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论文(共10篇)

第一篇: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研究

一、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概况

(一)民族的涵义讲到民族声乐,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民族的涵义,民族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各种人的稳定共同体。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这一共同体必须在生活居住地、语言、文化传统、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具备统一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某一区域的人类群体称为民族。

(二)民族声乐的涵义民族声乐是声乐艺术中的一种,一般是指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歌唱技巧及表现特色。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是站在更加宽阔的视域和视角上,对民族声乐所进行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更能呈现出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音乐在每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被幻化为人与人、人与自然斗争的武器,成为人类与神灵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声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在语言、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声乐有着各自的特点,从创作内容、表演形式、审美评价等各方面都具有本民族声乐发展的特点,并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中国民族音乐还是西方民族音乐,其产生的原因都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对神灵的信奉,还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都离不开人们的参与和创造。

二、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1949—196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了主人。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使人们内心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自豪,在时代浪潮的鼓舞下大批音乐创作者充满了创作激情,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问世并被传唱至今。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极其贴近生活,表现的大多都是人民群众内心的所思所想,所以极具号召力和生命力。譬如1957年吕远作词作曲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克拉玛依之歌》,1958年罗宗贤作曲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岩口滴水》,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不朽之作。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抒情歌曲和民族歌剧两个方面。1.抒情歌曲的兴起: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及各地方领导下的创作团体,以及社会上的创作团体迅猛发展,为声乐演唱者创作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歌曲,尽管数量不多但却都是精品,像1953年美丽其格词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就是有代表性的一首。1957年后,随着“左倾”激进思想的渗透,带有“左”的思想的歌曲被大量创作出来。1961年阎肃作词,羊鸣作曲的《我爱祖国的蓝天》;1963年蕉萍作词、朱践耳作曲的《唱支山歌给党听》;1964年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些作品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并具有明显的角色性和地域性特点,使听众欣赏作品时会倍加亲切。2.民族歌剧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前,处于摸索阶段的民族歌剧创作虽然刚刚萌芽,但为新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素材和表演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我国民族歌剧正式形成。像1950年由梁寒光作曲创作的民族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相较抗战期间的作品,添加了大量的音乐元素,非常具有艺术性。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民族歌剧创作也大胆借鉴了西方的主题贯穿等创作手法,同时更加注重戏剧冲突的渲染和作品的层次感。民族歌剧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革命战争,生活化的作品,古典剧也都有所斩获,如《芳草心》、《启明星》等。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全国各行各业都遭遇了空前的浩劫,各项事业发展都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在“文革”前期,开国以来全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成果都几乎被完全否定,以至于所有音乐家都遭到了迫害,绝大多数的音乐工作者都隐名埋姓,销声匿迹了。残存的所谓被“解放”的音乐创作家与幼稚、盲目的热血青年一起创作宣扬批判斗争思想的政治歌曲,于是“语录歌”诞生了,如《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战士最爱毛主席的语录歌》、《分清敌友》等作品,政治的原因使“语录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演唱的高潮。但随着盲目的赞美变得麻木,热情逐渐褪去,“语录歌”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政治统治者还是注意到了艺术发挥的巨大宣传引导作用,所以他们开始积极进行“革命样板戏”的创作。很快,被人们熟知的八大样板戏即《红色娘子军》、《红灯记》、《少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海港》和《龙须沟》就新鲜出炉了。这些作品也很快被在全国推开,并迅速占领了中国的文艺舞台。但是时间考验着艺术的价值,历史车轮在前进,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变化。单一的艺术文化形式压抑不住群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期盼,改变是势在必行的。“文革”后期“林彪事件”发生后,“四人帮”的政治地位受到了打击,使我国的文艺工作出现了一线生机。在这场硝烟黯淡的斗争中存活下来的文艺工作者,重新点燃创作激情,他们创作的歌曲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如1970年金月苓创作的《我爱北京天安门》,1974年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歌曲,迅速脱颖而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声乐作品。随着影视事业的恢复,众多影视主题曲和插曲也深受群众喜爱,如傅庚辰创作的男高音独唱作品《红星照我去战斗》,王酩创作的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等。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7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人们从小心翼翼、畏首畏尾的生活中走了出来,中国社会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政治意识形态开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1977年我国高考制度全面恢复,教育受到重视,文艺界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历经两年多的政治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都逐渐恢复正常,步入正轨,为改革开放的到来做好了铺垫。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春风仿佛一夜吹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拿音乐艺术来说,各方面都迅速成长起来。1.歌唱技术日趋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歌唱技术,这种“声、字、情”三位一体的歌唱技术体现了新时期的民族风格、审美需求和人文文化特征。中国民族唱法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中的真假声混合技巧,音域跨度大的声乐作品也可以完整呈现,这使歌曲的创作也不再受音域的局限,旋律、音高方面明显有了大的突破。2.歌曲后期制作技术大量使用:后期制作主要是运用专业技术软件对歌者录制歌曲时的音色进行的处理和调整,包括气息控制导致的音色不统一,以及歌曲的节奏、音准、旋律的色彩处理。同时对录制过程中演唱者的呼吸、齿音及外界杂音进行清除。经过后期制作处理的歌曲艺术美感更强,更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

