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现代农业发展策略与建议(8篇)

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特色农业是以市场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为基础,开发出的具有一定规模且高效的农业。该文分析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特征,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探讨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下的纵向融合拓展与横向融合拓展,提出促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福建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当前政府关心的问题,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为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福建省地处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境内地形多样,多山地丘陵,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福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产业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对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特征,并结合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优劣势及实际情况,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因地制宜提出发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1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特征分析

1.1优良生态资源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沿海岛屿众多,海岸线曲折,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交溪等五大河流[1];福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年平均温度在17~22.3℃,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畜牧家禽鱼虾的繁殖生长,为蔬菜栽培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同时福建气候区域差异大,各气候区内的水热条件垂直分化严重;福建多丘陵山区,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享有“绿色名片”称号,具有独一无二的地理气候条件。此外,福建拥有众多的生物种类,有3000多种植物种类,600多种药用植物,30多种油料植物,同时也拥有数千种野生动物种类,430多种真菌类,160多种淡水鱼类,丰富的生物种类为农业优良的品种奠定了一个好的农业种植基础[2]。1.2政府政策扶持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在不同农业发展阶段颁布的农业政策。如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重要部署[3],积极适应经济的新常态,根据粮食增收的稳定性提高粮食质量和效率。同时,政府对于市场经济效益好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进行了综合评估,合理规划,并颁布了相应政策扶持其发展。如安溪作为中国名茶之乡,在电商大潮涌动的背景下,安溪县政府及时颁布出台了《安溪县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鼓励茶产业电商企业入驻安溪行政金融中心,并对入驻的企业在融资、财税等方面进行重点政策扶持。1.3闽台合作优势福建对台合作领域、规模和成效在大陆居于领先地位,是大陆第一个建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拥有最多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省份,也是最先颁布推进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同时福建在大陆率先启动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3]。此外,福建省政府颁布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闽台合作的政策,推动了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深化了与台湾的农业合作、农业科技合作,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示范基础。

2产业融合视角下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2.1纵向融合拓展纵向融合拓展表现为,不同产业的价值创造和具体的农产品或服务价值的整合过程,即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链的建设。2.1.1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立足于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产品结构。多年来,福建已初步建立闽西北绿色农业、闽东南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2012年12月福建提出建设福建农民创业园,促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形成“一区两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业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架构。同时,福建不断推进建成了一批种养设施化、管理智能化、网络控制化的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区,如漳浦海西兰花、连城林坊食品加工、平和山格蜜柚深加工、安溪城东茶叶加工、福鼎点头白茶加工、福清洪宽生态农业、漳平永福休闲农业、浦城正大奥格生态农业等,推动了农业示范区的整体水平。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是打造区域品牌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也是提高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基础。2.1.2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福建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等特点,其农业产业发展也特色鲜明,出现了许多特色优势农产品。以绿色蔬菜、花卉园艺、烟叶、名优果茶、食用菌,以及水产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特色产业链也已初步形成。如安溪通过打造“安溪铁观音”品牌,大力发展茶产业链,全县有80万人从事茶产业,茶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古田食用菌产业随着继承、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区域分工、生产分工,食用菌产业链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示范推广基地[4]。这类特色农业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带动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升级发展,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实践表明,农业产业链是依靠当地优势产业,依靠地区人缘和地缘的社会背景形成的,农业产业链是推动福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提高福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力量。2.2横向融合拓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横向融合拓展表现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完善,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内在逻辑。从产业融合视角来看,横向融合拓展是建立在产业分工基础上,是农业和外部农业产业的特点、技术、产品、市场一体化形成新的产业分工过程。2.2.1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与农家乐经营模式福建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作为福州“农家乐”休闲旅游代表之一,其位于永福公路,在福州市区与永泰县之间,从福州到该农场大约30km,市民选择自驾30分钟到农场,交通十分便利。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植被覆盖率好,空气湿润,年平均气温均在13℃以上,降雨丰富,雨热资源充足,非常适合种植各类蔬菜与水果等作物。农场有八大特色区域:农场服务区、草坪区、蔬菜种植区、休闲区、亲水区、果蔬区、名宿区和花卉种植区,其农家乐餐饮光顾人数多,效益好。且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农业效益的提高,千江月休闲农场作为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场,吸引众多都市人前往体验,目前处于盈利状态。这种农家乐经营模式的兴起拓宽了特色现代农业的内涵,使农村的自然风景、农家乐餐饮都成为有价值的吸引物,带动当地蔬菜水果种植业的发展,提高其产品附加值,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2.2.2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福州闽清金水湾生态农业是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农业观光旅游、水产养殖、水果蔬菜种植以及家禽畜饲养和销售。近年来,该生态农业园以养鸡、鸭的粪便作为果树的肥料,提高水果的营养价值,并引进捕食螨(天敌虫)用来防治虫害,以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此外,还应用物理技术用光控诱虫灯来诱杀多种害虫,保证水果、蔬菜绿色高产优质,最终建立起了一套立体农业生态循环系统。这种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凭借其开发项目的农业特色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将成为福建现代特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以产业融合推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创新的一种,以产业融合推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要着力挖掘福建区域优势,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因地制宜发展,制定一套适合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重视发展农业科技,以农业科学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另外,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引导扶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环境保护,加速闽台合作发展速度。3.1重视发展农业科技科技进步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以产业融合推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应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靠科技支撑,注重农业技术研发,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数量和品种,加强设施农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产品附加值,引进和吸收新技术、新设备、新农药、新化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5]。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研究所展开全面的合作,建立科研项目关键技术研发,实施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的对接。政府要加强农业生产,设立一个高校、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以各种形式促进技术交流和学习,建立一个合理的农业科研体系。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向科研机构寻求答案,研究机构通过与农民、企业、市场的合作,加速先进技术的生产,促进福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3.2重视政府政策的引导扶持以政府政策为主导,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因此,要加快发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也要以政府政策为主导,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福建原有的特色现代农业进行新一轮的产业规划与科学调整,对科技含量高,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福建特色现代农业进行合理的规划、综合的评估,对于某些重点领域要集中投入、发展扶持。对于福建发展前景较好,有较深影响力和一定示范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以及能带动农民增收的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知名品牌,要颁布和实施扶持政策,拓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延长产业链,发挥其真正的名牌效应。3.3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分散化的、小规模的农业家庭联合为基础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基础。在我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办事,以农民自愿,农民受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创造良好政策,法律和社会环境。在产业融合视角下要重点发展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最重要的是政府要科学引导,福建各地的合作组织应该按照该地的农业发展规划,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该区优势特点,以及当前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制定一套关于近期和较长时期专业合作组织的规划。3.4重视生态农业的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将影响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为了能在产业融合视角下促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有效保护环境为前提,发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因地制宜调整福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实施退耕还林,宜林则林,控制林木采伐,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利用现代特色农业的方式治理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以及水土流失,使其农业资源、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构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3.5加速闽台合作发展速度福建是离台湾最近的省份之一,仅一水之隔。福建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借鉴台湾农业成功的经验与技术,进一步加快落实闽台的农业合作项目,发展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加强福建特色优势农产品与台湾农产品的深度对接。重点推进农业生物的养殖技术、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促进福建与台湾休闲农业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共赢模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优势互补,带动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产业升级。

