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大众媒体原生态民族文化论文

一、比较纯粹客观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大致有三类媒体致力于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正面、客观的报道。一是中央级媒体,如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因为有专门跑民族宗教口的记者,加之在民族省区有常设的记者站,因而涉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报道是比较客观的,也比较注重新闻性。近年,中央电视台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专题片、纪录片,如《走遍中国》、《远方的家———边疆行》和《舌尖上的中国》等,用很大比重介绍少数民族的饮食、建筑、风俗等文化,人文色彩浓,传播效果好。第二类是民族类媒体,综合性的有《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宗教网等,专门性的有中国西藏网、满族文化网、回族网、三苗网、彝族文化网等。这些媒体常年对某些或某个少数民族进行报道,全面挖掘其文化历史内涵。由于熟知这一领域,因此传播内容比较全面,并且很少犯政策性或常识性错误。像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西藏网,都是国家重点外宣网站,其每日近百万的点击量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类是民族地区的媒体,包括一些民族语媒体,如青海卫视藏语频道、四川电视台康巴藏语卫视,以及五大自治区的日报、广播等。这些媒体主要报道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生活及变迁,面向的也主要是本地观众。虽然受众面相对狭窄,但由于离得近、人头熟,这些媒体往往能捕捉到鲜活、真实的文化场景,以及一些正在或即将消逝的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态。

二、当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探析

如前所述,由于当下信息传媒业越来越发达,同时人们对文化生活、旅游休闲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在此大环境下得到了多渠道、比较广泛的传播。这种前所未有的传播,其正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向大众普及了民族知识和文化,既教育了公众,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前,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可能就停留在维吾尔、蒙古、藏等少数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上,对其歌舞艺术的认识就是维吾尔族姑娘摆脑袋、藏族跳锅庄等。但是通过大量的综艺选秀节目,蒙古族长调、苗族飞歌乃至彝族海菜腔等原生态民族歌舞,都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喜爱。大众媒体的介绍,加上民众越来越多深入到民族地区旅游,不少游客发布博客、微博等,这种“自媒体”的作用,使少数民族文化开始“去神秘化”。最典型的是藏传佛教文化,先前人们只是通过电视、图片看到那些磕长头的画面,觉得神圣而不可思议。但现在很多汉族人不仅能正确理解藏传佛教文化,而且自身也成为其信仰者。民族和谐的基础是沟通、交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就是促进各民族沟通了解、“美人之美”的过程,最终必将促进民族团结,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二,让一些少数民族树立了文化自信,并坚定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决心。最典型的是一些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如刺绣、扎染、傩戏表演以及说唱文化等,本已濒临失传。但由于媒体长期持续的报道,使这些“非遗”技艺不断走上国内外博览会、展销会,引起大众的强烈兴趣和参观、购买欲望,很多“非遗”技艺因此起死回生,也吸引了年轻人来学习这门技艺。如侗族大歌,经常被媒体提及,侗族人说起侗族大歌都很自豪,贵州侗寨的年轻人都以传承侗歌为己任。再如苗族银饰加工,已从传统的作坊式加工变得越来越产业化,从业者渐多。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传播渠道多、传播数量大、传播目的不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难免斑驳芜杂、泥沙俱下,存在一些“负能量”的东西。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仍然摆脱不了猎奇心态。虽然媒体已不像早年报道摩梭人走婚那样抱着围观、惊诧的态度,但有的媒体仍故意渲染和夸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奇特性、惟一性,甚至对其中的某些现象做片面肢解,以刺激受众眼球,迎合某些人的低俗口味,这从标题就可见一斑,如《走进世界超短裙的故乡苗族少女美腿惊艳》、《彝族“摸奶节”露乳男人随便摸用胸部换平安》、《男女裸然共浴的傈僳族浪漫“澡塘会”》等。不能否认,一些少数民族还保存着原始社会和母系氏族的遗风,他们的某些民俗在现代都市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其风俗自有历史成因,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解读,而不应抱着看“天外来客”的态度,对某些现象做夸大的、浮于表面的报道,却不去探究其深层文化内涵。二是由于缺乏民族方面的相关知识,在报道中显出无知,有时甚至伤害了民族情感。民族宗教领域报道的禁忌多,这是新闻界共知的,由于无心之过而冒犯某个民族,甚至引起公愤的教训,之前也有过。如上世纪80年代《人民文学》因刊登有关天葬的小说引起西藏读者抗议,该刊曾被查禁。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民俗和宗教方面,被本民族认为秘密和忌讳的内容,不要去公开报道。此外,少数民族已遗弃的某些文化糟粕,不要重提。举一个例子。近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仓央嘉措热”,很多媒体对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及其诗歌做了推介,称仓央嘉措是“情僧”,说他修行时经常出去和情人幽会,他的诗歌是“情诗”。但事实又如何呢?其实多采访一些藏学家就知道,仓央嘉措的诗歌在由藏语翻译成汉语时存在很多误译,而且有些诗是表现修道感悟的道歌,而并非情歌。媒体一味塑造仓央嘉措作为一个放浪形骸的诗人形象,有损他在藏民族中作为活佛的宗教领袖形象,容易引起虔诚的藏民的反感。正是由于媒体某种程度上对少数民族文化存在倾向性、选择性报道,反过来对少数民族文化本身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媒体对“原生态”的追捧,导致一些少数民族把无论什么都冠以“原生态”去展示,甚至以为老祖宗留下来的就是好的、原生态的。其实,少数民族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并非所有古旧的都是好的、需要保留的。此外,随着时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自身也有演进过程,不能因为要“原生态”而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再比如,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为了迎合媒体和旅游宣传而变了味。像有的民族节日,本为祭祀祖先和神灵而设,是很神圣的,一年甚至几年才过一次。但因其节日场面盛大、观赏性强,结果一有媒体或摄制组来,当地政府就会组织过一回节,有的甚至一年过几回这样的节。自发的民俗活动变成了表演性质的仪式,这就消解了这种文化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因此,大众媒体传播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好事,但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传播,不但会对公众造成误导,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

