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子论文 >

留守农民发展与农村教育转型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体被分化为两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即农民工和未能进城务工的留守农民。对于留守农民而言,他们长年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他们未能享受到城镇化的红利,是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总体来看,农村社会发展离不开留守农民,留守农民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因此,促进留守农民的全面发展,通过农村教育的转型,帮助他们走出现实困境,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留守农民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发展经济”的“经济化”观念也深入人心,并成为诸多社会政策的出发点。追求经济发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经济化”观念,与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整体发展观相矛盾[1]。在近些年的城镇化进程,留守农民群体在发展过程中也遭遇到“经济化”观念的影响,片面的发展观使得留守农民的全面发展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一)发展步伐较为滞后

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农村中那些有能力、有知识的农民纷纷进入城市,在城市中务工并为自身发展谋得一席之地,农村中留下的大多数是一些老弱病残群体。留守农民群体相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而言,其发展步伐是滞后的,与城市居民相比,更是有较大的差距。第一,在物质力上是匮乏的。大部分的留守农民其生活、经济来源基本上是依赖农业生产,尽管农村税改费后,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与日益上涨的物价相比,收入提高的幅度是有限的。部分留守农民会通过在农村创业,比如兴办养殖业、发展副业等,但是农村的创业环境比较差,创业的配套政策也不健全,创业成功者比较少,通过创业提高生活质量的更少。第二,在生活力上是低效的。大部分留守农民长年累月地为生计而奔波,所有的生活都是为了生存,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当然,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留守农民来说,他们观念比较僵化,愿意固守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做出生活上的改变。第三,在精神力上比较落后。精神力主要是精神文化生活,这与留守农民的教育有关,大部分留守农民的教育程度比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绝大多数。精神力上的落后,对其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比如近些年来,农村地区的吸毒、邪教活动猖獗,就是留守农民精神生活缺失的例证。

(二)发展路径失衡

留守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城市居民在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而在其群体内部也存在发展路径失衡的问题。第一,男女性别发展失衡。尽管在城镇化大潮的冲击下,近些年来农村社会开放性越来越强,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家庭经济状况的束缚等因素依然对女性的受教育权有较大的影响,女性的受教育年限及水平普遍低于男性。而农村留守女性多为中老年妇女,由于其受教育水平较低,不仅导致其文化素质比较低,更重要的是导致这些留守女性在村庄公共事务中的话语权下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保守、愚昧思想仍然充斥着整个社会,女性缺乏对自身发展的主导权,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比如拐卖妇女问题一直在偏远地区较为突出就是明证。第二,年龄差异引发的发展失衡。从整体上看,在留守农民中,中青年比老年人具有更多的精力、更高的文化、更开放的思想,因此,中青年人的发展能力要高于老年人。在农村社会生活及经济生活中,中青年人是主导者,而老年人则逐渐沦为“边缘人”,不但在生活上要依附于中青年人,而且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也比较小。

(三)发展内容较为片面化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留守农民亦是如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而人文、精神等发展被忽视,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滑坡与信仰缺失。人文、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交往能力狭小的留守农民而言更加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的片面“经济化”也深深影响了农村社会,影响了留守农民,导致其发展内容片面化。第一,重视科技因素,忽视人文追求。当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为无数历史所证明,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脱贫致富中,科技因素无疑是重要的。留守农民依托科技知识实现致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注重科技知识应用于生产力中,而忽视了人文追求,导致农村社会道德混乱,农民的价值观扭曲,各种迷信、邪教沉渣泛起,通奸、家庭暴力、虐待老人等频频发生,农民精神生活“沙漠化”是一个值得引起全社会警醒的问题[2]。第二,重物质追求,忽视精神熏陶。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留守农民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在守望乡土过程中,追求物质利益实现脱贫致富是无可厚非的。但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其精神生活的匮乏,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精神生活的缺失无法改变其文化贫困的现实。

二、构建全面的留守农村发展观

当“经济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时,发展的内涵就会异化为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此时发展的内涵已经异化,片面的经济增长能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但不能够改变人们精神空虚、人文匮乏的困境。留守农民是农村的主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守望乡土的过程中,片面的经济发展必定会消解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留守农民的发展困境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构建全面、新型的留守农民发展观,引导农民改变学习观念,通过留守农村的教育转型,促进留守农民的全面均衡发展。

(一)从发展本质上看,实现从自然人、理性人到自由人的转变

马克思曾对人的全面发展做过精辟的论述,人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即从自然人、到理性人再到自由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的全面整体发展,自然人强调的是生存,理性人强调的是人的经济追求,自由人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物质与精神同时发展。前两个阶段的发展观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对一些没有解决温饱的留守农民而言,首要追求是生存;对于解决了温饱的留守农民而言,追求的是更好的生活、更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无论是追求温饱还是致富,对留守农村的教育观要逐步摒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观念,在物质追求的前提下,注重留守农民的自身价值发展与精神享受,通过促进其全面发展,体现其作为人的本质的完整,达到幸福人生的彼岸。

