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高校协同创新现状与运行机制

一、高校协同创新基本论述

(一)高校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创新是研发高新技术的重要力量。协同创新则指的是不同的组织或部门之间通过相互合作、配合,以此来实现资源、人力等各方面的互补,用以弥补各自在技术、管理等不足之处。高校协同创新就是指高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企业以及其他的组织机构等进行合作,在共同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打破不同个体之间的障碍,实现跨领域的合作,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此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达到创新的目的,共同研发更高科技含量的成果,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本质。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本质实际上就是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当代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协同创新则能够为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主要是因为:其一,协同创新充分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兼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生产方式。其二,协同创新打破了不同学科与研究领域之间的壁垒,在更为广阔的知识面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活动。其三,协同创新很好地借用了网络信息技术的理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其四,协同创新使知识生产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共同创新的理想。

二、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研究

(一)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现状研究

其一,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现状研究。目前,高校教育与科研工作中,学科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明显,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协同创新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的研究工作。同时,高校为实现更高效率的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而不断地进行研究,探寻更为科学的协同创新措施,以便能够发挥不同学科各自的优势。其二,校内不同团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现状研究。高校内部不同的团体负责不同的事务,然而,面对如今越来越严峻的科研挑战,个体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应对这种压力,实现不同团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成为了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主流趋势。通过跨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为高校科研工作所带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科研平台。

(二)高校外部协同创新现状研究

其一,高校与高校之间协同创新现状研究。不同的高校之间,其教育、科研方面的重点有所不同,也具有不同的优势,而实现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够有效地利用不同高校中的人才、学术、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人才、研发课程。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指引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提高了高校科研的效率,增强了高校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实力。其二,高校与科研院之间协同创新现状研究。目前,高校与科研院之间的协同创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双方共同建立实验室,共享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双方共同组建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将科研人员组织到一起,增强科研力量。三是双方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科研工作打好人力资源基础。其三,高校与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现状研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是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方式的直接表现形式,也是实现教育改革、企业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进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不仅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资源支持科研工作,也为企业培养了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共利。其四,高校与地方之间协同创新现状研究。高校与地方之间的协同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又为高校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的进行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一方面,校地协同创新使得地方能够针对高校教育、科研的需求而制定更为可行的优惠政策,并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高校则通过科研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一是科技驱动。在当今社会,科技呈爆炸式迅猛发展,只有掌握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够将其转化为更有效的生产方式,并为社会经济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要实现高校协同创新,科技是最为主要的驱动力之一。也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之下,才能够促进高校与其他组织部门之间的合作,发挥独特的科研优势,研发出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二是市场驱动。市场对于科技产品的需求,是指导高校协同创新的依据。一些高校、科研院等组织机构虽然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但由于其并不了解市场动向,未能把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因而其研究成果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而将市场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推动力,能够使高校及时掌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从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化。三是文化驱动。对于科研和生产工作来说,文化或许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内容,但其在高校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表现,也是引导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它从侧面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于科学及时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能够发挥独特的魅力,体现其强大的凝聚力,将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等组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四是利益驱动。利益是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量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参与协同创新人员最为关注的部分。强大的经济利益能够为高校协同创新提供无限的推动力。因此,高校的协同创新应当将经济利益作为保障合作的重要手段,在保障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努力地将科研结果转化为经济利益,实现科研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是产权激励。产权激励就是要通过将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所有权联系在一起的方式来保障创新者的利益,以此来保证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当根据高校及其他不同组织部门之间的责任、义务和发挥的不同作用来制定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更为有效地促进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二是资源共享激励。实行自愿共享激励主要依靠政府的引导,从而将高校及其他组织和部门所拥有的资源与优势进行充分的整合,实现配置最优化。高校和科研院可以共享其人力资源与知识、技术,企业可以共享其市场资源、资金等。从而建立起一个资源共享平台,激励各组织部门密切合作。三是文化激励。要体现文化的激励功能,首先,进行协同创新的组织部门之间要形成一个共同认可的文化体系;其次则是要通过文化的手段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最后,通过各组织部门的合作,实现文化方面的协同创新,在提升整个协同创新团体能力的同时,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四是政府激励。在我国,政府发挥着主要的指导与调控的职能。因此,要保证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有政府激励作为保障。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其次,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金,购进先进的科研设施;最后,政府要帮助高校、企业等部门做好风险规避工作。

(三)我国高校协同创新风险控制机制的构建

一是风险控制的主体。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相关的组织和部门都是风险分担的主体,为了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就必须加强风险控制,因此,这些相关组织和部门也都是风险控制的主体。尤其是高校、科研院与企业,他们的工作与知识、技术、产品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风险,他们是最首要的承担主体,也是实现风险控制的主要力量。二是风险控制的客体。风险控制的客体指的就是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类型的风险:一是技术风险,由于技术不成熟,有可能会导致技术方面的失败;二是市场风险,由于市场是动态的,市场需求难以预测使得协同创新必须面临一定的风险;三是资金风险,协同创新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如果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就会使协同创新面临失败的可能性。三是风险控制的方法。首先是要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其次是要由协同创新主体共同承担风险,从而使风险为每一个主体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使其具有应对的能力;最后,则是要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扩大。

(四)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其一,协同创新利益的基本类型。目前,有形利益与无形利益是普遍认可的两种利益类型,有形利益指的是经济方面可以量化的利益,如科研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等;无形利益指的是品牌、商标等,最终都会转化为有形利益。其二,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必须遵守分配公平性原则,从协同创新地位、资源共享等多方面体现分配的公平性;遵循多贡献多分配原则,根据贡献的多少决定分配的比例;利益与风险正比性原则,将利益与风险结合起来,激励协同创新主体主动承担风险。其三,影响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的因素。一是贡献程度,通常所说的“按劳分配”就是将贡献作为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二是投入水平,不同的组织部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同,那么利益分配也应当根据实际投入而有所差别;三是承担风险的大小,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需要由足够的能力去规避与应对风险,因此,承担风险的大小也应当作为影响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萍 单位: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协同创新现状与运行机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57087.html

    相关专题:中国中产阶层调查pdf 化学学报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