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 >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3篇)

第一篇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也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城市中,其中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已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这种结构设计综合性强,能将建筑功能发挥到极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的特点进行分析,对该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作了近一步探讨,以期为存在的问题提供有力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嵌固

大底盘多塔楼建筑结构虽然较为复杂,但是其建筑功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常情况下,这种建筑结构的工程宽度以及长度都高于普通的高层建筑,并且在地基的设计上,不均匀沉降的问题明显。所以,为了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工作人员应该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并且对有关数据进行精细地计算。

1、特点与分类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具有显著的特点,即一个裙房可以提供给多个具有差异的楼房共同进行使用,通过此特点它能够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在此结构体系中,它能把多种功能融入其中,进而提高建筑的整体的功能性。这种有效的融合是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最明显的优势。例如:某住宅建项目需要附加两层的地下室,在地下室的一层为自行车库,另一层为人防地下车库。然而在地下室上方的结构是由短肢剪力墙构成的三栋17层的建筑物。由于建筑物属于高层建筑物,所以在此基础上,必须要保证建筑物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以及短肢墙结构的抗震级别[1]。除此之外,地基的基础设计也应该拥有一定的设计规格,级别也应较高。对于该建筑工程的要求来看,其建造标准基本符合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标准,所以可以依据大底盘多塔楼的结构设计进行建造。大底盘多塔楼结构虽然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高度问题,在抗震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还是落后于普通的高层建筑。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上尤为重视这一问题。

2、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策略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不同于普通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它拥有较高的复杂度,精确的计算,所以设计结果经常不能满足于设计预期的情况。所以,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法解决这种设计不对称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2]。

2.1嵌固端的选择与相关措施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前对结构嵌固端的位置进行确定可以为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提供一定的保障。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于嵌固端的选择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在结构计算中,可以选用地下室的顶板作为建筑的上部结构嵌固,同时楼层侧向的刚度应该大于相邻结构楼层的刚度[3]。抗震规范也要求:选用地下室顶板时,为了避免在地下室的顶板开洞口,可以采用现浇结构,选用的楼板以及混凝土的强度应保持在一定的厚度以及强度之内,并且采用双向双层的配筋方式,每个方向以及每层的配筋率也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4]。由此看出,选用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是,地下室顶板的刚性要求。二是地下室与地下室上面一层的侧向刚度比要求。

2.2解决地基差异沉降的问题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通常塔楼高度较高,位置、层数繁多,所以地基需要具备承受极大的负载能力。相比之下,大底盘的高度比较低,位置、层数较少,所以对地基要求的承受负载能力较小。所以由于两者的不均匀结合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发生。这种问题的处理措施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设计人员根据计算结果制定解决措施。譬如:“抗”或“放”,“抗”是在施工过程中添加配筋的时候,后续添加钢筋,来有效地提高建筑构剪力,防止沉降产生不利的后果[5]。在此阶段中,还需要对建筑结构中的其它结构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使用这种抗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均匀沉降的目的。“放”是指在大底盘与高层塔楼分界的地方设计后浇带,以便观察在这两个位置的沉降值与沉降差,等两个位置的沉降处于稳定状态时,对其进行精确计算,之后在对沉降后浇带实行封闭策略,在此方法中,只需要运用少量的配筋[6]。但是这种方法一般较少被使用,它具用延长工期的特点,并且结构设计相当复杂,所以一般施工单位很少使用这种方法。第二,沉降值以及沉降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计算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计算,以减少误差,提高精确度。

2.3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规模宏大,复杂的较高,所以为保证结构质量,采材料的运用上一定要从优选择,特别是在地下室的部分,要使用强度为C30的混凝土,保持合适的水泥用量(一般限制在250Kg),对于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也要严格实施,做好养护工作,并且要采用高质量的水泥,加强质量检测,防止建筑出现安全隐患。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矿渣水泥的使用,如果水泥的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可以用适量的粉煤灰进行替代,以免出现严重的水热化现象,减少裂缝的发生。