作者:孙雅晴 曾芳芳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第二篇:现代化农业发展现况分析

摘要: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也慢慢的不断变化,现代化农业发展得到国家支持.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临颍县建立了“土地银行”,旨在将有限的土地通过有效地“存”“贷”,以发挥土地更大的价值,为此,将根据土地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发展;土地银行;SWOT分析;必然趋势

1国家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传统化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目前高产量,高质量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在2016年3月李克强谈农业问题时说到,“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会减”,“中国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会高度重视如何保障工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国家对农业的问题极其重视,民以食为天,只有保证人民的吃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保证人民的生活,中国的经济的发展趋势所不可避免的,农业传统化的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在近些年发展壮大起来.

2土地银行的现状

2.1土地流转的现状

2015年临颍县建立土地银行,推行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临颍县农村的土地流转基本上达100%,该县48万亩田地流转,其中25万亩已流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解决了农村种植大户的资金问题,使手续繁杂,利息高不再成为种植的困难.但是由于土地银行比普通银行贷款利息低,难以维持土地银行的发展,所以银行依托合作社引进田间管理机构,帮助解决农集、农资、用药、技术等问题,利用中间的差价来维持其发展.

2.2临颍县“土地银行”的SWOT分析

2.2.1优势土地化零为整,便于管理.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土地,每家的小量种植,对土地的利用率相对比较低.“土地银行”的推广将农村的土地进行了整合,各家各户的零散土地整合在一起,增加了土地利用率,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土地银行”的推出解放了劳动力.目前一部分的年轻人在外务农,家中的土地留给年迈老人,对老人来说承担较大,年轻的一部分在家照顾老人,“土地银行”的进一步推动将产业集聚化,解放了劳动力,将更多的劳动力用在其他产业上,劳动力合理运用.同时也减少年迈老人的压力,稳定期生活,提供一部分的保障.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政策上,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保证农民的利益,在行动上,地方政府对现代化农业也大力扶植,走进村民,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土地银行”的发展符合国家土地的发展趋势,地方政府对其大力的支持,保证“土地银行”进一步的发展.2.2.2劣势各家各户的土地大小不一,距离的远近不同,使“土地银行”在整合土地的时候造成一定的困难.农户的分散性,加上其周期的不一,也导致了“土地银行”的困难,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风险.地方政府对投资者虽然积极支持,但是在实际中投资者遇到各种困难,土地的整合难度高,周期的时间不一,对投资者有一定的冲击,投资者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打击,使“土地银行”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国家对地方十分的关注,不断的制定各种政策,推动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断的遇到新的问题,各种政策体系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农村经济的发展.2.2.3机会国家政府对“土地银行”的支持和推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土地银行可以更好的在农村运营,政府从中管理,监督“土地银行”使其更具保障.在信用托管方面一方面保证了“土地银行”的正常运行,保证农民对“土地银行”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土地银行”对农民的保障,使土地银行真正的帮助到农民.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出,对农民生活的高度关注,“土地银行”符合农村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土地银行”的推行在一定方面解决了农村土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问题,符合了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趋势.2.2.4威胁土地是农民的依靠,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收入都是从土地中获得,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来自土地,对土地的依赖性高于其他产品.土地与农民的生活接触最多,时间最久,土地的流转使他们无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也对土地流转造成一定的困难.社会的不断发展,信用制度不断地发展,但是农村的信托监管方面却不完善.各种问题不断的凸显,使农村的信用较低,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也较少,只有相关的部门担保下投资者才敢投资.农村经济持续的发展,土地的流转,这大批的资金,却缺乏农业资金的运转人才.相关人才的缺少,也使“土地银行”的运营存在一定的威胁.

3“土地银行”是实现土地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

3.1改变传统农村土地制度

中国的土地产权经过了四次变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使农民对土地有了运营权,也拥有了支配权.但是随着经济化的发展,各家各户的个体经营已经不适合现代发展,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趋势,土地将更多的农民制约在农村,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逐步老龄化,许多农民无力进行土地耕种,需要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土地银行”将农村的土地进行整合,然后再租赁给农业种植大户,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符合现代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目前的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城镇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需要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来推动农村的发展.“土地银行”的发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传统的土地模式进行调整,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基础,转型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符合国家对三农的发展规划,惠农政策的实施.

3.3对土地流转起到良好的引导

“土地银行”的试行,探索了一种将传统的农业和现代化经济发展相符合的方法,符合了中国现状,使土地流转更加的方便,农民只用将自己的土地交给“土地银行”,签订合同后“土地银行”负责将土地进行流转,并定期从土地银行处取得利息,解除了土地流转后农民的许多后顾之忧.“土地银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提高了土地流转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土地银行”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问题,将土地流转进行了规范化,使土地流转更加的方便管理和监督.“土地银行”也增加了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信任,使土地流转更好的在农村发展,有效的利用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也对其他各个地方的土地流转提供了一个模式.

4临颍县“土地银行”的发展前景

4.1“土地银行”的知名度提高

目前“土地银行”只有部分乡镇在试行,大部分农民对“土地银行”不了解.“土地银行”的知名度不够高,农民对其信任度较低,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随着“土地银行”的大面积的推广,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农民对“土地银行”的认识会更加的全面,“土地银行”也将有更多的人关注.

