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民俗文化在装饰的应用

1门神

门神,守卫大门的神,是民居宅院的守护神。在中国古代,门神分为武将门神和文官门神,秦叔宝、尉迟恭、钟馗是武将门神的代表,他们除妖驱邪,看宅护院。天官、喜神、和合二仙是文官门神的代表。用以寄托人们富命长寿、高官厚禄的愿望。一般情况下,武将门神贴在第一道大门上,文官门神贴在第二道大门上,秦叔宝、尉迟恭、钟馗、天官等门神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镇妖除魔、赐福纳喜的代表性符号,在大门装饰上不可或缺。随着时代变迁,这种符号可以用简化的福字来代替,其特殊的色彩和形象,与宅院大门融合为一体,不可分割。

2门联(春联)

传统民居的大门装饰上除了门神之外,门联的地位也极为重要。它总是成对地贴在大门两边,所以又称为“对联”。据考证,唐朝时就有了门联,当时书写在桃木板上,然后挂在门上,为了祈求平安,富贵等。门联言简意赅,制作方便,张贴在大门上,不但表达了思想,而且极具装饰效果。如果大门门扇上贴了门神,则门联贴在门两旁的门框柱子上,有的除门联之外,还在门上方的横枕上贴一条横批。门联既有内涵,又有形式之美,而且比门神的制作更为简便,所以这种形式不但用在大门上,而且被广泛地沿用到了其他地方。比如宅院大门内的影壁上、窗户上、楼梯上、推车上,甚至牛棚、鸡窝、茅房外都贴有对联。

3门上辟邪物

符合传统民俗文化的大门装饰除了以上所说的镇宅辟邪之物以外,常见的还有照妖镜、吞口、铺首等。照妖镜属于门上辟邪物,一面普通的镜子,悬挂在大门上方,为整个宅院镇妖避邪。吞口是一种木雕的兽头,形象如老虎头,面目狰狞。风俗中认为,这样的怪兽能够以恶制恶,吓跑妖魔。铺首指门环及配以装饰性的底座,含有驱邪的意义。铺首多由黄铜之城,也有铁制品。古代铺首的造型,有龟、蛇、朱雀、双凤、羊头、虎、狮、螭等兽头状,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可以驱邪避凶。

4门上祈福物

门上装饰物既有辟邪之物,也有祈福之物,门上祈福的装饰物中最常见的有元宝和香插。元宝分金元宝和银元宝,寓意招财进宝,财源广进;香插一般用桃木做成,外边包有红纸,刻上花纹,在节日插香,既有装饰效果,又能表达对神灵、上苍的真诚之心。

5门钉

在中国古建筑中,门钉只在板门上使用。起初门钉的使用是出自木板门制作工艺的需要,但是到后来,门钉的装饰性意义似乎更为重要了。在宅院大门上的门钉数量是很有讲究的。古代皇宫的城门,每扇门的门钉有九排,每排有九个,共八十一个。皇亲王府的门钉是六十三个。公侯家大门时四十九个。普通官员家,二十五个。老百姓家,不能装配门钉。在古代门钉被纳入了民间风俗活动中,摸门钉,可减灾免灾,是一种祈福活动。

6门雕

中国传统民居的门雕,有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这三种装饰工艺经过千年历史演变,也成为了宅院大门门面装饰重要的一部分。木雕,位于大门装饰的主要部位,包括门簪、雀替等,门簪出现于汉代,起初是固定门扇的结构构件,后来,为了增加其装饰效果,将数量由原来的两枚增加至四枚,甚至更多。门簪位于大门口上方,朝外一面做成圆形、方形、六边形等各种断面形式,朝外看面上加木雕花饰。雕刻题材如四季花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吉祥文字“寿”,“福”或“吉祥”,“平安”等吉词颂语;还有汉瓦当等图案。雀替,用于大门和檐枋的下面,多雕刻蕃草,草龙为装饰。砖雕,是一种具有极强观赏价值的装饰艺术品。主要在门头和门楣等地方出现。图案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十分广泛,如福禄寿喜、梅兰竹菊、文房四宝、玩器博古,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主人的理想抱负。石雕,主要作为对宅院大门的周边进行装饰的物品,如枕石、石狮、影壁等。门枕石在传统建筑上主要起到支撑和固定大门的作用,一般由石料加工而成,基本形式为鼓形。中间由团花作为装饰,团花内有花纹,也有草纹;有动物纹,也有神兽纹;还有吉祥物纹,其中以转角莲花为常见。

7应时装饰

除以上所述的大门装饰物外,依照民间风俗、地域还产生了很多应时的装饰。和民间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一些习俗,很多都会表现在民居大门装饰上。清明门上插柳,端午门上插艾,秋收插稻穗,这些既是对节气和农耕反应,也寄托百姓美好的祈求和愿望,又成为了民居大门上的一种特有装饰。这些和民间风俗文化相关的大门装饰,体现出浓厚的文化色彩,隐含了中国古老而又深沉的观念,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建筑装饰历史中不可忽视的艺术遗产。古代百姓技艺精湛,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这样的大门装饰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还与中国民俗文化相得益彰。中国民俗文化在民居大门装饰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有利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整理和继承,也有利于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研究。可以使得中国民居宅院大门的装饰艺术和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当然,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者,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注重保护和流传,在教学和创作过程中,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相互融合相互感染,这样才能使得传统文化更有生命力,才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契机。

作者:刘婷尔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民俗文化在装饰的应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88019.html

    相关专题:华北煤炭医学院 微博言论自由事例


    上一篇: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研究
    下一篇:放疗对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