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 >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考(9篇)

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困惑与思考

目前,建设校园文化的理念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内容之一。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学校开始尝试、摸索、创新、实施。创建中,我们存在一些误区,也有“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的嫌疑,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1.生搬硬套——借学校呈现校园文化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不乏有生搬硬套的现象。例如:“经典诵读”“书香校园”“礼行知情”等等,很多学校抛开了校本实际,套用其他学校的文化成果、规章制度运用到自己的学校,借用他人的方式方法,摒弃了老师学生的实情。这种“文化”,往往是昙花一现。2.模仿抄袭——学培训交流、学习模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种形式,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可行之路。在这条路上,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模仿或抄袭,那么也同生搬硬套没有任何区别。如果能够在模仿中借鉴可行的方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地域特色、校园特点整合实施,那么就是一条阳光大道。在现行校园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学着别人的硬件建设、主题内容,追求形式而不顾内涵的体现,这种“文化”,也只能是盲人摸象——四不像。3.跟风赶潮——俗城市和农村有区别,高中和小学有差异,风俗和习惯有不同。校园文化更不可能是统一的标准。在城市学校塑一尊雕塑是时尚,但把同样的雕塑放在农村的教学楼前就不伦不类了。每一种潮流都强装在一所学校,这种组合就不再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了。雕塑如此,内容更如此,今年跟着赶“经典”的风,明年学着追“书法”的步,后年又觉得“礼孝之行”不可少,这样一来,劳命伤财,累死三军。这种“文化”,仿佛欣赏巴黎的时装周,样样都好看,每样都无法上身穿。怎样做校园文化?如何让校园文化入心导行?我认为,她应该是学校的系统工程,和大家理解的仅仅就是“墙壁文化”“硬件投入”有很大的差异。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地方特色、师生所长制定文化发展主线,围绕主线开展有序的工作。确定文化的目标、方向、主题、内容,制定实施的方案、计划、规划和具体步骤。以校园文化主题为核心,稳步前行。

一、活——活动激趣、活力健体、活化教育

1.丰富多彩激兴趣——活动建设校园文化,我们可以更充分的结合文化主题开展活动。例如:“经典诵读,书香校园”,学校可以举办:诵经典朗读赛、读经典演讲赛、唱经典歌曲赛、演经典表演赛……以活动为载体,让主题文化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润滑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又一村”。让校园文化富有情趣、情感、情操;让校园文化在口中、在身边、在心里。2.身心健康促成长——活力活力,这里指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融入校园文化,散发无穷的活力。按要求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怎样将校园主题文化渗透到身心发展中,有待于我们共同思考。学校大多开设了课间操、活动课、特色班、兴趣组,运用小团体,融合大主题就是一种智慧。例如:以“礼孝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来说,可以在课间操融入“感恩手语操”、在活动课融入“互帮互助游戏”、在特色班可以建立“文明星之窗”、在兴趣组也能树“孝道仕女”的典型……富有情趣的主题文化依托活动为风力,有了基础,校园文化的活力就可以彰显。注重学生悦学的培养,发展学生有益的身心同样不可忽视,当然,也一样可以让校园文化有活力可言。3.彰显特点扬个性——活化教育,不能是书本的复制,也不能成为考试的模具。教育,是心智的开启、品性的怡情,面对活生生的个体,是充满鲜活、颜色、动感、灵气的个体。所以,校园文化必须成为活化教育的催生剂,只能是教育跃动的精灵。校园文化是面对全体,更是扬长避短,彰显个性的舞台。例如:校园文化建设不要分数,照顾了学困生;文化建设不求绩效,只要让“校园特色”变成了“特色校园”,就是成功的。杜绝校园文化生搬硬套,因为每个学校存在不同的差异;不能校园文化模仿照抄,因为每个区域都有特有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影响?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

二、润——隐性润心、显性润行、内涵润情

1.隐性如空气——润心确定校园文化主题,让学校散发的文化气息沁入心脾。如:学校图书室的干净宁静、食堂的整洁有序、教室的歌声、掌声、办公室的写字声、读书声;操场上的英姿飒爽、奔跑、笑声……还有随手捡起的垃圾、亲和甜美的问候、恭敬有礼的握手、鞠躬点头的敬礼……这些就是校园的隐形文化,摸不着、看不见,却又如空气一般无处不在,让人神清气爽。2.显性如航标——润行近年来,学校不缺乏硬件设施的投入:实验室、篮球场、塑胶跑道、音乐室、舞蹈……相关的教学辅助设施配套齐全,随即,相关的宣传牌、告示栏、警示标语成为了校园里另一道别致的风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如:“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标语挂在食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横幅粘在教室;“我是一棵草,爱我像爱宝”的小木牌竖在草丛中……显性的文化指导大家的行为,明确的指出了我们该做的或不该做的,这也是校园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3.内涵如花香——润情不管是沁入心脾的言行举止,还是指导行为的警示标语,只能产生短期或者是暂时的感受,能够一生受益或者陶冶情操的是校园文化内涵之所在。曾经感叹过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名为“大榕树文化”,学校把“大榕树”的历史、生长、寓意、品格、气质、特点通过活动、课堂、综合实践、校本教材、歌词诗赋传递给学生……在校的教师对大榕树的研究形成了课题,学生对大榕树的相关知识了如指掌,以大榕树的品格作为精神目标,引领思想,指导行为。这样的校园文化没有花里胡哨的景点,只有校园里历经沧桑的大榕树;没有刻意追求创新改造,只是结合校本实情不断深入。校园文化的内涵如花香,染其身,就会散其芬芳。总体来说,不管是哪一种校园文化建设的形态,不管建设怎样校园文化的内容,我们都不可否认她的重要意义。让校园文化成为活化教育的雨露精华,让校园文化能够润泽生命而闪烁零星光彩就是我们正在付出,并将坚持到底、不言放弃的理由。