三、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

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几千年的发展衍变中,各族人民在歌唱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情、声、字、腔、表演各方面融为一体,是对民族声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构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对培养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

(一)以“声”为基础通常人们赞许某种演唱艺术精湛都会说“声情并茂”,声音的表达与感情的抒发对歌曲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存在,首先作为载体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的必然是声音,声音就是基础。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声音追求甘甜、优美、细腻、清脆、明朗,其演唱技巧非常丰富。民族声乐要求声音悦耳,能够传递精神内容。民族声乐技巧直接影响歌曲情感的表达,只有科学的发声方法,才能使演唱者更完美的展现自己,诠释作品。如有“东方夜莺”之称的歌唱家吴碧霞,她深厚的演唱功力和音乐修养,令人为之惊叹。所以声音技巧、发声技巧作为民族声乐的基础,必须要扎实掌握,才能保证情感的完美表达。

(二)以“情”为核心古代典籍中都有“歌以咏情”的说法,《乐论》亦言“言之不足故咏叹之”,近代也有“声情并茂”的评判标准,这些都表示歌唱功能的实现途径是通过情感表现来完成的。“情”是歌唱者对声乐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表达和传递,是沟通歌唱者与听众的桥梁。

(三)以“字”为标准汉民族语言系统中每个字都有四个以上声调,字词的辨义依靠声调变化来完成。正是语言发音的差异,使中国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发声方式和审美取向。中国民族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声调走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听清歌词,一般旋律与声调走向一致。传统的审美取向传承至今,对歌曲诠释除了声音、旋律、情感表达外,也偏重于对吐词咬字的要求。字正腔圆、咬字清晰成为民族声乐的第二重欣赏标准。

(四)以“韵”为升华韵是一种境界,它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升华,韵味是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的最终体现。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上和演唱上都在创新,但其中传统音乐文化的韵味却贯穿始终,这是民族声乐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现代技术与传统韵味有机融合,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追求的目标所在。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风格,其审美价值具有独特性。结语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经百年沧桑磨练,终于以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跻身于世界乐坛。从整体上看,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进步的,前进的,这也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必然。本文从音乐美学、声乐美学的角度分析民族声乐艺术,梳理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历史沿革,最后从声、情、字、韵等方面分析,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做出勾勒。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认清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程,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使民族声乐艺术更加健康向前。

作者:邓敏

第二篇:民族声乐发展和演唱风格

1、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意义

在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中国人民通过劳动和智慧发展和创造了民族声乐。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也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社会和民间的艺术气息。中国的民族声乐就是孕育于民间,在人民群众的智慧下,走向新的艺术高潮,从而给中国民族声乐自身带来强大的创造动力。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中国民族声乐,强调韵味和强调,以及表演形式与一体。是一门情、声、字、腔相结合的综合演唱艺术。演唱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民族声乐理论,还要不断钻研演唱技巧,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意境,研究、学习优秀歌唱家的音乐表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艺术作品表现力。从而实现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才能被完整的诠释和发扬光大。

