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 >

青少年文化下主流文化的对策

一、认同:理解大众消费的一种途径

个人的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导致个体对“自我”进行不断地怀疑和追问:“我”是谁?谁是“我”?青少年是一个充满幻想、理想的群体,他们不会简单地接受、就范于现实,而是迫切希望通过“重构”来摆脱自己可能被“碎片化”的宿命。大众文化就为青少年的“社会重构”提供了机会,因为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化消费实际上就是符号(意义)的重新编码。例如,苹果手机一经推出,许多青少年就把拥有一部最新款式的iphone手机变成他们所追逐潮流时尚的代名词,他们购买此商品也就等于实现了自己的“时尚梦”,等于实现了一种自我认同。也就是说,通过大众文化消费,青少年个体有了更多的机会来社会性地认识自己,从大众的话语中寻找和满足自己的期待和欲望。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就成了人们探索自身、寻求认同的一种重要“媒介化”方式。[2]

二、逃避:现实困境的选择

当代青少年生活在社会条件急剧变化而产生各种各样压力的时代。面对枯燥漫长的应试教育和不断增加的升学压力,他们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感。走进社会的青年则要面对更多生存发展压力与挑战:社会结构日趋定型,向上流动机会越来越少,代价越来越高;房价快速上涨,通货膨胀持续蔓延,薪资增长缓慢,日常生活压力重重;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个体社会生活空间相对封闭,缺乏延展活动空间的手段和机会等。整个青少年群体始终面临着外部世界各种压力和自身调节能力有限的双重压制。他们需要寻找精神寄托来排遣内心的焦虑感,而大众文化的流行帮助青少年暂时躲避了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境。“名人是当今娱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人们对上帝的信仰逐渐淡化时,社会需要娱乐来分散人们对结构不平等和无意义生存等痛苦事实的注意力。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结构不平等,宗教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式,即向真正的信徒许诺永恒的生命。随着上帝的远处和教堂的衰败,人们寻求得救的神殿道具被破坏了。名人和奇观填补了空虚,进而造就了娱乐崇拜,同时也导致了一种浅薄、浮华地商品文化的统治。”[3]此外,消费主义思潮不断蔓延,个体选择权利在市场利益的推动下不断被利用等原因也强化了大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为盛行。

三、青少年大众文化热背景下主流文化的应对之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主流文化的失落是无法避免的。大众文化的兴起在肯定主流文化之外文化形态的同时又会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成挑战。主流文化意识该如何积极应对青少年大众文化热带来的文化挑战,给这种文化以更多地关心、包容、吸纳,使之成为引领社会正能量的一支力量,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主流文化研究应从中国现实出发,将青少年大众作为重要群体和社会中坚力量来认识文学艺术来源于大众,它发展跃进的动力之基也在大众。如果把原本出自大众、属于大众的文化,通过人为设障碍只为少数精英所有,其结果必然是丧失广泛的社会文化基础。这样的文化势必会因为远离大众而失去源头活水和勃勃生机。此外,主流文化长期以来都是以严肃的面孔、居高临下的气势和强制性的口吻训导大众,以高不可攀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信念作为衡量人们思想行为的标准,不仅抹杀了文化的主体个性也抑制了多种文化的繁荣,阻断了主流文化赖以生存的源泉,最终在面对文化传播渠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趋势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大有阵地丧失之感。所以主流文化要想牢牢把握社会主流价值的主导权就必须放下架子,宽容对待大众文化所肯定的现象,自下而上地了解不同青少年群体对文化的不同诉求,重新寻找中国文化研究之根。

(二)主流文化要尊重青少年大众文化权利,满足青少年大众文化需要,推动主流文化大众化青少年群体对大众文化接纳的背后是社会生活环境和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存发展压力与挑战,他们的文化最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心声。因此,主流文化只有洞悉大众文化消费所掩盖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大众话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打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意识,以优秀文化的先进性和整合力来实现对青少年大众文化的引领和提升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虽有很大差别,但二者之间依旧存在并存、相生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个种族所无法消融的群体记忆之中,蕴含于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例如“韩流”文化之所以在中国受到热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韩流”文化的基础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为根源的东方文化,接受并发展欧美和世界现代文化而形成的,对于中国青少年来讲,它既有新鲜感又有亲和力。我们应以韩国培育青少年国民精神的有益经验为借鉴,在当前我国文化多元的背景下,通过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和打造全民族优秀文化意识来启蒙和生成青少年群体的“审美新感性”,培养青少年一代既合乎社会历史潮流又体现自身生存价值的民普通外科期刊族文化精神思维,从而实现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整合与共生。

作者:黄汀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更多行业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青少年文化下主流文化的对策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xyjj/167516.html

    相关专题: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婴幼儿营养与保育


    上一篇:语用预设在比喻生成中的运用探微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