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剖析张载哲学的意义及实践

台湾学者陈政扬博士的大著《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以下简称《诠释》),[1]围绕“气论”和“工夫”两个关键点,对张载思想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哲学诠释,这无疑是近年来张载思想研究的一部力作。《诠释》在台刊印,大陆并不多见,故有必要略作介绍,以期对当下的张载哲学研究能有所助益。

一、内容述略

全书共分七章,首尾两章主要说明本书的研究旨趣和结论,中间五章为主体部分,以五个不同的主题相继展开,兹分述如下:

(一)“太虚即气”说辨析。为了澄清太虚与气的关系,《诠释》对“唯物说”、“体用圆融说”及“虚气不二说”等当代虚气关系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诠释理路作了精妙解析。《诠释》认为,将张载之“气”视为物质义的存在,并不能完整彰显张载气概念所蕴涵的创生义、整体义及价值义;不论是以“唯物”还是“唯心”诠释张载,均无法呈现张载思想的全貌。[1](P36-41)《诠释》肯定了牟宗三“体用圆融”说是“十分重要且深入的诠释”,但并不赞成其“将太虚与气视为异质的存在”;肯定了唐君毅“虚气不二”说,认为“当从气上说虚”、“虚气不可分说”,[1](P47)但指出其缺陷在“较少釐析虚气相异之处”。在此基础上,《诠释》对虚气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太虚与气是“一而有分”的关系:从气表示“真实存在之义”来看,太虚是气之本然,太虚与气是“一”;从气化生物的活动而言,太虚(清通无碍之气)是无限的造化自身,有限的具体个物与散殊现象虽皆是气,但因其有限性仅能名之气,而不能称为太虚,此为太虚与气之“分”。[1](P56)

(二)张载与庄子气论之同异。第一,相同点。《诠释》认为,“气”是庄子与张载思考万物流转、道德实践与生死问题时所提出的概念,二者都是由“气”之动用流行说明万物之运动变化,从气之虚而待物、清通无碍陈述人之修养工夫,并将人之生死视为其之聚散。第二,不同点。从气化论来看,庄子虽将“气”视为万有之本然,但却并非是万有之本根,本根是“道”而非“气”;张载则是将清通之气视为万物生生之本源。就修养论而言,庄子是由“气”而言人之虚己以容物的实践工夫,张载则不仅强调涵容天地万物,而且强调对道德义理的承担,并在道德实践中成就人之所以为人之性分。就生死观而言,庄子以气之聚散言死生一如,人之悦生恶死乃是不通乎性命;张载虽亦以气之聚散言人之生死,但更看重的是道德生命之不朽,而这才是君子应该追求的。[1](P84-92)

(三)张载对孟子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诠释》指出,张载对孟子人性论的继承是毋庸质疑的,但二者在关怀重心与论述方式上则有不同。[1](P95)这正体现出张载对孟子人性论的拓展。孟子以人禽之辨来说明人性即为人之道德性;张载则进而主张万物均禀赋天地之性,而非为人所独得。孟子虽提出“尽心知性以知天”,却未明示天如何授道德性于人;张载以气论为模型,说明了天道下贯人之性命,并由此证成“天道即性”,并进而指明人所禀赋于天的天地之性与天之性内容意义全然相同。在“人何以为不善”问题上,孟子归因于“外在环境的影响”与“内在道德本心的放失”;张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透过“气质之性”来说明人之德行的个体差异性,人在禀赋天地之性上是无差别的,但在气化成形的个体化历程中因禀气之厚薄而所受之形质限制则是有差别的。[1](P130)

(四)张载哲学中的“理”与“礼”。《诠释》首先指出,张载不但言“礼”,而且也十分重视“理”。[1](P131)在张载看来,“理”是“礼”之形上根源,而“礼”则是“理”之具体展现。[1](P153)《诠释》对张载提出的“非礼之礼”与“时措之宜”问题做了细致的解读。他指出,礼节仪文可能会因时代变迁而不合时宜,但是“礼”作为天理在宇宙间所具体展现的秩序性,却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人应该通过穷神知化的工夫而制礼、守礼、行礼,使礼规范人间秩序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1](P154)《诠释》指出,张载承继了先秦儒学的成德之教,论证了成圣何以可能的问题。人不仅可以通过变化气质的修养工夫实现人之所以为人之性分,而且可以推己及人成就兴灭继绝之事功。[1](P152)此即儒家所追求的“成己成物”。

(五)张载的生死观与当代生命教育。《诠释》指出,张载的生死观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命意义问题,不仅可以提撕青年学子体认生命的珍贵,进而关怀生命、尊重生命;而且还可以告诉世人,生命的意义从不只是关怀个人的生命,而生命的价值也不取决于形躯生命的延续;从而使人认识到,道德实践可以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价值,自我生命意义的实现,更包含着个人对天下国家的使命感。[1](P157)可见,张载哲学的实践智慧不仅未随时光而褪色,反而更显跨越时空的洞见。

二、两个特点

陈政扬博士的《诠释》以“思想史的省察与文献分析”[1](P16-17)相结合的方法对张载思想做了细致的分析。全文贯穿了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第一,始终紧扣张载哲学的“气论”特色;第二,突出了张载“变化气质”的修养工夫。