4.2“土地银行”的职能不断扩充

目前“土地银行”主要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将农民的土地放在银行,再租给农业大户,推动土地流转正常运行.随着“土地银行”的继续发展,其职能将会扩充到更多的方面,会在经济上更加凸显,一方面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另一个方面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土地银行”将会覆盖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使其成为一个惠农的平台,帮助农村更好的转型,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3“土地银行”辐射范围扩展

临颍县土地银行致力于发展可持续可复制的土地银行模式,积极推进该模式的创新发展,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土地银行”未来将会持续推进,助力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土地银行”将会不断向全国各地扩展,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设有本地特点的“土地银行”.最终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规范化的农村土地银行制度,使土地银行成为有范式可寻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5总结

“土地银行”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变迁的一种发展方式,有效的解决了土地闲置的问题,也解决了劳动力剩余问题,解放更多的劳动力在其他产业上.“土地银行”也会在将来得到更好的完善和成长,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使用,同时拓展业务,服务体制多样化,让更多的地方实施,真正的实现惠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达到全面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作者:兰小龙 王路 王煜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第三篇:优势农业发展新举措

【摘要】“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问题,发展优势农业能更快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通过对桂林优势农业,重点是对灵川县潭九公路潭下柑桔示范区和资源县中峰乡的大庄田红提生产基地生产及发展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桂林优势农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从财政的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其他地方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财政;桂林市;优势农业

农业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重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基产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展优势农业能更快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季节性明显、农业生产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等特点,决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必须依赖国家的支持与保护。广西是农业大省,而桂林农业的发展在广西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灵川、资源两县优势农业为起点,对优势农业进行调查,针对目前优势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如何加快农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桂林优势农业发展概况及分析

(一)桂林市概况桂林市地处广西东北部,辖5城区12县,总面积为27809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9万人。2014年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31100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15000公顷。2013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1657.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数据来源:2013年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桂林市统计局)(二)桂林市农业发展概况桂林市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2014年,桂林市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4.1亿元,同比增长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431元,同比增长12.8%;(数据来源:桂林市农业信息网)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323.1亿元,增长4.9%。创建全国粮食高产万亩示范片30个,全市粮食总产量保持200万吨以上。特色农产品全面增产,水果产值突破70亿元。新增林下经济面积44.5万亩,新推广循环农业示范区2万亩,建成工厂化育秧基地6个,新增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个和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产品5个。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0.8亿元,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45%。(数据来源:2015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三)桂林优势农业的发展现状1.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转模式2014年桂林市建成4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新增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66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27.6万户,建立示范基地17个。(数据来源:2015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以灵川县和资源县为例:潭九公路潭下柑桔示范区是灵川县现代农业“696”工程中9个万亩果蔬示范区之一,现有柑桔总面积2.2万亩(数据来源:灵川县潭下镇人民政府),该示范区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合作社的龙头带动作用,建立“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资源县的大庄田村红提生产基地,建设面积为500亩,2015年建成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扶持建立农民葡萄专业合作社10家,以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5家(数据来源:资源县中峰乡人民政府)。通过合作社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引导群众有计划地生产和销售,减少了种植葡萄所需材料的采购成本,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经营标准化管理,,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资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2.农业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生态效益显著灵川县财政投入500多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扶持柑桔种植户,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国家农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资金2600万元,(数据来源:灵川县潭下镇人民政府)用于果园道路、排灌沟渠、微喷灌、建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了生产条件。资源县政府投资葡萄示范基地道路建设及果园内沟渠维修,2012年投资5435万元进行水利建设,新增渠道清淤85.14公里,(据来源:资源县农业局)有效的改善葡萄的灌溉条件。该县的节水滴灌与水肥一体化管网铺设,提高了农药的使用效率,保证了肥料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果品农药残留,有效的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生态效益显著提高。3.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休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桂林市是一个旅游大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桂林也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该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部分观光农业项目已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旅游骨干项目,休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灵川县以万亩水果种植示范区为基础,建立了集生态休闲、农业观光、优质农产品、田园采摘于一体的“潭九公路万亩柑桔”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区;资源县大力建设红提旅游观光园,在该长廊建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二、灵川、资源两县优势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桂林优势农业的发展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取得不少成效,但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一)基地规模小,合作社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普遍较小,龙头企业的辐射面积不广。成立的合作社、协会等组织,组织能力不强,与农户之间缺乏紧密的经济联系。财政只针对个别的示范合作社提供优惠政策,通常能申请项目资金的都是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政策覆盖面不广,支持力度小。且财政支持合作社的方式多为资金拨付,较少考虑各种措施的协调运用,如金融政策、技术支持等。在配套金融政策方面,缺乏担保等措施,因而合作社融资贷款困难,资金紧张,制约合作社的发展。在技术支持方面,合作社虽开展了很多技术培训,但大多比较单一、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灵川县有柑桔种植专业合作社20多个,但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仅11家。主要原因是合作社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大多数合作社组建时间短,工作运行不规范,合作社实力不雄厚,缺乏改善基础设施的资金和日常工作经费。资源葡萄生产除少数葡萄园是由企业和个人联合投资外,其余都以分散经营为主,种植面积一般在3至6亩之间,虽已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转模式,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尚未真正发挥作用。(二)商品化处理技术滞后,产品附加值低桂林市多数农产品未进行深加工,只是进行简单处理,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名特优”产品少,缺乏品牌效应。灵川县标准果园品种为南丰蜜桔,客商要求多为带叶采摘的鲜果,不便于机械分级和包装,因此目前标准园产品还是人工分级包装。资源红提果品采后未经过分级、保鲜、加工就直接用泡沫简单包装对外销售。由于商品化处理率低,采后损失大,不利于果品的保鲜与运输,从而影响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三)融资难,财政直补力度小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为规避风险,很少将缺少抵押品的群体作为贷款对象。我市农业种植以家庭种植为主,这类小型种植户由于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资产,很难从商业银行贷款。同时由于财政直补力度小,且资金监管不到位,导致资金到位率低,产生挪用资金的现象。此外,财政支持农业的资金有部分用于农业事业单位结构和人员的支出,使得直接用于农业、农民的资金较少。因此,财政支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资金紧张的问题。种植户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有限的储蓄和向亲朋好友的借款,这严重阻碍了优势农业的发展。灵川县实行“以奖代补”,对于连片50亩以上,同时满足标准化种植的条件的柑桔场,每亩补贴150元,对于多数种植户因种植面积较小无法享受到这一政策的优惠。资源县葡萄市场趋于饱和,为抑制种植规模的扩大,政府对葡萄种植业没有任何财政补贴。(四)农业风险大基于农业固有的特性,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差,属于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农业面临诸多风险,以产出风险为例,产出风险主要来自农作物自然生长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对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如气象灾害、病虫灾害等。桂林市是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干旱、洪涝、低温冰雪和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频发,各种灾害对农业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以灵川县为例,受2014年气候影响,木虱基数增大,2015年上半年长期低温降雨,给杀虫带来困难,目前传播柑桔黄龙病的媒介木虱在灵川县部分果园爆发。资源县农业发展存在巨大的风险,7月份是葡萄的成熟季节,同时也是洪涝灾害的高发期,洪水的来袭不仅对葡萄园桩柱造成损毁,还直接导致被洪水浸泡的葡萄干枝,果实腐烂。受2014年气候的影响,2015年资源县的葡萄至少有一半没有开花,葡萄产量锐减,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农业风险引发的损失后果严重,不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影响农业参保情况,2014年桂林市商品林实际参保563.32万亩,完成目标任务的54.57%,且同一乡镇只有一家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1因此,农业风险管理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促进桂林优势农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针对桂林优势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解决。(一)合理确定财政扶持对象,完善支持方式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激励合作社发挥应有的作用,财政资金支持的对象应该是规范的、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对象的选择上,不能只以合作社的规模大小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而忽视规模相对较小却更能体现“民有、民管、民受益”性质的农业合作社。在支持的方式上要区别对待:对于新兴、规模小的合作社,可提供咨询辅导、发放补贴等;对于不符合规范的合作社,应重点提供培训和业务指导等给予支持,使其规范;对于相对规范的合作社,可以通过财政支持项目,支持其不断提升竞争力;对于具有一定规模、有较强竞争力的合作社,可支持技术装备建设、帮助其提高商品加工水平,支持其做大做强、打造品牌,拓展产业链。鼓励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对其参与展销活动给予奖励。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合作社就业创业,并给予他们奖补,以为合作社提供人才支撑。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农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合作,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二)调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实现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化农业转变,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的这一现状,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业效益相对低,市场投入动力不足,因此需要政府投入。财政应适度增加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减少农业的事业支出,同时调整基础建设结构。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农田水利和道路方面,而各种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设施投入相对较少。由于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基地果园的道路、沟渠和喷灌等基础设施已得到基本建设,财政投入的重点应由道路建设和水利维修等方面向加工车间以及仓库建设等方向转变。财政投资为农产品的加工提供技术和设备,加大在各位提网站的品牌宣传,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三)财政引导乡镇金融发展目前,桂林农村金融机构多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商业银行,功能定位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等发展相对薄弱。这导致农村金融的发展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筹资难、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政府以适当的引导,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息以及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担保机制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提供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财政存款联动功能。灵活运用国库存款,以银行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比例决定财政资金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放比例。对支持农业建设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提高政府财政资金存放比例,发挥财政存款对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二是利用税收政策对从事农业贷款业务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鼓励,比如给予涉农业务给予优惠税率、财政返还等;三是由政府、农民、银行三方合作建立非盈利性的政策性农村贷款机构,一方面财政、银行投资,另一方面吸收农村闲散资金,向种植户提供贷款支援,有利于分散银行贷款的风险(四)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是规避农业风险的重要举措,对减少因风险引发的损失,稳定农业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具有重大作用。完善农业风险体系应作为财政扶持优势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现阶段,我国农民遭受风险损失时得到的补偿90%以上是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作为科学的分散风险的农业保险仅占不到10%2,我国应建立以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助为辅的风险管理体系。由于农业保险具有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等特点,存在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使得保险公司不愿开展农业保险这一业务。要让农业保险公司持续稳健的发展有两种措施以供参考:第一,政府与市场共同出资建立巨灾风险机制,财政使用财政资金建立再保险公司,接受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第二,从财政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对遭受重大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从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进行补贴。