作者:付登高 单位:湖北省江陵县郝穴小学

第二篇:民族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和谐是国家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新的层次。相较于普通的高校,民族院校在宗教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民族院校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民族政策,如何建设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新形势;民族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也是促进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民族院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关系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在新形势下,文化多元并存,民族充分融合。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优化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对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新形势下的民族院校

民族院校的存在是我国多年来实行民族团结政策的产物,体现着各族人民之间的融合与共同繁荣。民族院校与一般的高校校园文化有所不同,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差异性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同时也给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民族院校必须首先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差异,然后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尊重保护这些差异。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物质文化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管是在生活饮食等方面,还是在学习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特殊性。由于宗教文化和思想理念的差异,少数民族的校园建筑、饮食偏好等都各具特色。而民族院校往往融合了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设计教学建筑、住宿房屋的时候,可以参考少数民族的风格特色进行加工,以使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归属感。而汉族学生则可以借此机会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在生活习俗方面,学校也需要特殊照顾。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按照少数民族的文化要求准备饮食和住宿[1]。

(二)精神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往往能够发挥对民族群体的性格塑造作用,因此不同民族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民族院校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场所,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使各民族的思想在此得到沟通和交流,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为此,民族院校应当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思想的智慧。在所有的精神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差别尤为突出,而宗教信仰也是最容易引发民族矛盾的问题之一。因此民族院校必须谨慎对待宗教事宜,充分尊重学生和教职工的信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院校已经普遍被大众所接受。事实上,民族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内部的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的社会形势也对民族院校的发展产生了多重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多不同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也越来更好。宽松适宜的社会环境为民族院校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沟通的便利,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正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社会对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得到了放大,与汉族文化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凸显[2]。

二、如何建设民族院校的和谐校园

(一)建立宽松的校园环境

民族院校想要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从校园文化的建设入手全面发展多元文化。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承担着主要的任务。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意味着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以及对各民族的充分尊重。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寻找文化共同点。尽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思想都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民族院校作为一个大家庭,应该积极寻求各民族的文化契合点,以使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认同、互相沟通。其实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经变得非常容易。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及手机、网络等技术的普及,都在不断缩小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缩小差异,民族院校还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或者课后活动,鼓励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更多的共同点,从而形成一个新的集体,加强学生内部的凝聚力。为此,学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统一管理制度,以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供各族学生之间找到共同点。2)尊重文化差异性。在努力采取措施实现民族融合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对于诸如宗教信仰、民族服饰等具有鲜明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则不必要强求统一。而应该鼓励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使各民族保留和发扬本族的文化特色。还可以通过文艺表演、知识讲座等形式来展示各族的民俗风情,使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他族文化。

(二)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高校学生才是活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因此,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加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思想素养是实现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为此,学生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喜欢或者尊重他族的文化。也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另外,学生还需要在思想上武装自己的头脑。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正确认识民族院校的特色,正确对待民族关系。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要尊重发扬,不能只顾学习接受其他文化而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信心,也不能只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尊。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则要尽量尊重和接纳,不能轻视、侮辱他人的民族文化或思想信仰。

作者:张建强 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及功能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场所和主要阵地。高校的公寓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走上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各高校在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缺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文化建设水平不高,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的各部门共同努力,不断更新观念,利用网络新平台,才能打造有特色的校园公寓文化品牌。

【关键词】学生公寓;引导;教育;文化建设;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的加强和改进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高校的学生公寓不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向上的校园公寓文化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等产生影响。公寓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和约束力。健康的公寓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有着积极作用。

1高校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

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种以学生公寓为主要载体,以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过程为主要引导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内容复杂、相互融合、表现形式丰富且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围。它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想追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高校公寓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具有导向、育人、规范、激励等多位功能。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意志品质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等。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90后大学生由于其不同的成长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正处在生命中最美丽最光鲜的时期,这也正是他们思维最活跃,情感最丰富,心态最复杂的时期。在这个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学校有责任在思想理念、行为活动上对学生适当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公寓是大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大学生平均每天有近一半时间在公寓里度过,如何利用好这一平台,全方位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

2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

做好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2.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公寓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当前,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大学生正处在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培养要深入到高校学生公寓当中,使学生公寓避免成为价值观教育的漏洞。良好的公寓文化环境氛围能够引导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发挥出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2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和锻炼社会生存本领与技能,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各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学校有责任在思想理念、行为活动上对学生适当加以规范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设计好自己的未来之路。向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卫,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保持优美的生活环境,提供积极的思想指导等等,这些就成了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的人生的明灯,没有它们,人生就会迷茫,因此应让它们明确自己的目标,但还要因人而异,分情况教育,有信念的同学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对于习惯养成则要从一年级开始抓起,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正常的作息习惯,少熬夜。2.3顽强拼搏,磨练大学生意志品质公寓管理制度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只有通过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促使大家养成良好习惯。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引导,更长远的目标又在于能对学生们产生不同程度的激励作用,营造出一种争当先进、努力向上的竞争气氛,促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因此,作为在高校公寓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的一种文化,公寓文化还要具备激励功能。

