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绿色建筑水资源系统设计论文

1工程概况

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占地2490m2,总建筑面积为11609m2,地上5层,地下1层,主体结构为钢筋砼框架结构,是一栋集住宿、餐饮、教学、办公、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建筑。建筑平面采用“T”字形布局,内部分区明确,外部建筑造型富有变化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如图1)。项目集成创新应用了20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实现了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舒适的功能需求,彰显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荣获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及军队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5-6]。图1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正、背面鸟瞰图

2节水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项目在学院寒暑假期间使用人员较少,宾馆入住人数波动较大,用水量不稳定。用水类型主要包括办公、住宿、餐饮、消防、绿化、水景、道路冲洗等。根据建筑用水特点采用非传统水源综合系统技术:设置中水处理回用系统,将建筑内产生的生活污废水(洗漱、餐饮、大小便冲洗)作为中水水源进行处理后部分回用于冲厕、绿化、洗车,部分经人工湿地、生态塘净化后,补入景观湖。收集建筑屋面及场地内雨水,对中水水源进行补给(因中水来源量不稳定)。该系统通过对生活污水和雨水的共同处理,既使雨水得到了充分利用,又稳定满足了中水回用量的需求,并补偿了场地内的水生态景观环境,在节水的同时,创造了建筑场地宜人的水生态环境,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2.1中水处理系统

2.1.1工艺流程中水处理系统

主要是将建筑内产生的生活污废水和收集的雨水送入中水站处理。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和收集的雨水进入集水井,集水井内设置2台提升泵,提升泵将污水提升后经过格栅沉砂池除去较大的漂浮物及杂物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和水质的调节,同时调节池底部设置曝气管,对污水进行充氧,以防止颗粒物沉淀并改善污水水质,提高生化处理效果。调节池内污水经过提升泵进入配水池均匀配水后进入流离生化池,在流离生化池内充分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污染物被降解。流离生化池出水经过收集池收集并用计量泵投加消毒剂次氯酸钠达标后进入中水池。中水池一部分水经过回用泵提升后回用于洗车、冲厕、绿化,另一部分经过回灌泵回灌于潜流湿地和生态塘,经处理后补入景观水池。项目非传统水源综合利用流程图及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工艺流程简单,采用PLC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对污水处理过程全面控制;选用的流离生化工艺为核心的中水处理技术,占地少、无污泥产生、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

2.1.2中水系统布局

根据建筑、景观布局,设置中水系统集中布设,位于建筑场地西北角,该处地势低洼,污水管、雨水管比较集中,适宜建设中水处理站。中水处理站整个工艺设施采用全地埋方式,地上覆以绿化植被,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环境噪音,美观又节地(图3)。

2.1.3中水系统水量平衡分析

项目设计使用人数400人,最高日生活用水定额250L/(人•d),总绿化面积约为3000m2,设定日洗车辆数为25辆(车辆类型为小轿车、吉普车、小面包车),根据《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及项目相关使用参数,中水原水量为57m3/d,故中水站设计容量Q为80m3/d,为避免人员流动导致中水原水量不足,且充分利用设计容量,设计从雨水池补充原水23m3/d。中水主要回用于冲厕、绿化和洗车,经计算其所需水量分别为:冲厕Qcc为41.4m3/d,绿化用水量Qlh为9m3/d,日冲洗车辆回用水量Qxc为7.5m3/d,总回用量为57.9m3/d。剩余中水回灌于人工湿地经处理后用于景观补水,根据水量平衡,进入人工湿地的水量Qsd=Q-Qcc-Qlh-Qxc=80-41.4-9-7.5=22.1m3/d。

2.1.4中水运行效果

项目于2010年12月开工,2011年8月运营调试,调试完成后请重庆沙坪坝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处理后的中水进行检测,结果见表1监测结果表明中水处理站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7]。

2.2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在经过屋面或地面汇集后,受流经表面污染影响,初期雨水径流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COD、悬浮物含量甚至超过污水,回收利用处理难度大,若直接排入雨水排水系统,会严重影响环境水质[8]。因此,项目根据雨水流经途径的不同,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屋面雨水经过雨水收集管道进入初期雨水弃流渗流井,当弃流井存满初期雨水后,雨水收集电动阀自动打开,优质雨水由渗流井上部进入集水井。当集水井内雨水水位达到超高液位时雨水收集电动阀自动关闭,多余雨水通过溢流进入雨水外排网。雨水渗流井底部设置渗流层,初期雨水通过渗透层渗入地下。溢流井内杂质人工定期清理。其它雨水经过收集管后进入雨水池中的弃流池,弃流池存满初期雨水后,雨水自流进入雨水收集池,经提升泵至集水井进行后续处理。多余雨水溢流至市政雨水管网。弃流池中的初期弃流雨水经过雨水弃流提升泵至市政雨水管网。重庆地处西南山区,属夏热冬冷地区,年均降雨量1000~1450mm,春夏之交夜雨尤甚,有“巴山夜雨”之说,年均雨量充沛。项目雨水收集面积为7280m2,年平均雨水收集量15183.3m3/a,月均量为1317.78m3/月。基本能满足中水站每日补入雨水量23m3/d,月补入雨水量为690m3/月。为确保中水站10d的补水量,设计雨水收集池容积为230m3。

2.3人工湿地及生态塘

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将多余的中水补入景观湖,由于处理后的中水达不到景观水质的标准,项目结合建筑周边生态环境,设置了总面积165m2的人工湿地与生态塘对中水进行二级处理,达标后补入景观湖。同时,景观湖内设置循环泵提升湖水至人工湿地,实现湖水的循环,使湖水的水质保持良好。人工湿地和生态塘不仅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使建筑场地内生态环境及景观更加优美(见图4)。

3节水技术措施

项目在给水排水设计上采用了各项节水技术措施:选取优质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防止水的渗漏,保证水质健康;建筑内选用节水型器具,如红外感应龙头、节水型座便器、无水小便器,淋浴恒温控制阀,节水型水龙头等;节水绿化浇灌方式:项目选取适合重庆气候的乡土植物,并采用乔、灌木的复层绿化,采用自动滴灌和微喷灌,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约用水,且浇灌质量和效率较高。

4结语

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建筑,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产品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节水和水资源利用作为绿色建筑的核心之一,是节能环保的重要体现。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项目于2013年获得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结合建筑特点,其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作为创新点之一为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示范和借鉴。项目以自身建设实践不断向社会宣传着绿色建筑理念及其集成技术,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绿色建筑的发展。

作者:薛明 单位:后勤工程学院建筑规划与环境工程系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绿色建筑水资源系统设计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98274.html

    相关专题: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短线投资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压力容器检验内容及保障措施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