作者:程丹 汪送搏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第四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策略

【摘要】大庆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遵循我国“十三五”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本文分析大庆市农业产业链,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发展创新能力弱;农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资金不足影响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对此,应用农业多功能理论,结合实际,提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策:培养职业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多功能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质量安全监督,推动农业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转型发展;改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从而为大庆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建议,实现大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发展问题;策略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思想,结合农村发展新趋势,统筹城乡发展新思路和策略方针。国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十三五会议精神是贯穿日后一切工作的主导任务”[1]。“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2],大庆市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大庆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目标

坚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完成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功能多样,竞争优势明显,农民活力增强[3]。在“十三五”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庆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完成以下目标。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结构多元化调整,需进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生产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劳动积极性,改善农业季节性生产格局,促进农民增收[4][5]。2.突出特色,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并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建立并完善农业企业和农民风险共担机制。农业经营方法应由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经营转变,提升现代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组织标准化程度,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稳定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强化发展龙头企业功能,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推进品牌农业和订单农业的发展。

二、大庆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发展创新能力弱

农民在农业发展中扮演主要角色,缺乏经营创新意识,严重阻碍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人力资源,但是多数农民习惯于平面种植模式,每年工作总计不超过两个月的大田作业,余下的时间并没有太多的产出,不愿意尝试其他经营。而且生态意识薄弱,焚烧秸秆、过量施肥等频繁发生。

(二)农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作为重要环节,不但需要区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而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符合标准并得广大消费人群的认可才能保障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营销渠道选择困难,经营成本模糊不清,有机绿色农产品价值难以体现,利润空间不足。

(三)资金不足影响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

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功能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大多数投资者融资方式单一,除银行贷款、抵押或内部融资外,应尝试利用互联网解决资金问题。

