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综合经济 >

冯作哲学史内容概述及读法简介

这实在是一本最好的中国哲学史,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精彩,为别的中国哲学史所不能及。如说这本书在中国哲学史书中是空前的,实非过甚其词。这实在是近年来出版的一本极有价值的巨著,的确能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演变,作一个最清楚的最精审的最有系统最有条理的叙述。读了这本书便可以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演变,有一种整个的明确的了解。

这书把中国哲学思想之发展分为两期,即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子学时代始于孔子终于《淮南王书》;经学时代始于董仲舒终于康有为、廖平。普通中国哲学史书都把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三期,即上古、中古、近古,此书著者则谓中国尚无近古哲学。这实在是一种卓见。著者说:“西洋哲学史中,所谓中古哲学与近古哲学,除其产生所在之时代不同外,其精神面目,亦有卓绝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哲学史中,自董仲舒至康有为,皆中古哲学,而近古哲学则尚甫在萌芽也。”(本书四九一、四九二页)认为中古哲学与近古哲学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中古哲学系以上古哲学为根据而加以推衍或加以新的解说,总不敢越过上古哲学之限际,不敢创立完全新的系统,即有新见解,亦依傍古人,并以古人之名词表述之,著者以“以旧瓶装新酒”喻之。近古哲学则是独立的,完全不受以前哲学的限制而自创新学说。中国的哲学,自汉以后,在大体上总不能越出周秦哲学的范围,总以旧经典为依归,至多不过加以新解说,有新见解也要在经典中找出其根据,以解经的形式,表示其新哲学。隋唐时代的佛学,则虽非依傍中国经典,却又是依傍佛经,以为其思想皆推衍佛所说。其根本态度都与周秦诸子完全自创学说自立系统的态度不同。自汉以至清末,所有思想家差不多都保持这种态度,所以著者通名之为经学时代,而谓中国尚无近古哲学,这点实表现著者的犀利的眼光。

这书论上古哲学即子学时代之时期,也与一般不同。一般都认为上古哲学终于秦之统一,著者则以为秦不过是欲统一思想,并非欲尽灭一切学说,并且秦之年代很短,在此短期内也不可能扫荡尽所有思想。况汉初时各家之学仍然存在,史有明证。所以古代哲学并非终于秦而系终于汉武帝之罢黜百家。著者说:“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四2页)这也是一种很客观的看法。

在子学时代,著者以孔子为中国哲学之开山祖,但对于孔子以前的思想,亦略加叙述。著者把《老子》的时代移后,移在孟子后,惠施、庄子前。孔子之后,此书以次述墨子,孟子,杨朱、许行、宋>、慎到等百家之学,《老子》,惠施、公孙龙,庄子,《墨经》,荀子,韩非,秦汉之际之儒家,《易传》及《淮南鸿烈》。在经学时代,本书述西汉董仲舒等之今文经学,杨雄、王充,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佛学,宋明道学,清初反道学的道学,及清末今文学派。本书范围如此。

此书优点极多,现在只举出较重要者。

第一,最可注意的一点,即此书是很能应用唯物史观的。并且此书之应用唯物史观,不是机械的应用,而是活的应用。著者很倾向于唯物史观,在书中有明白的表示,如说:“盖人之思想,皆受其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限制”(四九三页),所以书中述哲学思想之变化,常先述其社会的根源。如论子学时代哲学所以大盛之原因,此书所说显然与梁任公、胡适之等所说不同。此书把子学时代思想大盛的原因归于当时政治社会经济上之大变动。著者以为春秋战国时代为中国社会进化史上之一大过渡时期,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上皆有根本的大变动:贵族政治崩溃,农奴解放,商人抬头。所有旧制度都破坏,形成一个大解放时代,所以思想极呈蓬勃灿烂之象。此大变动始于春秋,完成于汉之中叶。到汉之中叶,此大变动乃渐停止,政治上定有规模,社会经济各方面之新秩序亦渐安定,于是大过渡时代终结,而一时蓬勃之思想亦至是而衰。自此而后,直至现代以前,中国之政治经济制度及社会组织,未尝有根本的变动,所以近古哲学亦未能发生。这样来讲上古哲学兴盛及终结之原因及中国尚无近古哲学之原因,可以说是纯从唯物的观点来立论的。

