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信论文 >

大学生韧性社会文化论文

1韧性的文化特质

自韧性领域的研究以来,我们发现了大量与韧性有关的内、外保护性因素,也揭示了弹性个体所呈现出的特质。然而,人们越来越发现,韧性的研究不能脱离个体所在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背景终将决定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固定模式。对移民或留学生来讲,不同民族文化带来的压力很大程度上与韧性水平有关。这些异文化压力主要来源于语言不熟练、文化规则冲突、家庭冲突及地域性分离、种族认同等因素,社会支持和社会联结不深入也导致了异文化压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早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的印记并不会随社会的变迁而消亡,反而会溶解成为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无疑带着文化色彩,成为一种文化特质对个体产生影响。这一影响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关于文化与心理韧性的探讨将韧性研究引向深入。有学者提出“文化韧性”一词,用以描述文化因素在应对不利情景时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积极情绪等能有效促进韧性的发展。社会文化背景也常被作为影响韧性的因素进行考虑,尤其是家庭和社区功能。综上,笔者认为,“文化韧性”一词更多强调的是韧性的研究领域,类似于“教育韧性”、“职业韧性”等名词,不能恰当显示文化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使用“文化特质”一次,用以阐述文化背景下所发展出的独特心理品质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国内一些学者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心理韧性追根溯源做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早已对韧性进行过研究,以《周易》为证。《周易》的阴阳对立转化思想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辩证思想,也揭示了韧性的顺逆境转化之道。对压力的主动适应也从《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找到印证。中庸作为中国人核心文化,对国人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认知风格等起着关键作用。“中庸”、“顺其自然”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影响着韧性的发展。儒家文化强调“慎独”“自省"的个人修养,正是韧性的最高层次发展。韧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或是适应过程,其最低层次是“适应”,而最高层次则是在适应基础上的发展和超越,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化的影响也以“精神性”意义延续下来,反映出一个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存在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与追求,是中国儒释道“无我”的集中体现。精神性有效促进韧性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国外对于精神性(Spirituality)的论述,由于所涉及文化、宗教与学科背景较复杂,对精神性的理解也部分贴上了宗教的标签。ShelleyLLong以宗教背景下的精神性与大学生韧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精神体验,价值观或信仰,宽恕,个人宗教行为,积极应对方式,教会支持和总体自我评分等精神性维度与大学生韧性存在显著相关,而组织笃信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与韧性无相关。精神性上的总体自我评分比宗教上的自我评分与韧性的关系更大。文化的影响还反映在文化价值观及社会生活背景中。一项对墨籍美国人文化价值观与韧性的研究表明,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在逆境适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责任和威望这一传统文化价值观因素,显著提高了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能够预测大学生韧性,此外,民族认同感、宗教仪式等因素也在适应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民族特有的文化敏感性及应对策略,帮助非裔美国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压力。在一项研究种族歧视与韧性的研究中,民族自豪感作为保护性因素,也显著降低了抑郁症状的发生,加强了个体与社会联系。

2韧性的层次性

早期,学者认为韧性并非所有人都具备,只有那些适应良好的个体才具有韧性这种特质,后来对灾后韧性的研究表明韧性是普遍存在的,即使PTSD症状极为严重的群体,韧性个体也不在少数。既然都具有韧性,为什么适应结果却不一样,除非个体选择了不同的韧性策略应对压力,致使韧性出现层次性的表现。Richardson提出的韧性过程模型中,对韧性结果做了不同解释。压力过大时会打破个体原来的身心平衡状态,个体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其结果变得不一样:①达到韧性的重新整合,即韧性增强,获得更高水平的平衡;②回到初始平衡状态的重整;③伴随丧失的重整;④功能紊乱的重整。这4种结果截然不同,与其说这是一个说明韧性过程的模型,不如说这一模型清晰地展示了韧性策略和结果的层次性。Hunter对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访谈也发现了韧性层次性的现象。他发现这些具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压力反弹能力,而帮助他们从逆境中反弹的因素却是让人吃惊:拒绝交往、离群索居和情感冷漠等消极的品质。这一发现使Hunter进行反思并提出了韧性的层次模型。他认为,最低层面的韧性仅具有生存意义,人们通过暴力侵犯和情感压抑来保护自我;中间层面的韧性具有防御意义,个体拒绝与别人交往,以此抵制外界的不良刺激;最高级层面的韧性才具有健康、成长的含义,他们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处于前两个层面的人尽管也在压力中适应,但在成年后往往会出现各种适应不良,甚至心理障碍。这就是说,逆境中的个体具有不同层次的韧性,致使其呈现不同程度的适应结果。有些人只是从压力中度过,而有些人则从压力中获得了成长。具有韧性个体并不是完美的宠儿,尤其当那些知名人物显示出强大韧性的同时,他们似乎还不得不与自身的障碍做斗争。MauriceMiller对10名学业成就但具有不同程度学习障碍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这些学障学生韧性的7个要素:①认同成功经验;②曾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③自我决定;④把握关键性的转折点;⑤拥有特别的友谊;⑥有鼓励自己的老师;⑦了解并具备学障的知识。而Schreiber的研究则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期望获得学业成就,尤其是那些认为学习的能力是稳定、无法改变的事实的学生,他们的韧性水平较低,且抑郁症状比较少。这可能由于认为学习能力无法改变的这种观念,使学生不愿意再去努力、尝试提高能力,从而避免进行一些容易带来抑郁情绪的思维活动。

