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谈网络文化视域中思政教育出路

一、历时性视角中的网络文化

当今的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在网络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文化的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政治家、学者注意到文化在国际关系、制度变迁、人类进步等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人类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将不再是源于经济因素或者意识形态的因素,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这一观点虽然有些过激,但是提醒了我们文化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宽泛地说,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也是文化的产生过程,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和;文化一旦产生,对人有着教化作用,所以在希腊语中,文化一词就有“耕种、培育、教化”的意思。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指包含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在人类发展初期,文字还没有产生时,人类的文化便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音文化,伴随着文字的产生,文字为载体的符号文化便应运而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开启了新纪元,基于计算机信息为载体的网络文化诞生了,人类文化从此进入了以网络、计算机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新阶段。互联网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节点或数据包交换机第一次把交换机和电脑主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主机对主机的交流。研究人员后来将这一发明称之为Internet的第一声啼哭。80年代初,形形色色的网络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网络之间互相联通的需要也日益加剧,引致了当今互联网协议TCP/IP的诞生,从此以后网络世界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1989年11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简称NCFC)正式启动,1993年NCEC主干网建设,实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院校网的互通。1994年NCEC首次实现了我国与Internet的直接连接,翻开了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发展异军突起。时至今日,网络文化已经发展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网络文化主要是指在网络上以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众多形态呈现出来的文化成果。网络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外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论坛等。相比较传统媒体,网络有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快、多向度互动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二、网络文化的基础及特征

网络文化有其物质基础和价值基础。开启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使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成为可能,用曼纽尔•卡斯特的概念来概括就是信息技术范式构筑了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2]。开启于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信息基础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互联网共同支撑起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范式使比特信息流符号化成为可能并成为现实,网络文化的文化气质与文化精神就凭借比特信息流的符号化,而在一个个节点的电脑屏幕界面上流淌着,与此同时,借助电脑屏幕界面塑造着他者并被他者所塑造,网络文化就在多向度、多维度、多层次、多场域的塑造与被塑造中而被塑造出来。网络文化的价值基础就在于可能性,恩斯特•卡西尔对乌托邦的赞扬可以很好地诠释网络文化的可能性价值:乌托邦的伟大使用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辟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显示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3]。网络文化不是乌托邦而是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的网络文化却于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中彰显其独特的可能性价值。从历时性角度可以将文化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从共时性视角可以将文化分为器物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观念层面的文化等。自从网络产生后,依托网络所产生的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旧有格局。相比较传统文化而言,网络文化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具有超时空性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地球真正成为村落,不论是远隔重洋还是阻隔万山,在网络的世界里都可以达到近如邻居的状态。网络信息是按电子运行速率来传递的,一种文化观点可以瞬间传遍有网络的每一个角落。它的传播不受传统印刷行业的制约,不受时空限制,无论你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只要你在具有网络的终端,你就可以尽情地冲浪、灌水。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带来了“去中心”的结果。在旧有文化的格局中由于受到印刷行业、媒体行业的限制,所以产生了许多的权威,甚至垄断。一些弱势群体在这种格局中没有发言权,甚至逐渐被边缘化,“中心”和“边缘”就此形成。网络诞生以后,这种旧有的格局被打破,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到传统的束缚,也就无所谓“中心”与“边缘”,所以在网络文化的世界里,草根文化、弱势文化进入了狂欢的时代。正如英国学者约翰•诺顿认为“:计算机世界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真正把机会均等作为当代规则的一个空间[4]。”

(二)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

网络文化是一个开放型的文化,参与主体不受屏障限制,只要有网络的计算机终端,任何主体都可以参与。在网络的空间里每个主体都是平等的。网络世界的主体不但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又是网络文化的接收者,所以他们既是主体又是客体。随着网络的普及,使用网络的成本越来越低,人人平等参与成为可能[5]。在网络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区分,没有性别的区分,没有权威的区分,不论你在现实世界中是何种身份,在网络世界里,你都可以随意点击你所喜欢的页面,随心所欲地去浏览、下载。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不单单体现在参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上,同时还体现在网站之间的平等。在网络空间推行公平竞争,网站之间的发展机会是均等的,无论规模大小,只要你能赢得网络主体的信赖与认可,网站就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互联网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

