国的学生更像,所以教起来更适应一些。因为出于对教师的礼貌和尊重,同学们安坐在课堂内听讲,但是一个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最大的快乐却没有了:没有了思想的交流、共鸣,看不到学生学习的实时进步表现,当然更谈不上对这门课是否喜爱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教师和学生只是共同渡过了这一节课四十分钟,一切只是为了最后的考试通过。这一点东方国家的孩子们仿佛更适应,而西方国家的同学们则明确表示:我们不需要考级证书。

二、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革新

这样几节课上下来,我觉得要给她们一些改变。改变之一:增加社会实践的环节。把课堂教学移到社会环境,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自然习得生活语言。带领学生徒步出游,一路上介绍中国的交通规范,人民的生活习惯,登山经历的人文景观,这期间同学们带着放松的心情,怀着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一路上边比划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有时也夹杂着其他语言辅助交流。由于是徒步来回,也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市井文化生活,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片段,有的同学甚至因此学会了一些方言。改变之二:根据学生的喜好增加了他们很感兴趣的流行歌曲教唱环节。对于中文的诗歌韵律节奏以及中文词语的内涵和感情色彩寓意多样性的感知又增加了他们的兴趣,那个阿根廷的学生后来告诉我他现在迷上了中文歌曲,而且还学会了一首粤语歌,他觉得中文很有魅力。改变之三:增加课堂上同学发言和质疑的时间。这一点欧美的同学似乎很熟悉,而韩国和越南的同学不太适应,他们更倾向于教师的“一言堂”。但是有时候欧美的同学虽然问题多也勇于表达,但是他们经常会问一些和本轮课堂教学不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课外的问题。当然教师不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多数中国教师尤其是有一定国内学生教学经验的教师并不习惯这种超出平常自由度的课堂,因为这样会打乱教师原本安排的教学进度,难以按计划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敏捷的抓住问题和课堂教学的关联,继续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研究兴趣。改变之四:促使学生带着疑问来上课,带着疑问来讨论,带着疑问去做课外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完成作业任务。当学生带着作业下课的时候,我发现韩国的学生尤其是女生非常勤奋的在写作业,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为荣;而加拿大的那个学生则在电脑上上网,寻找为什么这个词是这个意思和有关这个词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所以考试的时候,往往写汉字正确率高得分也较高的是韩国学生,但平时课堂互动较好的却是欧美的学生。汉语教学除了让学生习得中文的字形读音以外,还要有运用能力的要求,反复训练是习得一门语言必需的过程,但是多种文化背景下的人要想熟练掌握中文,训练确是一个不小的痛苦。所以让学生尤其是习惯于欧美教学模式的学生去进行中国人所崇尚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孩子现在也没几个能受得了。如果学生们能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对这门课上所探讨的问题产生兴趣,那么就能最大程度的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少了很多完成任务的痛苦压力,多了一些共同探究感兴趣问题的快乐和收获感。改变之五:也是最重要的改变,以学生自学和学生互学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和引导地位。中国传统教学尤其是人文类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老师大多引经据典、博闻强识,学生学习以识记为主,鲜少探究为什么,对传统和教师的权威也是深信不疑。对学习的内容以继承沿袭为主,因此古时有把学生读书而不思考比喻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完成任务。而很多国外的学生则不愿在听“天书”上浪费时间,相反如果有更鲜活的元素和方式,他们更愿意尝试。还有很多改变都是因这群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量身制订的教学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种族文化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和接纳,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没有天生能做教师的人,只有能教人学的人。”“教师是教学生去学的指导员。”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学生不是教师的灌输对象,他们的生活是多元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一节专业课能够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本来就很有限,但是如果为了灌输知识扼杀了学生对此的兴趣是最最得不偿失的。

三、生命教育对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人的积极影响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这种教学还涉及教师是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其实“五四”以来一直存在着中西文化的争论,不论是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中心弘扬本民族的辉煌历史还是高举西方文化大旗崇尚欧美人文精神的做法,都在拿捏着对待中西方文化的一个尺度,过犹不及或是响鼓重锤都是在走平衡木,但综观陶行知教育思想,他的思想构成和思想来源结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不仅超出了当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对待中西方文化的见识和理解程度,而且因其爱满天下的宏阔做人境界更是把教育改造社会的事业推到一个登峰造极的新高度,在对中西方文化的把握和结合上走出了一条宽阔无垠的大道,那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驱动这一理念的内在动力就在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引导。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能够让人的潜力充分发挥的大都出于对生命本身价值的重视和培养。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是当今教育界十分热门的话题,望子成龙让很多家长甘愿作出极大的自我牺牲。然而在一味地追求个体成功的价值认同下,忽视了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动辄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时时处处对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成功压力,许多孩子甚至成人因此感到不堪重负。

四、生命教育贵在自然

生命教育在于使教育回复到最自然的状态下,功利教育不管多么成功都不可取,只有教育的心态摆正了,对待其他社会事物的心态才能摆正。当中国教育走过了那么多坎坷的路程,回过头来看,其实孔子早就非常理想化的想要达到“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然状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常常急于“沽之哉!沽之哉!”售予帝王家,将教育的成果归结在获取功名谋得职位上,而大多数没有获得这一结果的人都埋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对生命价值的物化使我们脱离了那种生命的自然状态,而生命教育尝试着帮助我们重新找到一条回归最初的本真的路。教育的初衷是为了生命的自我完善,在一代一代生命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在追求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地用教育来解决问题、修复机理、完善机制、创造成果。这些动力的来源就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重视,爱护和栽培。让学生学习真知识而非售卖些假知识和文凭是每一个有良心的教师应该觉悟到的,而在现实中依据生命个体的需求将教育活化成生活的教育,生命的教育,让学生多多感知人生的美好,并进而愿意将这种美好的意愿通过自身的努力传播开去,创造更多更大的美好,这应该是生命教育的意义所在。

作者:杜蕾


    更多计算机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共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jsjlw/101219.html

    相关专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上一篇:民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践研究
    下一篇:水利工程投资管理有效措施研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