三、大庆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策略

(一)培养职业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多功能产业发展模式

启动培育新型农民工程,强化农民队伍整体素质。尤其要推动农村的社会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在农闲时进行多功能农业经营,从而满足现代农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需求。为改善农业创新力不足的发展特点,急需引进高素质人才或进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组建一批会经营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农民队伍,将科技创新技术的传播扩散转化为农民的实用技能,将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为农业科技示范培养基地,农民就可足不出户地感知科技发展的新方向[6]。利用动植物与自然界之间及其内部的共存和转化关系,促进农业生产的生态循环(农家肥、沼气使用等)。进一步加大对无公害农业区建设投入。例如:在玉米田中养大鹅;在水稻田里养鸭;在棚室里套种葡萄、黄瓜,并养殖蜜蜂等等,从而实现生态化的农业发展。

(二)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质量安全监督,推动农业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转型发展

大庆市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广阔,农产品可销售至省内外甚至俄罗斯等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已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如“赛珠”提子、“田源”香瓜。今后可将重心投放在打造“绿色放心蔬菜品牌”建设上,形成市场畅销、消费者满意的区域特色品牌,给予农产品较高的升值空间。满足家庭和学校对培养孩子农业实践的相关需求,充分发挥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集教育、度假、农家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项目,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感官体验[7]。与此同时,要更加关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给予保障。

(三)改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强化政府职能和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发展合作组织,健全运营机制,促进农业企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技术发展现代经营模式,正确引导农民应用创新融资方法,整合农业投入资金,吸收大量民间力量参与到现代化农业发展建设中来[8]。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突出现代农业地区主要功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针对各种采摘园、农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养殖场、立体栽培区等,进行分类组团定位多功能农业项目示范园区,充分利用大庆市地区资源条件,政府合理规划示范区发展的空间布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功能进行定位,因地制宜保障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农业多功能的有效发展,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繁荣。

作者:冷志杰 沈舜禹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第五篇: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而且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向初步农业现代化过渡阶段。国家和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为秦皇岛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秦皇岛应瞄准京津消费市场,从创新经营业态、延长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来采取措施。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河北省秦皇岛市

2015年,秦皇岛市城镇化水平超过50%,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职能不断优化、升级。但是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与落后的农村区域并存,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且推进缓慢,区域城镇化二元空间差异显著,成为阻碍秦皇岛市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及城镇化推进的瓶颈。而现代农业是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保障。受到国家政策等宏观经济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宏观环境及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微观环境的影响,秦皇岛现代农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本文对秦皇岛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做简介,重点分析现代农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1发展基础与现状

1.1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秦皇岛位于东北、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京津冀都市圈的中间地带,距北京约300km,距天津约260km,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地位凸显。此外,秦皇岛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密集,形成了密集交通网。海运有综合性国际港口——秦皇岛港,航空有北戴河机场,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实施,京秦高速的建设,秦皇岛将纳入京津秦1小时经济圈,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使秦皇岛在承接京津农业产业转移,向京津提供农产品方面更具优势。

1.2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近几年,秦皇岛市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5年,秦皇岛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50.44亿元,比上年增长4.2%,比2009年增长了54.50%;同年,人均GDP达到40804.05元,比上年增加1397.11元,增长了3.50%,比2009年增加了12378元,增长率43.54%(见表1)。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1.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几年,秦皇岛市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业总产值、主要农产品产量等经济指标大幅提升。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7.63亿元,占GDP的14.21%,同比增长2.80%。从主要农产品产量看,蔬菜、肉类、水产品增幅明显,分别比2010年增长24.30%、11.60%、59.20%。粮食产量有所下降,比2010年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蔬菜产业成为主导产业,2015年,蔬菜产业实现总产值61亿元,对农业经济的贡献达到44.31%,成为种植业的第一大产业。此外,畜牧业也形成了以生猪、肉蛋鸡、毛皮动物为主体的特色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成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1.4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8.04%,高出河北省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以正大、中粮、河北宏都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36家,此外,还有市级龙头企业257家。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2015年,共带动当地农户80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80%。有20万余人成为龙头企业产业工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此外,农民组织化程度也快速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不断增长,2015年总数已达到1632个,入社农户21.5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3.14%,带动农户42.7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4.72%。

1.5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向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过渡

据《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2015年,秦皇岛市人均GDP达到6551.29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5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2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0.38。对比中国农业现代化各阶段的标准(参见表2),可以判断出秦皇岛农业现代化水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向初步农业现代化阶段过渡时期。

2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1机遇

2.1.1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拓展了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推进,为秦皇岛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市场、科技、产业、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利好,资源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了优化配置。以北京市场为例,北京平均每年的食品消费达到600多亿元,而北京82.40%的农产品供应来自京外,这为秦皇岛建设京津农产品供应基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此外,2016年初公布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也为发挥秦皇岛市的比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产业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秦皇岛市在更大区域参与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拓展了空间。2.1.2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2015年12月26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发展大田托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市场化服务,促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秦皇岛市农产品加工、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此外,秦皇岛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又促进了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以及智慧农业的发展,这为拓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思路。2.1.3消费结构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前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渐减小,相应地恩格尔系数也不断降低。而在食品支出结构中粮食等初级农产品的直接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处于下降趋势,应时鲜果、绿色蔬菜、健康畜禽、水产品和加工型食品的需求上升。以北京为例,2015年北京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2.10%和27.70%,分别比上年下降7.7和7.0个百分点;在食品类支出中,粮油类占0.96%,比2010年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休闲观光成为城乡居民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结构升级为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前景。

