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科技论文 >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分析

一、大学生心中楷模之现状

接受调查的对象仅为四个班级的160名学生,所以调查结果以及基于该结果所做的分析存在片面性在所难免,但是对收到的160份作业进行整理发现,四个班学生心中的楷模数量多达105人,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由此可以认为该调查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代大学生心中楷模的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心中的楷模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楷模类型广泛

学生心中的楷模涉及中外古今,从中国古代的诸葛亮到近现代的周恩来,从中国的刘伟、黄旭华到国外的尼克•胡哲、阿基米德,再从家喻户晓的雷锋、洪战辉到平凡的父母亲、身边其他人,也有同学将自己视作楷模,楷模的种类可谓繁多。按照国别、楷模生活的年代、公众知悉度等因素,每位楷模可以依据其主要因素被划归至下表的某一类。

2、楷模时代性明显

在前述分类中,中国时代楷模主要是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被以公众表率的形式加以宣传的楷模,在统计中这一类楷模的人数达到36人,占到楷模总人数的1/3强;其他名人是指主要因为在我国某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功而为公众所熟知的人物,比如成名的歌手和体坛名将,这类楷模也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国外名人则指为我国公众所熟悉的外国人,比如奥巴马、曼德拉等,国外名人楷模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属于当代的。学生的亲人和身边其他人则是生活在学生视野里的鲜活个体。整体而言,学生心中的楷模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3、公众人物楷模占比高

在作业中,有同学表示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有优良品质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楷模,而绝大多数同学讲述了自己心中的一位楷模。在不同类别的楷模中,亲人、身边其他人、自我这三类人的社会知悉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类别,因此可以将其他类别的楷模称作公众人物,有83%的学生将公众人物确定为自己的楷模。

4、知悉楷模的途径多元化

调查显示,一些学生是通过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发现并确立了身边的楷模,而将近70%的学生是通过社会宣传知悉楷模的,只有不足11%的学生是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楷模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了解楷模的途径是多样的,而不同途径的采用比重差异较大,其中社会宣传仍然是学生知悉楷模最重要的途径。

二、楷模引领作用发挥的限制

布置给学生的这次作业要求简介楷模、知悉楷模的途径,侧重表述楷模对自身的影响,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学生心中普遍存在楷模,但是作业没有很好地体现楷模引领作用发挥的成效。

1、存在的问题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7]这句话告诉我们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需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作业完成情况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楷模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但是只有极少数学生实现从现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学生们往往会因为楷模事迹而感动,甚至热泪盈眶,在深刻感受楷模带来的内心触动的同时,在实践层面,却鲜有学生提到楷模对自身行为的指引成效。在160份作业中,只有5人提及因楷模的引领作用而产生的行为。雷锋是我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家喻户晓的楷模。雷锋牺牲后,1963年3月2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在学习雷锋专辑中刊登了毛泽东、周恩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随着国家领导人的号召以及《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广泛传唱,雷锋长期以来成为学校、社会争相提倡的楷模。在作业中,有6位同学提到雷锋是自己心中的楷模,但是只有两位同学提及了雷锋对自己行为的实际影响。在问及其他同学雷锋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时,他们却感觉一时难以梳理。这无疑是楷模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突出体现。

2、阻碍楷模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提倡树立楷模的意义在于使人们从楷模身上学到优良品质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在现实中,楷模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触动的同时其引领作用难以在实践环节得以发挥,这严重阻碍了社会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学生缺乏梳理思想的习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需要四个条件:其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其二,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其三,理论必须被掌握。其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8]总体而言,这些条件的核心在于要求人们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发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然后通过中介环节去实践。在楷模引领作用发挥的问题上,同学们认同楷模具备优良品质,有着向楷模学习的一定意愿,但是缺乏对自己思想的梳理,不善于找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而削弱了向楷模学习的动力,影响了楷模作用的发挥。其次,对于社会楷模应发挥的作用缺乏更为科学合理的引导。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却往往忽略了一个前提即人们认为榜样“可以”学习,所谓“可以”并非怀疑楷模具有优良品质,而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是否具备效仿榜样的能力。在丛飞的楷模事迹传遍神州大地时,在人们普遍感动于丛飞事迹之余,社会上传来了许多质疑的声音。[9]在对丛飞现象的争论中我们不难看到,人们都认同有着朴实言语的丛飞身上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然而有很多人认为丛飞的境界已经高尚得近乎圣人,是社会的众多凡夫俗子无法企及的,他们指责丛飞愧对自己的家庭成员,所以他们选择放弃学习这样的楷模,甚至诋毁对丛飞的宣传。这种声音受到了许多网友的谴责,然而事实不容否认,即持有这种思想者大有人在,这也给其他人造成了理解困惑。这种思想之所以存在,与其说是他们误读了丛飞事迹所要传达的助人为乐的思想内涵,倒不如说宣传者应当对没有将楷模事迹所蕴涵的优良道德品质与适宜大众实践的结合点加以更为科学合理的阐释负责,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得人们要么盲从,要么犹疑不前。

三、提升楷模引领作用发挥的角色分担

要解决楷模引领对大学生发挥作用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事实上就是增强学生对楷模引领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大学生获知楷模的途径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并不是主要途径,所以学校也不应是推进这一过程的唯一主体,这个过程应当是不同主体合力的过程,从层次上看,应当是以家庭、社会为起点到学校教育深化这样一个认识逐渐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家庭、社会、高校承担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职责。

