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

成人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截至调查时在虹口区居住满6个月及以上的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排除聋哑人、妊娠期妇女和存在影响调查的认知障碍者。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各街道居民数为比例进行PPS抽样,随机抽取4个街道,每个街道按照与人口规模成比例采用PPS法随机抽取4个居委会,对抽中的居委会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为若干个户数大致相同(100户左右)的居民小组,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其中2个居民小组,每个被抽中的居民小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27户作为调查户,被抽中的调查户用KISH表法确定1名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调查。经过核对原始问卷,清洗整理并修正逻辑错误后,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864份。

1.2方法

采取集中和入户相结合的方式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血样采集。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取面对面询问方式收集信息。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吸烟、饮酒、饮食、身体活动、体重、血压、血糖、血脂、健康状况和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内容。采用统一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测量,采集血样进行血糖、血脂及其他指标检测。

1.3诊断标准和定义

(1)超重/肥胖:按照《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3]标准,24kg/m2≤体重指数(BMI)<28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中心型肥胖分为轻度组(男性85cm≤腰围(WC)<95cm,女性:80cm≤WC<90cm)和重度组(男性:WC≥95cm,女性:WC≥90cm);(2)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收缩压(SBP)/舒张压(DBP)≥140/90mmHg(1mmHg=0.133kPa),或自报高血压患者;(3)糖尿病: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5],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自报糖尿病患者;(4)血脂异常: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6],总胆固醇(TC)≥6.22mmol/L,或甘油三酯(TG)≥2.26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4.14mmol/L,或自报血脂异常者;(5)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者。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对样本进行抽样权重和事后分层权重调整,在复杂抽样模块下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x±s)采用复杂抽样模块的描述分析,分类变量的率及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复杂抽样模块的频率分析,不同人群均值比较采用复杂抽样模块的一般线性模型,不同人群率的比较采用复杂抽样模块的交叉表χ2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46.05±3.82)岁,男性和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BMI、WC平均水平均高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略高于男性,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超重与肥胖情况

调查对象超重率为35.45%,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P<0.05);调查对象肥胖率为11.94%,男女性肥胖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32.02%,男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中心性肥胖患病率为17.63%,男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率、肥胖率、轻度中心性肥胖率及重度中心性肥胖率均随着教育程度提高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BMI正常人群中仍有20.22%患有轻度和重度中心性肥胖,超重人群中有25.69%已经患有重度中心性肥胖,见表3。

2.3不同体重人群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情况

在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患病比例明显增加。其中超重和肥胖人群同时具有3种危险因素的比例分别是正常BMI人群的2.97倍和3.17倍,轻、重度中心性肥胖人群同时具有3个危险因素的比例是非中心性肥胖人群的4.00倍和7.22倍。

2.4多因素分析

调整年龄、性别后,超重组和肥胖组同时聚集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是BMI正常组的2.73倍和3.22倍,其中同时聚集3种危险因素(即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分别是BMI正常组的2.49倍和2.35倍;轻度中心性肥胖和重度中心型肥胖同时聚集2种及以上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是非中心性肥胖组的2.78倍和7.43倍,其中同时聚集3种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是非中心性肥胖组的2.82倍和3.89倍,见表4。

3讨论

本次调查分析显示,虹口区15岁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5.45%,肥胖率为11.94%,中心性肥胖率为49.65%,主要表现为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男女性肥胖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在不同教育程度人群中呈现随着教育程度提高而下降的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在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3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现象明显增加。在BMI正常人群中,仍有20.3%患有轻度和重度中心性肥胖,超重人群中有25.7%已经患有重度中心性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冠心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7]。有研究表明,肥胖还可以增加人群的疾病死亡风险[8]。随着BMI增高,常伴随其他危险因素聚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随着个体危险因素聚集数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本次调查发现,在肥胖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同时聚集率高达11.4%,是超重人群的1.07倍,是BMI正常人群的3.17倍。中心性肥胖现象类似,轻度、重度中心性肥胖人群同时聚集3种危险因素的比例分别是非中心性肥胖人群的4.00倍和7.22倍。提示:一方面肥胖人群常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并存,因此,具有很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另一方面,如果针对肥胖人群进行有效干预,不仅可以控制体重,而且还可以减少其他危险因素的聚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同时,针对肥胖和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量研究[9-10]显示,BMI和WC均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WC可能比BMI能够更好地预测肥胖相关疾病。针对BMI判定的目标人群进行干预时,可以使大部分WC判定的目标人群受益,但本研究显示,BMI正常人群中仍有20.3%患有轻度和重度中心性肥胖。因此,在进行肥胖干预时,需要同时采用BMI和WC两项指标筛查出高危人群并进行干预。

作者:陈丽 钱梦华 凌利民 骆蔚欣


    更多经济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成人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jjlw/151553.html

    相关专题:水产论文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版式设计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