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摘要:很多高校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活动。这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对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育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实施教育引领活动,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提供实践平台。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特征;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是革命目标,这个时期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时期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实现目标和实践主题是推翻“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这一时期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广泛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三)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领域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凝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力量,鼓舞广大青年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并在结合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围绕这一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反映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改革开放时代要求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价值观新特征

价值观是一种判断是非对错、做出选择取舍的稳定的心理标尺,价值观因主体有差异、因时代而不同。当前中国进入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时期,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多元价值观逐渐发展成型并相互激荡,在这种情势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当下不同文化的交融,导致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识逐渐淡化,对个人主体意识和价值在集体中得到尊重和肯定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于是,就出现价值主体由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转变的新变化;二是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促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日益减弱认同讲奉献、求理想、崇理性的理想主义价值观,于是,就出现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目标被注重个人、现实存在和物质利益所取代的新变化;三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致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趋向多元化,越来越认同和接受讲求效益和合理利己的价值观。

(二)大学生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随着“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和倍增的社会效应的发展,大学生个人价值观总体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对当下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越来越显著。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与现代多元价值观竞合失序,价值观滑坡与爬坡共存,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合理性进行质疑;二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网络上一些违背伦常、破规坏矩的事情,抓人眼球、充塞耳朵、撩拨心绪,不断释放着负能量,导致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性日益弱化;三是快速增长的经济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效益和利益,这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导致部分大学生淡化了对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标追求;四是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大学生只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不愿在艰苦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消极回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育全过程1.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市场经济的新动能源于人们对自由平等的崇尚,崇德向善的生活源于人们对公正法治的追求。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日益凸显生态危机、无序竞争、言行失信等问题,在实现物质生活逐步提高的同时,人们也进一步提高了对维护权利和公平正义的期许。正是基于这一要求,党的十八大将“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如何实现这一共识,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理,讲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原理,讲述平等是人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讲述马克思社会公正的思想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讲述关于法的本质观点。2.构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下全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要实现的现实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理论,讲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讲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让学生认识到文明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讲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3.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当下,出现的“到此一游”、随意丢弃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深刻反思,“扶与不扶”引发了人们对珍视道德良知和向往高尚品格的热烈大讨论。正是基于这种现象,十八大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继承爱国传统和弘扬民族精神等章节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运用创造人生价值和培育职业精神章节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要有“善学者能,多能者成”的敬业作风,让学生把握人生出彩的机会;运用加强道德修养和锤炼道德品质章节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要有“以信立身、以诚处世”的诚信品格,为学生赢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运用遵守社会公德和维护公共秩序章节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要有“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友善态度,让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系统,它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并引导人们追求既定的价值取向和具体的价值行为。它蕴含着评价性的观点,既涉及现实世界,又指向理想境界。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一方面,高校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当代大学生特征的校园文体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载体,着力打造人文素质、校园环境、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等育人载体,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品牌示范引领作用。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下,学生的精神品质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2.注重挖掘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熏陶作用。因为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中国梦”作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有利于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将情绪调控能力、对抗挫折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融入课外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友善意识与协作意识。这样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既是宣传者,又是受益者的双重作用,提高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认真做好正面网络舆论引导

目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和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不仅是他们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他们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的私人空间。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西方敌对势力渗透而来的意识形态,严重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带来了冲击。如果不及时正面疏导这些信息,大学生在思想上就必然会产生疑惑、误解,甚至是迷失方向。因此,高校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任务,不断创新网络空间信息内容,吸引大学生进入空间交流思想和释放情感,抵制不良网络文化冲击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出现的各类文化信息。

(三)实施教育引领活动,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提供实践平台

1.实施“爱国”教育引领活动

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爱国既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具体实践中就是化为爱岗、敬业的精神,化为以诚待人、以信处世的行为规范,化为爱社会、爱他人的一言一行。因此,在大学生爱国教育引领活动过程中,高校应大力倡导钱学森“与国共运”的爱国价值观和华罗庚推动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赤子之心,倡导茅以升的“科技报国”理念和李四光挑战“中国贫油论”的精神,以及倡导新时期捍卫国家战略安全的军人学者“金旋风”金一南的灼热赤诚等爱国典范,把大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热情,转化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2.实施“敬业”教育引领活动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敬业精神集中体现了个体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因此,高校应大力开展学习“掏粪工”时传祥精神、“石油铁人”王进喜精神、“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精神,以及新时期“全科大夫”王万青精神、“能舍弃生命但不能舍弃事业”的方永刚精神、“高原信使”王顺友精神、“背树造林2万亩”王文华精神等普通人物的敬业精神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发挥自己的最大主观能动性,达到通过提高技能操作应用能力,成为行业骨干、技术能手、行业精英,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的价值目标。

3.实施“诚信”教育引领活动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我们必须培育和践行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5000多年的优良传统、伦理美德。因此,在实施“诚信”教育引领活动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宣讲承诺守护红军坟的四代雷家人事迹、领养25个上海孤儿的19岁蒙古族姑娘都贵玛事迹和一句诺言赡养工友父母23年的王腊旭事迹,以及新时期诚信包工头董忠岳事迹、广西南宁市横县百合镇罗凤村的“无人菜市”和撞坏宝马车原地等赔偿的中学生徐砺寒事迹等。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道德观,让他们认识到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诚信,因为只有老实、诚信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才能在漫漫人生中走得稳、站得直,顶天立地、问心无愧。

4.实施“友善”教育引领活动

“友善”价值观一直以来都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共同认同和推崇的。目前,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善与人相处,经常会出现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恶语,甚至动粗的不文明言行与现象;他们虽然能对家人和朋友进行关爱,但对其他人却关心不够,不愿与陌生人说话,甚至会出现用提防和质疑的方式与人交往等现象。针对以上行为问题,高校应在大学生中传导深圳义工丛飞的行善道路、举债帮患癌症女孩治病的前男友小涛的善举、扫桥爷爷窦珍11年的志愿精神、救人比高考更重要的张文驰的人道主义精神等善工业经济期刊行义举,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友善的价值与珍贵,让学生体验到友善的魅力并努力成为友善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0,(16).

作者:吴德强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290796.html

    相关专题:药学 海南师范大学怎么样


    上一篇:现代虚拟技术测控技术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