1、家庭职责

家长应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敦促学生以实际行动向楷模学习。在调查中,有逾6%的学生将自己的父母等亲人树立为自己的楷模,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生的楷模,在于他们用高尚的品质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家庭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起点,从家庭最先对孩子实施启蒙教育的角度而言,父母应当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应当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学习、工作,如何正确对待问题、如何聪明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做人。如何教,涉及到能力和方法两方面的问题,但是这二者均与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家长的学识水平无关,因为在将自己的父母亲视为楷模的学生当中,他们的父母往往是平凡的,甚至只接受过极为有限的文化教育且家庭贫困。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言行所流露出的价值观对孩子有着莫大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开始逐步适应独立生活,家庭往往仍然是他们情感的港湾,在他们感觉困惑时,家长对他们的指引依然举足轻重,即便不能成为孩子的楷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心中的楷模、敦促孩子将向楷模学习的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也是大有必要的。

2、社会职责

社会应当成为公众楷模的科学合理提供者。83%的学生将楷模设定为公众人物,而将近70%的学生是通过社会宣传知悉楷模的,可见,社会在楷模提供方面担负重任。对楷模进行宣传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宣传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提升。其一,加大楷模的社会投放。在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上不断充斥着诋毁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声音,这种声音也是影响大学生实现对楷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摒除这层消极影响,单纯地对这类声音喊停或者采取强硬手段无法起到完全作用,甚至会被贴上不民主的标签,最好的办法就应当是加大正能量的传输,积极发现楷模并加大对楷模的宣传。调查表明,这样做应当是有成效的,在学生心中的楷模,时代楷模占到36人,占楷模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其中涉及感动中国人物20位,52人次,占总人次的近三分之一。学生对时代楷模的高度认可以及社会楷模投放的增加是楷模引领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其二,帮助公众挖掘楷模的优良道德品质与公众便于实施的社会实践的结合点。作为社会宣传的楷模毕竟需要具备典型性特征,[10]虽然社会树立的楷模越来越多地来自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工作岗位,但是他们的言行仍然处于绝大多数公众难以达到的高度,会令人产生如临圣人般的敬畏感,加上学生缺乏梳理思想的习惯,学习楷模的实践动力严重不足。因此,要发挥楷模的引领作用首先需要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明确向楷模学习的内容。向楷模学习的应当是楷模及其事迹中所蕴涵的优良道德品质,而并非是简单地对楷模事迹本身的复制,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境况千差万别,所以从现实层面来看也是不可能的,同时需要明确并不要求每个人都达到楷模实践的高度。只有学习内容明确了,才便于找到与实践的结合点,社会在宣扬楷模的同时应当推介一些便于大众实践的结合点,起码宣传者可以从讲解自身践行楷模所体现的优良道德品质着手提供结合点,有了结合点,才有助于大众接受和实践。

3.高校职责

高校应当侧重理论的讲解,成为学生实践的有力推动者。由于现在的媒介开放、便捷、内容广泛、更新速度快,学生可以轻松地从网络上找到所需资料,调查业已表明,学生获取楷模信息的主渠道是社会媒介,而非教学,因此高校在楷模教育环节,应当弱化对楷模事迹的介绍,着重讲解楷模事迹所蕴涵的优良道德品质。高校首先应当阐明楷模与优良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即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楷模无非是优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甚至是极致体现,树立和宣传楷模的目的主要在于宣传优良的道德品质。根据从众心理的理论,多数人只有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不是异类的情况下才会有动力实施相关行为。在对楷模进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只有使学生相信楷模所体现的优良道德品质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楷模无非是相关品质的众多体现者之一,仿效楷模不至于使自己鹤立鸡群,学生才会愿意用这种品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就要求高校证明楷模所具有的优良道德品质广泛地蕴涵在社会实践之中。事实上,少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优良道德品质在社会的广泛实践,而教育要解决的是多数人的问题。这次调查显示,17%的学生将身边的人或自我视为楷模,这足以说明平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良道德品质被发现和认同。在作业宣讲过程中,一位以雷锋为楷模的同学讲述了自己学习雷锋的实践,即平常乐善好施。有一天,她见到路边有儿童乞讨,同伴说是骗人的,劝她不要给钱,但是当她看到孩子祈求的目光时不忍离开,当她得知孩子找不到家时,为孩子打了一辆出租车将孩子送往公安机关,后来知道孩子是从外地被拐骗去从事乞讨的!她的一份爱心和一个简单的举动使一个家庭破镜重圆。这次宣讲在同学当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不仅是因为这位同学无意间解救了一名儿童,也在于这位同学使同学们看到在身边就有人在以实际行动长期践行着雷锋精神,她的行为体现了助人为乐的优良道德品质,她的行为足以使她成为同学的楷模。上述案例说明,高校应当且有条件让学生发言,让他们彼此倾听和学习,使他们懂得优良道德品质就在他们身边熠熠生辉,楷模无处不在,这样他们才会信服社会整体是积极向善的,才愿意以优良的道德品质来指引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进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小结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可见,大学生在同龄人中的占比已经大幅提高,作为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水准将有很大影响。鉴于楷模对大学生具有引领作用,所以社会各界可以采取树立合适楷模的方式来共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作者:王冬梅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更多科技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调查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kjlw/107704.html

    相关专题:金融风险管理师 兰州交通大学


    上一篇:水貂交易市场拍卖交易的可行性
    下一篇:本专科分段培养自动化技术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