2.4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提到: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比较适合高层建筑结构,其中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比较适合刚度不对称、质量不均匀、高度较高的高层建筑结构。但这种方法属于一种拟静力方法,虽然对结构各频段振动的振幅最大值以及频谱进行了考虑,但并未体现出持时性这一特点,并且这种方法也忽略了地震作用的随机性。时程分析方法是一种相对比较精细的方法,它既可以考虑结构进入塑性后的内力重分布,又可以记录结构响应的整个过程。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对结构在特定地震波作用下的性能作出反映,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一般只是把它作为反应谱的验证方法使用。因为楼层的屈服模型以及构件和退化规律比较复杂,高层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还不够成熟,在目前大多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都较多的运用弹性时程分析。但是对于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来说,由于自由度较多,积分次数较多,按空间模型实行动力积分时,计算量比较大,因此这种分析方法并不是很切合,在目前,可用的也只是一些通用性的分析软件。因此,为了提高积分的计算速度、减少相应的计算量可以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

3、结语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虽然拥有较高的复杂程度,并在设计或施工中容易导致一些问题,所以在结构设计上就要求设计人员提高设计水平,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并在制定设计方案上有效的与施工组织进行商榷,以提高建筑结构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柯安.谈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

[2]朱学群.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分析[J].硅谷,2009.

[3]吕西林.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指南[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4]徐培福,黄小坤,容柏生,等.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黄世敏,王亚勇,丁浩民,等.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何惟雄.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J].山西建筑,2016.

作者:牛喜山 单位: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第二篇

摘要:以某一实际工程为例,结合多塔楼结构的受力特点,通过对不同的计算模型进行对比,选取不利结果进行包络设计。通过分析大底盘的楼板应力,找出楼板薄弱部位,进行相应加强,从而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安全。

关键词:大底盘多塔高层;抗震设计;计算模型;楼板应力分析;构造措施

所谓多塔楼结构是指在结构嵌固部位以上,同一裙楼单元上部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塔楼的结构[2]。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使用功能的局限,很多工程无法通过设置结构缝将塔楼分开,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然而有关这类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研究比较有限。因此有必要对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进行进一步的抗震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对于裙楼为大底盘,上部为多塔楼的高层建筑,裙房大底盘协调多塔的振动,将多塔、裙房组成整体抗震单元,这是结构多塔楼模型体系成立的关键。多塔结构属于复杂高层结构,它的受力特点和计算分析比普通高层建筑要复杂,必须注意其计算分析的特殊性,其主要受力特点有以下几点:(1)塔楼与大底盘的连接部位结构侧向刚度发生突变,在突变处极易形成薄弱部位;多塔结构在出裙房屋面处的平面布置变化较大,上部结构收进,上部的地震作用需要通过楼板传递到下部结构,楼板承担着较大的面内应力。因此体型突变部位的楼板应加厚并加强配筋,板面负弯矩配筋宜贯通。体型突变部位上、下层结构的楼板也应加强构造措施[1]。实际工程中若裙房大底盘遇大开洞局部削弱、平面出现弱连接或平面凹凸尺寸较大时,楼板受力复杂,容易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应进行复杂楼板应力分析。(2)多个塔楼相互影响,使结构振型复杂,容易产生扭转振动;多塔楼结构振型复杂,且高振型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很大,当各塔楼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不均匀时,结构的扭转振动反应较大,高振型对内力的影响更为突出[1]。传统的单串联刚片体系,在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时,其振型参与系数随振型阶数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即高振型比低振型对地震作用的贡献要小得多,一般取前几阶振型即能满足地震作用的精度要求。但对多塔楼结构,此规律不复存在,某些甚至较多的低振型的参与系数很小甚至为零,而某些高振型的参与系数却较大,所以计算多塔楼结构的地震作用时,对振型的选择应注意此特点[4]。因此各塔楼的平面布置、层数、结构类型及竖向刚度宜接近;塔楼对底盘宜对称布置,减小塔楼和底盘的刚度偏心。计算分析时应选取合适的振型数,严格控制结构的周期比及扭转位移比,限制各塔楼的扭转。(3)多塔结构振动形态较为复杂,单靠整体模型计算不容易判断结构的合理性;辅以分塔楼模型计算分析,取二者的不利结果进行设计较为稳妥。通过分析总结《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中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不同的计算模型进行对比,选取不利结果进行包络设计。通过分析大底盘的楼板应力,找出楼板薄弱部位,进行相应加强,希望能为类似结构提供一些参考。

