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本科教育逐渐成为一种通识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自身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其权利逐渐被社会大众所关注,而学生转专业也正是学生在校权利的一种充分表现,甚至被认为是高校教育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动力。以此为背景,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和文件,其中,2005年9月份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学生可以按照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这个规定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破了旧有的专业规范体制,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双重要求。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高校转专业制度之因由,深度探求转专业群体出现之根源的基础上,着力创新该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以期为接下来的转专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及转专业群体学生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与经验借鉴。

一、转专业制度设立之再视

(一)我国高校转专业制度的起源

高等院校培养人才,进行专业教育和训练,都是按照专业设置来进行的,按照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转专业制度作为一项高等院校为优化专业与人才结构而实施的创新制度,充分赋予了大学生专业自主选择权,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其就读专业的自由权利。转专业制度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学生自己申请,即学生按照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二是学校进行调整,即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对其所学专业进行调整。转专业制度在高校的发展时间由来已久,但其真正得以确立并全面发展却还是在近期的十年里。2002年新生入校,复旦大学开始打破国内高校长期存在的“转专业难”的局面,该校共计244名学生成功转专业,揭开了中国高校转专业的篇章,一时蔚为轰动。此后,全国各大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竞相出台了各种新政策和规定,陆续开启了本校转专业制度的探索之路。2003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公布了本校学生转专业的实施细则,对学生申请转专业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如时间、条件和实施程序等内容。其他高校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也都一一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对本校学生转专业给予了规范和引导。而且还有部分高校逐步放宽了在转专业条件上的限制,如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一改以往只有优秀的学生才被允许转专业的规定,不再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系列举动快速推进了我国高校转专业群体出现的制度化进程,同时,上述现象亦进一步说明了转专业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已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我国高校转专业制度的特点

从全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目前高校转专业制度的运行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允许学生自助转专业的高校数量变大,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很多高校都从本校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和措施大力推行转专业制度。而在转专业制度的探索中起步较早的高校则在已有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各种材料表明,在上述的绝大多数高校中,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都较高,许多高校里,在学生申请转专业报名时,火爆场面时常出现。二是转专业制度逐步实现机制化。各高校相继制定符合本校具体情况的规章体系,转专业制度开始逐渐规范化,一些高校对相关部门及转专业的流程步骤等均做了说明,使学生转专业有了制度的保障。三是学生转专业时会考虑更多因素,不单单只是选择“炙手可热”的那些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除了考虑自身兴趣、家长期望等,还会想到自己的适应能力和交际环境等因素。

(三)我国高校转专业制度的评价

转专业制度的出现,更多地说明了学生可以更自主地选择专业,而不是“高考一锤定终身”,这赋予了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的权利和机会。同时,它还藉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现学习观念上的转变,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被老师、家长推着往前走,这同时对高校的学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以人为本”,转专业制度的出现不仅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加强了学习的动力,更是促进了全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言而总之,设立转专业制度是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任何事物均有其两面,自转专业制度制定、实施以来,一些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便随之产生。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允许学生转专业可能会使一些“冷门专业”更加无人问津,长此以往会造成各个学科的不平衡发展。同时,一些热门专业由于接受学生过多,也会产生师资不足、无法提高学科实力的状况,再就业时,热门专业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还有由于转专业制度的存在,部分专业或班级学生人数有所增减,尤其当出现大幅度增减变动时,教育管理工作者们就必须对原有的教学安排进行调整,甚至是再调整,这无形中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二、转专业群体出现之我见

(一)转专业群体出现的潜在内因

首先,由于自身喜好的因素,一些学生对其他专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或者经过对比,部分学生发现欲转入的新专业更能发挥其特长、优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拥有优势才能在学习中获得幸福快乐。其次,受到主观心理的影响。入学伊始,许多新生都喜欢向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求教,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高年级学生常会将自己对所在专业不满的悲观消极思想传播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使其受到消极影响,而对自己的专业表现出厌倦,以至于无心去学,最后决定转投其他专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现象是典型的从众心理的表现。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因自身问题,在本班级感到不适应,甚至难以融入其中,而在学习、生活中产生了诸多不便,抱着今后能够进入一个更合适的班级并融入其中的想法,此类学生较易萌生更换专业的念头。最后,源于自主意识的增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性质是介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半公共产品”,因为它并不像义务教育那样实行免费制,或带有强烈的义务性。相反,自高校并轨以来,“缴费制”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学生俨然成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因此他们没有理由不更加关注学习的权利与自由,其对自身自由选择学习专业的要求更加强烈并认为合理。

(二)转专业群体出现的客观外因

1.基于专业选择的错误。错误选择专业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入校前选择专业时的非自主性及非理性,前者特指入学时,学生的专业并非本人深思熟虑后的结果,有的是因为高考分数的原因,而被调剂去学习某专业;还有的是因为在报志愿时对专业基本不了解,只是看所谓的“热门”或是家长、老师的要求,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非自主性;甚至有的学生,报志愿时只看专业的名字,后来发现和自己想象相差甚远,于是就有了转专业的念头。2.跟随就业市场的导向。高校扩招,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在选择专业时对就业市场的考量越来越大,就业毫无疑问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切身问题。大学生们以及家长越来越关注自己专业未来的就业是否有前景,也就是说自己的专业在毕业时是否具有竞争力。3.其他客观因素。除了上述两项主要外因,尚有部分影响转专业学生群体出现的其他客观因素,例如:所在专业实力较为弱势。各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都无法做到面面俱优,存在专业、学科之间的差距。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逐渐认识到所在专业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水平等处于弱势地位后,自然而然会倾向于转专业,以“另谋高就”;此外,部分高校存在一些专业缺乏师资力量,特别是缺乏一些学术权威,或者硬件设施无法保证的情况,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而萌生转专业的打算;还有一些可能是由于身体素质或家庭经济状况所限。

