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原因与对策(5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与预防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实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解放出来,继而转移到城市务工。但是由于经济条件以及子女入学条件等多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将子女留在农村,这些子女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因为缺少父母的监护和正常的教育,在心理和性格方面普遍存在障碍,易引发犯罪。近年来,留守儿童犯罪数量逐年增多,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方面,预防留守儿童犯罪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留守儿童;犯罪原因;预防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述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务工,长期没办法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而被遗留在农村生活,委托留守儿童的其他监护人代为抚养的未成年儿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农民工转入城市,受限于各种制度,他们只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只身或夫妇二人在外面打拼,致使我国留守儿童数量日益增多。留守儿童往往正处于情感依赖、品德形成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父母的关心照顾,但他们却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间的交流,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和障碍,严重的将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率高,犯罪类型多样农村留守儿童因得不到父母的正常监管,智力和身心发展不健全,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易受一些不良文化影响,严重的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涉案的留守儿童犯罪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侵财型犯罪、性犯罪、报复型犯罪等。(二)犯罪主体低龄化,文化程度较低,法制观念十分淡薄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管教或管教不力,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早早辍学在家,文化程度低,而农村地区的普法意识又不够,法制观念十分淡薄,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三)团伙性犯罪,侵财型案件频发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青少年刑事案件中,70%以上的案件都是3人以上的团伙犯罪,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团伙犯罪则更为突出,现已成为农村社会治安的重大隐患。农村经济落后,留守儿童的父母没办法满足其子女的物质生活需求,这样留守儿童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往往实施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

三、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与与父母的保持经常的联系和沟通,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难题没有办法及时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来获得帮助,他们往往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不告诉任何人,这样渐渐地他们就会自我封闭起来,很容易在人身安全、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一些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主要由其近亲属代办完成,即所谓的寄养。因为年龄上差距很大,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留守儿童很难有像父母和自己子女那样亲情的交流,其教育也往往得不到重视。寄养在亲戚朋友家里的孩子,很难有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悉心呵护,会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情感方面的关心,在认识事物上和人生价值观上极易出现偏差,加上他们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起来,易受到不良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不良环境很明显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并存,一些腐朽不良思想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会严重扭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从而促使其走上犯罪的道路。(三)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往往受到侵害。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学校升学率和教师的奖金挂钩,老师往往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监管,学习缺乏动力,学习能力差,成绩要比非留守儿童差很多,所以老师们就会忽视他们,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四、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预防与对策

(一)加快制度建设,努力消除城乡差距我国政府应该加快改革,努力打破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能够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福利和权利,这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根本途径。(二)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关心照顾,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父母应尽量经常回家,加强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和沟通,重视子女的教育,向孩子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预防子女违法犯罪的一道坚固防线。(三)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责学校应贯彻素质教育,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学校和老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促进外出务工的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最新状况,增加彼此间的沟通。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消除其心理障碍。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孩子们进行法制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四)实行有效的司法保护司法机关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各司其职,相互之间密切配合,依法严厉打击侵扰学校、学生的案件及教唆、胁迫、引诱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案件,加强与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司法保护。

作者:薄一凡 李寒松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少先队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少先队工作与普通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它的不同之处在于面对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以在这样的学校想开展创新、高效的少先队工作复杂与艰难。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少先队工作存在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像这样有特殊性质的学校在今后开展少先队工作时,如何跳出困境,因地制宜地开展高效且有自我特色的活动,使少先队工作真正发挥德育助手的作用,真正帮助这个特殊群体。