1实际工程不同计算模型的对比及楼板应力分析

1.1工程概况

图1大底盘双塔楼立面示意本工程地下二层,地上三层裙房,裙房屋面以上为1#,2#双塔高层建筑。1#楼20层,为soho办公楼,建筑总高度93.1m,框架-剪力墙结构;2#楼22层,为写字楼,建筑总高度95.5m,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部分为框架结构,裙房屋面高度为16.5m。因底部裙房为大型商业,无法通过设置结构缝将塔楼分开,因此本工程按不设缝方案设计(图1)。结构整体长约115m,宽约54m。塔楼相对大底盘的平面布置虽不对称,但因双塔高度相近,质心偏差小于20%。结构分析以YJK软件为主,辅以midas-building对YJK分析结果进行校核。主要地震计算参数如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为0.65s;裙房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

1.2计算模型(图3)

(1)整体计算模型(模型一),应作为大底盘多塔楼结构设计的基本计算模型,这一模型的计算结果主要用来考察塔楼综合质心与裙房质心的偏心对结构的扭转影响(尤其是塔楼结构),考察整体结构(塔楼结构及裙房结构)的计算模型及主要计算指标,如周期、周期比、层间位移、位移比、各层的侧向刚度比、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结构的倾覆力矩比等,与分塔计算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并用于结构超限审查及施工图设计[2]。(2)分塔计算模型(模型二),可用于主体结构框架柱、剪力墙调整及转换层上、下刚度比的比较计算。模型二的分析,首先确保裙房在无塔楼剪力墙帮助下满足自身的可靠和安全,同时着重分析主塔楼上部的性能指标和安全性。采用模型二来进行主体结构的出裙房部分塔楼结构设计,并采用模型一、模型三结果进行校核,取其包络进行配筋设计。(3)分塔计算模型(模型三),各塔楼分塔计算(取塔楼及其裙房相关范围),模型三主要验算塔楼结构的周期、周期比、层间位移、位移比、各层的侧向刚度比、转换层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结构的倾覆力矩比、剪力墙与框架柱的剪力比等整体计算指标,与整体计算模型一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用于结构超限审查及施工图设计[2]。模型三在实际中基本不可能发生,但可验算两个主塔楼核心筒在裙房范围内的安全度以及上部框架柱调整后的反应。与其他两个模型比较发现,塔楼核心筒(剪力墙)因吸收部分裙房的地震力致使配筋加大。底部加强区剪力墙的设计以模型三为准,并以模型一进行校核,取其包络进行配筋设计。

1.3不同计算模型指标对比

从(表1)各模型计算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当采用整体模型计算分析时,很难反应各分塔的不同扭转特性。如果仅分析整体模型的空间振动图去判断结构的扭转特性,要求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实际工程经验,而分塔模型能简单的计算出各塔楼的周期比,准确反应各塔楼的扭转效应。如分塔模型计算指标反应出2#塔扭转偏大,可适当进行结构调整。因此,大底盘多塔高层结构的周期比应以分塔模型为准。当分塔高度较接近时,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各模型指标均较接近,且其他控制参数如位移比、剪重比等各模型计算结果也相差不大(限于篇幅,本文未提供计算数据)。通过对各模型计算数据的分析比较,可知大底盘多塔高层结构在地震时各塔的振动会通过大底盘相互影响,相互藕联。设计时,必须考虑各塔楼的平扭藕联振动和大底盘楼板平面内振动的影响,不能将其按传统的单塔楼结构进行计算,应进行各模型比较包络。对于大底盘多塔超限高层,尚应进行大底盘多塔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1.4楼板应力分析