惟因其能采唯物的观点,所以各章中,在叙述一个哲学家的思想以前,常先述其环境。如讲孔子先述鲁国文化情形,讲墨子先述墨子与鲁及宋的关系,讲老庄先说明楚国文化情形及楚人精神。著者更甚注意一个哲学家对于当时政制的态度,常说某哲学家为某一制度找理论上的根据。如说孔子、孟子系与周制以理论上的根据,法家系与当时之由贵族政治到君主专制政治之现实趋势以理论的根据。这也是一种唯物的看法,因为明瞭了一个哲学家对于当时政制的态度,便能明瞭此哲学家的社会地位,而此哲学家学说之社会的根源也就显然了。

第二,此书最注意各哲学家之思想系统。著者说:“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一四页)这点本书是完全作到了的。书中对于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善能加一番清理工夫,寻出其中心观念及其条理伦次,以显出其思想系统。这项工作不是容易作的,而此书却作得非常圆满。讲得最好的如讲墨子,先找着其中心观念为功利主义,于是墨家各学说之伦次厘然显见。又如讲《老子》,找着《老》学根本观念为道与反,于是《老》学思想之逻辑程序划然清晰。此外讲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庄子,以及董仲舒,隋唐佛学,宋明诸子,莫不能表出其思想系统;而讲朱子的思想系统,尤为精透。从中国各家哲学之表面散漫无条理中整理出一个条理,的确是此书最大贡献之一。

第三,此书最能客观,且最能深观。此书善能写出各家哲学之本来面目,能领会各家哲学之精微幽隐之处而以明白透澈的文字表述出之。这实在大非易事。许多哲学史,常失之肤浅;更有依一个观点写成的,结果为此观点所蔽,常不能领会古哲学家思想之隐微处。人总难免有偏好,所以写哲学史亦最易有所偏倚,如喜儒家的人便看不出墨家之深切处,喜墨家的人便领悟不到儒家道家之精妙义。此书则不然,可以说,此书写某一家时即以某一家的观点为观点;如写儒家哲学是以儒家的观点来写的,写墨家哲学是以墨家的观点来写的,写道家,写辩者,亦然。乃至写佛学,则依佛家观点;写宋明道学,则又依道学的观点。然而本书并非四分五裂,本书仍有其一贯的观点,这即是客观。惟其如此,故本书对于各家,皆能通其隐微,会其幽深,能窥透各家之本来面目,尽如实摹状之能事。对于一种哲学,可以说有内观与外观之不同。内观即以同情的态度观察之,外观则只观其表面。对于一个哲学,不以同情的态度来观察之,是绝不能了解其精髓的。此书则的确能以同情的态度观察各家哲学而无所偏倚。

第四,此书最注意思想发展之源流。对于每一学派之前缘后果,某思想在何时萌芽何时成熟,以及各家之交光互影变迁演化之迹,此书都能有明确显豁的说明。所以读了这书后,便可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之源流有一清楚的了解。书中讲儒、墨、道的源流及其交互影响既讲得极明晰,而最详备莫若讲宋代道学之来源,既述明佛教思想、道教思想之趋势与影响,又指出韩愈、李翱为道学的前驱,谓“宋明道学之基础及轮廓,在唐代已由韩愈李翱确定矣。”(八一一页)可谓明审透澈之极。书中对于每一哲学根本观念之发生与发展,亦每特意加以叙述,最显著的莫若讲道学中理的观念之发展,理的观念萌芽于濂溪、横渠,成立于伊川,圆熟于晦庵,前后演进之迹,本书讲得很明白清晰。

