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 >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2)


 (五)生态治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分散 
  主要由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原因,目前自治区的生态治理资金分别由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扶贫、金融、财政、科技等20多个部门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内部又有不尽相同的条块管理体系,其中:涉及分配资金的内部机构处室近70个,各类专项资金多达200多项,资金总量近400亿元。由于各部门及其内部机构的资金政策缺乏沟通协调机制,许多资金和项目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道,最后的终端效益往往不是各个单项效益的总和,甚至出现1+1<2的现象。这种多头管理机制,对一个地区来说,必然造成生态治理项目的交叉、重叠和漏项,不可能按区域发展规划形成一个成龙配套的系统工程,整体生态治理项目没有规模效应可言。对一个具体的生态治理项目来说,则是资金来源渠道杂、管理环节繁、实施主体乱、牵扯的层面和事务多,再加上资金运行中在众多管理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各方面投入的资金在一个生态治理项目内无法形成合力,财政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和导向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提高生态治理项目财政投资效益的对策 
  (一)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内蒙古生态治理的投入 
  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充分考虑内蒙古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内蒙古的转移支付力度。 
  1.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各地规划的草原保护恢复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可根据草原退化沙化程度,实行长期禁牧或阶段性禁牧。长期禁牧是指生态环境恶劣,失去生存条件和农牧业生产条件的严重退化沙化草场,实行禁牧封育不再从事牧业生产,并将该区域牧民搬迁转移,异地安置。阶段性禁牧是指天然草原经过若干年禁牧后,草原植被好转,逐步恢复到可利用状态,根据草场载畜能力,实行草畜平衡,对未超载或减畜后达到平衡点的牧民给予奖励,主要用于增加人工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面积,稳步提升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实行季节性休牧和划区轮牧,着力培育和大力发展牧民合作组织,推动现代家庭牧场和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于牧民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给予围栏等补助。建议中央在2011年投入41.1亿元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补贴范围,逐步提高畜种改良、人工种草、饲草种植和调制加工机械、标准化棚圈和青贮窑建设、牧民综合生产资料等补贴标准。 
  2.完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继续实施森林管护中央财政补助政策;扩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范围,不仅将符合规定的原有国家级公益林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还要将生态治理工程形成的森林资源全部纳入补偿范围。 
  (二)自治区层面应加强利用性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立法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加大资源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研究出台草原征用占用补偿标准,依法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建立健全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探索治理重点流域、重点城市水和大气污染及农村水源污染的经济手段,加大内蒙古节能减排力度。 
  (三)加大生态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 
  改革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从投资的源头整合生态建设资金。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科学统一的全区生态建设长远规划,根据每个区域的特点,分别确定生态建设主攻方向。财政部门据此制定长期的财政支持生态建设投入计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部门、各单位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生态移民、小流域治理、飞播造林、防灾基地建设、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资金统筹管理,确定资金投放的重点和顺序,集中使用,发挥生态治理资金的规模效应。 
  (四)提高牧民的整体素质 
  牧民是草原生态治理的主体。我区102个旗县中,牧业旗33个,半农半牧旗县21个,现有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48万户、173万人,但是,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是制约牧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牧区基层干部和新型牧民培训,转变观念,开阔眼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牧区保护建设草原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具体措施是:通过草原生态治理补助和生态移民工程,为牧民提供生活保障和居住条件;通过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制度的落实,使转移到城镇的牧民提高保障水平;通过教育的补助、劳动技能的培训,提高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建立牧民子女稳定就业制度,实现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牧民子女全部就业的目标。 
  (五)发展沙产业和草产业 
  沙产业和草产业理论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创立的,是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实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发展沙产业和草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新要求,也是内蒙古对西部特殊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新认识,是科学开发西部的新思路、新举措,是生态治理后续主导产业的现实选择。建议采取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强生态开发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积极扶持有实力、有效益、有信誉的生态龙头企业,打造木材加工、饲料加工、林产化工、森林草原旅游等林产业、草产业和沙产业的新优势。 


更多区域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2)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qyjj/3899.html

相关专题:电商对商业地产的冲击 许昌学院学报版面费


上一篇:草原硅谷向上的力量
下一篇:资源型城市规划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