3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3.1缺乏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对公寓的硬件设施和基础建设越来越重视。但公寓文化建设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许多高校重视公寓的安全和卫生管理,过分追求管理效果,要求学生遵规守纪。例如,要求学生不准在校内吸烟、使用大功率电器等。往往忽视了高校公寓文化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学生经常对公寓的管理制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管理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吸烟和大功率的危害和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行为教育,将大大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事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团建设工作进公寓方面还需要亟待提高。3.2大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水平不高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在校大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和影响,大学生经常处在被动的角色,导致大学生参与的主题意识明显不足。加之,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较大的学习生活压力导致出现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久之是学生对公寓文化建设产生抵触情绪。而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是否广泛、具有代表性,决定了公寓文化的基础是否牢固,关系到公寓文化建设得失、成败。3.3公寓文化建设品牌意识不足,缺乏特色和创新意识要发挥好高校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不仅要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更要建设有品牌和有特色文化。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公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文化活动不新颖,普及化较低,缺乏特色和创新意识等问题。从类型上看,公寓文化活动的种类单一,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和性格学生的需求。特色不够鲜明,公寓文化建设的组织者缺乏品牌和创新意识。唯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公寓文化建设生活化,提高创新意识,公寓文化建设才能及时避免盲目性和品位较低等问题。

4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方法探索

4.1加强高校公寓党团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引导和素质教育是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和主要目标。扎实推进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加强公寓文化引导和育人功能。让高校学生公寓成为党团建设工作的重要平台。使辅导员的学生公寓工作切实得意开展,保障学生工作过程的全面性,树立全方位和全员参与育人的意识。切实开展党建活动,在公寓内设立宣传栏和公告栏等,宣传先进文化和思想,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4.2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公寓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相应的学生自治组织,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过程中的思想引导和素质教育。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保障学生能在公寓文化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认识和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同时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4.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化手段开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形式下,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开展行之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设成为了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公寓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通信技术在公寓内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接受新鲜的事物较快,但面对真假难辨的虚拟世界,有许多学生缺乏区别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公寓文化建设要保障网络建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QQ群,微博和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生活作息。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进行广泛的互动和及时的沟通,更加灵活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让网络平台成为反应学生意见,集中学生智慧的又一重要平台。4.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有特色的公寓文化大多数高校重视公寓文化建设,但是在坚持方向正确的同时,真正能做到有特色的不多。文化活动虽然较多,但是千篇一律,很难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抓品牌、促文化,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树立品牌意识,抓好品牌建设才能使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有有特色、上层次、有品位。学生公寓的文化要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用先进的文化占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阵地,兼顾文化建设的漏洞和盲区。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丰富又高雅的公寓文化,以此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通过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如公寓文化活动,既增进同学情谊,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4.5树立创新意识,推动公寓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是文化进步和发展的不竭源泉。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将创新与公寓文化建设脱离就如同大树无根。时代在前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一成不变的公寓文化模式和内容,势必要有所改变或突破。树立创新的理念,与时俱进,转变思想,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提高理论水平。4.6加强沟通和交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除了要加大对公寓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外,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机制保障公寓文化建设在各部门的合理分工和有序合作下稳步推进。要有辅导员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有管理人员对学生宿舍的内务进行检查和指导,要让学院和班级了解学生在公寓内的表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化、系统化和全面化的管理和服务,努力做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长期不断的建设,它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公寓文化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乃至对其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把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把高校完成培育人才这一根本任务体现在高校日常管理的细枝末节中。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校的公寓文化,注重积累,同时也要加强引导,使公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协调发展,创新形式,努力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品质的公寓文化。