2、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民族声乐产生于民间,但其风格与韵味,以及发声和运气的方式,表演气质,都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表现出其艺术性,得到更好的传承。首先,要强化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掌握民族声乐的标准发音和语言知识,需要认真学习和训练,纠正演唱者已经形成的不良的语言习惯,了解区域间的不同音乐风格。将理论知识和表演研究相结合,不断完善演唱者的台风和气质。还应加强中国音乐历史的学习,钻研哲学文化知识和音乐美学理念,这样就能为艺术表现力的突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基本功训练,能够使演唱者的表演更加娴熟。主要是通过气息、发声和咬字吐字这三大要素表现一个优秀的民乐作品:第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气息能够使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做到一吸气,好似身体上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的状态。在唱高音的时候气要向下拉,唱低音的时候气要向上拉,声音要匀,弱气要稳要柔。作品风格不同,情感不同,演唱速度也不同,用气的方法根据情况,有的柔有的刚,有的要厚重,有的要轻巧。在用气时,后腰肌肉向下向后,用劲不要太大。气息向外输送的时候要集中,身体大嘴小,声音确保轻柔、透亮;第二,使用不同的共鸣方法。不同的共鸣可以将音色、音量控制的恰到好处,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共鸣腔管的运用要恰当。打开喉咙时,需要抬起软腭,下巴放松,是气息的通道顺畅。综合运用头腔共鸣和临时共鸣。掌握声和韵的发音规则,做到字正腔圆。

2.2深入了解作品内涵。语言和曲调是民族声乐艺术表达情感的方式。每部作品都体现其深刻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内涵,有着强大的灵魂和生命力。演唱者要想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首先要了解和熟悉作品的形成因素。如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的地域特色,审美情感的表达等等,以及作者在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的风格特色,这些都需要反复的推敲。恰如其分地把握作品的风格,能够准确表现出民乐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点,对作品更好的传承,让中国元素的音乐走向世界。

3、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的形成

3.1中国民族演唱声乐中体现出多元素的民族特色。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地域特色浓厚。由于地域文化不同,风俗习惯差异,不同民族的声乐演唱的发展风格也大不相同。明显地显现出其多元素的特征。按照区域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民族声乐演唱元素,如:东北地区的演唱醇厚而朴实,江淮地区的演唱有细腻的抒情特点,晋西北地区的演唱高亢而嘹亮……民族间的声乐演唱的表现形式也以演唱和曲艺为主,演唱者演唱的技巧均非常高深,主要是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老曲艺人言传身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对演唱者演唱技巧的最准确地表述。娴熟的演唱功底表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东北的二人转,南方的粤剧和黄梅戏,如今仍受大众普遍欢迎。所谓的民族特点,也就是原生态唱法,是依托少数民族方言建立起来的;曲艺唱法与地方戏曲联系密切,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如:信天游,长调,短调等等。曲艺表演者的艺术修养则较高,声音浑厚,圆润,饱满,宽阔,混声衔接流畅等。民族综合类风格的作品。民族声乐这种演唱风格创造了民族曲艺演唱的新风格,将不同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相结合,将民族曲艺与西方音乐形式相结合。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的新风格,被广大艺术家所采纳,也被广大人民群所接受。

3.2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着重突出声音。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情表达方式,如很多调子都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压迫,不能温饱,或离乡背井的生活现状。当然,大部分民族声乐的表达,是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美好的声音是从古至今人们所重视的声乐特性之一。美好的声音更加能够真切表达劳动人民的感情。民族声乐院校化以来,我们不断继承传统声乐的优良发生技巧,还尝试创新,将民族声乐的发音推向一个科学化的新阶段。在声音的发生方面,各个民族的演唱都强调气息稳、扎实,并能灵活调整,声带的扩张力要强,有弹性,气力大,声音的平衡感强,能够让听者产生共鸣。甜美、结实、明亮是民族声乐的一大特色。声音应该具有宽广的音域和持久力能够表达出张弛有力,松紧和高低灵活变化的特点,尽可能充分地发挥最佳的发声功能与效果。

3.3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有浓厚的地方语言特色。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有不同的习惯和语言特色。民族声乐的语言也颇具地方特色。了解民族语言是学习声乐的第一步。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要了解作品的出处和地方特色。声乐的技巧就是表达含义。因此,要演唱好民乐,必须掌握多样的语言,让声音和情感的表达相呼应。原唱和译唱所表达出的情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词和曲的完美结合才能准群表达出歌曲的风格。不同的民族有一定的地域性,地理环境不同,风土人情也不同。北方民乐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南方民乐细腻婉约,优雅大方。因此,只有掌握了各民族的语言特色才能较好把握民族歌曲的思想情感。