第五,此书极注意历史上各时代之特殊面目。这在讲经学时代,尤为显著。经学时代虽只是一个大时代,而里面却包含若干小时代,每一小时代亦各有其特殊面目。本书所以讲董仲舒及纬书中思想甚详细,意即在表示西汉时代思想之特殊面目。又讲魏晋南北朝玄学也很详细,尤其讲《庄子注》中的思想最周密,意即在写出魏晋南北朝思想之特殊面目。又讲隋唐佛学亦详,意即在表出隋唐思想界之特殊情势。至于清末,此书讲廖平之学亦甚详细,并非因廖平之学特有价值,乃因廖平之学表示经学时代之终结最为显明。这些地方,著者是煞费了苦心的。

第六,此书取材极其精严有卓识。本书选择史料,极有眼光,与一般不同,可以说很有别裁,很有史识。在周秦诸子的叙述,此书可以说是无一段是以伪书为根据的。在经学时代,本书选择人物,尤具特识。许多中国哲学史常随便讲述,每每讲些本不是哲学家的人的非哲学的思想,而隐而不著的真正哲学家,反不见称述。此书则一反此弊,所讲的人都是有其自己的哲学系统的(哲)学家。

以上总论全书之主旨及优点,兹更就各章内容大要及精华所在,大略说一说。

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述哲学之内容与方法及哲学史之性质,取材标准等。此章中论中国哲学形式上虽无系统,而实质上实亦有系统;又论历史是进步的,汉以后哲学虽表面上是述古人成说,实际上则较古人学说为明晰清楚,都极有见地。“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一节,述明哲学史之两种体裁,而本书则是兼取两种体裁的,这点,读本书者确应注意。

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论上古哲学之开始与终结,及上古哲学发达及衰歇之原因。认为子学时代始于孔子而终于汉武崇儒。论子学时代兴衰之原因,纯从唯物史观的见地立说,极为精澈。章末论古代著述体裁,以为古代子书非一人之书,皆一派之书,当视为一学派之论集,不当视为一人之著作,甚有眼光。

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之思想”: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至孔子乃有有系统的思想;然孔子以前也有各种思想之萌芽,此章即是搜集而综述之。先述春秋前之鬼神术数天帝等思想,次述一部分人较开明的思想及人之发见,最初人皆以为一切皆神造,及春秋时乃有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者。

第四章,“孔子及儒家的初起”:述孔子哲学,首论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认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人,开讲学游说之风,为士阶级之开创者。次论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认(为)孔子是拥护周制的,对于传统的信仰亦是守旧的。次述孔子的政治思想为正名主义,人生思想为直、仁、忠、恕,认为仁即是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末论孔学之根本态度为讲义不讲利,只问应当如何而不问结果。

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首考证墨子年代及思想渊源,次论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以为儒墨根本不同在墨学重功利而儒家反功利,此点最有特识。次述墨子以为天下之大害在于人之不相爱,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相爱,故墨子主兼爱非攻;为推行兼爱之道,墨子又设宗教的制裁及政治的制裁,讲天志、明鬼及尚同。

第六章“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先述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及孟子政治思想,以为孟子对于周制仍是拥护的,但将周制理想化理论化。孟子在政治上经济上之根本观点与传统观点大不同,而认一切皆为民而设。次述孟子之性善论及反功利的思想,以为孟子皆从人之所以为人立论。末述孟学中之神秘主义,最精湛,许多讲中国哲学史的人皆见不及此。此章创解甚多。

第七章“战国时之‘百家之学’”:述杨朱、陈仲子、许行、告子、尹文宋>、彭蒙田骈慎到,以及邹衍之学说。章中论杨朱、宋>、田骈慎到诸节最精澈。认为杨朱为独善其身之士之有思想系统者,宋>思想为杨墨之综合。著者特辟此章,最具卓识,盖战国时有许多思想家,其书不传,现只知其学说之片断,各立专章则不必,遗而不述则有缺,最好之办法实莫若合为一章而综述之,由此可以见当时思想灿烂隆盛之情形。

