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发展现况分析(6篇)

第一篇: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利用2004-2013年全国31省市数据面板数据对区域金融发展与金融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由于金融业的独特地位,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已达成共识。然而是什么因素推进金融体系的发展?其答案对于一国如何制定金融发展的政策和目标,如何促进金融发展、进而通过发展金融来带动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面板回归模型

一、文献综述

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一直都是热门话题,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在目前,许多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呈相互影响。一方面,金融的发展以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资产。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是形成金融资源聚集的必要条件。Schumpeter(1912)认为,经济的发展、投资机会的增多带来的贷款需求是金融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的“实业引导金融”,Patrick(1996)提出需求追随型金融发展模式,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著名的“供给主导-需求遵从”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双向关系。除了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因素同样影响金融的发展。许多学者用计量的方法论证了其他因素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如政治方面:江春、许立成(2007)金融利益集团力量对金融发展的显著负面作用;而王鸾凤、黄霆珺(2006)证实了政府效率与金融发展呈正相关、利益集团的力量与金融发展呈负相关。如社会方面:Paul和Knack(2001)得出了信用水平与金融发展的显著相关关系;而Guiso,Pienza和Zingales(2004)以意大利为例,研究发现信任对金融发展产生了正面作用。如市场方面:庄晓玖(2007)认为政府或有关金融当局,对限制金融体系的现行法令、规则、条例及行政管制予以取消或放松,以形成一个宽松、自由、更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新的金融体制。也就是说市场化程度对金融运行能够产生影响。本文重点分析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论证他们之间的关系,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本文从社会、市场、政治等方面选取了代表性指标,构造多元回归方程。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相关文献中,大多学者(Schumpeter(1912);Gupta(1984);王志刚(2003);薛田(2008);张金清(2010);张军(2013);郑少智(2015))认同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四个方面对金融会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也选取了这四个方面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金融市场的资源聚集情况作为被解释变量。

三、实证结果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解释变量除“市场化指数”这一个指标在5%的水平下显著外,其余解释变量全部在1%的水平下通过检验。R的平方为0.816。人均GDP对金融资源的聚集呈显著正向关系,人均GDP高,代表区域经济发达。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对金融资源有磁场效应。第三产业/GDP对金融资源的聚集也是呈显著正相关的。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的地区,其经济结构越优越,对金融资源的也有聚集作用。结合能代表经济发展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对金融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再次论证了经济对金融发展的正影响。市场化指数是樊纲计算出,用以表示非国有经济的程度,该指标系数为正,表示非国有经济越多,金融资源聚集度越高。这也说明,非国有经济对金融发展的促进更强。政府干预同样对金融发展又显著影响。政府支出较大的刺激了市场经济,引导经济高速、秩序、有效的发展。政府干预的系数为正,表示政府干预对金融发展是利大于弊。不良贷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且系数为正。表示不良贷款率越低,金融发展越好,与事实相符。

四、政策建议

(一)提升经济水平和改善经济结构既然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能够促进金融的发展,所以我们发展金融不能仅将重心放在提升金融业本身的业务,重心更可以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等方面,经济提高了,金融产业自然而然的加强了。(二)市场改革、促进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促进金融的发展,所以要更加关注非国有经济,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增强市场活力。进而提高金融的发展水平。(三)正确的政府干预由于目前政府正确的切入市场,对金融的发展呈有利局面。优化政府支出结构,能让金融市场进一步发。

参考文献:

[1]陆远权,张德钢.我国区域金融效率测度及效率差异研究[J].长沙:经济地理,2012,(1).

[2]沈军.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与我国金融效率实证考察[J].北京:金融论坛,2003,(7).

[3]宋文昌,童士清.关于信贷拥挤的理论探讨[J].北京:金融研究,2009,(6).

