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电视新闻真实美释解

在影视技术支持下的电视新闻不是艺术作品,它的希望是,接受主体观后结论趋于一致。即:认识事实真相。不仅如此,它还要求电视新闻的信息接受主体,在认同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之后,还能对其中的一些场面、细节等某些方面有深刻的记忆。并因此记住这个媒体,记住这个作者。这其中起作用的因素,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美学因素———新闻真实美。因此,彰显新闻真实美,进而实现电视新闻的价值,成为电视新闻从业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电视新闻为什么要讲求新闻的真的实美

(一)新闻真实与新闻的真实美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知道,“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因而,追求报道的真实性,是所有记者同行的一致目标。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文化、政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信息跟事实本身的“真实”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新闻真实”与“事实性真实”、“整体性真实”、“具体性真实”、“过程性真实”、“即时性真实”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新闻真实的本质是新闻报道与相应的新闻事实的符合程度。真实是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真实是满足接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的根本保证。接受主体在获取一条新闻信息后,首先会对其“可信度”进行考量,根据可信度的高低,生产不同程度的共鸣,并以这种共鸣的强弱为依据,衍生出愉悦的感受。而“新闻真实美”正是接受主体对新闻信息的共鸣,并满足所期望的观后愉悦。这种接受主体所期望的观后感受,就是蕴涵在报道之中的美学因素。前不久发生在哈尔滨仓库大火的报道中,有一篇电视新闻记录了一位消防中队的队长在家中休息时得知着火的消息,没有接到归队的命令还是主动参加了救火的过程:首先是消防中队长的采访同期,然后贴的画面中,消防队员脚下鞋和裤子都结了厚厚的冰,镜头往上摇到消防队员手持喷着水柱的消防龙头,再就是他们戴着头盔的身影和被熊熊火光映红的脸庞,充满刚毅目光的眼神。那个雪与火的震撼场面在新闻播完很久都还在我脑海里不断出现,让我感动不已。从这条新闻中不难看出,观众对信息的获取,对新闻报道的采信有一个心理上的期望,决定这种的期望的判断依据,就是受众对所获信息的“美”的感受。这种“美”的基础就是真实。一旦“真实”的前提不存在了,“美感”随之也消失殆尽。这种蕴涵于真实报道之中的,观后期望的满足,就是“新闻真实美”。“新闻的真实美”正是基于“新闻真实”的基础,然后呈现出来的“美”的感受。新闻真实美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在事实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表现手法上,各种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电视新闻,更讲究形象塑造,自然条件的利用,人工辅助设施以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二)电视新闻的特质

电视新闻是从电视技术诞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电视的发展同步发展起来的报道手段,电视新闻的拍摄、制作手段脱胎于纪录电影。电视新闻与平面媒体相比,具有更加直观,更加迅捷的特点。因而,对视觉、听觉上的美感要求比纸质媒体和广播媒体都要高得多。自然,电视新闻对“真实美”的要求也就更高。随着直播手段的应用,电视新闻多用来报道突发事件,直击现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电视新闻工作者养成了一个职业习惯———尽快到达现场,尽量多地拍摄素材。因为,重要的现场和即时发生的一切,稍纵即逝!所以,电视新闻的摄影记者往往被告之:先把场面记录下来――不要管画面是不是美、不要管构图是不是合理、不要管光线是不是够明亮……总之,“客观记录”是第一重要的。在广播、电视作为强势媒体的时代,它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电视节目给什么作品,观众就接受什么。即便有疑义也只能“照单全收”。于是,影视的新闻纪录片颓衍出了“声画两张皮”、故弄玄虚、浮夸和程式化等等诸多毛病。之后,又在收视率压力、商业宣传需要等因素作用下,一些媒体从业者甚至虚构造假。然而,观众即使是在“弱势”的情形下,对新闻真实的要求也没有降低。何况,随着网络等媒体的出现,各种新形式的传播手段进入我们的生活,电影电视不再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强势媒体,加上同处于一个层面的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同质竞争异常激烈,收视率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媒体本身的生存。于是,新闻节目的“品位”,就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致胜法宝。决定新闻电视节目“品位”的关键,就是节目制作者对“新闻真实美”的把握程度。

(三)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真实美

新闻事实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这个“美”,并不是记者渲染才有的,也不是因记者挖掘才存在的。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于新闻事实之中的。只不过这种“美”有的明显,有的隐晦。彰显这种“美”的前提是,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那么,“新闻真实”与“新闻真实美”又是个怎样的关系呢?新闻真实是有其相对性的,它的本质是新闻报道与相应的新闻事实的符合程度。新闻报道的质量决定了接受主体最后的选择。这里所说的“质量”,也就是接受主体对报道真实性的考量结果。于是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新闻真实”是接受主体认识新闻事实的基础,也是新闻报道者赖以生存的选择。“新闻真实美”存在于“新闻真实”之中,它的彰显强度,反作用于接受主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同时,帮助新闻报道者的“美誉度”在接受主体中扩散。因而,我们得出结论:挖掘“新闻真实美”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新闻真实”。最大限度地体现“新闻真实美”是提高媒体公信度、美誉度的唯一途径。也是媒体从业者提高自身品位的唯一手段。