2.2挑战

2.2.1农业发展方式传统,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从产业结构看,种植业主导产业是蔬菜、果品和玉米,畜牧业则形成了以生猪、肉蛋鸡和毛皮动物为主体的主导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从经营方式看,目前仍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生产经营规模过小,截至2014年,秦皇岛市土地流转面积为3.63万hm2,占土地承包经营面积的21.50%。家庭农场、标准化种养基地、专业村、现代农业园区等现代化规模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较小,导致现有农业生产集约程度低,生产成本较高,农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2.2.2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环节较薄弱,部分主导产业还没有大型加工企业,已有的加工企业产业链条也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农业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蔬菜、林果和毛皮动物产业上,蔬菜的加工模式仅是包装、清洗等蔬菜的初加工。林果产业上,目前仅卢龙县有1家罐头厂,远不能消化现有的果品产量。皮毛产业上,秦皇岛貂、狐等动物饲养量已占到河北省总量的50%,但是目前仅有皮毛交易,没有服装深加工等产业。此外,仓储物流业也相对滞后,冷链物流仍很欠缺。食品的损耗率高,水果、蔬菜在采摘、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超过30%,远高于全国25%~30%的平均水平,较高的损耗增加了流通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2.2.3资源环境约束凸显,农业发展空间受限水资源匮乏,秦皇岛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为535.16m3,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m3,秦皇岛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4左右。土地资源数量有限,秦皇岛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1×667)m2,比河北省的平均水平低(0.3×667)m2,比全国的平均水平低(1.2×667)m2。而秦皇岛目前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紧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农业发展空间和资源制约更加凸显。同时,海洋渔业资源衰减状况未得到有效遏制,浅海、滩涂养殖已接近饱和。2.2.4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需加强近些年虽大力引进试验了不少新品种,引进推广了许多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但总体来看,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仍然较低,一些较为成熟的高新技术尚未被引入生产领域。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乡村科技兴农措施仍局限于产前和产中的技术服务,不重视产后产业的科技应用。农业生产虽然制订了许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但广大农民仍习惯于传统生产方式。同时,由于受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等的影响,近年来,农村一线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开发的各级科技推广人才流失严重,后备不足,科技引进和推广能力下降,科技服务的规模、能力和实力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科研与市场脱节、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农民群众的科技需求矛盾也还比较突出。

3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应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装备,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科技附加值。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网络强国战略,发展共享经济,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在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发展智慧农业。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进行农业文化创意,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创意为切入点,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实现文化艺术与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开发农业休闲体验、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提升农业文化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向营养保健转型,消费口味也呈现多元化和精细化趋势,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因此,应瞄准京津巨大的消费市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此外,还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确保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

3.2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一批标志性旗舰企业。鼓励支持企业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推进与省内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通过同行业合作、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实现快速扩张,利用上市融资等现代资本运作方式构筑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嫁接融合。以项目为依托,引导项目实施主体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农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服务行业、科技推广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形成一批“龙头企业+种养基地”“市场+储藏+加工+物流”“科技园区+育种研发+农民培训+旅游餐饮”“农业+文化+社区”的市场综合体和新型业态。

3.3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鼓励农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向和“一乡多园、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并以点带面,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农村区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做好园区规划,应按照《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区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进行园区布局,重点突出园区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这些现代农业园区在生产加工、科技推广、休闲观光、教育示范等多种功能,避免同一类型园区的重复建设。

3.4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完善加工流通设施

大力实施农业良种工程。进一步加大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培育和引进高产、高抗、广适的优良品种。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以提高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重点,加强农科教结合,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单元,组织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民、农村经济人等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仓储物流设施的完善关系着农产品质量的优劣。根据各种农产品主产区的现状,建设粮食烘干设施和高标准储藏设施,马铃薯规模化恒温贮藏库,蔬菜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商品化处理设施。在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主产区,建设大中型气调库或机械冷库群,建设以冷藏运输车为主、以网店冷藏为辅的冷链物流体系,建立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配送中心。

作者:颜芳芳 田励平 周玉梅 刘浩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第六篇: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新途径、寻求新突破,推动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对于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起连续下发了十三个指导“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工作指导思想和政策体系,推动农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全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农业也不能置身事外。由于国内外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的经营积累,农业发展的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不断积聚,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将愈加严峻。

(一)经济增速放缓,稳定农业发展的外源动力削弱

在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由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力发生转换,经济出现减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我国GDP增速为6.9%,低于2014年7.4%的增速,更低于1979~2013年9.8%的平均增速;财政收入为15.2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8.4%,增速创下1992年以来的新低,连续4年低于1979~2013年14.5%的平均增速。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宏观环境,给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投入这一因素带来变数,对农业作为工业原料的需求也产生不利影响。

(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保障农产品供给难度增加

近年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的持续增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超强利用基础之上的。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不仅先天不足,还面临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挤占和污染的威胁,土地、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加剧,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解决300多亿立方米的农田灌溉用水缺口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同时,化肥、农药、农膜的过量低效使用和温室大棚的广泛推广,造成的土壤盐渍、养殖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在影响农业生态安全的同时,也对农产品品质安全造成了很大压力。有报道显示,我国年施用化肥量达5900万吨,使用量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美国、印度的总和,而当季利用率仅为30%;年农药使用量约190万吨,为世界第一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单位面积化学农药用量已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5倍,有效利用率为35%;年使用农膜238万吨,回收率为40%;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已高达5000万亩。显然,农业资源趋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由人口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农产品刚性需求仍将持续增加,保障供需平衡的难度逐渐加大。

(三)农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低下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流转费用、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带来整个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度增长。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生产经营所需物化投入的不断攀升,挤压了农民务农的收益空间。有数据显示,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亩均成本从2008年的562.42元/亩上涨到2014年的1068.57元/亩。而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主要农产品价格却不断下降。一方面,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进入下行通道。由于国际农产品成本优势明显,农产品到岸税后价已全面低于国内农产品批发价,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800~1000元,猪肉、牛肉、羊肉集市均价更比进口到岸税后均价高出近50%。由于国内外农产品存在巨大价差,进口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导致粮食呈现出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怪象,既挤压了我国同类农产品价格上升的空间,也进而影响了相关产业的利润空间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尤其是农业补贴不断增加,渐渐逼近世贸组织规定的约束“黄线”,即我国加入WTO承诺补贴的上限不超过农业产值的8.5%。譬如,我国对小麦、玉米、稻谷等的支持已接近承诺上限,对棉花的支持已超出约束上限,加大“黄箱”支持也遇到了“天花板”。正是在成本与价格的双重挤压下,我国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低下,种粮口粮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难度加大。