关键词:少先队工作;农村留守儿童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农村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经济落后,农村教育远远不如城市教育。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现在的农村学校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一些学校的受教育主体由留守儿童组成,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很少回家,虽然这些孩子正处于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不能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敷衍了事、撒谎、小偷小摸……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比其他儿童更多的困惑与问题。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谐,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还会让中国未来的社会面临很多不安定因素。因此,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所以,学校——毋庸置疑需要承担这个重要的责任。少先队工作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学校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对留守儿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端正其生活态度,锻炼、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但是,从事少先队工作这几年来,感受到留守儿童学校少先队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还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如何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留守儿童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实效性,成为摆在少先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简单谈谈对留守儿童学校少先队工作现状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少先队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因为农村现在的许多学校还是将改革和发展的视角锁定在教学上。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还没有扭转农村学校、家长以升学为奋斗目标的认识。所以,少先队工作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大家都认为少先队工作开展不开展无所谓,只要教学成绩上去了,也就“一白遮百丑”。二是因为少先队离不开活动,开展少先队活动需要经费。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加大,但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办公经费还是不足,像一些办学规模小和经济条件差的留守儿童学校,经费更是紧张。许多少先队活动没办法落实,往往就是走一下过场,摆摆样子。三是因为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孩子随外出务工的父母进城借读,生源流失严重,农村学校的学生逐年减少,有的学校甚至不足百人,个别班级连队会仪式都无办法举行,更别说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新意的活动。2.专业辅导队伍建设落后。农村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往往不是受过专业培训、系统训练的人员,他们身兼数职,有的还是学校的骨干,所以分摊到少先队工作的精力是有限的。加之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很少组织少先队辅导员进行系统、正规的培训,绝大多数的中队辅导员只是通过以会代训学习少先队工作理论。新课程改革以来,为少先队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我们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对少先队活动缺乏认识和了解,导致少先队工作还是采用从前陈旧的活动课程模式。留守儿童学校的少先队工作者面对的还是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人格教育,道德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比普通孩子要复杂一些,如果没有专业的、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将直接影响少先队的工作质量和教育效果。3.活动实效性偏低。鉴于农村这种教育现状,在操作过程中,少先队工作人员总以留守儿童学校的经费不足、学生人数少为借口,少先队工作流于形式,追求了结果,轻视了活动过程对学生的重要性。有些中队辅导员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黑板上写几个大字,拉学生拍些照片,就算开展了中队活动,没有真正发挥少先队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让活动变成了一种表演。有时候少先队辅导员对上级下达的指令言听计从,不敢越雷池一步。但是有些上级布置的任务是针对普遍的农村学校情况提出的,并不符合留守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硬着头皮去开展既达不到上级的要求,也背离了设计这次活动的初衷。少先队工作者缺乏灵活变通,活动实效性偏低。

二、解决方案

1.转变教育观念。新课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大举措,目标是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卸下学生肩上沉重的背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研究、交流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思索、探究、交流,将知识升华。也就是说未来教育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首先要转变之前教学成绩高于一切的理念。少先队工作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队员们搭建展示个人才艺与锻炼个人能力的平台,让队员们在活动中体验、总结。因此,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是必要且其重要的,学校必须重视,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2.提高少先队工作者的素质。少先队工作的开展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有学校领导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其中最重要的保障是少先队辅导员。因为有了他们,才能做好少先队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少先队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那么新时期,辅导员应该转变哪些观念呢?(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应该不断提高。少先队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专业道德修养、专业技能水平,优化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理解工作内容,选择工作方法,建立专业素养,才能正确领导少先队工作。(2)转变角色。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辅导员在工作中要从说教者变为引导者,运用各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自己实践,不断提高素质,在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学做活动的小主人。3.优化少先队的活动过程。加强操作性,体现出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辅导员在安排少先队工作的时候要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让工作有条理、有计划。在选择和设计活动时,应该结合留守儿童的特点,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及时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设计一些队员喜欢的、解决队员一些突出问题的活动。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布置,不假思索照搬照抄;或者看到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案例直接拿来移植到自己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土壤”上,这必然使少先队活动盲目而缺乏实效性。留守儿童学校的这些孩子,由于长期隔代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在开展少先队活动时,可以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改革和尝试,增强其教育性,如开展生存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自尊、自强、自立,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和磨练,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和逆境。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一些心理健康课程,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疏导,为他们排忧解难,引导其顺利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期。4.结合实际开展活动。面对农村教学环境,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地解决问题。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我们向上级争取的同时应多方筹集,学会利用日常生活筛选出精华或者利用农村的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少先队活动,如开展“感恩父母”为主题的活动,通过指导队员给父母写信,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满足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同时也可以通过体验农村文化丰富农村孩子课余生活,如组建剪纸队、编织队、刺绣队等,或者学习演出民间小戏,培养队员追求美、展示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我心中一直认为,红领巾事业是非常崇高而美好的事业。彻底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少先队工作还是不现实的,但我相信通过广大少先队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少先队工作一定会走向蓬勃发展的道路。此文系“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度少先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作者:渠嘉凝 单位: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学校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原因和应对策略

