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人文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历史教学

一、历史教学在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学科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伦理等领域,一般认为人文教育包括人文学科的传授、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启迪。从各高校实际看,重理轻文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不仅表现在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上,还表现在教师科研经费的分配上。学科发展离不开长期的积淀,同样也离不开优势学科的优先发展,没有统筹规划,没有重点建设,任由学科自由发展,无疑会延缓学科发展的速度。目前,人文教育已经被教育主管部门列入行政纲领性文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重点指的就是人文教育。人文学科不仅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还在个体生命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人类文化遗产教育,可以使传统文化内化为个体精神,进而影响和指导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但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人格的感染、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优秀人类文化的影响来塑造的。鉴于历史等学科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学科,就显得很有必要。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在人文教育方面具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曾经鲜活的人类生活史,里面既有人类自身的成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有许多失败和教训。学习历史,从中得到的不只是具体的知识,还有修身做人的道理,还能使人们学会思考,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教育部明确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认为:大学开设的各种课程或多或少包含有人文教育的内容,但某些学科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更密切,它们的内容更直接也更多地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4]当代大学不能没有人文精神,而要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就不能不充分发挥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功能。

二、各类高校历史教学的现状

自1995年以来,在高等院校学生培养中加强了人文素质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就高等学校历史学科的现状看,由于学校建制的原因,许多高校在设立时没有历史专业,像一些理工科及单科类型的学校。历史专业主要分布在综合性院校和各级师范类院校里。综观当今历史学科的地位,学科的强化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的综合类大学,这类大学由于这些传统学科基础较好,在新一轮学科建设中,都加大了建设力度,尤其在历史上以文科见长的一些高校,在人文教育的落实上相对较好,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历史上有着优秀的人文传统,当年的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是当时声名显赫的教授,尽管清华国学院只存在了四年,却培养出许多大师级人物。1952年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理分家,使得清华大学成了一所工科院校。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逐渐恢复了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许多人文学科,其建设力度为高校所罕有。复旦大学和山东大学则一向以文史见长,在传统文史学科面临挑战的形势下,它们不但没有削弱文史学科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加强了文史学科,并且山东大学还在原先文史哲研究所的基础上,于2002年4月组建了文史哲研究院,2012年2月又进一步整合成儒学高等研究院,进一步凸显了人文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复旦大学在传统的文史哲学科以外,于2007年3月成立了文史研究院,它是该校“985工程”二期支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之一,原清华大学教授葛兆光出任首任院长。无论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还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都致力于在文史哲交融的基础上,开展高精尖的文史哲创新型和交叉型学术研究,而这无疑代表着文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在这些院校,传统的历史学科并没有弱化,而是在原有学科之外,积极参与组建新兴交叉学科,保证了人文教育的较好开展。在一些教学型高校,由于这类学校以本专科教育为主,而不像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那样有着学士、硕士、博士多级办学层次,学科优势不明显,也没有名牌大学那样雄厚的经济实力,容易受到就业因素的影响,急功近利,导致历史专业的办学规模不断萎缩,学科不断被边缘化。一些学校的历史学科遭到削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校完全按市场需求办学,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短期效应,而缺乏长远眼光。在这类高校中,历史学有的拥有独立建制,有的被整合到人文学院等,这类学校中虽然有的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点,历史学科实力较强,但由于受学校层次和编制的影响,其整体实力与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综合大学相比,仍显得逊色。尽管其师资基本能够满足开展人文教育的需要,但这类高校在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监测体系的科学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欠缺。和以上两类高校相比,一些理工类高校文、理、工等学科发展不均衡,历史学科师资较少,尤其缺乏学术名师,历史学科一般隶属于人文学院,有的甚或没有人文学院建制,个别从事历史研究的教师分散在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无法面对全校开设历史课程。湖北工业大学2008年对本校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功利主义的不良倾向。由于人文素质课程的功效不是立竿见影的,很多学生在思想上没有给予人文课程以足够的重视,大家普遍认为学好自己的专业更为重要。在回答‘你选修人文素质课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21%的人选择‘只求学分完成任务’,38%的人选择‘扩充知识,提高素质’,选择‘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占41%。在回答‘是否选修人文素质课’的问题上,超过50%的人回答没有选过人文方面的,一部分选修过人文课的同学表示,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学分。”[5]这种状况在理工类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一提的是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选修过人文课程,就更不要说选修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历史学的课程了。可见,高校加强历史教学,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高校历史教学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途径