本工程因裙房中庭大开洞,裙房楼板削弱较多,平面不规则,楼板受力复杂,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需进行小震、中震下的楼板应力分析。根据文[3]建议公式,楼板在小震作用下应满足:σ1k,小震≤ftk(1)(1)式中:ftk为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σ1k,小震为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楼板在小震作用下楼板主拉应力标准值。采用双层双向相同配筋时,中震作用下应满足:σ1k,中震≤fyAs/γREhs(2)(2)式中:σ1k,中震为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楼板在中震作用下的主拉应力设计值;fy为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s为楼板钢筋间距;As表示在间距s范围内上下层水平钢筋的面积;h表示大底盘楼板厚度;γRE=0.85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本工程恒载、活载引起的楼板应力比地震作用产生的楼板应力小,因此取地震工况内力作为小震、中震的应力进行分析验算。计算时将整个大底盘楼板视为膜单元弹性板,上部各分塔楼板视为刚性板,以裙房屋面X向地震楼板应力分析为例。小震工况下,从(图4)可看出,楼板应力集中处的峰值约为1.3MPa,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拉强度标准值为2.2MPa,满足设计要求。中震工况下,如图5所示,中庭连接处及筒体开洞楼板削弱较多,产生应力集中,该处局部板厚h=180mm,配筋双面双向,能满足设计要求;其余裙房屋面板厚h=150mm,配筋双面双向,中震工况下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在进行大底盘多塔楼结构设计时,应重视大底盘楼板的应力分析,加强薄弱区域的板厚、配筋,同时保证楼板受力筋的抗震锚固,确保结构设计的安全.

2大底盘多塔结构的构造加强措施

实际工程设计时,应结合大底盘多塔楼高层结构的受力特点按以下几点进行构造加强:(1)多塔结构竖向体型突变部位的楼板宜加强,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50mm,宜双层双向配筋,每层每方向钢筋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体型突变部位上、下层结构的楼板也应加强构造措施。(2)裙房屋面板对保证塔楼和大底盘的协同工作作用明显,塔楼之间的裙房连接体以及塔楼中与裙房连接体相连的外围柱、剪力墙等,是保证大底盘与多塔楼整体工作的关键构件,应予加强。(3)对于多塔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度延伸至裙楼以上一层,裙房屋面上一层塔楼竖向构件抗震等级提高一级,柱纵筋的最小配筋率适当提高,柱箍筋在裙房屋面上、下层的范围全高加密。(4)针对结构关键部位和薄弱部位,采取比规范更严格的配筋构造,增强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提高底部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加强核心筒外墙连梁的抗剪配筋等。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以实际工程为例,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型,并采用较不利的结果进行包络设计;通过对大底盘楼板进行应力分析,找出楼板的薄弱部位,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从计算分析可知,本工程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方案合理安全。以上内容仅为笔者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尚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敬请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朱炳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JGJ3-20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扶长生,刘春明,李永双.高层建筑薄弱连接混凝土楼板应力分析及抗震设计[J].建筑结构,2008,38(3):106-110.

[4]包世华,张铜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5]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作者:谢林秀 单位:福建众合开发建筑设计院

第三篇

摘要:在我国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建筑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结构体系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把建筑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自身综合性非常强,同时其必须解决的问题也不少,所以对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大底盘多塔楼具体高层建筑结构的有效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笔者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底盘多塔楼;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引言

现阶段,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正在逐渐往多元化功能方向发展,特别对于大型建筑工程,构建大底盘多塔楼结构十分普遍。大底盘多塔楼主要指在高层建筑工程底部构建一个大底盘,并且在建筑上部设置多个楼塔作为工程主体结构。若在实际设置的时候,利用大底盘形式把建筑上部所有楼层有效连接起来,则该结构就是大底盘多塔楼相应连接结构。对于该结构,如果建筑工程底部大底盘上的塔楼数超过两个,则该多塔楼结构将变得十分复杂,同时还会出现扭转振动力,诱发这种力产生的原因是实际施工中没有合理布置这一结构,建筑工程垂直刚度发生改变等。