3.4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以情感表达为主要原则。从古到今,中国民族声乐把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看作是演唱的二度润饰的一部分和再度创作的主导。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声乐创作都强调带着相应的感情去唱,由情而生,依情而唱是直接影响演唱水平和造诣的关键。唱出感情不仅是以往的演唱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突出特点和遵循的重要原则。民族声乐的演唱普遍具有声音柔美细腻,纯真嘹亮,圆润丰满的声音色彩。只有唱出感情才能动听,只有唱出感情才能给人以真情实感。带有感情地演唱曲目,绚丽多姿的演唱风格,复杂细腻的演唱技巧,特殊完美的表演方法等等,将使人进入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4、总结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历代有识之士的传承中发展起来了,在当代被广泛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年轻的民族声乐演唱者更应该加强理论和实践学习,深入透析作品的内涵,不断完善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

作者:赵艳洁 单位:沈阳市铁西区文化馆

第三篇:民族声乐文化价值

一、横向———文化渗透价值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纯粹,却不可单一,民族声乐亦是如此。发展至今,它不仅在纵向上兼具传承与淬炼的重任,更在这一过程中横向借鉴、吸收、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与唱法,彰显了民族声乐在不同文化艺术领域横向渗透的能力与属性。一是与原生态民歌尤其是少数民族民歌的融合。这类民歌来自深山大川、广袤平原、鱼米之乡,在长期历史积淀中磨合,并形成了个性化极强的演唱模式,甚至其中有些已经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它们是我国各族、各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凝练而成的,带有“原始文化”烙印的民歌,包含着浓郁的民间音乐气息。它们为古今音乐创作者与表演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它的唱腔、咬字、旋律乃至服饰,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种文化的符号。中国民族声乐始终坚持对原生态民歌艺术元素的吸纳,譬如,《白毛女》中喜儿的音乐主题,如《北风吹》等,旋律素材来自于河北民歌;郭颂的《新货郎》诙谐地表现了东北人民的性格特点;“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的《洞庭鱼米香》、《挑担茶叶上北京》、《小背篓》等,蕴含了湘文化的真挚朴实;才旦卓玛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谭晶的《在那东山顶上》,充分展现了藏族民歌的高亢唱腔;曲比阿乌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吹来了凉山彝族的风;王洛宾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一系列新疆民歌,充满了浪漫缠绵的异域风情;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等,带着一股草原的辽阔与芬芳扑面而来。二是对传统戏曲与说唱音乐的借鉴。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与说唱音乐在产生之初,其旋律乃至唱腔素材,常取材于当地民歌、小戏,根据不同时代观众欣赏趣味的变化和追求,民间艺人们不断探索声乐与器乐在戏曲与说唱中的板腔变化、伴奏艺术等,逐渐形成了样式丰富、韵味各异的传统戏曲与说唱艺术。从广义的中国民族声乐概念来说,戏曲和说唱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特定的艺术种类;从狭义的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概念来说,对这种传统的声乐演唱方式和形式的学习与借鉴,既是所谓“学院派”出身的民族声乐演员的必修课,又为创作者、演唱者们拓宽艺术眼界、扩展涉猎范围、丰富艺术表现、增强文化修养提供了保障。如,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最著名的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便广泛吸收了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及评剧的旋律和唱腔;江苏民歌《紫竹调》是沪剧中的常用的曲调;东北民歌《月牙五更》带有浓郁的二人转特征等。三是对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吸纳。一方面,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60年代,随着西方声乐技巧与经验的引进,以及声乐民族化的学术讨论,评论界曾就唱法问题的“土洋之争”有过几番激烈的辩论。“土”即以陕甘一带为代表的解放区所流行的民族民间传统唱法,以及由此衍生、发展的以《白毛女》等新歌剧演唱方法为代表的唱法;“洋”即以西式音乐艺术院校为代表的意大利美声唱法。这场观念上的讨论也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唱法对其它唱法的吸收和融合,为实现建立自己的民族声乐学派奠定了一部分基础。我国老一辈的艺术家,如吴雁泽、马玉涛、耿莲凤等,都是最初探索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开拓者;而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彭丽媛、宋祖英、张也等歌唱家,则在继承民族声乐传统,吸收美声唱法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体系、风格和审美标准。另一方面,随时“改革开放”的到来,港台校园歌曲、流行歌曲迅速得到年轻人的喜爱,民族声乐演唱也将流行唱法的某些风格、技巧融入自身体系之中,这种唱法不仅受到国内普通观众的欢迎,更得到世界舞台的认可,如朱哲琴、萨顶顶、龚琳娜等歌者正是通过将两种唱法与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西方音乐评论界与国际音乐奖项的肯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横向渗透,是站在传统声乐艺术的颈背之上,以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更有利于推动民族声乐发展,更有利于推广民族声乐文化的艺术精华。