第八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以为《老子》一书乃孟子后之作品,乃李耳之书非老聃之书,李耳、老聃非一人。老子哲学之根本观念为道与反复,老子观察事物而得反复之原则,即以应用之于处世、政治、社会等。反复原(则)乃老学之心核,把握着此点,则老学之幽晦处皆迎刃而解,老学系统亦彰然大显。此章实能表述出老学之精髓,讲得精审而有条理,为以前所有讲老学者所不能及。
第九章“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此章亦精彩之极。首述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次考惠施与庄子之关系,认为庄子受惠施影响很大,其思想相同之处甚多,今可以根据庄子书来解释惠施之片断思想,或能得其原旨;于是即就庄子书以解释惠施十事,解释得极其明晰透澈。次述公孙龙之《白马》、《坚白》、《指物》、《通变》诸论及辩者二十一事。认为公孙龙所讲之“指”,即名之所指,亦即今所谓共相或要素。这实在是依法大创发,精确不移。以此义解《公孙龙子》各篇,于是皆得其解,更无疑滞。此章又比较惠施与公孙龙,认惠施之哲学为合同异,而公孙龙之哲学为离坚白;一注意于个物,一注意于共相;惠学是变之哲学,公孙学则是不变之哲学,立论精辟无匹。

第十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首论庄子哲学中道、德、天等观念及其“变之哲学”,次述庄子的平等齐物,适性自由之思想;及万物一体,绝对逍遥之神秘主义。甚周详缜密,读此可以对于庄学有整个的了解。

第十一章“《墨经》及后期墨家”:此章最有条理又最周密。先讲《墨经》中之功利主义,次讲《墨经》中的知识论,辩说,及《墨经》中同异之辩,坚白之辩。末论《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以及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可谓一切方面都讲到,毫无缺漏,而各节讲得都极精审明晰,实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字。

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首述荀子之为学,及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与对于周制之意见;次述荀子之天论、性论,心理学,社会国家起源论,礼乐论,政治理想;最后述荀子之名学。此章讲荀子之性恶论与心理学最精,以为荀子之心理学中只有心与情欲,以此义讲荀子之性恶论,乃得其确解。讲荀子之社会国家起源论、名学,皆有新见。

第十三章“韩非及其他法家”:首述法家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现实趋势之关系,次述法家之三派,一重势,一重术,一重法:而集其大成者为韩非。继论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及其性恶说、无为的理想。

第十四章“秦汉之际之儒家”:述孟荀后儒家关于礼、乐、孝之理论,认为儒家对于祭祀等之态度,是艺术的而非宗教的,是诗的而非迷信的。这的确是一新创发新解说,极为透辟。又述《大学》、《中庸》之思想,认为《大学》为荀学,《中庸》为孟学。

第十五章“《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此章中讲八卦阴阳观念之来源与意义,《易传》中之反复思想及易象之意义,均透辟。末附述《淮南鸿烈》中之宇宙发生说。

第十六章“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此章论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亦从唯物的观点来说,认为当时思想统一乃自然之趋势,非一二人之理想,极精辟。

第二篇“经学时代”,第一章“泛论经学时代”:论经学时代之性质,用“以旧瓶装新酒”作喻,并论中国尚无近古哲学之原因。

第二章“董仲舒及今文经学”:论今文经学之性质及董仲舒之思想系统。今文经学为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之混合,多非常可怪之论,董仲舒为其最大代表。章中述董仲舒天、阴阳、五行、四时等说,天人合一观,及三纲五纪之说,与其三统五德说等。

第三章“两汉之际之谶纬及象数之学”:述纬书中所讲象数之学与天人之道等。上章与此章都极有条理,把两汉的混淆的思想整理得这样清楚,是不容易的。

第四章“古文经学与杨雄王充”:古文经学为今文经学之反,一扫非常可怪之论,在此趋势之思想代表为杨雄、王充,王充哲学为自然主义,其方法颇有科学精神。

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学上”,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学下”:述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之思想,伪《列子》中之机械唯物论思想与放肆情志的人生观,以及向秀、郭象《庄子注》中之哲学。此章述何晏、王弼节及述《庄子注》中哲学最精。《庄子注》虽系注《庄》,而其中很有些独立的见解,与《庄子》不同,实为庄学之进一步的发展,极有价值,一般多不能认识之,本章中述之特详。

