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分析测试中心运营管理模式探索

【内容摘要】国内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已发展出大型仪器设备平台集中管理、专人负责、平台共享、开放运行的运营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下也出现了仪器设备利用率未最大化、人员激励机制仍需优化等问题。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各分析测试中心还需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升分析测试水平,完善制度,拓宽平台。

【关键词】分析测试中心;运营管理;平台共享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个学校纷纷筹建了校级分析测试中心,购置了大批贵重先进的分析测试仪器,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的研究,这是我国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为我国校级分析测试中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随着第一个黄金时代的结束,设备陈旧老化,人员流动等问题也浮现出来,大多数校级分析测试中心随之陷入发展的低潮[2],甚至有部分高校撤销了分析测试中心。21世纪以来,随着“211”、“985”工程的实施,各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又迎来另一个辉煌期[3],大量资金注入,大型仪器设备重新购置,特别是随着近年材料科学与生物学的兴起,用于研究与表征各类材料性能的设备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是否拥有一个规模可观、贵重仪器设备齐全的分析测试中心已经成为衡量各个高校科研与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现状

经过三四十年的起伏发展,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存在的必要性已毋庸置疑。配备先进的大型仪器和足够人数与技能水平的人员的分析测试中心已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持续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撑,为人才培养服务。

(一)大型仪器设备平台。现代的大型仪器结构日益复杂,种类不断增多,测量的精密度也越来越高,仪器设备更新换代的时间越来越短,遗憾的是国内厂商生产制造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能力水平还较低,多数高校和科研单位目前基本都靠进口设备,而这些设备通常价值昂贵,要购买足够数量的设备对各个科研单位都是很大经济负担,特别是对非“211”、“985”的地方高校,往往需要举全校之力购置设备,故购置的设备也多集中在校级层面,并且由于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学等学科交叉发展更加深入,仪器设备需要服务的单位已不局限于某个院系,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整合了优势资源,促进了院系、科研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打破了跨部门、跨学科共用仪器设备时常遇到的客观与主观隔阂,大大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4~5]。

(二)人员配置与队伍。据2000年科技部统计结果,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师资队伍包括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讲师、实验师等数万人,其中不乏各级骨干,改善了过去人才匮乏的局面。

(三)分析测试中心对高校科研与教学的支撑作用。在科学发展迅速的今天,高校的科研离不开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支撑[4]。大型仪器设备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数据和信息,科研工作的结论与观点必须从获取的信息中得出,推论等必须得到数据的验证,因此可以说现代大型精密分析测试仪器是科学研究的“眼睛”[6]。我国高校科研工作在近年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成为了传统基础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科学前沿探索、学科交叉深入发展等领域的主要平台,这也是建立在分析测试中心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结果。科研的成果不仅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领域的进步,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学生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分析方法与实验技术,高校利用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实验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教授先进的分析与表征方法,使学生了解前沿科学技术,支撑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进步。

二、分析测试中心的运营管理模式

(一)集中管理、专人负责。由于大型贵重仪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运行费用高,为更好地使用、维护和管理好仪器设备,产生更好的教学与科研作用,集中管理是最优模式。教学科研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分析测试中心是一个人员流动性大的场合,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需要高度的责任心。由熟悉测试原理与操作过程的固定人员负责保管和维护仪器设备是较通用的模式,合格的设备管理人员能处理常规故障,对仪器使用情况进行日常记录,引导学生正确制样、选定测试条件等,也能避免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的状况。

(二)平台共享、开放测试。校级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仪器设备,整合了优势资源,提供公共测试平台,开放测试服务[2]。以江苏科技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为例,中心每年开设课程讲授仪器原理和测试表征技术。对于操作相对简单的仪器,如红外分光光度计等,对经常使用仪器的研究生进行不定期培训,对培训合格的研究生授予独立操作仪器的资格;对于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等操作复杂,难以短期学会的仪器以及非常精密、损坏后修复成本过高的仪器设备,由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测试,学生提供测试参数。师生根据测试需求提前预约测试时间,分析测试中心及时反馈预约使用结果,使得测试服务开放透明,大大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根据仪器设备购置和运营的成本,适当收取费用,避免了因为无测试成本导致的样品过多带来额外的测试负担,也补充了经费对设备进行常规维护和运营,购买低值易耗品等。

