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国内经济 >

谈新课程下的人文素养教育

虽然当前也有部分学校在尝试推广阅读经典、建设书香校园,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对人文素养教育比较漠视的顽疾,大多数学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无论是从理念认识还是从教育实践层面都还比较欠缺,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是评价导向出了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和社会在衡量学校的标准中主要关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数和升学率,而不是学生内隐的素质与能力。

一、人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之解析

(一)人文素养

根据心理学上的解释,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品质,是一种内在生命涵养,是倾向于心灵范畴的独特类别,是综合了知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各方面人格化特征的集中反映。由是推知,人文素养大致涵盖以下内容:一是人文知识的积累。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美学、宗教、人类学以及科学史等文化知识的积累;二是对人文主义价值的通晓,如,对人的命运的关切、人格的尊重、尊严的维护、人生意义的领悟,从而致力于实现人的发展、自由与幸福;三是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体现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怀有关爱与包容之心,对真善美和自我超越的追求;四是人文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学会善待自然,乐观处理人与事,用审美的立场去感受和欣赏一切;五是德性修养的提高,在生活工作中乐于自我反思,超越世俗功利,倡导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六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既要批判性继承、创新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也要选择性吸收、借鉴异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七是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如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气,倡导社会公平与正义。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1.在人文知识积累方面,重点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判断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一个信息开放和文化多元的时代,各种思潮或“主义”正借着所谓全球化、信息化的便利之门蜂拥而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不乏消极的文化思想,如极尽享乐主义、过度消费主义、极端功利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加之学校也已经不是原来的象牙塔,这些思想很容易给广大中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降低或削弱其文化敏感性和判断力,甚至可能导致其陷入精神文化危机之中。因此,当前人文教育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要培养和增强学生抵抗文化风险的能力。2.在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培养方面,重点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和理解。人文精神是一种哲学精神,主要是帮助人从整体上认识和改造世界,引导人解放自己,做真正的人。翻开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难厘清人文精神的发展脉络:从古代重道德和理性,近代转而崇尚科学和理性,到现当代则强调对人本主义的追求。当下的主流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重在肯定和彰显人的地位与价值,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及厚重的人文关怀。3.在人文行为养成上,重点要培养学生“四个学会”的意识和能力。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就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事实上,这“四个学会”仍然是当下对人文教育培养什么人文行为的最好注脚,中学的人文教育理应在这方面奠好基。“学会认知”就是要掌握广泛的知识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帮助人从蒙昧无知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等。“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在尊重多元文化和平等人格的前提下增进对他人了解,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文关怀。“学会生存”就是要充分发展自己的文化品格,不断增强自主性、价值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不难看出,“四个学会”囊括了人一生的发展,包括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和精神价值等方面,涵盖了对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人生四种关系的处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教会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而不是过度掠夺和开发自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教育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要增强理解、信任与合作。对于个人的人生问题,要教育学生能从“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生命中的善良、公正和节制等美德展现出来,把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境界提升起来。

二、新课程下中学生人文素养之问题分析

在当下,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存在的精神文化危机在学校及广大青少年学生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信仰危机、人生观迷离、价值观混乱、人际关系紧张、人文知识欠缺、人文能力不足、人文情怀淡薄等。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长期以来深受知识本位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考试和升学仍然被相当多的学校视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和课堂成为了考试的“训练基地”,学习成绩被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大多数中学生人文素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和不足。而缺乏人文素养学生往往习惯于我行我素、自由不羁,却不能很好地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习惯于妄自尊大、自私自利,但对他人理解、关爱、体谅和善待不足;喜欢追求时尚和崇拜明星,可认识美、感受美和鉴赏美的方法与能力不足;喜欢浏览网络信息,却不大愿意阅读经典并从中汲取精神财富。究其原因,既与中学生对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认识不清、目标定位盲目有关,也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理念有关。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受庸俗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教育的肆虐与遗毒,加之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消解,学校教育普遍漠视和抑制学生的人文教育。

三、当下中学人文素养教育之我见

中学时代是人心智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期,学生思想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尤其需要早期的正确启蒙与引导,而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就是最有效的手段。现实的中小学教育中,无视学生的天性,把学生当作工具,强调学生的片面发展等错误倾向随处可见,因此,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正中时弊。人文素养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强调对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培养,力图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完整的人。这里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教育使人具有人文素养、使人真正“成人”的教育目的与教育理想,而不仅指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如果从知、信、行三个角度来考察,人文素养教育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即人文知识的具备、人文态度的端正和人文行为的养成。其中,知的方面主要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实现,也就是前文所述的人文学科的教育;信是一个态度问题,只有以善良、平和之心对人、对物、对事,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将人文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行是个人的行为实践问题,究其根本,是指行为能体现一种人文理念、人文精神,将人文素养体现在个体对人、对物和对事的具体行为之中。因此,对于中学人文素养教育而言,关键就是要做到“学”、“知”、“行”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人文知识,尤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经典以及新时代的文化知识,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知”,就是要让学生正确、清晰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把所学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注重道德品行、情感意志、人格修养、生活方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行”,就是要教育学生主动承担和履行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发扬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和理解,培育厚重的人文情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摒弃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牢牢抓住德育、人文课程教育、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等主渠道来实施。

作者:任会兵 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更多国内经济论文详细信息: 谈新课程下的人文素养教育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gnjj/113194.html

    相关专题:mpa论文题目 周口师范学院


    上一篇:桥梁工程成本有效控制探索
    下一篇:妇产科手术器械效果比较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