(一)太虚即气:张载哲学的“气论”根基

《诠释》以问题为主导,以“层层逼显”的方式,[1](P1)呈现出气论在张载形上思想、人性论、礼学以及生死观中的关键意义。“太虚即气”是张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澄清“太虚”与“气”之关系是理解张载气论的关键。《诠释》指出,“太虚”与“气”是“一而有分”的关系。从“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来看,太虚是气之本然,太虚与气是“一”;从气化生物的活动而言,太虚是清通无碍之气,是无限的造化自身,而有限的具体个物与散殊现象虽皆是气,但因其有限性,只能名之为气,而不能称为太虚,此为太虚与气之“分”。这可以说是《诠释》最重要的观点,明确了“气论”在张载思想中的“根基”地位。以人性论为例。张载论性,并不局限于人性,从气化生万物的角度看,草木鸟兽亦在所论之列。张载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论性,在理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张载认为,世间万物禀受太虚而有者,即是“天地之性”,这是具体的普遍性;在气化生物的过程中,使个体凝聚成形,以有别于太虚及其他个体的特殊性,即是“气质之性”;但二者并非本质相异。天地之性落实于具体有形之物中,原本清通无碍之气即被个体之形所局限,此即气质之性。天地万物同出一源,故万物在禀受于天的天地之性上并无不同,万物之差异性是由于气化成物的过程中个体所受的“限制”(气质)不同。[1](P111)人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于人能通过道德实践的工夫,超越具体形躯(气质之性)的限制,使天地之性得以朗现。以生死观为例。《诠释》指出,张载是以气论说明生死现象的本质。张载以“气”之聚散攻取说明万有之死生变化,目的有三:一是驳斥“有生于无”之说,阐明万有并非来自于空无,而是源于凝气成形的气化过程;二是反对“以死亡为寂灭”之论,说明万物不会因为形体的死亡而归于“空无”,而是随着形体腐朽,凝聚成形之气再度散归气化流行之中;三是彰明天人一本论,肯定人生在世的存在价值。[1](P158)不仅如此,张载立足于气化论对将“鬼神”视为神秘力量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并试图透过气化论以破除这种民间信仰。因为在张载看来,气化论足以解释世间一切可见与不可见的事物;人应该切实关注人间事物,而不是对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鬼神、魂魄并非是决定人间祸福的神秘力量,因而人应将目光从富贵名利的追求转向德性事业的成就。[1](P165-166)在此基础上,张载阐述儒家的生死观,即人应当努力的不是解脱轮回,也不是追求形躯生命的不朽,而是在有限的生命期限中,成就永恒的道德事业。[1](P82)张载曾说:“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2](P273)可见,唯有德性生命才可以超越死生气化之必然,成为即有限而可无限之存在。

(二)变化气质:张载哲学的“工夫”实践

从“实践哲学”[1](P125)的视角来看,张载哲学的“气论”根基必须最终得以落实,而这正是通过“变化气质”的修养工夫实现的。《诠释》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变化气质”并非是张载众多道德修养工夫之一,而是整个修养工夫的总纲。[1](P116)张载也正是通过“变化气质”来阐明先秦儒家“成德之教”的要旨。[1](P186)《诠释》指出,张载所谓的“气质”乃是指气凝聚成形时,人与物所禀气之性。[1](P148)气化生人物,即气由清反浊,因浊而碍,由碍而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因气质之碍而未能全然朗现天理流行,未能使天道性命相贯通。但是,人的气质限制并不能否定人之德性生命是否得以圆现;为善或为恶,是取决于人能否依循道德心性而行。[1](P124)因而,人必依赖于“变化气质”的修养工夫,打通天人之隔;人能否自发地超越气质之限,则成为成德与否的关键。在张载的思想中,天地之性是人之所以能自发实践道德之根源,人之所以为不善,乃是源于人自我陷溺在气质的限制中,而未能超越气质之限制以复显其天地之性的缘故。[1](P114)不难看出,《诠释》已隐约地谈到了“变化气质”说的两个重要前提,即人之“自能”与“自求”,[3](P101)前者说的是人变化气质的可能性,后者强调的是人能否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那么,究竟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诠释》多处都曾论及“变化气质”的方法。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善反”。人能立志持存养善反之工夫,则作为道德实践之内在根据的天地之性就会如如朗现。第二,“学”。人无不善,皆可通过后天的学习转变个人的气质。第三,“虚心”。张载所谓的“虚心”,即孔子所言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人心若被偏见独断充斥,必无法打开人我之隔,成就感通无碍的仁者之境界。第四,“以礼持性”与“知礼成性”。礼虽是理之具体化的展开,但也是出于人性而制定;人若能于日常生活中依据礼节仪文而行为举止,将有助于人持守本性,从而透过人间事物展现天理之秩序。第五,“大心”。人应透过“大其心”的实践工夫,使人能超越见闻之狭,而对天道生物之理能有全然的领会,进而实现成己成物的道德志业。据吕大临说,张载常以“学必如圣人而后已”[2](P383)教诲学生,而“变化气质”工夫论则是从理论上对成圣的可能性做了说明。故而《诠释》以“变化气质”作为张载整个修养工夫论的总纲,可谓是独具慧眼。

读罢全书不难看出,陈政扬博士的《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一书,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始终贯穿着张载哲学的两个关键点,即“气论”和“工夫”,对张载思想作出了许多精妙的哲学诠释。但不可否认,由于该书是以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张载研究专题论文为基础,虽然在整体上逻辑性是严密的,但在具体行文中仍存在一些瑕疵,如对“变化气质”方法的论述不仅前后重叠处颇多,工商管理论文而且前后归纳也有不尽一致处。①当然,瑕不掩瑜,《诠释》的确是近年来张载哲学研究的一部佳作,必将极大地推动当前的张载哲学研究。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剖析张载哲学的意义及实践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274436.html

    相关专题:千里论文网 农村资金互助社


    上一篇:同性结合民法规定综述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