作者:罗东超 黄腾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文化是人类世界不断进步的表现,彰显着人类世界所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对人类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校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助于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视角下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意见。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是固定在学校范围内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在学校的地域范围内经过长时间的办学过程,不断培育和形成的一种为全体人员所达成共识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这一定义显示出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管理和组织文化,更是一种教育文化。就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而言,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非外部作用的结果,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养需要高校范围内的全部个体自愿形成统一意见并且获得外界的一致认可。这一过程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并且需要内部人员的主动建设和经营。一般而言,校园文化的结构大致由三部分组成,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最基础的层面是物质层,包括校园内的各类教学科研活动。第二层次就是制度层。顾名思义,制度层所包含的就是学校建设所需要的各种制度和规章。最高层次就是精神层,精神层的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本真:是所有学校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所共同遵守和信奉的价值标准和道德风尚。共同的精神理念是群体活动中的约束力和鞭策力,这一共同精神境界的存在可以在全体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向心力,从而在社会大环境下产生一定的独具特色的影响。(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1.开放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校园文化也逐渐呈现开放的趋势。大学生正处于充满活力、积极探寻周围事物的年龄阶段。正是基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对于挖掘他们的好奇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2.教育性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所以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必不可少。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就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安心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陶冶身心情操。3.先进性毫无疑问,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要求之一一定是先进性。众所周知,高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地方,是知识和技能汇集的载体。因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必定是兼具先进性和高层次性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引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党和国家的领导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另一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则是体现在全校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培养人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导向的机制,让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载体。(二)约束和熏陶作用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结成凝聚力极强的校园团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同时还对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又有着有效的约束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约束作用并非借助于强硬手段的约束,而是成员间自觉主动的互相约束,这种可调节和灵活的约束力更有利于改善硬性约束的缺点和不足,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永续发展。(三)社会作用任何群体的存在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环境而孤立发展和演化,因而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有力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事准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一内化过程的结果必定会在社会的海洋中荡起涟漪。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法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尽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没有深刻认识,没有充分了解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养成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因而,在实际的高校校园建设中,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投入力度不够大,没有把足够的精力投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深度和研究广度都不远远不够,所以无法满足现今大学生对于优秀高校校园文化的要求。在实际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建设经费不到位。随着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许多高校都在扩大招生规模,但是与此同时出现的问题就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如校舍、教室等公共资源设置的数量不够合理,无法满足全体师生的文化活动需求。(二)高校校园文化特色不够突出高校校园文化特色是一所高校内在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主要因素,是对一所高校一直秉持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特点的提炼和总结,也是一所高校真正精神内核的体现和彰显。虽然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努力探索具有自身学校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道路,但是仍旧有一些学校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偏颇和差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建立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自我特色的挖掘,只是一味盲目的学习和模仿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案例,而没有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经营传统。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渊源和发展方向,再进行各自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中,要充分征求学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重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的建设和培育,重视自身学校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在历史的厚重中寻求学校校园文化的精髓。单纯的模仿和借鉴是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的,不要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停留在物质层面,只是追求片面的形象工程,而是要深入到学校的精神层面去探讨和研究。(三)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引起重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只是文化的外在体现,而真正核心的部分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我们构建校园物质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其与校园精神文化融会贯通,作为精神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载体和工具,因而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是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的,并且是物质文化的深入和延伸。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对校园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精神内涵的挖掘力度不够,没有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从物质层面提取出来,只是单纯的重视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是无法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另外,还有一些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把握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些学校甚至只是一味强调发展校园的娱乐文化,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健身流于形式,丧失了校园文化的真谛。一些学校往往出现一些以满足学生的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活动,例如“课桌文化”、“教室文化”和“厕所文化”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只是平添了一些无趣和打发时间的消遣。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文化”等观念的影响尽管当前有很多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但是仍然有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较为传统和落后,强调学校科技和知识的教育和加强,而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如今的社会的大环境下,许多对于高校的评选和排名活动都是针对高校的科学研究实力来评定的,因而导致了许多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学校的综合层次和学校影响力,受到传统的“重科技轻人文”和“重知识轻文化”等理念的影响,没有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结合起来,没有真正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核心位置,建立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计划,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明显不足,没有专业的校园文化建设团队运营工作,机构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失利。(二)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的辐射和渗透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各种转型期间,各项改革的进程都在进行中,社会中涌现出各种不同的思潮和思想的碰撞。特别是由于社会发展的脚步很快,导致很多人的想法被物质和金钱等迷惑,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完善造成人们内心世界的空虚和激荡,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轻精神。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上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为此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目标,加强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二)加强全方位投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全面协调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协调合作,以精神文化为重点,科学合理的逐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培育学生爱国、守信、诚信、团结、友善的文明习惯,培养学生的勇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但是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物质文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实现物质基础和精神层面建设的完美融合和巧妙衔接。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制度和规范上的基础,并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的执行效果。最后,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许多高校仍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要充分理解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赵琳娜 单位:渤海大学政史学院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摘要:优秀的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内涵的积淀,又是学校竞争的优势所在。要发挥企业、学校的双重育人职能,全方位、系统化地把优秀企业文化引进校园,通过塑造物质文化的职业内涵、提高制度文化的实效性、优化行为文化的发展引领、提升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相融合,培育大学生“准职业人”的角色意识,帮助大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文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关键能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与企业文化脱节的问题,其传统的运行机制和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大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就业时面对企业需求产生很多的不适应。[1]高职院校必须探索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要。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

1.高职院校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内涵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能力是学界基于社会经济转型及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等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关键能力,是指他们除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一种可迁移技能,是在他们职业生涯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其内涵主要包含职业操守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等。当职业或职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大学生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可以使他们重新获取未来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保障他们的职业发展。由于受国外文化和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大学生关键能力的界定缺乏统一的认识,也没有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等部门并没有将对个人关键能力的要求纳入职业标准中。在大学生关键能力的开发与培训方面,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关键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战略意义,只是把关键能力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进行培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普遍缺乏系统设计,没有完善的体制和计划;教学中仍多采取知识教育的模式,疏于探索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使大学生关键能力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的效果不理想。可以说,当前高职大学生的关键能力与企业岗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企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部分高职毕业生由于在沟通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和承受压力能力等方面的欠缺,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往往会不断地变换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2.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承担着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任务。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合理调节择业期望值,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有力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成长。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校园景观环境、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专业教学等,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精神气质,培养学生的职业品格。其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可促进学生对地域特色企业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帮助其提高职业意识和职业归属感,从而为其实现就业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探索关键能力培养在具体课程中的实施方式、实施途径与载体,形成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系统认识。高职院校在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中,必须思考如何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企业、学校的双重育人职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服务,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关键能力。[2]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路径