二、交叉———文化导向价值

近年来,每当谈及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审美原则与教学标准,都绕不开“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几个关键词,金铁霖、刘辉等当代民族声乐教育家,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笔者认为,对这“四性”的解读,可以分为两组,而且,它们作为目前最被业界所肯定的一种艺术准则,也代表了民族声乐在文化建设与发展上的一种积极的导向作用。首先,中国民族声乐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应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理性与感性平衡的追求。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一个以理性认知为主的客观视角,以便由此进一步理清民族声乐的现状、问题及今后的发展道路;二是以民族声乐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建设为核心,探索声乐艺术在技巧、风格与审美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共性特征或普遍规律,从而完善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体系,使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得到本质上的升华。而民族声乐的艺术性,则是相对主观的概念,是对其艺术表现力的一种概括。譬如,吸收了古今中外声乐艺术之所长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相较于传统民族声乐,具备更甜美、自然的音色,更宽广、厚实的音域,更能满足当前社会主流艺术思潮的需要,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这正是它所表现出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艺术性之所在。其次,中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则可视为其发展的立足点和趋势。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已被从业者一再强调,它应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是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意识,再追求他民族的人文情怀与艺术价值,从而不失“本我”的“神韵”,又能优化“自我”的形态。秉承着这一原则,民族声乐可大胆借鉴与改革,而不会模糊甚至改变其作为民族文化艺术先锋的属性。民族声乐的时代性,既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解释了民族声乐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受到大众喜爱与关注的本质原因。任何艺术形式的时代性,都彰显出它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与适应性,民族声乐正是在纵向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横向的声乐艺术融合、借鉴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步伐,仅仅跟随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需求,这是一种蓬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更是一种敢于探索的宝贵品质。受到经济与科技的影响,世界大同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艺术所表现出的个性就愈加珍贵。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品,是东方音乐文化的瑰宝,它的传承、发展与提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文化”不同于“他文化”的意识形态。我们站在全人类声乐艺术的高塔之上,望向中国民族声乐那纵横绵延的文化支脉,心中无限慨叹之余,更志于为它的明天贡献力量。

作者:杨立军

第四篇: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

要切实地做好民歌的保护工作,不同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媒体也要主动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增加宣传力度,主办或者是承办一些民歌的比赛,特别是原生态民歌的赛事,同时,把优良的民歌写入教科书,倡导年轻人来学唱。可以使用文字、乐谱或者是音像等各种方式真实地记载原生态民歌,也可以全面地实施民俗活动来存储民歌。另外,如果想要真正达到传统民族声乐和当代民族声乐的协作发展,还应该增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的拯救事业,正确地对待我国独特的民族声乐的唱法的科学性。由于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创造是一个很长远的累积过程,真实的工作中,就必须利用大范围的搜集、挖掘以及整理工作,拯救面临失传问题的民族文艺,把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文字、图片、图表以及音像等有形文化储存起来。还有,我国的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在许多的角度是相连的,它的科学价值早就经过了前人的证实,但是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不一样的文化上的差别导致了不一样的审美标准,因此,我们的传统唱法中包括着很多特别的民族唱法,而且这种特殊民族唱法的科学性问题却得不到应该有的注重。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技术性的问题,必须依照艺术创新的原则以及科技价值来评估。