1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工程结构体系

大底盘多塔楼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体系(见图1)所具有的主要特征为:不同独立高层建筑工程底部存在一个大裙房,也就是大底盘[1]。这种大底盘多塔楼具体结构在其大底盘上1层会出现突然收进现象,是一种垂直不规则结构;如果大底盘上存在2个或者是多个塔楼,那么其结构振型就非常复杂,同时出现扭转振动。所以,若没有有效布置结构,出现垂直刚度突变问题,其高振和扭转振动造成的影响就将更加严重。对这种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分成下列结构类型:1)该结构顶层楼板能够作为上部多塔楼相应嵌固端:一般建有地下停车位的居民住宅小区大部分都是这种类型。2)该结构顶层楼板不可以作为上部多塔楼相应嵌固端:这类结构形式一般在下部裙楼当做商场或者是服务用房、建筑上部塔楼属于办公区域或者是商住功能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建筑工程中非常常见。设计时不少建有地下车库的住宅以及商业建筑在设置大底盘顶层后,就会在其上部设置抗震缝,将工程结构分成不同塔楼进行设计;同时,如果塔楼处于地下室相关范围内,可以增加垂直构件截面尺寸,增强抗侧刚度,确保大底盘顶层楼板能够当做上部塔楼相应嵌固层。这样的结构属于第一种多塔楼结构,整个设计过程比较简单,并且构造措施也非常常规[2]。可是某些特殊情况下,因为建筑立面或者是功能方面的特殊要求,这种结构超过地面的相应裙房部分不可以设置抗震缝,也就是裙房部分依然属于整体大底盘,就应该按照功能要求将裙房以上结构合理分成多个塔楼,该类结构裙房顶层所具有的抗侧刚度通常不会显著大于相邻上部塔楼所具有的抗侧刚度,因此该类结构形式就是第二种结构,也就是结构顶层楼板不可以当做上部多塔楼结构相应嵌固端,结构比较复杂,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认真计算分析。

2大底盘顶层楼板能够当做上部多塔楼结构嵌固端

某居民住宅小区,其地下2层属于地下车库,而其地下1层属于自行车库,同时地上有4栋11层的相应剪力墙结构,其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力加速度为0.05g,所在场地类别属于Ⅳ类,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所处等级为丙级,工程短肢墙抗震等级为3级,此外,其框架抗震等级为4级。因为这种高层住宅地下室自身抗侧刚度非常大,属于大底盘多塔楼工程结构,对其结构进行初期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判断多塔楼嵌固端所在部位,对于大底盘地下室垂直构件范围,确定是从大底盘顶层逐渐往外扩大底盘相应层高范围这一区域。通过结构计算软件SATWE来深入分析计算,最后获得大底盘层不同方向抗侧刚度是:RJX=2.7828E+07(kN/m),RJY=7.5515E+06(kN/m),上部塔楼1层不同方向抗侧刚度为:RJX=3.5976E+06(kN/m),RJY=2.3666E+06(kN/m),通过对比知道,大底盘层抗侧刚度要大于上部塔楼1层抗侧刚度2倍,所以能够将大底盘顶层楼板当做上部多塔楼结构相应嵌固端。将其当成单独塔楼模型进行计算的时候,能够计算获得具体振动周期是T1=1.6154,其中平动系数值为1.00(0.00+1.00),相应转角值为90.20;振动周期T2=1.3810,其中平动系数值为0.99(0.99+0.00),相应转角值为0.99;振动周期T3=1.2555,其中平动系数值为0.01(0.01+0.00),相应转角值为179.08。把所有塔楼输入建立整体模型的时候,分析并且观察振型,得到2号楼振动属于第1、第5、第9振型,最后计算得到的振动周期是Tl=1.5559,其中平动系数值为1.00(0.00+1.00),相应转角值为89.85;振动周期T2=1.3375,其中平动系数值为0.95(0.95+0.00),相应转角值为0.12;T3=1.2319,其中平动系数值为0.05(0.05+0.00),相应转角值为179.36。对比以上两种计算模型最终周期特性具体计算结果,能够知道2号楼在上述两种计算模型中不同振型扭转现象、周期长度以及结构转角均十分接近,也就是采用单塔楼模型输入方式以及多塔楼整体模型相应输入方式对不同塔楼本身而言具体振动特性非常相似。同时,依据整体模型具体震型震动结果可知,大底盘层和塔楼结构构件相隔很远的振动幅度比较小,即水平力作用条件下,塔楼不会给大底盘层和塔楼位置相隔很远的构件造成严重影响[3]。所以,在符合大底盘顶层属于上部塔楼嵌固层具体要求下,不同塔楼是能够拆开完成结构计算分析过程的,该类计算假定以及简化与工程结构具体受力情况一致,最终计算结果也能够用于后续设计工作的。同时,想要确保大底盘顶层楼板具有足够嵌固功能,就一定要确保大底盘顶层平面范围内刚度非常大。构造配筋上一般采取双层双向拉通方式设置板配筋,其中配筋率≥0.3%。对于落地剪力墙配筋,不仅需要达到计算要求,同时还必须超过相应位置上部剪力墙中所设置的配筋1.1倍[4]。