(二)从发展的方法上,要从注重经济发展转向物质、精神同时发展

经济化的倾向已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留守农民来说,追求经济增长、追求物质利益是解决其生存的前提。在经济化、城市化的浪潮中,留守农民的精神、价值追求没有得到回应与发展,整个社会包括国家片面注重留守农民的物质利益是不利于其全面发展的。因此,在构建新型发展观的时候,需要反思人的存在与价值,回归到人的真实发展观,注重人的自由个体的意义,实现物质、精神层面的同时发展、和谐发展。

(三)从发展主题看,要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治结构,导致城市永远是主体,农村是附属物;城市是文明的象征,农村是落后的代表;甚至在教育上也是城市中心主义,农村教育边缘化。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农民越来越少。而农村是个客观的存在,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农村也需要发展,留守农民也需要发展。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与农民发展并不是矛盾的,更不能以牺牲农民尤其是留守农民为代价。在城乡一体化大潮中,城乡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的,重塑乡村发展的意义,是构建传统文化的基础;提升留守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促进乡村发展的途径[3]。因此,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要保持城乡互动,要促进留守农民与进城农民互动,通过城乡联动带动农村发展,推进留守农民综合素质提升,达到其全面发展。

三、促进留守农民的教育转型

当留守农民遭遇发展困境时,片面地追求“经济化”,致使其精神文化、人文素质匮乏,而农村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留守农民的教育需要,因此,需要在全面发展观的指导下探寻留守农民的教育转型,促进留守农民的全面发展。

(一)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农民发展的教育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民教育一直处于无序状态,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农民教育的支持政策,但是没有具体的教育发展标准,致使农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漠视,尤其是对于留守农民而言,教育发展权与其无缘。因此,第一,需要细化国家对于促进农民教育发展的政策。当前,我国促进农民教育发展的政策基本上是一些纲领性的文件,其规定过于原则,缺少可操作性。细化具体的教育政策,保障农民尤其是留守农民的教育发展权,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利局面。第二,制定农民发展的教育标准。首先,各地应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根据农村的地区差异及农民的实际文化状况,尤其是留守农民的实际受教育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的教育标准,并切实加强其操作性。其次,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下,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教育理念,对于留守农民而言,其精神生活的匮乏,必须通过终身学习的方式加以改变,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为留守农民提供终身学习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二)加大政府投入,构建留守农民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当前,对农民教育的开展基本上是依靠国家力量自上而下地推行,用城市精英主义理念来渗透乡村文化,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没有考虑到乡土文化的特殊性,也没有兼顾到农村的具体问题。因此,当前的这种教育方式亟待改变,国家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构建多样化、本土化、农民化的留守农民教育体系,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第一,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产品,必须以公共财政为保障,尤其是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各级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农民教育问题,积极改善农民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关注农民教育的真实需求,为农民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二,构建多元化的留守农民教育体系。留守农民由于年龄、性别、财产状况等差异,对教育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应该针对留守农民的实际需要,发展不同层次的教育类型,比如针对文盲,可以开设扫盲教育;针对留守的老年农民,可以开设棋牌、娱乐等教育;针对女性,可以开设烹饪、缝纫等教育[4]。

(三)积极拓宽留守农民的教育内容与主题

在当前“经济化”的大潮下,成人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功利性与目的性较强。对于留守农民而言也是如此,能够帮助其实现脱贫致富的知识就学习,对于提升其主体生命意识、丰富其精神生活的教育则视而不见。在拓宽留守农民教育内容与主题的过程中,要避免教育成为解决农民理性的工具,而是要让教育成为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路径。因此,第一,拓宽留守农民教育的具体内容。过去在留守农民教育中,一般只注重科技知识、政策法规、致富信息等知识的传授,现在要丰富留守农民的教育内容,除了传授这些知识之外,还应该加大对农民人文素养、精神文化等知识的传授,提升农民生活的物质力与精神力。第二,通过教育,促进留守农民向新型农民身份的转变。“留守农民”这一概念,从情理上看,似有被迫的含义,是被迫留守农村。为此,需要通过教育主题的拓宽,唤醒农民本身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主体,回顾农民本身固有的生活与意义,力图让农民从思想与观念上实现转变,将留守农民教育成为爱土、爱乡、有内涵、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真心愿意“留守”农村。

(四)着力推进留守农民教育的信息化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信息化已经影响着整个社会,在一些交通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互联网与计算机基本上普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留守农民在信息化的各种设备与知识面前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当前亟须推进农民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为留守农民教育构建各类信息化平台,通过学习信息化的知识来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各级政府应该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及机构,搭建信息化的农民远程教育平台,为留守农民的终身学习提供条件;同时,积极加大信息化的娱乐平台建设,丰富留守农民的业余生活,使其享受到信息化时代的便捷与乐趣。

作者:王义杰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更多电子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留守农民发展与农村教育转型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zlw/102213.html

    相关专题:英语论文网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


    上一篇:财务会计进行成本管理探讨
    下一篇:水电站电气安装施工及质量控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