作者:黄茂珂

第二篇: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高速公路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速公路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区域间的时空距离,成为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动脉,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并对区域经济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对高速公路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速公路;区域经济;山东

一、山东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高速公路是一项长期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尤其体现在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山东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较快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15年末,山东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348公里,超过95%的县市区拥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了完善的路网结构和发达的运输服务能力。进入2016年,山东省将继续投入资金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一方面对原来的高速公路路段进行扩建,例如计划对京沪高速莱芜枢纽至鲁苏界进行改扩建。另一方面,新增济南至泰安、鱼台至菏泽等项目。全省续建和新开工高速公路规模将达到2000公里,计划投资总额超过620亿元。

二、高速公路发展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其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除了粮食之外,山东的花卉、蔬菜和水果等产业也发展较快,产品远销国内外。然而,一直以来,山东的农业发展受制于农产品物流的局限,特别是一些不易保鲜的水果、蔬菜和肉奶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无法进入专业化市场,这也是山东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徘徊不前的原因所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缩短了农业物资调入和农产品调出的速度,为农产品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借助高速公路的带动作用,山东农业由过去的小农经济向路域经济转变,推动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例如寿光是山东乃至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境内就有济青、荣乌、潍日3条高速路穿境而过,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发展。2009年我国蔬菜总产量约为6亿吨,仅寿光一市就有80亿吨,使其慢慢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

(二)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捷,大大降低了运输时间,减低了经营成本,提升了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对于那些运输批次多、产量小,且运输条件严苛的高科技产业而言,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其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近几年,山东经济发展迅猛,2015年山东GDP总量为63002.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这一数值为1993年(山东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的22倍之多。同时,山东是我国的制造大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在45%以上,山东工业的发展与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建材、能源、钢铁、水泥等工业产品,直接拉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另外,高速公路的建设无形中推动了工业的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高速公路沿线通常会形成一系列的经济开发区。

(三)对服务业的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改变了过去的人流、物流和技术流的流动模式,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大大推动了市场化的进程。高速公路周边兴建了大量的商贸物流市场,例如济南的建材市场、淄博的服装市场、潍坊的小商品市场、即墨的服装市场等各具特色,主要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建设。除此之外,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了客流和物流的发展,直接催生了大批的物流企业,山东第三方物流发展迅猛。例如在青银高速济南段形成三个大型的物流集散中心,包括零点立交、担山物流中心和郭店物流园等。山东旅游业的发展也直接得益于高速公路的建设,交通顺畅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旅途时间,提高了旅行质量,刺激了旅游需求,促使观光形态从通过型向滞留型转变。以济南、泰安、曲阜为主的“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旅游线路日益受到外来游客的追捧,山东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以上都是高速公路建设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高速公路的影响实质上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其不利的影响。高速公路建设建设投资大、周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材料。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不同程度的损害了农田、果园、排水沟等,造成当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除此之外,高速公路属于全车道、封闭性交通设施,对原自然区域形成了隔断,给沿线路段居民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结语:

总之,高速公路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尽管在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问题,但利大于弊,高速公路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重新整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章锡俏,孟祥海.高速公路经济产业带计算模型研究[J].公路,2006(7)

作者:杨涛 单位:高密市交通运输局县乡公路管理处

第三篇: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摘要:目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模式的诸多条件、内部环境与体系正发生一系列变化,在新的经济状态下,中国要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营造新的竞争优势,对才人提出新的需求。因此,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经济的转型则是对人才要求的改变。

关键词:新常态;人才;经济发展

陕西省榆林市已进入创新转型的重要时期,但因为人才队伍在数量及质量乃至内部体系方面都无法满足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人才与技术均成为榆林当下最缺乏的生产条件,这直接限制了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榆林市必须吸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教训,对此,本文通过以建立人才是第一的思维模式,讲述了如何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进而使得榆林逐步成为西部人才的聚集地,促使榆林实现经济的跨越转型。

一、培养高层次人才

为响应我国产业结构的调节及社会经济的转型,榆林对人才方面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提出发展人才强国策略,创建人才工作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则是具有优秀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并兼有一定责任心及丰厚的知识、能力,能开展创造性的劳动,无论是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等相关方面都能有所贡献的人。高层次人才需要在研究高端智力成果及重点项目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高层次的人才质量与数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地位。因此,培养高层次人才是提升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也是促使新常态下榆林经济发展的必必经之路。

二、培养技术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技术活动已处于繁杂化,对于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技术型人才则是其产物。目前,高新技术的运用已进入广泛化,也进而让产业技术逐渐往良好的方面升级。技术型人才在繁杂和尖端技术的经济条件基础上,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及功能得到了充分展现。与此同时,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也在逐渐扩张,工作范畴从现场管理到工艺设计至硬件维修等相关技术使用层面慢慢扩张到参与部分产品的设计、技术改良甚至是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所以,要想提升榆林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培养技术型人才。

