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贯穿农民工城市融入全程并发挥重要影响,文章认为社会福利影响更大:社会保险虽然推动了农民工的经济和社会融入,但不易产生身份认同;享有社会福利有助于农民工实现社会融入和产生身份认同;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虽互为影响,但后者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作用更直接,而不是相反。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设计
城市融入是农民工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后,在与城市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资本形态等方面和城市居民差距逐渐缩小的经济社会过程。既是农民工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社会接纳他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民工个体拥有的人力资本水平、社会关系网络以及文化资本虽然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融入的方式和程度,但我国以户籍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对这一进程产生着更为根本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还表现为消除制度性的不平等因素,使他们能够公平地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权利,从而有效改变弱势地位的动态过程。作为社会权利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韩俊认为“农民工变市民,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石智雷等实证得出参加医疗和失业保险对提高农民工城市融入水平有着正向影响。李亚青等发现,参加社会保险的确有助于降低农民工的流动意愿,增加工作稳定性。而就业区域稳定性有助于增强农民工“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和长居意愿。前述研究虽然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但已有研究局限于要么是某一具体险种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要么是社会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某一方面产生的作用。没有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更缺乏就二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因此,下文拟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政策制定提供支持。文章使用的是2014年课题组在福州市主城区的调查数据,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367名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享有社会福利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因变量的设置。城市融入是农民工在与城市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和城市居民差距逐渐缩小的经济社会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呈多维特征。田凯提出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应该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或心理三个层面。杨菊华认为城市融入至少包含经济整合、文化接纳、行为适应、身份认同四个方面。结合已有研究并考虑农民工的现实情况,本文认为,能够反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指标包括以下三个:经济融入、社会融入、身份认同。经济融入反映了农民工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社会融入代表了农民工的城市交往需求,身份认同代表着归属感,只有当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当地人时,他们才算真正融入到流入地社会,这一状态既体现了文化的适应和接纳,也包含有心理认同。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完整形态。首先,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职业声望”、“消费占比”、“换工作的频率”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代表经济融入水平。其次,农民工适应并接受城市社会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离不开社会交往和互动,社会融入考察农民工和城市社会互动的情况。通过“业余生活的方式”、“交际圈的结构”、“遇到困难求助的类型”、“当前的住房形式”可以测量农民工日常生活、交往的状态,以及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参与社会组织的情况。最后,身份认同。只有当流动人口对流入地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他们才算真正融入到流入地社会。“未来住房怎样解决”、“日常生活中,不觉得自己是外地人”、“未来想在哪里定居”选项考察了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代表着身份认同的程度。自变量的设置。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对劳动者因年老、工伤、疾病、生育、残废、失业、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福利的概念比较宽泛,是为提高公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提供资金和服务的制度设置。国内学者通常将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同。综合当前农民工享有权利的可获得性,本文将社会福利概括为公共卫生服务、社区管理、子女教育、住房福利等方面。因此,本研究中自变量可分为三大类:一、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当前收入、婚姻状况、家乡来源地、签订合同。二、社会福利。包括子女教育、住房福利、公共卫生服务。三、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个险种。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差异。社会保险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统计结果,详见表1、表2。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并不高,参保农民工仅占受访群体的23.4%。不过,参保与否对农民工的经济和社会融入维度都有显著影响。养老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各维度的影响因时间而不同: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程度均不及参保3~5年的农民工。但在身份认同维度上,差异主要表现在参保不足1年、3~5年同参保5年以上的农民工之间。医疗费用来源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融入维度上。医疗费用支出来自新农合报销的农民工,其经济融入程度要明显低于自费和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失业救济与城市融入关联程度极其不明显。社会福利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统计结果,详见表3、表4。住房类型对农民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融入维度,住单位宿舍和租房居住的农民工社会融入差别比较大。子女有没有在福州公办小学就读主要影响了农民工的经济融入和身份认同,对社会融入的影响不明显。就社区管理来讲,享有社区服务和参与社区活动在推动农民工社会融入上影响显著,享有社区服务更容易让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农民工个体特征影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选择分析。个人权利意识影响着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选择。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权利意识普遍较强,有46.1%的农民工表示完全了解社会保险的相关政策(缴费方式、缴费比例、缴费年限),基本了解的也占到近30%。