(四)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美诉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新闻真实美的诉求也是如此。然而,就新闻报道在实现它的真实美之前,必须经历一个被甄别真伪、筛选择优的过程。特别是在目前,同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择优而取是接受主体对媒体取舍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最大化地实现新闻真实美,是他们服务社会,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职业追求。在科技高度发达,接受主体的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各种媒介不断呈现的今天,社会各阶对新闻真实美的诉求也趋势于多样化。因此,对新闻工作的从业要求也愈来愈高,体现在保证新闻真实的同时,对专业性、艺术性、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要求十分苛刻。

(五)受众的审美需求

我们的新闻报道,通俗地说,就是要为受众做好“四解”工作———解释、解读、解馋、解气。解释———对一些社会现象、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科技进展、经济动向等等作出合理的、权威的分析和解释。解读———传达决策者的新政、政府的新政策、传达民声。然而,这种传达不是“简单转达”,而是透过现象,致理解析,达到传情读意的目的。解馋———满足接受主体对于想了解信息的渴求,延伸受众了解信息的途径,扩充接受主体的信息接受量。解气———正确引导受众对某些具体事件的理解,劝解受众采取全理的、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实现和谐的目标。我的理解是,做好这“四解”,就是接受主体对我们新闻从业者职业要求的具体体现,就是他们对我们的作品的审美要求。

二、新闻真实美在电视报道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虽然,新闻真实和新闻真实美在报道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内容空洞、弄噱头、做有偿报道、玩边缘化、甚至搞虚假报道时有耳闻。究其根源,它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记者个人的素养上的偏差或者缺陷所引起的问题

新闻从业者的个人素质,是实现新闻真实美的主因。报道决策者的认识观念,记者个人的认识偏差、私念、技术缺陷都将严重影响报道的质量和品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最令人痛心的事例,莫过于2013年11月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报道上市公司中联重科财务作假内幕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据他自己交代曾经收受钱财,发表失实甚至是虚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形象。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是媒体,我们的新闻机构、记者的公信力和信任度遭受到了空前的怀疑。事后,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努力,对事件的相关责任人做出了严肃处理。但教训十分深刻!

(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如果说,造成新闻报道缺失“真实美”的主因,是媒体从业人员的主观因素。那么,社会环境无疑是外部条件。其中,最有影响的因素是地方保护意识,区域利益或者局部利益等。有的时候,相关领导的意识,往往能左右一个媒体团队的行动质量。还有就是,现行的新闻媒体管理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制约。加上新闻单位的经济考核以“收视率”为唯一依据,这在客观上造成,片面追求“收视率”,甚至为达到某一个收视率标准,不惜放弃原则,用血腥、暴力的元素来迎合一些低级趣味,从而拉动收视指标。

三、在电视报道中如何实践

新闻的真实美自从有了电影技术之后,“眼见为实”便受到了质疑。由于接受主体所“见到的”是一连串活动的光影,而不是真实的本身。加上剪辑技术的应用,还有日臻完善的电脑影像技术的运用,光和影所能营造出来的形象可以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影视语言的多样性也为“记录的光影”添上了神奇的翅膀。也就是说,在现代技术支撑下,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也同样受到接受主体的质疑。如何在电视报道中实现新闻真实美,是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学习,提高记者素质,提倡探求真实的精神

对于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记者来说,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职业素质,求真务实是保证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关键,也是实现新闻的真实美的关键。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新闻报道有较强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做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营造探求新闻真实美的社会环境

环境对于新闻报道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营造探求真实,追求真实美的社会环境,对于最大程度实现新闻真实美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于新闻机构来说,需要有个好的机制。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新闻工作者遵纪守法。同时,新闻工作者,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为从业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第三,新闻媒体单位要加强硬件建设,及时更新设备,引进新技术新观念,形成制度培养人才。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提升技术技能的水平,强化表现(再现)新闻真实美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1.如实纪录,真实表达借鉴电影纪实的美学特征,电视新闻在采集素材、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接近现实,尽可能地用深景深的镜头,尽可能地以完整的“段落镜头”来记录、表达。2.准确判断,合理选择对于新闻摄影来说,不能“导演”,也不可重复。“真实地纪录”也不是无原则地“全程记录”,而是需要记者适时地“捕捉”画面,这种适时性来自合理地选择———正确地选择时间、正确地选择地点、正确地选择角度、正确地选择所要用的器材———正确地、完整地纪录新闻素材。这一连串“正确选择”来自于准确的判断———多方位地分析眼前的细节、合理地预计将要出现的情况、去除干扰因素直达目标。3.懂得合理的规避和保护,适度地褒扬有悖伦理的、有违道德和公序良俗的、过份恐怖和血腥的、涉及色情暴力等有碍和谐的因素,都会压制或者妨碍新闻真实美的表现,应该回避。涉及隐私、儿童、妇女权益等法律规定需要保护的,应该坚决予以保护。而对那些被我们传统文化、道德、审美习惯所肯定的美学因素,要予以褒扬。但是,一定要适度。4.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选用设备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技术不断出现,先进的设备层出不穷。可是,这很容易让人进入一个误区。以为,设备越贵越先进,越贵重就越能保证采访质量。其实,合理选择设备是保证采访质量的重要条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不选贵的,只选对的。新闻真实美是蕴涵在新闻事物之中的。但是,如果被忽视,或者说,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那么,这样的报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晦涩,空洞,甚至不可信。所以,媒体的从业者必须加强学习,加强自身的完善,加强发现美,挖掘美,表现美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职业品位,才能更好地服务观众,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田卫民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电视新闻真实美释解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93360.html

    相关专题:北京民办高校排名 新疆医科大学


    上一篇:基坑支护与桩基施工的经验与教训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