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容、文理渗透,在美国通识课程中,人文与社会学科占了80%左右。在中国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中,也明确规定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仅在于使大学生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还要形成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品质。在高等教育中,需要真正贯彻人文教育的理念,切实实现“启智”、“兼能”和“成人”等诸多方面的培养目标,但由于各高校的特点和人文积淀的不同,历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准确定位,积极有为,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路子,在提高自身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利用学科优势,在大学生“成人”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文理学科发展较为均衡的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教学型高校,历史学科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不仅应在历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担负教育功能,还应在非历史专业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就需要历史学教育不仅要致力于专才教育,还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整个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要切实加强历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请进来”和自己培养等方式,尽快形成学术梯队,并成立负责全校人文教育的人文学院。这类院校一般基础较好,其不足在于人文学科较弱。利用学校自身优势,只要学校重视,解决好人才引进、编制待遇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就能扭转各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还需要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课程考评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各校特点的新路子。第一,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对列入全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进行广泛听证。高校各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就一个具体专业而言,其课程往往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部分组成,合理安排各种课程的比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日本高等教育工程改革为了使学生了解日本和世界历史,以及当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现状,十分重视人文教育。要求学生从人文教育课程中至少选修20个学分,占学生4年必修、选修总学分(136学分)的15%。[6]在中国,对于专门的人文教育课程占多少学分比较适宜,各校往往有着不同的规定。但在人文教育中,课程设置中心要明确,培养目标要一贯,要处理好“博”与“精”的关系。由于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疲于接受应试教育,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而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人文素养,却是个体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列入通识教育的历史课程,应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和一定的知识深度、理论厚度,而不是浅层次的知识传授,这些课程必须与国情教育、思想和人格养成教育相关,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这些课程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母体,融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炉,既有鲜活的历史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既使学生受到知识的洗礼,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历史教学的开展,不能简单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还要利用前人的经验教训和历史眼光分析、解决现实疑难,为大学生认识社会、自然、人生价值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第二,改革课堂形式,可通过名师专题讲座等形式,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教条化的复制不是教改;教师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历史学科不仅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而且蕴涵着巨大的人文精神资源,教师的“史识”往往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接触第一手的材料,在可感、可知的材料基础上,史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大学历史课程具有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双重属性,历史知识中丰富的资源是体现人文关怀、加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个个人大致都懂得他们所认为是历史的东西,也懂得他们所赋予历史的各种活动的意义以及所赋予其整个生命的意义”[7]。在教学中通过知识的传授把人文精神内化为个体品质,避免了空洞说教色彩,从而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开放、争鸣的课堂氛围,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视野要宽,眼光要准,教学应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知识的传递、能力的拓展和精神的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个体素质和努力程度决定着教育过程的成败。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教师人格魅力的耳濡目染,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和能力的拓展。在一学期教学中,作为通识教育的历史教学,可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用教学团队取代具体某个教师。课堂设主持人和评论人,每个教师就若干专题做相关讲座。讲座题目应提前公布,教师对讲座内容要精心准备,学生对讲座内容要提前预习,讲座后学生提问,教师回答,主持人系统地进行评论,使每堂课对学生都有吸引力,让学生充满期待。采取讲座形式,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这也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改变固有意识,支持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就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看,存在着以下现象:教师不能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角色定位;跨学院的选课导致学生不好管理;学生选了课,却不去听,混学分现象比较突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重视,这里有学生工具主义意识的因素,也有通识教育课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的课程没有打出名气,所教授的内容和现实严重脱节,教师疏于管理,对选而不修现象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实际中,要做的并不是把学生赶入课堂,而是要把学生吸引进课堂,让学生既有知识的收获,也有思想的启迪,更有智慧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升华。学校、院系不仅要选配责任心强、学识丰富的教师施教,还要注意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走进课堂,通过讲座形式,使学生能够与顶尖学者直接对话,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第三,逐步探索学科之间的整合,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以适应通识教育的新要求,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考评形式。在高校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课程设置过多和重复现象。针对通识教育中的历史教学而言,应积极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在课程评价上,应减少临时性背诵式的考查,使教学重点放在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形成健全人格上,从而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目前高校教学实际看,仍存在着过分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现象,再加上考试方式传统,那些积极参加课堂互动、课下为拓展知识付出了大量劳动的学生最后未必能得高分,这也削弱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历史等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功利思想的影响。为了保证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各高校主要通过必修考试的方法进行考核,而对于历史等通识教育课程则采用选修考试的方法进行考核。英国“过程哲学”创始人怀海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你摧毁了生命。”[8]这句话就道出了专精教育的重要性,但一味致力于专精教育而忽视博雅教育,也不是科学的态度。鉴于考研的需求,有些学生对考研课程较用功,而对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课往往采取应付甚或逃课的方式。可以看到,一些老牌名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较好,学生综合能力较强,而一些二、三流高校,学校缺乏长期稳定的定位,容易跟风,在学生的培养上,不能正确平衡“专”与“博”的关系,容易走极端,再加上受师资水平的限制,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不能盲目沉醉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而应有清醒的危机意识,这不仅是因为世界性的通识教育空间日益被压缩,而且历史教学还受到工具理性思想的严重冲击。个体综合素质的外在化,是人文精神的外在展现,课堂教学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但如果把人文教育仅仅看作历史、文学、哲学、伦理等文科的职责,则未免有失偏颇。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成人”教育,这种教育要通过人文教育课程的引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传授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作为人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学科,在高等教育中要积极有为。应从根本上转变历史与现实应用关涉不大的认识,发扬历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搞好学科建设的前提下,积极组建前沿、交叉学科,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为大学生解决社会、自然、人生问题提供智力支持,使历史学在当今重新赢得人们的尊重,而不仅仅被视为“营养学分”。为此,需要决策者具有宽阔的视野和过人的学识,还要克服唯科学主义,摈弃工具理性主义,这样才能把人文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完成了“启智”、“兼能”向“成人”的转变,具有中性价值的科学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只有个体拥有了必备的人文素养,才能迎来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在今天大力倡导人文教育,有着切实和深远的意义。

作者:李桂民 单位:聊城大学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人文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历史教学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19661.html

    相关专题:北京城市学院 钦州学院学报


    上一篇:石油企业基层党建论文
    下一篇: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技术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