农民工的参保行为同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参保。参保农民工中高中、大专、本科占其群体比例分别为39.4%、53.2%、68.9%,小学文化程度只有1.3%。这主要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对社会保险相关政策越了解。此外,受教育程度也影响到社会福利的获得,子女在福州上小学的农民工家长中89.3%都达到高中及以上学历。此外,性别和参保关联度不大,来自福建省内外参保率有很大差异,差距达近11个百分点。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交互影响的机理分析。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在资金筹集、保障内容以及参与者的权责划分等运行机制都有很大不同,二者属于不同系统并分别运行。不过,放到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来看,二者之间不仅关联,而且还互为影响:一是享有社会福利会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选择。子女在福州公办小学就读的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的比重占到88.9%。而无子女或者子女不在福州上学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重分别只有45.3%。享有社区服务与否也会影响农民工的参保行为。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福利改善了农民工的收入状况,使他们更有能力参保;另一方面是享有社会福利影响了农民工的城市预期,他们更愿意参保。二是参加社会保险有助于培养农民工的权利意识,争取属于自己的社会福利权利。参保会让农民工对相关制度更了解、对平等享有社会福利更渴望。以未来住房打算为例,参加社会保险的农民工中有42.1%希望政府提供公租房,25.6%选择经济适用房,自购商品房、租房和没想过的大约占到30%左右。接近70%的参保农民工希望政府为他们提供保障性住房以解决居住问题。未参保的农民工不仅居住分散,而且只有大约一半人对政府解决住房抱有期待。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参加社会保险虽然推动了农民工的经济和社会融入,但不易产生身份认同。参保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明显高于未参保农民工群体。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险作为一项以政府信誉为保证的基本制度设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工的安全感,有助于他们以更积极的态度去感受并融入城市生活。也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无需节衣缩食以应对风险,使有限的货币收入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释放,有助于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养老保险不同缴费时长对比表明:短期内,参加社会保险并不会影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但随着缴费时间的累积,影响将逐渐表现出来。第二,享有社会福利有助于农民工实现社会融入和产生身份认同,对经济融入的影响目前并不突出。其中,社区管理和服务为农民工提供了开放的社交平台,有助于打破他们交往圈子的封闭性,推动其融入城市社区;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和享有社区服务更容易让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社会福利对农民工经济层面的影响不显著,同预期存在偏差。主要因为农民工还无法享有除公租房外的其他保障性住房,相信这一政策体系的开放将改善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城市预期。总之,让农民工真正平等地享有社会福利必将大大推进其城市融入进程。第三,参加社会保险和享有社会福利互为消长又相互促进。一方面,参加社会保险有助于农民工形成平等的权利意识,更懂得去争取公平的社会权益。另一方面,在中国政策语境下,社会福利的获得不仅丰富了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和交往,更大的意义在于推动农民工形成定居城市的乐观预期,进而积极参加社会保险。第四,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也会通过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途径影响城市融入。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关系就越了解,主动参保意识强,更可能获得社会保险。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民工越懂得去争取合法平等的社会福利权利。社会保险和福利贯穿农民工城市融入全过程并发挥着重要影响。参加社会保险无形中释放了农民工的消费潜力,丰富了其在城市的生活,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社会保险之于身份认同的影响会逐渐加大;社会福利的平等权利色彩对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直接而明显,也有助于打破“隔离”和城市社会良性互动。虽然社会福利对改善农民工经济收入的影响无法精确衡量,但社会福利的公共财政转移特征决定了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福利体系只会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而不是相反。以住房为例,城镇中低收入群体虽然和农民工收入相当甚至更低,但却因为能够享有廉租房、公租房等公共住房保障而得以正常和体面地生活,农民工却不能。单就住房一项,二者获得的政府转移性收入就有不小的差距。此外,社会保险和福利虽然互为影响,但社会福利获得对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作用更直接。因此,虽然社会保险和福利都影响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但社会福利发挥的作用更直接、更大。基于以上述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减少社会福利权利的户籍色彩,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包括: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保障房体系,改善其居住条件,破除农民工和市民在居住空间的隔离状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政策,避免另类形式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出现;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加大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的力度,让社会福利“阳光”普照,让农民工的城市预期更乐观。第二,完善社会保险相关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保。一是要加大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劳动合同来保障农民工的参保权益;二是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减少流动过程中产生的“便携性”损失对农民工参保带来的不便,提高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培养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推动农民工参保。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不知道参加社会保险是他们应有的权利,今后,加大社会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应该是努力的方向。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农民工努力以创造条件,还需要政府调整政策以提供相应支持,对应的正是农民工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和政府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两个方面。顺应农民工平等社会权利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社会福利和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应该是今后政策努力的方向。
作者:朱广琴 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