三、改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思考

大众媒体要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多发挥正能量,趋利避害,除了大众媒体要注意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加强职业道德,不炒作“卖点”“、奇闻”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记者要端正态度,在采访之前做充分的准备,采访之时要深入、踏实,多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请教、学习。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同行,他们在民族地区采访之前不做查阅资料的准备,对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没有任何了解,结果采访之时只能走马观花地“看新鲜”,甚至问一些比较幼稚的问题,干一些让人反感的事。比如笔者曾目睹有位第一次到新疆的男记者,不管不顾地近距离对着戴头巾的穆斯林妇女拍摄,惹得人家躲之不及。如此这般,还没开始采访先已触怒了别人,怎么能将采访深入下去呢?因此,在民族地区采访要特别慎重,首先对当地的禁忌有所了解,碰到某些敏感问题要先征询对方的意见,人家同意才能继续采访,这是对少数民族群众及其文化的尊重。只有尊重才能赢得被采访者的信任,从而获得真实全面的信息。二是多向民族宗教部门或民族学、社会学学者咨询,让他们帮助把关。目前,我国涉及民族题材的影视剧,除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批外,还要经过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审批,目的就是从政治性、思想性上进行把关。但是,大量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稿件和娱乐节目都没有经过把关,以致“满清”、“蒙古大夫”等带有民族侮辱性的语言仍层出不穷。为此,媒体应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遇到拿不准的问题主动询问民族宗教部门和相关学者,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犯错误、产生消极影响,从而正面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作者:肖静芳 单位:中国民族报社文化周刊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大众媒体原生态民族文化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44678.html

    相关专题:南通大学学报 法律底线


    上一篇:概念设计与建筑结构论文
    下一篇: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