三、培养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人才

走进21世纪后,和平与发展是该时代的主题。我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且这个中心点是不会有变化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在发展中快速调节结构,在结构调节中带动经济发展,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整个经济结构调节的核心。所谓的人才结构,就是指人才在每一个产业配置构成中的现况。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人才的结构,科学的人才结构可以提升物质资源、资金及技术投入方面的使用效率,并引起投放到不同产业和行业中各个要素的流动,使得每一个产业和行业的人才利用更具有科学合理性,达到提高使用率的目的。当下,我国资源在不同的产业配置比例中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总趋势为: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终将超过第一产业;并且技术知识在社会生产中也凸显出了决定性效果。未来,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会慢慢向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人员发生转移,第三产业则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也直接要求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与此同时,当前科技进步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其科学技术正以最快的速度迅猛发展,并植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也有人将高新技术称为第四产业。一个企业、行业、地区只有拥有了高、精等相关科学与技术,才能在国家各城市竞争中保持优势。尽管榆林在科技方面的经济增长中贡献率不高,但现代高新技术中的新能源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等相关方面随新经济的到来,逐渐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因此,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众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也使得为高新技术发展培养人才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

四、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

对人才的发展不仅对数量和种类有要求,而对人才质量要求也很高。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我们所需要的人才不只是懂理论及技术,更需要全方位发展人才。在21世纪,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未来经济、科技等发展总的引导思想,其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使人的全方位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对人才的要求只关注某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应将全方位发展作为培养目标,让人才多面化,进而提供城市的经济发展。人才资源是首要资源,换言之,一个城市的人才广泛度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效益发展,这也表明人才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新常态下,榆林更要重视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全方位等相关人才,以最大可能运用人才资源为城市创造效益,提升榆林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柳逸.探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J].经济管理,2015(4):105-106.

[2]高海清,王玲.榆林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3(23):101-105.

[3]张耘.榆林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调查与思考[J].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2012(7):46-47.

作者:郭月楠 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已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尤其是我国沿海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快,直接导致我国局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出现一定差距。在本文中,主要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均衡状况实证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原因,对其原因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出有力条件,与此同时也能提醒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给与高度重视,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状况;原因;分析

一、引言

针对于我国政府部门来说,主要具有着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职责,所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情况下,有关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推动我国每一个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然而为了能够更好的达到这个目标,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非均衡的原因,之后对存在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全面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得到均衡,带动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并且也能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好的为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实验检验

对于我国经济来说,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非均衡情况最为明显的便是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然而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存在着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利用其地区存在的优势,从而对海上运输进行不断的开发,这样便可以大量吸收厂商去东部沿海地区对自己的业务进行开发,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但是在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拉开我国沿海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第二便是在我国有关政策鼓舞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比如在我国政府进行改革开放后,从而开始实行分税制度,这样全面推动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增长。在二零零六年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甚至超过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的两倍左右,对于这种现象来说,政府部门必须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需要最大限度的缩短区域之间所存在着的经济差异,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化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全面增长,同时也能够带动我国人均收入的提高。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匀原因分析

(一)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转型分析伴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实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使其能够在市场经济引导下对市场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不断提高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促进区域经济好的地区充分利用流动资金,从而提高城市建设以及劳动力的培养等,促进城市的经济水平得到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针对这种行为来说,虽然可以让区域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劳动力比较低的情况直接扩散到周边的城市中,直接导致城市经济的建设情况出现不断的下降。针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出现,也将会逐渐的导致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不断拉大。比如在我国的江苏省内,苏北地区和苏南地区则存在着相对较大的经济落差,从而直接导致区域之间的经济开始向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比如政府部门在对经济进行转型时,必须要对其应对的策略进行不断完善,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区域之间的经济所存在的距离被拉大,避免出现区域经济不均衡情况。因此针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全面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从而降低区域经济所存在的不均衡,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人们生活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最终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二)城市政府的过度不正当竞争对于我国而言,在多年以来主要采用行政区划,然而行政区划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由于行政区划的出现,从而使部分城市为了能够带动本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对空间经济以及城市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采取一些措施对经济发展进行提高,但是在城市进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将会导致城市和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竞争,直接导致我国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开始出现不均衡现象。甚至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将会采取一些发展手段影响其他城市发展。比如在一部分城市中,为了能够得到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城市劳动力价格,这样情况的出现也导致其他城市出现劳动力价格下降情况,也导致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受到相应限制。针对于这种情况的不断循环,从而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出现的不均衡现象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导致城市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出现一定差距,从而加大非均衡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给与重视,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积极的采取控制措施,保证经济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以及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