优秀的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内涵的积淀,又是学校竞争的优势所在。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紧紧围绕学生工作育人的中心任务,通过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推进校园文化的特色建设、品牌建设和实效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学院一个品牌项目(“一院一品”)的学生工作格局,并将“一院一品”工程与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结合,重点建设了一批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专业特点、凝聚学校文化特色、师生参与面广、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性的学生工作品牌项目,为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提供了有益借鉴。1.拓展校园物质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内涵,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与职业意识。首先,学校致力于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高职校园物质文化,促进学生形成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能力。如在教学区、实训室和生活区等公共区域,结合专业特色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宣传行业动态和经营理念,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发挥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双重育人职能,用优秀企业文化、先进的价值理念、严谨的职业操守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其次,以“弘扬诚信精神、传承优秀文化”为主题,实施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工程。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倡导“包容互融、和谐温情”的学生宿舍“诚”“恕”文化,跟进实施诚信档案,推行诚信实践学分;贯彻落实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围绕“人格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三个主题,系统设计和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系列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操守。再次,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平台,涵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校定期邀请“非遗文化”专家、学者和“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讲授相关知识、传授技艺,与学生零距离交流,发展非遗社团并做好分层、分类、分时引导,多层次、多平台、多元化地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传承与创新的职业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体验“非遗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2.提高校园制度文化的实效性,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首先,学校以校企制度文化对接为保障,建设并不断完善了一套富有“企业化”特色的管理制度。为提高制度的可行性、实效性,学校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制度建设,从学校到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分步、分层逐级落实。学校结合不同的行业和职业要求,挖掘企业文化内涵,突出道德主题,注重用高尚师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构建“三位一体”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由教师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校内表现进行评价、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评价、学生对自己做出综合自评,切实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在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顶岗实习企业的相关规范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顶岗中学习遵守职业规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校企对接,在实践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其次,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为契机,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创建企业管理氛围。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以企业名称或品牌命名,常规班级则以模拟企业的形式进行管理,形成“形象礼仪职场化、管理规则职场化、学习情境职场化”的立体格局。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准职业人”的角色意识,引导学生逐步接受、适应职场化的人际关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岗位适应能力。3.优化校园行为文化的发展引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挖掘、高度凝练具体化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语言规范和价值追求,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对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入学即入职”的理念。帮助学生毕业后迅速地适应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完成从学生到员工角色的平稳转变和快速过渡,实现学校与企业、社会的无缝对接。此外,学校突出专业特点、资源优势和文化积淀,与企业合作成立“英才培养学院”,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践等方面集中优势,为更多的学生提供行业知识和真实环境下的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4.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学校将职业文化建设中的隐性资源(精神层面的氛围)和显性资源(物质层面的设施)进行有效结合,将学校办学理念、企业核心价值、社会道德规范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精神文化的职业感染力,促进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同时,学校在班级文化中融入技能元素,在打造班级文化特色、展示班级文化内涵的同时,以多样化的活动、合理的竞争与激励手段,充分发挥班级专业特长与班级技能人才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以“匠心精神”为主题,通过凝练“匠心精神”内涵、传播“匠心精神”文化,营造崇尚“大国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在项目内容选取、教育方法采用、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技能,精益求精打造精品,精雕细琢改善工艺,先“精”“专”再创新,有力地培育了学生的“匠心精神”。

参考文献:

[1]李世清.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现实意义及其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2]瞿振元.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素质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J].重庆高教研究,2014,(4).

作者:徐炜 张阳

第六篇: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职院校档案是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的真实记录,对校园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而后研究了高职院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可以有效提升服务效用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校园文化建设;档案管理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都是由早期的中专校升格而来的,其中有些学校的办学历史悠久程度甚至超过很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各个时期的教职工和学生的校园生活,传承记载了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当前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档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加大对档案的深入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对档案功能的创新使用。