摘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且针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最终探究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具体对策,以期为之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对策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因为缺少关怀导致情感发育不良。情感发育不良的表现,就是情感缺乏。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卑、自闭、孤僻等现象,并且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状态。这样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对他人的信任感也逐渐偏低,和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2.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大多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履行。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他们并无法像父母一样关爱自己的孩子,这就会导致孩子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较差,同时出现任何意外事故,都无人监管。3.日常行为缺乏约束与管理。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如果这一阶段无人对其行为进行看管,便会使儿童自身的行为出现随意性。小到平时课堂上的不守规矩,大到打架斗殴乃至逃学偷盗,这些行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屡见不鲜,这就足以说明,留守儿童自身行为缺乏约束与管理,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体现。

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

1.亲情与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成长方面,都长期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许多家长一个学期才会打一次电话给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而孩子平时的教育,则由祖父母代劳。长期下去,必然导致留守儿童放任自我,甚至出现厌学心理,最后不得不面临辍学的选择。2.留守儿童的教育者缺乏管理教育能力。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现状来看,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打工,而农村中剩下的就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家庭儿童大多都是由老人和儿童组成,而老人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对孩子进行看管。即便是履行了监护人的权利,可是大多数农村老人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老人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代沟完全无法满足对儿童的教育要求,更不要提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或者思想教育。3.父母文化水平以及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有限,因此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孩子。许多父母认为即便是未来走到了城市,也依然是给别人打工,所以这就会影响一些家长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进而对子女的教育也会有所影响。4.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对于社会中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因为缺乏明辨是非的心,从而导致自身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

三、改善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1.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相应保护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改变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起对留守儿童相应的保护体系。如可以实行农村学校寄宿制,这样将可以将所有留守儿童集合起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既保障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也可以由老师统一管理,进而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感悟生活温暖。2.注重农村地区化对儿童的教育。农村地区可以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该地区自身的教育体系。如可以由村委会、学校、妇联等机构共同联手,建立起保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系。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与帮扶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还应该规定父母对孩子的义务教育行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其监护人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且尊重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使得未成年人适龄的时候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4.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城市受教育权利。农民工进城打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公平待遇力度,甚至可以加大帮扶,使得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四、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尽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为和谐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条件,同时也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相应的权利,感受同样快乐的童年,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胡晓刚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完善,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出现了盲区,本文从留守儿童当前的学习状况、产生原因和对策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完善,大批胸怀理想、怀抱致富梦想的农村青年纷纷离妻别母、远走他乡,开始了他们不寻常的创业历程,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为城市增加了活力,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在外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特别是他们的文化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农民个人的家庭问题,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农民工家庭的重视,必须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必须引起各级教育工作者的关心。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2015年文水县统计数据表明,全县共有留守儿童近2387人,其中尤以下曲镇为甚。全镇共有人口44341人,外出流动人口就达13672人,留守儿童1365人。通过对下曲镇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调查显示:18.2%的孩子学习兴趣较高;35.3%的孩子学习兴趣一般;36.2%的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10.3%的孩子有逃课情况。这些数字不得不让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和状况引起极大的关注。

二、留守儿童文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留守儿童文化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机制体制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又有部分家庭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的认识问题。从我县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社会体制建设的滞后。市场经济鼓励农民工外出打工,但城乡的政策差异、环境差别,使农民工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首先,由于户籍和学籍限制,孩子们不能在异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其次,农民工无法承担孩子高昂的入学费用。最后,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各地选用教材不同,语言交流困难,孩子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生活。第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养不教,父之过”。不完整的家庭教育模式,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孩子在留守期间主要由年长的爷爷奶奶看管。大多数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觉悟不高,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学习成绩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管和督促,养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观念淡薄、学习自觉性差、学习动力不足。第三、学校教育的局限。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学校受到办学条件、教学理念、师资力量的制约和限制。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诸多的困惑,他们需要学校能够给予较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老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关系缺失所形成的消极影响。但学校很少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