四、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距离也在逐渐变大,并且我国发展主要是处于在一个倒U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前期,我国每一个城市之间的人均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大,然而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处于在倒U型经济发展的后期中,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其周边城市经济得到全面提高。但是存在着距离沿海城市比较远的地区中,因为所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长期以来并没有什么较为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依然呈现为非均衡状况,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着的差异也较大,导致我国人均收入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在我国经济为倒U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期,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也很难进行实现,所以我国政府部门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以下有效的控制措施,比如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可以得到全面缩小,与此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针对于我国政府部门来说,在采取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从而可以减少区域经济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可以得到整体的发展。

五、总结

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出现的非均衡现象是较为严重的,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之间存在着不正当的竞争关系,从而直接导致城市之间的经济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努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全面发展,并且逐渐缩小城市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并且使其促进社会保障制度下,我国人们的经济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其次有关部门要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传授给其他一些地区,更好的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打下坚实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伟

第五篇:外语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外语教育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淮安市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淮安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外语教育对于本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外语教育;区域经济;影响

一、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边缘学科。语言经济学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JacobMarschak于1965年提出,认为语言与经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语言使用具有经济学本质的因素,它具有与其它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者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了语言经济学学科,使其成为研究语言与经济关系普遍性规律的重要理论。它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为:1.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它能够帮助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而外语学习就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经济投资。2.外语或者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经济投资。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由于受到经济的影响,会选择学习某一特定的语言。一方面,要考虑学习某种外语的投资费用,即为了学习某种外语所花费的时间及费用;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学会某种语言后的预期效益,即该门外语是否拥有比较好的发展和使用前景,是否能够有机会被广泛地使用。3.语言有经济价值高低之分。语言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某种语言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使用程度高低,一种语言的使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其供求法则的制约。语言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以语言为媒介,学会其他知识和技能并以此获得经济效益;除此以外,语言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利用学成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语言相关的工作并且以此获得的经济效益。语言的经济价值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对某种语言的需求和使用程度、人际交往的频率以及该地区跨文化交际的融合度等等。从语言经济学的观点里我们不难看出,语言与经济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活动是一种互动行为,离开语言,交际很难进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除了能够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对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外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表明外语教育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投资形式,可以带来预期效益。

二、外语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外语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物质条件,同时,语言的自身特性、个人发展的需要及市场的需求都决定外语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外语教育应该顺应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持续需求,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1.语言的自身特性。语言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积累信息的主要工具。语言既是一个国家、地区的窗口,也是桥梁。作为窗口,它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现状;作为桥梁,它能够使人们跨越国界、民族、文化进行无限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已经越来越紧密地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了一起。2.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满足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这也让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个人对外语的学习是对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反应,也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导向的结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也在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注重“专业+语言”的培养模式,使语言学习与企业需求及市场经济挂钩。3.市场发展的要求。语言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淮安市对外贸易也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外语教育作为人们对外沟通的桥梁,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社会对外语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外语教育和学习的必要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

三、外语教育对淮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淮安市地处江苏苏北,在苏北地区淮安的发展一直处于中上游。总体而言,淮安市经济发展仍然是内需型经济。十二五以来,淮安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旅游业也取得了重大发展,外语教育在淮安市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为本市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带动本地区经济、技术的发展,外语教育在淮安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语语言消费对淮安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语言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某种语言水平而展开的消费行为,其中包括参加各种语言培训班,购买相关学习资料,参加语言水平测试等。其中英语语言消费在所有外语教育中所占比重最高,而且学生年龄也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很多家庭从孩子幼儿园期间就为孩子报名英语培训班,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另外大学生英语语言消费也为淮安市区域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2.外语教育推动淮安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结合的,外语教育的大众化有助于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促进淮安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淮安市扩大了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也有了新的突破。淮安市周恩来故里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几条在建的高铁项目势必会为淮安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随着淮安市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增加,生产要素(信息、知识、资本等)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外语作为对外宣传淮安文化的工具,对本地的经济和旅游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外语教育对淮安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其他国语言为基础的经济我们称之为外语经济。外语经济始终贯穿于对外经济的各个领域,对本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本地区域的外语教育,一方面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引进外资,扩大进出口贸易。通过外语的学习,学习者不仅掌握了某种语言,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国外的文化习俗、贸易习惯、高新技术、商业规则等等,从而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减少贸易摩擦和争端,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外语教育在引进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4.外语教育为淮安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淮安市对外交流的逐渐发展,外语类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外语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各类培训机构、翻译公司、外贸公司、外资企业、出国留学中介、旅行社等都稳步增加,这些机构数量的增加,直接为来本市工作的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地区稳定,为淮安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5.外语教育有力地推动技术革新和改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强调自主创新和技术革新,企业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把重点放在技术改造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上,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而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外语通常是先进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技术革新人员、科研人员需要具备和不断丰富、更新外语知识,以便拥有更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及时了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加快区域产品及技术的更新速度,提高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外语教育在推动技术革新和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结语