(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薄弱,靠天吃饭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目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显得较为薄弱。我国是一个耕地、淡水资源稀缺的国家,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耕地资源消耗较大。人均淡水资源每一年仅有22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我国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和基础设施产权、经营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导致基本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全国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配套率不足7%,中等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50%以上耕地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1/3耕地易受洪水威胁,这不仅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与提高,同时也加大了农业遭受自然风险的成本。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还普遍较低,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仍然处于一种较为传统的耕作手段,主要依靠人力与畜力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大都处在“实验室”与“试验田”中,不能及时有效推广到生产中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抵御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和农业信息市场导向功能不强,导致农业生产面临较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金融体制不完善,造成农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大量流失,使农业丧失了增加农业投入、改善生产设施、提高技术水平的基本条件,严重削弱了农业自我发展能力。

(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突出

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则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力投入量仍然很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转移外出就业,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务农劳动力的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留在农村的从业人员出现了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的人口结构,导致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需求缺乏,农业生产的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突出,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推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约2.77亿人。其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70%以上。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愿回乡种地,而留在农村的妇女和中老年农民虽愿意种地,但素质相对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高达5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农业后续乏人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新常态下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做好“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突出问题导向,转变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只有稳固了粮食生产能力,才能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切实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更好适应资源与环境条件,降成本提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必须坚持“一稳、两保”,即总体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特别是谷物播种面积,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与管护、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完成2020年全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落实好“藏粮于地”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动农业科技在现代种业、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好“藏粮于技”战略。要充分发挥好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新与运用的体制机制,重点培育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伐,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彻底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二)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我国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问题突出。特别是当前结构矛盾凸显,部分农产品出现暂时性或阶段性过剩,而一些农产品却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产业体系整体谋划,着眼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加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扩大市场紧缺、潜在需求大的农产品生产,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到农业产业中来,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经营组织方式的变革。

(三)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主要是追求产量、拼资源、拼环境。新常态下,要破解“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唯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扶贫、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逐步把粮食增产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轨道上。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四)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核心是看老乡的“钱袋子”。能否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是对“三农”工作的重大考验。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必须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确保政策力度不减弱、农民实惠不减少。根据市场需求,从各地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展农村外部增收渠道。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土地财产权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开发和流转方式,让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性收入。

(五)在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上获得新提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已经处于全面开放的国际大环境、大市场中,“国内丰收、进口剧增”的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必须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优化国内农业结构,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合作,鼓励支持我国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贸易等环节合作,参与农业全球供应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加大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巩固农产品出口传统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鼓励农业企业到国外主销区进行产品认证和卫生登记注册,扩大特色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优化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全球布局,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稳定经贸关系。积极引进国内外资本,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农业国际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点是“三农”,难点在“三农”,成效看“三农”。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不懈厚植重农氛围,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以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一体化,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再上新台阶,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单位: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

第七篇: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山西省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现状,发现山西省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服务满意度低,农民贷款难,贷款流向不均衡等问题,为了促进山西省金融对农业发展更有利的支持,笔者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融资难;担保多元化

引言:

农业发展状况以及粮食问题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的政策导向致使我国在取得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忽视了农业的进步。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快农业发展,深化农村金融,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支持农业的发展。

一、山西省农业发展金融支持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服务满意度差。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金能够自由流动,其必然会从资本回报率低的地区和产业流向资本回报率高的地区和产业,从而导致了投资、资源的“效益外溢”,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马太效应”作用下,农村资金缺口进一步增大。由于农村里银行网点和自动取款机太少,农民不得不往返于城市进行存取款业务,费时费力费钱。因此,我省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基础实施不完善,覆盖率低,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缓慢,农民最基本的日常服务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下降,服务种类、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等方面总体满意度较低。(二)农业贷款难,分布不均衡。由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担保程序复杂,担保物单一,而农民财产有限,很难实现担保,所以从正规机构取得贷款依然艰难。相反,非正规的民间融资更多的取决于农民的信用状况和家庭情况等软信息,从而成为农村融资的主要渠道。但是民间融资具有高利贷性质,从而使得融资成本很高。虽然我省涉农贷款数量大,但是贷款时效率比较低而且分布不均衡。农业企业的产品盈利能力低、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在正规金融机构中,只能依赖农村信用社,而且其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贷款难以获得,而且对取得借贷资金以及管理借贷资金带来的成本太大。(三)农业担保融资难,担保方式单一。目前,我省农户贷款担保仍以固定资产抵押和担保人担保为主,没有真正发挥农村土地的价值,担保方式十分单一。缺少专业的农村资产评估机构,不能准确地对农民资产进行评估。对同一资产的不同估值容易引发担保双方的纠纷。没有建立资产登记和流转平台,更多的依赖于互相之间的信任,抵押担保品流传困难。没有专门的农村担保机构,农村担保基本上采取中间人担保方式,而且信用担保占很大的比例,从而加大了担保风险,不利于农村担保的顺利实施。

二、促进山西农业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对农业金融的政策性补贴。为了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应协调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它们协调合作,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各金融机构的运作,促进产品创新,降低金融风险,积极调动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村金融机构,扩增农村营业网点,提高金融覆盖率,实现“刷卡无障碍”,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二)降低农村金融机构门槛,实现融资渠道的多样化。首先,应让正规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商业银行不能只追求利益,要真正为老百姓着想,想农民所想,真正解决农民的融资问题。其次,应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农业不同于工业,其资金需求具有短、快。季节性的特点,金融机构应根据其特点为其量身定做适合它的金融产品。从而能更贴合农业的发展的需要。最后,应促进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三)加强农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实现担保多元化。农业金融中应实现担保工具的创新,从而实现其多元化。应充分挖掘农户资源,尽量实现其自我担保。应加大农户联保贷款和互助担保贷款的实施力度,充分挖掘农村有利担保资源。提高担保贷款效率,缓解农户贷款担保困难。对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业务范围等进行明确定位,使现有定位为对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名副其实。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现有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在农村地区开设网点,力争在实现农业信贷供给主体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实现主体类型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应结合农村实际,加大信贷模式和信贷技术创新力度,强化对农户贷款第一还款来源的风险控制,减轻对担保品的过度依赖,缓解农户担保贷款的困难。建立农村信用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对诚实守信者不断提高其信用等级和信用价值,对失信违约者加大对其财产和声誉的惩罚力度,提高机会主义行为成本。

参考文献:

[1]但斌,伏红勇等,考虑天气和努力水平共同影响产量及质量的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9):229-239

作者:王姣姣 郑丽君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第八篇: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要:文章对福建省上杭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该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建议