三、转专业群体教育管理机制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转专业群体学生在新环境中继续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也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其消除障碍,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引导。转专业群体学生因需迎接学业提升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双重挑战,注定会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及转专业成功后的初期阶段面临双重压力和阻碍,这就决定了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考虑他们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个性需求,善于发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工作中有耐心,多鼓励、常肯定,同时注意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运用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方法,为此类学生提供机会,助其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二)确立分类管理的原则

分类管理的含义是指,根据每一类转专业学生群体的共有特点,对每一个转专业学生逐一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于教育管理者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及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工作。从转专业群体学生的分类来看,每一类转专业学生都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其解决方式和途径亦不一而同,例如对于学业提升困难的转专业学生,应着重引导其找出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调整学习心态,或端正学习态度,抑或改进学习方法;对于转专业后存在交际心理障碍的学生,则应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丰富的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培养该类学生开放心理、积极交往的性格品质。总而言之,对于每一位转专业学生出现的问题,教育管理工作者都应具体分析形成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需强调的是,分类管理并不意味着要将对一些学生进行歧视对待,而是要全面了解各类乃至各个转专业学生的学习状态、交际姿态、思想动态等,以期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措施和管理办法。

(三)落实动态调整的原则

转专业群体学生在新环境中的学习、生活状况系一个始终保持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学习、生活的不断深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干预,部分转专业学生逐渐适应,而转化为常规化学生群体,但也有一些转专业群体学生可能会情况反复,因某些特殊情况的出现而产生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时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与开展对该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转专业群体教育管理机制的具体创新

基本原则只能指引方向,具体的创新措施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基于造成转专业群体出现的因素之错综复杂,转专业学生在新环境中的表现不一、状况百出,如何更好地应对转专业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了高等教育的新难题,切实创新转专业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值得引起重视。

(一)转专业群体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机制化

不可否认,有许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主要是听从家长与老师的安排,入校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才发现对所在专业不感兴趣或力不从心,这就是典型的专业错位现象。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并非由于专业错位的问题,例如基于就业前景的考虑而盲目地从所谓的“冷门”专业或传统的基础专业转至应用型的“热门”专业,这一广泛存在的情况值得深思。许多学生对所在专业的发展前景缺乏充分了解,且未树立正确合理的专业价值观,在专业认知上处于一种模模糊糊的朦胧状态,故而在对待专业选择的情绪上较易出现波动。为此,各高校在入学之初即应及时地对广大新生尤其是所谓“冷门专业”的新生进行专业认知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利于新生正确认识所在专业的独特价值、重要地位与广阔前景,将个人的专业志趣深深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去,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稳定易波动的专业情绪。同时,在开学伊始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应邀请所在专业的资深教授、优秀教师或表现突出的高年级学生给新生开展一些精彩讲座与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展现专业魅力,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引导新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特色与价值,激发其潜在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二)转专业群体学生日常管理活动灵活化

所谓转专业群体学生日常管理活动灵活化,即指通过建立转专业群体学生档案,形成动态的预警——观察——处理机制。首先,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牢固树立预警意识,通过建立一支由主要学生干部组成的可靠的学生信息员队伍,不断深入了解转专业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并进行记录和报告。此外,还需要发挥网络的作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舍友、同学进一步知晓转专业学生的详细情况,从而把握此类学生教育管理的主动权。接下来,教育管理工作者还应根据学生的各类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尤其应重点关注转专业群体学生中发生的重大或突发事件,例如家庭变故、感情问题、学习困难、身体疾病等,及时补充和更新转专业群体学生档案的内容。最后,在做好上述工作后,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适时实行积极的思想干预,对出现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地疏导、控制。转专业群体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情绪波动频发,一旦显现出问题的苗头,教育管理工作者就要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三)转专业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化

要想使转专业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得到创新,就应该不断渗透与践行“学生自强、学校负责、家庭辅助、社会参与”的理念,各方力量汇聚为一股系统的转专业群体学生教育合力。自强的关键在于学生本人一定要有自我成长与进步的想法,并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学校负责指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应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发动与利用现有的所有教育管理资源,改革育人机制与管理体制,协助转专业群体学生步入正轨;家庭辅助意味着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重视家庭的熏陶感染力,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社会参与则表示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学会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与有利条件,让转专业群体学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真正做到长知识、增才干,焕发新的活力。

五、结语

转专业制度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的机会,不仅改善了大学生由于不满所在专业而导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更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对于转专业群体的出现尚有争议与分歧,但转专业制度的运行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创新转专业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也必然成为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与艰巨任务,刻不容缓。

作者:尹琪 李洁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35782.html

    相关专题: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青海大学学报


    上一篇:提升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策略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专题化教学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