3设计要点

1)对于地基基层出现的不均匀沉降现象来说,因为高层建筑工程总高度非常高,并且层数比较多,所以在其上部建立塔楼就会使全部承载力均被传至地基部分[5]。可是大底盘别的部位层数却比较少,相应的,从其上部传至地基的相应承载力也不大,因此,和大底盘结构别的部位进行比较,塔楼部位基础实际地基应力非常大,这个时候建筑工程地基沉降也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所以,相应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通过不同计算方案来运算以上两者具体沉降值,同时应该对建筑外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有效的考虑,采取这种方法,可以对地基部分产生的沉降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2)实际施工的时候,应该严格挑选建筑施工材料,同时对其用量进行合理控制[5]。想要给地下室建设质量带来一定保障,就应该严格控制混凝土自身强度等级,即在调配混凝土材料的时候,应该严格管控水泥用量以及水泥规格,以此来有效降低实际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因为水泥产生的水热化作用造成的影响,同时对大底盘结构产生的裂缝进行合理控制。3)设计人员需要对大底盘顶板具体温度应力以及构件位置等进行全面考虑,能够结合本地区具体特点合理设定温度差,定性计算分析大底盘顶板具体温度应力,准确找出板内存在的高应力区,考虑是否实施预应力预压技术以及别的有效抵抗这种温度应力的措施,也可以分区释放相应温度应力,有效处理顶板裂缝问题,并且提供详细基本定性数据。

4结语

通过整理大底盘多塔楼这种高层建筑工程的具体结构体系,进一步对大底盘多塔楼这种高层建筑工程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其对工程设计的实际参考价值非常大。对于高层建筑工程来说,其大底盘顶层楼板能够作为建筑工程楼塔主体结构里面的连接层,其本身是普通建筑结构,因为塔楼结构对这种大底盘结构造成的影响不大,所以设计人员为了达到高层建筑结构具体要求,就应该把高层建筑工程上部塔楼有效拆开,再对其进行整体运算以及综合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才可以使大底盘多塔楼具体机构与建筑工程结构具体受力情况相符。

参考文献:

[1]李廉锟.结构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柯安.谈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07):68-70.

[3]钱元灵.基隆大厦大底盘双塔楼结构设计分析[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10,33(02):131-132.

[4]陈杰,王静,邱鸿.大底盘建筑的基础设计[J].工程质量,2009.31(09):293-294.

[5]郗俊玲.高层建筑结构主体与裙楼非独立布置方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徐祖林 单位:上海市建工设计研究院


    更多行政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大底盘多塔楼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xzgl/95017.html

    相关专题: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特种金属功能材料


    上一篇:高等院校档案信息网络研究
    下一篇:列宁执政党作风建设思想的价值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