传统社会,网络没有诞生时人们都是生活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从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到网络社会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主体由原来物理空间单一的生存,变为在不同的空间中进行转换。在传统的物理空间中建立起来的固有的人际圈正在被网络世界的全新空间所取代。这种网络世界的空间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运用科技手段与数学模型,将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观世界“数字化”后成为一种符号。基于此所形成的文化就是网络文化,所以虚拟性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性,网络文化的创建过程就是其虚拟的过程。二是虚拟意识,虚拟意识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观念。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依靠的是虚拟技术,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使用网络的主体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时主体可以隐藏自己的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可以摆脱物理空间中的种种束缚和压力,使人达到自由的境界。正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彻底地解放了主体的思想和本性,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才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在虚拟空间中,人们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内心深处的一些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等。网络文化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贯通起来,它不仅是真实世界的符号化,同时也是虚拟世界的真实化。网络文化造就了网络虚拟性与真实性的辩证统一,它一方面使真实世界得以延伸,一方面使网络世界成为一种虚拟的现实,并且由于虚拟性,网络获得超现实的无穷魅力,为实现不可能提供了可能性。

三、网络文化视域中建构思政教育新路径

基于网络文化所存在的许多特性,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模式、生活态度、心理发展、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效率观念、平权意识、全球视野和多元知识的形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手段[6]。我们注意到网络文化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网络文化的弊端,因为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网络文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万万不可忽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网络发展的浪潮中被推向世界舞台,随之而来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大学生是各高校的主体力量,他们能否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理性分析网络文化的弊端,吸收网络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能否顺利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去。在网络文化视域中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充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何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这需要我们在网络文化的视域中建构出一套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一)建设思政队伍,强化网络学习

首先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学习了解网络知识,及时掌握网络上的动向。当前的各种思想动态往往最先在网上呈现,思政工作者首先要上网。每天能够浏览网页,如校园的贴吧、学生的微博、学生的QQ群等。通过许多网络途径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然后加以教育引导。其次不断学习思政知识,自我强化。思政教育不是一个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思政教育也是瞬息万变的。网上各种思想蜂拥而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他们涉世未深很难辨别什么是真消息,什么是假消息;什么对自己有益处,什么对自己有坏处。他们往往会随波逐流,这样他们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容易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作为思政工作者,此时就要引导青年接受正确的思政,抛弃糟粕。

(二)缔结网络联盟,构建网络文化

首先,建立平台,营造氛围。在校园当中每个部门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网页、自己的微博。每个学院、系、班级、协会等建立自己相应的微博、QQ群、微信。然后指定政治素质高的老师或者学生进行专人管理。每天发布一些思政教育方面的新思想、新动态,让所有的受众都处于正能量的氛围当中。其次,谨慎选择,大力宣传。在相关的网络平台,做到每天都有更新,每天都有正能量。例如,在微博上开辟党史上的今天专栏、时事政治专栏、传统文化诵读专栏等。让学生自无形之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最后,开展网络活动,树立典型人物。通过各班级、各协会之间网络平台的评比,定期评选出微博达人、网络明星等,将那些切实宣传正能量的老师、同学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在校园之中形成人人追明星,人人成达人的氛围。

(三)加强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

在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由心理问题而引致的形形色色的事件不断发生,高校不但要重视网络文化的营造,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懂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变为全面的思想教育。首先,派出相关思政老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通过培训考试,拿到心理咨询的相关资格。其次,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普查工作,给每个大学生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对有异常动向的同学进行专门的跟踪观察。最后,开展主题为“我爱我”的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活动,让相关辅导员、班主任集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利用QQ、微信、飞信等方式进行匿名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心理支持。

(四)建立长效机制,融通校园文化

将网络文化同校园文化相结合,进行融通,打造出一条网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首先做大做强校园文化。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独特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对全校学生都有着教化的作用。挖掘校园文化的特点,做到用独特的文化育人,同时将校园文化的特点进行强化,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中顺利成长,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教育,这样就可以避免高校学生受到网络文化负面的侵蚀,用正能量去压制负面的作用。其次,引导网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而诞生的,它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化,可见网络文化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将网络文化中的现实条件加以利用,让它彰显现实社会中积极的、正面的力量。通过网络媒介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进行宣传,让同学们通过网络了解。在网络文化视域中建设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眼球。利用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实践能力也有所增强,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当然,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网络中规避风险,减少网络的消极因素,它就会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更多新思路,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作者:张立保 郭雄伟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谈网络文化视域中思政教育出路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36177.html

    相关专题:微生物学报 许昌学院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下一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