三、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关注留守学生学习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程?第一、家庭教育首当其冲。马克思说过: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2]。第二、学校教育义不容辞。学校是搭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最好平台。教育部门要尽可能地为农村学校引进优秀人才,配备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师要尽可能地给留守儿童送去慈母般的温暖,让他们在爱的沐浴下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学校就是他们的家[3]。第三、社会教育鼎力相助。社会各界要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紧紧抓在手中,自觉地投身到这项“德政”工程中来,为留守学生的学习尽一份力量,献一份爱心,做一份贡献,让留守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思想之花越开越绚丽。要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尤其是要利用传统、重大节日等有利时机,通过上门慰问、组织夏令营等有效形式,不适时机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让留守儿童时刻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关心。第四、留守儿童自强不息。留守儿童要树立“自尊、自律、自爱、自立、自强”的五自精神。从小立大志、立长志,勤学乐学、好好学习,全面掌握回报父母、报效社会的硬本领。要从方方面面熏陶自己、锤炼自己,不断培育自己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高尚的品德。在学习、生活上做主宰自己的小主人,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达到“让父母创业放心、让监护人舒心、让社会放心”的良好效果。总之,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发展观,培育一代新人的“基础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的使命庄严而神圣。我们要紧密地团结一心、携起手来,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勇敢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用我们的热情、耐心、诚心、爱心,塑造好留守学生美好的心灵,让留守儿童拥有美好的明天!

作者:武永仙 单位:山西省文水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社会分层研究的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异,对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型的中国来说,目前仍然面临着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分层问题,所以,社会分层是今日中国关乎社会和谐的研究领域,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分层视角下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时代意义。本文运用社会分层视角,结合党提出的“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时代和社会背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为相关部门关于创新治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善民生提供探索性建议和参考。

二、相关概念的解读

1.留守儿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各有说辞,但是,本文比较倾向于学者叶敬忠的定义。他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4个月以上,留守在家乡的18岁以下的儿童[4]。2.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个体或群体因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现象,特别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3],它反映出来的是社会中物质性的和象征性的资源在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中的分布情况[5]。3.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6]。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分析,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个人等层面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运用一定的手段,以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协调性社会性行动[7]。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政府和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严重。林宏通过对福建省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代养人文化程度和教育能力相对低下,留守儿童的性格也比较怪异,在家里、学校或者社会不端的行为时有发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落后[8]。荣红涛对河南省叶县某乡调查发现,该乡在校留守儿童比例极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情感教育、知识教育严重缺失[9]。于慎鸿认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安全问题严重、心理和性格存在障碍、学习状况差等问题[10]。王章华、戴利朝则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教学管理滞后,专业管理人员少,管理问题漏洞百出等[11]。从上述学者的调查和分析可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业、心理健康等自身方面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资金、建设等方面的教育管理问题。从社会分层的视角看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对城乡、对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分配方面不均衡的真实反映。