3韧性的情境特异性

大量学者对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及机制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不过韧性在不同情境下仍显示出明显差异。人们普遍认为种族歧视对移民群体来说是个显著的压力,种族认同感作为保护性因素可以缓解种族歧视带来的高抑郁、低社会连结和低自尊,然而情况却不完全是这样。当个体感知种族歧视严重时,他们高度的种族认同和自豪感反而会带来显著的抑郁症状,社会联系减少。也就是说,种族认同感作为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甚至相反。对乞丐的一项研究发现也证实了韧性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性。当流浪者回归到正常生活时,他们在沿街乞讨这种特殊环境下所具有的韧性却使他们无法适应体面的生活。情境特异性还反映在一些公认的保护性因素对不同韧性群体的作用具有差异性。比如对多动症(ADHD)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韧性及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相比正常学生,患有ADHD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环境掌控力比人际关系这一公认保护性因素在韧性发展中呈现更重要的影响。一项对酒精依赖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与韧性的研究发现也使得研究者大跌眼镜,相比其他人,酒精依赖学生并非在学业成就上存在更多问题,事实上,他们的问题在于焦虑、情绪沮丧和复杂的家庭问题,学业成就与韧性水平不存在显著相关。更让人吃惊的是,学业成就似乎只是一种替代品,一种情感疏离或是一门心思追求着某一特殊成就却得不到的替代性结果。对移民或留学生来讲,韧性差异明显具有文化性,主要表现在异文化压力适应中。异文化压力主要来源于语言不熟练、文化规则冲突、家庭冲突及地域性分离、种族认同等因素,社会支持和社会联结不深入也导致了异文化压力的增强。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关注个人感受和成长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在东方文化中,一个过分强调自我,关注自我感受的人会在人际环境中遭受更大的压力,甚至还要接受更多道德审判。尽管随着民族文化融合的加强,差异会越来越小,但是文化价值观本源仍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长远影响。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得不提醒研究者注意韧性保护性因素在不同情境和文化下的差异,只有关注差异,才能在韧性的干预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4韧性领域的延伸性

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韧性因素几乎涵盖了所有积极适应的优良品质,韧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危机人格水平越低,在逆境中越不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正是韧性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者们从一开始便对韧性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精力,研究成果也很快应用于心理干预中。韧性本身的积极意义,使其成为一个延伸性和兼容性极强的概念,对其他领域和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几年,韧性在教育领域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及参考价值。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教育领域中的韧性,即教育韧性,以学业成就作为学校或学业积极适应的衡量标准。各研究中虽然表述不同,但学者们一致认为教育韧性是学生身处逆境中,但学业成就良好。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家庭支持、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策略在教育韧性中成为明显的保护性因素,甚至美国新泽西州专门出台“教育机会基金项目”(简称EOF,所有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前,都必须接受EOF为期6周的夏季学术培训机构的学习与考核,才能决定是否能进入大学)对高中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并取得良好学业。这个项目对那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的学生(主要是父母不具有大学学历)也同样增强了他们的韧性水平和社会支持,从而取得较高学业成就。在移民文化背景下,教育韧性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比如对墨西哥移民大学生教育韧性的探索研究发现了一些促进学业成就的保护性因素,如在进入大学之前父母对教育的支持;父母移民时子女不辍学;个人有进入大学学习的动力等7个因素,这些因素也为移民学生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帮助。此外,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专有策略,如“游戏学习”和价值观中的“尊重”策略也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目标,在取得学业成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除“教育韧性”外,研究还涉及到“消费韧性”、“生理韧性”、“职业韧性”、“关系韧性”、“婚姻韧性”等更为精细的概念。这些领域的研究将为下一阶段韧性研究向精细化、深入化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韧性,不仅是一种人格品质,也是一种塑造品质人格的方法。正如前文所言,坚韧的人格品质是一种朴素的中国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之自强、坚韧的精髓植根国人心中,韧性也就具有了几千年的文化根基。在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韧性不仅是现代经济期刊从压力和逆境中站立的能力,更是超越自我,走向无我的最高境界。

作者:韦海燕 单位:河套学院


    更多电信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韧性社会文化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xlw/184409.html

    相关专题:发展经济学 食品科学


    上一篇: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