1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同属于社会文化范畴。高职院校档案是高职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这其中对学校以及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资料被以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整理记录下来。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院发展的文化遗产。而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变得越来越重要。素质培养让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光是教授书本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校园文化也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课外活动,笔者认为更多的应该是以校园作为载体,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并由此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各类资源,高职院校档案就是一个值得深入开发利用的宝库。同时,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值得归档记录的原始资料得以保存,而这些资料又会丰富档案馆的馆藏量,日后,这些被妥善保管的资料又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2高职院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的档案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类科研项目成果、各种重大活动资料等,这些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亟待深挖。2.1品德引导教育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种思想、理念汇集于此,碰撞并相互融合,学生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本身作为年轻人充满活力,追求个性使然,这会让他们更愿意接纳那些哗众取宠的观点,有些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会无从选择甚至迷失,对此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高职院校档案记录着学院的历史传承,各个时期的师生在这里做出的努力一一得到呈现。比如大事记、校史等,都真实记载了学院发展的艰辛历程,是学院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校史等档案的宣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树立起以校为荣的意识。2.2认同激励作用学校最大的功能就是教书育人,不仅要教课本知识,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高职院校档案可以作为学生教育的又一阵地,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馆藏中丰富的科研成果、教学研究等都是优秀教职员工的智慧结晶。如此生动、不可多得的资源,深入开发利用,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档案馆实物库中的牌匾、奖杯、证书等无不在向我们展示学院在各个领域的实力,学院著名专家、优秀校友等汇集的名人录在向我们诉说着学院的软实力,而这些要远远比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得多,更能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动力。2.3陶冶情操,传承积淀如果把校园文化定义成一出学生自娱自乐的晚会等活动,无疑是对校园文化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影响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校园文化的生动与否、层次高低等都融入于学校的办学实力中得以展现。档案馆的校史陈列室有学院的历史变革以及组织沿革等展板,有很多兄弟院校、优秀校友相赠的各式纪念品,这些都是学院发展的传承,也作为构成校园人文环境的一份子,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3高职院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3.1注意原始资料收集,丰富馆藏档案人员要改变以往等各部门上交材料的被动工作态度,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一些重大活动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及时、高效地整理归档,增大档案馆的馆藏量。在参与活动中,要对应于不同特点的档案采取不同的收集方法,同时加大收集力度,使得高职院校档案的质量大大提升,更加具有文化底蕴。3.2展示档案文化,树立新形象展示需要平台和载体,建立校史陈列室是最便捷的办法之一,将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材料,诸如奖杯、奖牌、证书、纪念品等放置在校史陈列室内展出,这种方式直观而有效,培养了观展学生以校为荣的自豪感,也对他们起到了激励作用,在日后的学习中由此汲取能量。档案馆一直给人的印象是沉闷而刻板,通常档案馆因为受馆藏量的限制,多为独立一栋楼或一层楼,平时与其他部门以及学生接触不多,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要能被学生们所接受,档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多种重大活动的契机,在学生们面前塑造起“肯融入、接地气、共呼吸”的形象。3.3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宣传是迅速扩大影响的有效途径。校内宣传如校广播台、校电视台、校报等都是校园文化宣传的阵地,高职院校档案可以多种形式参与进去,比如可在校报设立档案介绍专栏,在校广播台做专题报道,在校电视台做专访等,介绍学院的办学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优秀教职工专访、杰出校友风采录等。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院的发展变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归属感。3.4深加工馆藏资料,提高编研质量现阶段,大部分档案只是被整理归档,而对于一般人而言,只是到用时才会去查询档案,而且是需要哪个部分就会去查询哪个部分,而对其他信息知之甚少或者说根本没有兴趣理会。而编研是在归档资料的基础上,将资料整合进行汇编,这样一方面是更方便使用者查询,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原件的安全。编研要拓展新思路,不光是大事记、校史,还有很多信息都可以进行编研,比如说科研项目、历年的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杰出校友录、历任校长介绍等。要多努力提高编研的质量,多做能为学生提供帮助的编研。

4结论

高职院校档案大部分只能作为“死档案”留查备用,要将这些档案变为“活档案”加以运用,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这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档案使用的创新方向。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融合,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发展。

作者:赵珺 杨春梅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也迫在眉睫,诠释大学校园文化应侧重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新形势下大学校园呈现出“功利化与世俗化的统一、个性化与多样化的交融、高雅化和世俗化的并存”的新特点,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校园的物质、制度、精神方面的建设,从整体上来把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

在当今社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将大学校园从平面走向立体化、单一走向多元化的重要举措,分析现有大学校园的现状,从多个层面、多元举措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及校园文化的含义

(一)文化的含义在西方,“文化”被译为culture,起源于拉丁文,本义为开垦土地和栽培植物;后来被引申为“教养”、“修养”。在中国,西汉时,“文”、“化”合为一词,意即与野蛮相对的教化;近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辞海》中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二)校园文化的含义准确、全面地理解校园文化,必须要凭借理性的思辨研究和实践的认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深入了解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从理论上说,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通常来说,校园文化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物质文化层面。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具体的校园物质生活,包括教学建筑、校园设备和生活条件等最基础物质形态领域。第二个层面:制度文化层面。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包括学校中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教育工作者所制订的公约、校纪等。第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层面。是校园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积淀,包括学校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从实践角度看,我们可以动态的去分析校园文化,使它变成一个“有机复合体”。例如有些学者所认为的校园文化就是师生在学校这个范围内所共同做出来的学术研究或科技研究中的某些成果。而这种教育理念体现的校园文化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为空间、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我们应以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点

《大学》中曾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便知,高校文化体现院校的整体人文主义情怀,具体表现在对学生价值的培养。由于社会文化的迅猛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反作用,校园的文化生活已出现新特点,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功利化与世俗化的统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由一个空间及其物体所组成的,尽管空间总是与人的实践紧密相连的,但是空间自身与文化的承载并不是同步进行的。一直以来,某些学校在规划和设计上并不科学,未能凸显大学的风采面貌。现今的校园文化各具特色,校内文化日渐融合社会行为,大学生对于固有模式化的校园生活感到乏味,很少会有兴趣参加集体性的社团活动和体育活动,参与活动被贴上“学生量化”的标签。长久下去,这会产生个人主义和人际关系恶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偏离轨道,形成价值观上的扭曲。(二)个性化与多样化交融校园的制度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日常组织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结合现实而言,大部分高校教育体制单一,高校制度文化尚未得到根本性规范。但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走入高校,直观、生动地演绎课堂知识,帮助学生立体的理解教学内容。高校课堂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你教我听”教学法,教师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独立研究、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个学生对每个问题都会领悟到不同的见解,个性化的理解带来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其教育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三)高雅化与世俗化并存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理想信念、价值导向、伦理道德等的融合,是高校精神发展的巨大动力。在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一方面文化、教育等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师生精神文化得到极大提升和丰富,视野愈加开阔,高校的精神文化日益高雅化。但另一方面由于多重思潮、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会导致局部校园文化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大学校园本身拥有的学习氛围和单纯的校园文化渐行渐远,大学生“三观”受到冲击,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受到不同程度地负影响,世俗化倾向日益显露。