四、社会分层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教育是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重要的“筛选器”和“过滤器”,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阀”。温家宝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12]。教育如此之重,政府也对教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为什么农村的教育事业自始至终都是我国教育的难点?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运用相关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底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1.政府政策因素第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缺陷。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城乡福利资源分配上的不平衡,在教育方面的待遇也是如此;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存在限制了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无法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甚至因为经济条件限制,留守儿童被剥夺了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二,政府对农村的教育投资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8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是2757.53元,但农村的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只有2617.5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远低于城市水平[13]。显而易见,政府在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不足,这影响了农村学校的建设,农村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大受影响。第三,农村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利益驱使的影响。农村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视为带动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为了领导班子的政绩,鼓动劳动力转移,造成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劳动力短缺,也致使留守儿童家庭亲子教育和管理缺失,社会教育与管理也处于真空状态。2.社会因素第一,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一方面,农村地区很多儿童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而无法正常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因为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造成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第二,社会封闭与社会排他的影响。弗兰克•帕金认为,社会集群通过把资源和机会获得局限于有特别资格的人的范围之内以达到最大化自身获益的过程[14]。有些市民担心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会影响或减弱自己子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从而排挤甚至歧视农民工子女。因此,农民工子女不得不回农村接受环境相对较差的教育。第三,结构化中的社会流动机制,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摆脱农村贫困教育的机会。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社会流动为人们提供了流向不同社会位置的机会和可能,每个人的流动机会是不一样的,流动机会制约着社会的阶级结构[3]。因为社会流动机制的封闭性以及代际流动的阻碍,农村留守儿童很难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走出农村,他们有的看不到改变的希望而放弃努力甚至变得自负,进而出现失范行为。3.学校因素第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足够的经济资本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用品等方面的建设,所以农村地区的学校环境相对较差,教学设备配备相对落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相对较差,学习条件也受限制。第二,因为农村发展相对较差,农村地区缺乏一定的资本和市场能力吸引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造成师资队伍薄弱,管理人员不足。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资本家和雇员之间处在平等竞争的关系,取决于谁能够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属性的强度[15]。农村地区的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大不如城市,因此,很多教师更愿意走向城市而不愿回到农村。所以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水平都相对较弱。第三,教师对学生看法和态度欠妥,课程设置欠佳。有些老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先赋因素不好,对学生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引导;学校的课程设置除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课外,其他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课程,如音乐、体育等形同虚设,而且针对学生的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严重匮乏。4.家庭因素第一,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村的家长外出打工,让子女留守在农村上学,导致家庭的监护、管理和亲子教育缺失。此外,这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分担起做家务的责任,影响了学习。有的家长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强迫子女终止学业,回家干农活、打工挣钱,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也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家庭监护者的文化阶层相对较低、教育管理理念不当,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接受的教育和管理状况堪忧。家长外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等老一辈肩上,他们对小孩更多的是溺爱,这些都会导致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行为失范、道德低下等问题。第三,家庭的氛围和主导观念缺乏对子女教育的正确引导和执行。有些家庭主张读书无用论,以及受一些不正确的为人处事理念和习惯的误导,很容易发生厌学、思想道德败坏,甚至容易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

五、“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及措施

农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一,更是民生的基础;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教育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是民生之首。所以,改善民生,毫无疑问要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相辅相成的,改善民生需要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也需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结合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治理,需要创新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目标、方法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民生问题。1.主体层面第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四大主体在担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重任之时,应该创新各自在治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职能:政府在政策制度上有所调整,尤其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应该以包容、友爱的姿态去对待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进行教育改革,完善人员配备,建设更优质的教育和管理;家庭要转变原有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多从心理、情感方面给予留守儿童呵护和关爱。第二,鼓励和支持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比如志愿者、社会工作者或公益机构等,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扶持。马克斯•韦伯在社会分层思想中提出的共同体,强调的是有着一定的目标、认同感和行为取向的一个群体[16],而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为政府、社会减轻压力,弥补政府和市场失灵的不足;同时,非营利和非政府组织更具亲和力,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具优势。所以,应该鼓励和支持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社会组织群体深入农村。2.客体层面第一,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既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同时,也应当是社会治理的客体。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扮演治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体角色时,也应当接受彼此间的监督和公民对他们的监督,这样才能更好、更自觉地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服务,促进问题的改善和解决。第二,协调人与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恢复凝聚并维护社会持续发展的人文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社会植被。人与人之间所构成的网络形成了“社会”,在这个网络里,人与人之间彼此联系,并有着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同样,城市与农村也需要建立这种联系,减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和偏见,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走上正轨。3.目标层面第一,大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了,农村的家长压力就减轻了,学校的建设也会大大的改善,农村孩子的教育环境和质量就会得到改善。第二,全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的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典型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公平的集中反映。因此,我们应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努力促进城乡平衡、公平地发展,改善和治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方法层面第一,从法律法规上规范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并规定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第二,推动社会成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避免社会失范行为的出现。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去关心弱势群体或需要帮助的个体,农村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不仅在生活上需要帮助,在教育问题上更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促进社会成员从内心情感上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六、总结与讨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反映的不仅是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公平。每个时期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讨论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对于民生问题明确的关注,提出改善民生现代农业论文、创新社会治理的指导方针。在这样明朗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创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民生问题,势在必行。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深入剖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定会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达到一定的参考价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导致的。我们庆幸,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并努力落实。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大力推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改善,我们也看到了政府所迈出的步伐。我们应该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的号召,经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会被解决,教育公平、社会公平问题也会改善,真正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作者:刘森林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原因与对策(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94550.html

    相关专题: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植物保护专业论文


    上一篇:科学管理公共交通安全体系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任职教育改革之我见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