近年来福建省上杭县积极整合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资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品种质量不断提高,对促进全县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上杭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上杭县设施农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相继引进和发展地膜覆盖栽培、大中小拱棚栽培、遮阳网和防虫网覆盖等栽培技术,主要应用于蔬菜、瓜果等作物的生产。2014年上杭县委、县政府还专门出台支持现代农业重点扶持项目资金扶持政策,针对规模大、示范效应好的基地列入县级现代农业2000万重点扶持项目,给予基地水、电、路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充分调动了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的积极性,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迅猛。设施农业产业已由农民自发分散的生产经营状态,通过规划引导,逐步进入有组织、多形式、上规模、上档次的规范性发展阶段,目前上杭县达到省级标准钢架大棚达2400亩(160万m2)。

2全县设施农业规模及分布

据调查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县设施农业面积已达2.079万亩(1386万m2),其中种植果、蔬、药、菌的各类简易塑料大棚及部分标准化钢架结构大棚面积近14430亩(962万m2)。近年来上杭县设施农业发展趋势是中小拱棚等简易结构大棚逐步被减少淘汰,钢架结构大棚迅速扩大,智能温室正在逐步兴起,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设施农业分布看:设施农业主要集中在古田、蛟洋、临城等蔬菜生产大镇,才溪、稔田、蓝溪近年来由于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带动相关设施果蔬采摘项目发展。目前上杭县浩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建设智能温控大棚53亩、上杭县古田富康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建设智能温控大棚100亩,2016年福建省田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一期流转土地180亩,申报建设智能温控大棚150亩。设施智能温控大棚管理技术先进、科技含量较高,对示范带动上杭县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推进上杭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效果显著。

3主要措施及经验

3.1政策扶持近年来上杭县结合中央、省、市发展设施农业惠农政策,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上杭县2014-2015年强农惠农政策》、《2014-2015年上杭县标准钢架大棚设施农业示范片建设实施方案》、《2014年县级现代重点扶持项目实施办法》、《上杭县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安排2000万资金用于扶持上杭县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大力扶持设施农业,设施林业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切实降低上杭县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经济成本,为上杭县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3.2加大宣传引导一是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省市县各级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的产业联动政策;二是依托上杭农业信息网站实时发布省、市、县设施农业最新惠农政策;三是依托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百名干部挂千户”科技推广机制,要求农技人员深入各乡镇,做好设施农业惠农政策的政策引导。做到重点项目推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动等发展模式,推动全县设施农业快速发展。3.3做好技术支持加强与福建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等有关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做好设施农业技术支持,依托谢华安院士为技术总顾问兼首席专家的上杭县农技站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挥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引进先进设施农业设备、管理、栽培技术,创新上杭县农业科技合作机制,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具有示范、指导、联带作用的设施果蔬专家,逐步充实上杭县设施农业技术人才队伍。3.4重视典型示范大力发展合作社、协会、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集约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不断促进上杭县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积极引导上杭县浩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富康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等公司提升、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推进传统农业朝规模化、专业化、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集中力量扶持一批集中连片、标准化高、管理到位、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以典型引领示范,加快上杭县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

4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硬件设施落后,效益低上杭县设施农业经营仍以小规模、分散为主,大部分农业栽培设施简陋,绝大部分仍是中小拱棚。由于投入主体单一、水平较低,农田水利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农业生产硬件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遭遇极端降温抗御冻害能力不足及暴雨天气排水能力差,造成农业产量和质量的不稳定;同时由于设施蔬菜基地附属设施设备缺乏,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工成本增加,亩产出效益与发达县(市)对比偏低。4.2政策扶持范围小上杭县设施农业政策扶持范围小,大棚先进设备及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政策较少,诸如节水灌溉设备、田间冷链设施、加工车间、增降温设备等方面政策扶持不够;设施农业后续基础设施、设备和先进技术的跟进投入滞后,严重制约设施农业发挥效益。4.3土地流转机制有待完善上杭县为山区县,集中连片设施农业基地不多,许多农户受城(镇)建设不断扩张的影响,普遍预期地租上涨,不愿意将土地长期出租,土地流转困难。4.4从业者素质不高,技术支撑有待加强设施农业属于技术型产业,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水肥一体化、可视物联网、田间冷链设备等一系列先进设备需要一个配套的技术体系做支撑。技术支撑不足,则难以实现高产优质。目前,上杭县这方面的人才较缺乏,农业企业管理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管理技术落后,农技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从而影响上杭县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加快发展的建议

5.1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设施农业配套设备发展因地制宜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由县政府牵头,协调农业、国土、水利、电力、交通、农综等部门,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山垄田开发改造给予设施农业基地水、电、路等方面扶持;充分对接国家省、市支农政策,对上规模、上档次的基地给予水肥一体化、田间冷链、可视物联网等方面设备上的扶持;同时结合上杭县设施农业发展特点,出台设施大棚配套机械化设备、节水节肥设施、增温降温设备等方面扶持政策。5.2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一是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动态监测制度。二是积极探索创新流转机制,总结上杭县庐丰章金、立英村两个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经验,加快推进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工作。三是创新流转方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开展土地流转工作试点,切实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积极引导农民合理通过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确保设施农业相对集中连片种植,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5.3加强示范培训,强化技术支撑加大力度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适应上杭县环境的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实用技术、实用设施和装备;加强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定期组织专家、农村实用优秀技术人才为设施农业生产者培训,多层次、多方面开展设施农业品种、技术、机械设备方面的培训,提高生产中实际操作技能;继续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继续实施“百名干部挂千户”科技推广机制,将全县20亩(13334m2)以上设施农业的业主全部纳入挂钩帮扶对象,为设施农业生产者解决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5.4开展设施农业保险,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设施农业大棚投资大、生产成本高,且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加上菜农种植与销售受市场冲击,价格波动较大,收益风险过大,影响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的信心。落实开展设施农业及蔬菜价格指数保险,可有效预防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助于保障菜农收益,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防止“菜贱伤农”,提高菜农的种菜积极性,保证蔬菜稳定供应上市。

作者:傅松 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农业发展策略与建议(8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57164.html

    相关专题:开封大学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论文


    上一篇:网络安全维护策略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