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首说明中国佛学之性质,次述南北朝之六家七宗,僧肇、道生之思想,末述南北朝时之神灭论战。

第八章“隋唐之佛学上”,第九章“隋唐之佛学下”:述隋唐佛家思想之发展。先述吉藏之二谛义,次玄奘之《成唯识论》,次华严宗法藏之《金狮子论》,并比较唯识与华严之思想,认为一为主观唯心论,一为客观唯心论,次更述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及禅宗之思想。这两章把艰涩幽晦的佛学,讲得明白显豁,极为精彩。

第十章“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述韩愈、李翱之思想及道学与佛教、道教之关系。认为韩愈、李翱为道学之前驱,实确定宋代道学之倾向,甚有见地。

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节”:述周濂溪之思想,与邵康节之象数之学。以周子之《太极图说》与《周书》比较研究,甚精切明审。讲邵子之象学与数学,讲得极明晰有条理,把晦涩难明的先天学讲得这样清清楚楚实在是难得的。

第十二章“张横渠及二程”:述张子之唯气的宇宙论及所说宇宙间之条理规律,及其天人合一的人生观。次比较论述程明道、伊川兄弟之形上形下说、性说、修养方法等。此章论横渠之宇宙论及二程之修养方法论,最好。横渠言气又言太虚,其关系许多人弄不清楚,此章则以数语说明之。二程所说修养方法,实有独到处,此章最能说出其精义微旨。

第十三章“朱子”:述朱子之理气论、性论、道德及修养论、政治思想等。极精密有条理,多新见。许多人讲朱子,每不免有误会,此章则确能写出朱子思想之真面目,读此可以解除许多误会。

第十四章“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心学”:首述陆象山及杨慈湖之思想,次论朱陆之根本不同,认为朱主性即理而陆主心即理,乃两家根本不同处。次述王阳明之思想系统,以为心学到阳明方大成。讲阳明之学,甚简要明晰,注意阳明所讲爱之差等、恶之起源、动静合一之说,实有异于一般讲王学者。

第十五章“清代道学之继续”:述颜李之学及戴东原之思想,以为颜李、东原与理学不同处,在理学家以为理在事先,而颜李、东原则主理在事中,并以为东原思想与荀子有相近处。

第十六章“清代今文经学”: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之思想,以为清末受西洋潮流之影响,发生立教改制运动,以新知识新理想附会入经学,将经学之范围扩大至于极度,终于经学旧瓶扩大至极而破裂,于是经学时代告终。

至于此书的读法,可分二点来说。

第一,读此书,对于引文与本文,须并加注意,引文有难解处,须翻检各该原书,读其注释。此书是兼取叙述式与选录式两种体裁的,所以引原文的地方不止是引证而已,实更是选录;所以实应细读,不可轻易放过,如轻易放过,则读此书后不会得到深切的大益。周秦诸子书差不多都已有好的注释,可以翻阅;秦汉以后书则比较容易懂,只要细心体会即可。读古人语,不虚心体玩是不成的,古语多简,每须再三推想,方能领悟其中之义,此点须注意。

第二,读此书须观察每章之条理系统,更须观各章之脉络贯通处,以求对中国哲学之发展源流,得到一种整个的了解。各家各有其系统,各有其中心观念,各有其特殊精神,此书都表述得很清楚,读一章后,须回溯一遍,观其大略,注意其条理伦序,作一粮食经济论文整个的观察。又各家有异有同,一派学说有源有流,各派更有交光互影之处。历史是一发展之流,前后脉络相关,须能有一整个的观察,方能有深切的了解。这也是读此书应注意的。此书是不易读的,因此书质重而量巨,范围甚广,又极充实,更每有言简意深之处,不虚心领会是不能了解的,所以读此书切不可求速,求速必不能了解其中好处。

总之,此书是近来的一本极有价值的大著作,内容充实精深,读者不可以平常书籍视之。


    更多综合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冯作哲学史内容概述及读法简介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zhjj/181313.html

    相关专题:体育科技 产品召回管理制度


    上一篇:油田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建设研究
    下一篇:遗嘱自由的管控之法理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