三、深入各种文化建设工作,夯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根据上述分析,总体来说校园生活是积极健康的,但也不乏因校园文化建设缺失所引发的相关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它是加强校园文化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总是要经过世代相传,好的校园文化会功在当代、造福于世。所以,在面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时,我们“要以创新文化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校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首先,深入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工作,切实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须知建设完备的高校物质文化是必要的前提,为其他两种文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准备工作。完善大学的校园文化设施是物质文化建设极为关键的环节,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设施完备的和谐校园环境,为深入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高校要修建完善的教学设施,可以使学生开展丰富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有序的进行;教育工作者需扩展高校校园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性,也可以为深入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深入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工作,切实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我们必须要加强校园组织管理,制订各种有利于学生的规章制度,把各种规章制度予以完善和落实,严把各项纪律工作关,加强大学生精神文化的思想工作,积极地落实和发动宣传加强思想政治的工作,做到“人人为校园,校园为人人”的思想。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专家和教育研究者的建议,制订一系列完整的规划,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日常生活行为,大力推进日常的管理和监督。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初,接受校歌的培训;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有益于高校的治理和发展,更好地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长效管理工作。最后,深入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切实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精神文化是经过长期时间积淀和提炼而成的,具有浓重的文化风格和精神风貌。高校需要开展各种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讲座、比赛和社团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力争校园文化多样性;加强校训的引领作用,校训像一座标尺,激励着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学子,是一种独特的校园精神文化;高校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自由教育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改变形而上学式的教条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这也是高校校园文化民主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最能突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深入研究大学校园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开展教育变革创新实践,使其成为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这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姜力丹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八篇: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校园文化建设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等应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的作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专门人才。但近几年随着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职业素养。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培养,促进职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文化功底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自信心。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是属于最低的教育层次,录取门槛比较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文化功底较差。这类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学习上没有规划,学生目标缺失,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不强,在传统的课堂上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会造成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从而造成对生活和学习信心不足。2.活动性强,参加活动比较活跃,但纪律性比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较差,但大多数学生比较活跃,活动性较强,乐于参加一些活动,动手能力也比较好,但因为之前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组织纪律性较差,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不上心,集体活动参与性差。3.自我管理比较松散,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不爱钻研,对课本上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不会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对专业前景迷茫,在校期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抱着电脑手机混日子,自我管理能力差,往往容易受一些不良风气和不良习惯的影响,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有些甚至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因为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得传统性的课堂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校园文化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能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1.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在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高职生个性的发展,增加信心。高职生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所以对自我信心不足,而校园文化活动则不需要以学生成绩为准,可以使学生充分施展自己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充分发挥自己,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3.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开拓高职生视野,增强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技能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弥补高职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缺点,拓宽学生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消化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紧抓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往往忽略了学生价值体系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决定了学生对各个方面事物的评价标准和处事态度,而高职生因为自身的特点在价值观念方面的辨别能力不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未来的职业特点,从新生入学开始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参观学习、讲座、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才教育和职业规划等主题教育,把这系列教育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思想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才,更好地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创建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很多校园文化活动“娱乐性”较多,“专业性”较少,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作用不大。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行业属性和企业需要的专门技能型人才,所以要创建符合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可以邀请企业精英、行业带头人进入校园为学生开展各种具有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的讲座、交流会及培训会,以此来开阔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路。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沟通互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企业文化理念,行业规章制度等有个整体的了解,从而产生价值认同感,缩短了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作者:王娜

第九篇:微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摘要】信息化已经深入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尤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微媒体更是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创作、传播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阵地。微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引导形成积极向上、弘扬正能量的校园文化,需要对微媒体的利用以科学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充分发挥其积极优势,克服不足。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校园文化;科学施策

信息化时代催生出的微媒体,越来越深入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传统文化创作、传播方式形成较为激烈的冲击,引导着现代的人们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创作、传播风尚。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微媒体带给我们的思考更多,既带给我们全新的文化思维,也有着超越文化承受力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科学运用微媒体的时候,需要认真对待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微媒体的出现代表着新媒体开始出现并影响我们的生活,“微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具有全新的特点:数字化、获取和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信息内容的个性化、传播形式多样性、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一、微媒体广泛应用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信息化已经深入的影响到校园,移动客户端、各类手机APP广泛被运用。据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手机网民已经突破5亿大关,并且持续上升。并且大学生占据绝大多数。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据了解,学生使用的网络内容包含各种移动客户端以及手机APP,包括各种社交平台、购物APP、娱乐媒体等。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更加依赖微媒体,例如通过QQ、微信、微博以及各种论坛,进行学习和人际交往,以及可以通过微媒体发布各种文化形式。通过社交软件,人们可以轻松的关注好友动态,或者发布自己的动态引起人们的关注,实现信息的共享。由此可见,微媒体的运用在大学校园中,对于学生实现信息交流、社交以及丰富活动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创新了文化形式。但是,由于微媒体的发展,又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的,对于微媒体的运用要加以规范和科学引导。

