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电工论文 >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高等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之间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因此,加大力度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实现高校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保障,同时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国家经济、科技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现状

对我国应用型人才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08年,我国科技方面的人力资源在各类人力资源中占有4200万人,从事研发方面的人员数量也是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具有高端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却是很少[1]。科技部的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年有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成果三万多项,但得到大面积推广并产生规模化效益的仅占10%~15%[2],这表明我国其实并不缺少科技创新成果,而缺少的是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2009年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可以发现,我国的“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整体质量,在参与排名的55个主要国家中仅仅排在第48位;财富杂志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年轻的工程师目前只有16万人,数量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印度国际化工程师的比例占到25%,而我国的比例还不到8%[3]。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

2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历程与探索

2.1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教育史不难发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脚步从未停止,但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专科和本科层次上,而对于高层次的,像研究生层次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则较少,开展的也比较晚[4]。在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于1984年开始实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2011年,进一步推行了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政策,实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又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引导高等学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科研和教学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2012年,全国12个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在51个领域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总体而言,从20世纪90年代试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目前我国已批准设置19个专业学位,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达到476所,累计招生85万人。然而,纵观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数量与产业升级需求不相适应;二是,培养模式与人才类型特征不相适应;三是,培养质量与行业产业需求不相适应。归根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规格标准)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培养模式)两个基本问题尚未解决。

2.2模式探索

近年来,在国务院有关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推动下,众多高校都在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哈尔滨理工大学孟大伟等人[5]提出“定制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主流的岗位工作需求为导向,采取教、科、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实习锻炼,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对社会需求适应度,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北京工业大学蒋毅坚教授[6]提出了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1)建设第一课堂;(2)加强工程训练;(3)举办“工程大师论坛”;(4)设立创新学分;(5)鼓励科研探索;(6)组织科技竞赛;(7)打造教学科研团队;(8)营造创新文化氛围。苏州科技学院陈志刚教授[7]倡导以“导入需求、嵌入课程、植入平台、介入培养、回归工程”为理念,以“五化”为模式的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五化”具体包括:培养体系一体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培养平台多元化,师资队伍工程化,培养机制系统化。南京工程学院紧扣机、电行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模式,形成了“强化工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密切行业企业,深度联合办学”的办学特色[8]。下文结合南京工程学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着重介绍基于多元协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情况。

3多元协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

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百年老校,坚持产学研相融办学之路,与中机联、中电联、南瑞继保、国电南自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同组建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程指导培养与改革,创建了多元协同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3.1加强协同创新,优化培养途径

学校以国家实施“2011计划”为契机,紧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项目教学和实践平台建设,把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放到协同创新中去谋划。一是,以服务“特需项目”,改革培养模式为重点,联合中科院电工所、国电南自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建了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并紧紧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借助和企业的紧密型、长效型关系,突出需求导向,创新做学、做研深层次结合的培养模式,调整和优化培养内容、培养环节和培养方法。二是,以拓展项目和实践资源为重点,与南瑞继保、南京康尼等企业共建了多个省级工程中心、多个技术创新载体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一系列创新载体建设,实行资源多方位共建,企业全过程参与,共建了一批特色课程和实践基地,获得了一批培养所急需的应用研究项目。

3.2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培养载体

南京工程学院弘扬行业办学传统,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一是,持续深化与美国GE、法国施耐德等世界500强的合作关系,并引入美国、德国、香港理工大学等先进理念,依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成立了集基础实验、工程训练、项目教学于一体的大型工业中心和技术创新学院,着力构建专业研究生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体系。

作者:朱志莹 郝思鹏 万琦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


    更多电工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dglw/107246.html

    相关专题:核心期刊论文 代发表职称论文


    上一篇:腹腔镜手术发生颈肩痛因素分析
    下一篇:构建电子商务实训考核体系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