现代经济增长研究表明,教育特别是外语教育是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外语教育是极具经济价值的投资,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淮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外经济贸易交流的增多,外语已成为本地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媒介,对区域性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淮安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发展需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努力加大外语教育投资,以此拉动本市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婷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第六篇:区域经济发展对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长吉图区域民办教育的发展,分析长吉图区域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就业情况,旨在研究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对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长吉图区域;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

长吉图地区指的是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的部分地区及图们江区域。2009年经国务院对《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的正式批复,长吉图地区成为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开发开放先导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精英,因此作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人才的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作为长吉图区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院校一直以来为长吉图区域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目前,民办院校培养的英语教育人才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完全适应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了解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对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英语教育人才。

一、长吉图区域民办教育的发展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范了民办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发展。2004年,吉林省政府颁布的《吉林省民办教育条例》和《吉林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标志着吉林省民办教育的初期发展。2012年《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第42条“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和2013年《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中第9条“大力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标志着吉林省政府将大力扶持民办高校,极大地促进了吉林省民办教育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长吉图地区共有46所高校,占吉林省高校数目的79.3%。其中本科院校33所,占吉林省本科院校的89.2%,33所本科院校中有8所独立学院,1所省属重点民办高校,长吉图区域的民办本科院校的比例占长吉图地区本科院校的27.3%;专科院校13所,占吉林省专科院校的61.9%。自1999年长吉图地区的第一所民办二级学院,吉林工学院人文信息学院(现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建立至今,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扶持下,长吉图区域民办院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为各个领域不断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行业人才,促进了长吉图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长吉图区域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就业情况分析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共计765万人。全国高校大学生都面临就业形势严峻的难题,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的就业情况也不乐观。以长吉图地区的一所民办高校的英语(教育)专业为例,2016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3.9%,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共61人,22人找到专业对口工作,从事教师行业,专业对口率为36.1%。由此可见,目前长吉图地区的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就业率不高,专业对口率较低。笔者认为长吉图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不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发展的时间较短,除少数几所知名度高的民办高校外,大多的民办高校在社会中认可度和信任度较低,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双向选择时,大多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毕业院校的品牌。其次,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毕业生盲目择业,不认真思考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的专业是否对口,更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发展前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任何规划,仓促之下,选择了一份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这样的选择很容易导致短期就业后的失业。此外,少数毕业生过分看重工资待遇,不愿从单位的基层工作干起,这种不正确的心态也使他们失去了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三、长吉图区域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预测

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就业情况堪忧,只有了解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对民办院校英语教育人才的切实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英语教育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社会竞争力强,行业素质高,服务于长吉图区域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英语教育人才。笔者走访了长春市5所英语培训机构,对用人单位对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调研。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造成当前大学生求职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社会和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部分用人单位还认为一些毕业生缺乏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综合技能不强,不能适应单位的工作需要,缺乏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目前的高校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吃苦耐劳能力较差,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不能很好地衔接。用人单位普遍对英语教育人才的能力要求有:英语专业基本功扎实;具备举一反三、逆境生存和创新能力;乐于挑战自我;爱岗敬业;有个人主见;专业技能范围多样化;能较好地融入企业团队;善于沟通;趋于职业发展选择多元化;有职场规划。基于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笔者认为,长吉图区域民办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听、说、读、写、译五项英语语言基本技能扎实,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熟悉教育规律,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熟练掌握现代英语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中小学、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从事教学、管理等工作的综合素质高,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教育人才,以满足长吉图地区教育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促进长吉图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良中,代海涛,陈爽,方芳.“长吉图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育人环境与文化生态》,2013.

[2]张海燕,曾泽鑫.“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作者:李礼 单位: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区域经济发展现况分析(6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83659.html

    相关专题:散文诗世界 僵尸肉流向


    上一篇: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财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