二、微媒体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拓宽大学校园文化平台现在的大学校园文化平台,相比较传统的媒体形式,广播、电视新闻以及报刊、书籍等,融入了各种网络微媒体,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腾讯、贴吧以及各类网络社区等。这些网络微媒体具备更强的包容性、传播性和吸引性,实现了大学校园文化创作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2.丰富大学校园文化内容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群体的文化,有着自己的精神内涵。它以学生为主体,依托课外文化活动,主要指在校园空间内形成的育人为主,包括的领域有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体现出校园精神文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依托于各类社团活动,比如棋牌社、书社以及文学社等等,对于形成学校良好的氛围有着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的来临,互联网进入校园,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新天地。各种依托微媒体的社团建立,对于学生利用微媒体进行交友、学习交流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在大学校园内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概念外延。3.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呈现形式微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校园文化呈现形式,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板报宣传和广播。制作的各类宣传短片、主题视频以及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文章都被微媒体所传播,使得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人们通过微媒体了解校园文化、感知校园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自己的看法,微媒体时代的言论相对来讲是自由多的、更加便利的表达。

三、微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微媒体成为谣言散播的“发源地”微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中提供了海量信息,也存在很多虚假信息。所以说,微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各类健康养生、娱乐花边新闻、各类社会热点(点评)等都成为制造谣言的“切入点”,所以经常出现某些名人“被死亡”、“被暴力执法”、“被失踪”,不法分子借助不明真相的群众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单纯,实现耀眼的传播,借以引起地区或者社会的骚乱或者鼓动不明真相的人们进行非法集会甚至是反政府和社会。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微媒体文化侵权现象严重文化创作本应该是来源于生活,但是现在微媒体发展迅速,使得文化传播呈现出更新快、传播快等特点,但是在文化传播内容上,不乏看到雷同现象。微媒体的出现,使得每个持有客户端的人都可能成为文化创作者、传播者。微媒体提供信息转发分享方便的同时,部分人也许会有意或者无意的将别人的作品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分享,这就构成了文化的侵权。另外,在文学创作或者学术研究方面,更是侵权的重灾区。3.微媒体成为诈骗的新载体微媒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成为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催生出了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群体。大学生防骗意识较为淡薄,对于网络信息辨识真伪的能力不足,就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下手的对象群体。在实践中,存在大学生QQ号码被盗,然后诱导亲人朋友给其(犯罪分子)指定账号汇款;通过QQ、微信散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大学生通过缴纳保证金或者各种招聘费用以及培训费用等形式,骗取学生钱财;不法分子近几年打着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名义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骗取受害人的银行卡以及身份证信息,通过技术手段窃取受害人的钱财,这种信息诈骗案例不胜枚举;在社交软件植入网络病毒或者通过人们扫描非法二维码,盗取受害人账户信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转走钱财。四、科学施策,引导微媒体积极创建大学校园文化四原则1.加强弘扬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在高校文化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的先进文化。”[1]弘扬主流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创建的本质要求。微媒体应该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正能量的传播新载体。在大学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微媒体易被接受的特点,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宣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正能量,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弘扬主流文化,帮助大学生积极形成有利于促进伟大中国梦实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党员在中国共产党党员中所占比例逐年提升,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新生力量,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着积极影响。将微媒体作为党的宣传的新阵地,将其作为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新手段、新方式,更加容易被学生党员群体所接受。例如各大主流媒体开设的微信公众好平台,每天及时更新国内外的大事要情;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开设,新华网承办的“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平台”更是党员学习的新平台,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实践,在培养、教育大学生党员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2.鼓励自我创新实现微媒体创建大学校园文化的自我创新是基本要求。文化创作不应拘泥于拼拼凑凑、修修改改,应该立足于自身实践、立足于大众生活。积极发掘发生在校园的励志、感恩故事,积极宣传身边的正能量。例如通征集过优秀学生风采录进行展示身边同学的励志故事,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可以更加有效引导同学们向正能量学习,从而促进大学校园文化整体积极向上。鼓励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微媒体文化,宣扬社团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微媒体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这种立足于自身活动实践的文化创新,才是大学校园文化需要的,也是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建设形式。3.科学监管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创建中微媒体的作用,前文讲到是“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消极方面。这就需要加强对微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监管。微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没有的新特点,所以在监管的时候,“除了建立起一体化的信息防控体系,加强舆情监测,更要设置‘见领袖’选拔思想素质高的人员来担任,在网络交流中经常引发讨论,发表独到见解,从而引发共鸣,引导舆论方向。”学校层面在监管的时候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所创作和传播的文化内容是否积极向上;是不是真实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是否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是否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真正促进既有学校特色,又体现社会主旋律;既反映学生精神风貌,又能体现学生高尚理想的文化氛围的形成和发展。结论微媒体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创作和传播的新阵地,需要被科学规范和管理的方面还有很多。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发现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总结,使微媒体的发展不断适应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真正实现信息化时代下,以互联网技术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维平.《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影响与启迪》.教育探索,2016年第6期,第13页.

作者:滕祥臣 倪谢超


    更多世界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考(9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sjjj/123991.html

    相关专题:可以发表文章的网站 姚贝娜


    上一篇:路桥企业规避财务风险对策研究
    下一篇:口腔医学生实践技能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