(三)面向全校、多级共建。全校使用频率较高、购置成本高的仪器设备无差别向全校各级科研单位服务,打破院系和学科间的隔阂[7],是校级中心的一大优势。校级中心一般依托学校层面,挂靠国有资产设备管理处,管理顺畅。然而部分仪器适用的专业面较窄,统一由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反而情况复杂化,不仅使用仪器的师生不方便,也增大了分析测试中心运营管理的负担,因此大多数高校对于适用专业面较窄的通用仪器,更多挂靠院系层面,由各院系级中心、实验室、甚至课题组自行管理运营,与各学科更好地融合。

三、分析测试中心运营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一)仪器利用率尚未最大化。大型仪器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仪器使用率。一般校级中心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每人承担的管理任务较重,工作时间结束则仪器设备停止运行[8]。预约排队旨在减少仪器空置时间,错开测试时间,然而实际运行过程中又出现部分师生担心仪器没有空闲而盲目提前预约,却不能如期准备好试样,反而导致仪器空置,降低使用率。

(二)开放程度仍有提高空间。对于各分析测试中心,要减小仪器设备的故障率,就必须限制使用人员,集中管理专人负责,而专人负责则限制了仪器使用时间,工作人员负担沉重,师生的测试需求不能及时满足,矛盾难以化解。部分高校测试中心为了最大限度方便师生使用仪器,设置了门禁系统,利用指纹锁等对已经取得仪器操作权限的师生合理开放,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晚上和周末、节假日进行测试。全天候24小时开放测试,最大化开放运行,这样减轻了管理上的负担,但是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无法及时解决,也无法对样品和测试条件把关,学生可能将一些不符合制样规范的样品利用工作外时间私自进行测试,有些行为甚至会对仪器造成致命性的损伤。师生的理论知识和仪器操作水平差异很大,分析测试中心只有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严格把关,掌握好平衡点,适度提高开放程度。

(三)人员配置与激励体制有待优化。由于分析测试中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除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之外,还涉及教学、科研等,如何晋升职称,如何考核工作量是一个矛盾点,高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挫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甚至队伍的流动、优秀工作人员争相转岗的局面[9]。而实际工作中,分析测试中心需要管理的连续性和传承性,稳定的高素质队伍,才能使得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有效运转。

四、分析测试中心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分析测试中心曾经历起伏式的发展,部分曾经发展迅速的中心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辉煌时期,分析测试中心如何定位自身,肩负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的重任,高效运行,以更好地为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服务,是当下应该思索的问题。

(一)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升分析测试水平。有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还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只有高水平的人才能管好和用好仪器,发挥仪器的最大作用,“没有实验室的水平就没有高校办学水平”,“没有实验队伍的水平,就没有实验室的水平”[10]。多数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具有很强大的功能,要靠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的使用才能发挥效益,中心工作人员有过硬的实验技能才能充分开发和运用仪器设备的功能,才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可靠的分析测试数据。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掌握最新资料和技术,不仅要充分利用仪器已有功能,还应积极开发新功能、使仪器设备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使仪器发挥最大效益,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目前我国工农业、环境保护、加工制造业等领域中国家标准样品标准、技术方法标准等的拟定,都是建立在高水平的分析测试工作的基础之上。

(二)完善制度,拓宽平台。分析测试中心立足高校,面向社会也是一大趋势。近年来,许多校级分析测试中心都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11]的标准认可,这使得分析测试中心的质量管理进入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准确、公正、及时[12],提高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精确性,强化了分析测试中心的规范化和权威性,也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在网络迅捷发达的今天,不少高校也建立了网络平台,使得预约制度更加透明有序。还有高校利用网络建立虚拟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弥补了仪器分散运营的缺陷。江苏省在2011年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将省内公共财政投入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纳入,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烟草经济论文,通过对计算机管理论文相关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浪费,保持科学仪器设备的先进性,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作者:孟春凤 李惠 金云学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分析测试中心运营管理模式探索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273333.html

    相关专题:可持续发展 防灾科技学院怎么样


    上一篇:大学生物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