我国民族声乐要想获得圆满的发展,就一定要放弃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要有风格,只有风格不一样的艺术种类,才能够吸引人的眼光。假如风格单一、色彩单一就会使人感觉单调乏味,观众就可能会厌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艺术走到顶端的时候就可能走下坡路。假如民歌演员站在舞台上,都是一样的腔调、一样的声音以及一样的表现方式,那结果是我们可以预见的。但是如今,全国的民歌歌手似乎都在模仿,都和彭丽媛、宋祖英以及阎维文等人的演唱方法相同。确实,这几个人的歌唱的都特别的好,但是假如全部的民歌歌手都是这几类声音,那就有可能对导致观众厌倦了这几种腔调。事实上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民族声乐理念上的模糊认识,对中国的民族声乐声音技巧的认知出现缺乏,目前民族声乐曲目的缺乏等等。面对这个问题,民族声乐演唱者一定要提高民族声乐理论知识及声乐方法的学习力度。只有增强理论的学习,才可以正确地、全方位地了解民族唱法的含义,才可以改正理念上的错误及偏差,达到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以及唱歌。可以这么说,增强对民族声乐理论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了解及掌握民族声乐唱法的前提,还是推动中国民族声乐唱法格调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最本质的道路。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借鉴他人的道路来发展。中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历经了诗经、楚词、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说唱以及戏曲等等变化发展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我国人民对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演唱方式等各个方面实施了探讨及研究,并且传承下许多有关声乐理论的重要资料。然而,因为现在社会的发展迟缓,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必须增强及改良的地方。演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剖析、声部划分和科学发声系统等等方面,都还欠缺全方位的、综合的研究及理论方面的记录。所以,民族声乐缺乏综合的、科学的声乐理论做基础,而且缺少演唱技巧等等,致使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健全。

总而言之,在现代民族声乐快速发展的现在,要深入地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就必须深入地分析研究我国的民族声乐,发现其发展的规律,正确地解决传统和现代对立一致的辩证关系,发扬传统,强盛现代,使二者一起协调发展,最后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要求的、切实民族化的、多元化的民族声乐学派。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需要我们长久的、不懈的努力。

作者:卞珊珊 单位:安徽省歌舞剧院

第五篇:民族声乐发展与演唱风格

一、民族声乐发展道路曲折性

我国声乐教育事业自上个世纪,在几代声乐家及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教学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在人才培养标准和发展方向上却不能形成统一,不能确定培养何种人才,如何更好地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严格来说,某些专业院校还未能就这一教学体系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教育者的发展思路,这必将对培养青年热爱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客观现实起到束缚作用。长此以往,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走向世界便成了空谈。

二、发展前历程依然坎坷

中国音乐教育界虽早已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民族声乐也已走进了高等院校的音乐学府,但是,当今社会在国家提倡“西洋美声唱法”进入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与之相比在音乐界仍为对立的两大派系,甚至在演唱同一首歌曲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不能确定其是美声还是民族作品。

三、演唱方法仍需继承和借鉴

民族唱法作为—门独立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具有鲜明风格特点,与中国的戏曲、说唱、民歌在唱腔和唱法上相互联系,所以学习中国民族声乐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精髓。同时,学习民族声乐还需借鉴西洋美声唱法发声技巧,丰富民族声乐的演唱表现手法,提高民族演唱水平,真正达到继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演唱方式。这样,即发扬了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科学性又突出了民族声乐演唱的特色。通过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经验和技巧,扩大自己的演唱视野,丰富作品的演唱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四、演唱风格思考

演唱风格在这里并不单一指作品的时代风格,而是结合其创作手法和发声方法来阐述当代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

(一)气息运用更加合理良好歌唱呼吸是发出美妙声音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演唱风格上,笔者认为在呼吸训练上应借鉴西洋美声发声技巧将气息吸在横膈膜并保持住,运用横膈膜对气息进行控制,保持吸气的状态,把声音落在气息支点上,将声音向上送入“面罩”,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既有呼吸气息支点又有高位置感觉,使唱出来的声音不再单薄而是浑厚有力量。用这种呼吸方式在演唱当代民族声乐作品时,使作品演唱起来更加的灵活自如,舒展而大气。可见,演唱时气息的要求对作品的演唱风格至关重要。

(二)发声和共鸣的运用更加科学众所周知,只有建立在良好歌唱状态之上的发声才能有效改善嗓音、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在发声训练中“中声区”最为重要,它是人嗓音的整个音域中最自然、最容易发出的又最省力一段音区。练习时,应保持声音在气息支点上由下往上进行训练,切记不要唱的太“撑”,口的张开尺度一定要合适,声带闭合进行挡气,当声音发出时让声音在胸前的“管道”里进行,充分运用自己的腔体来进行歌唱。传统民族唱法要求演唱以头腔共鸣为主,而在当代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应积极地向西洋美声靠拢,除了头腔还要有口咽腔、胸腔的共鸣,做到高中低整个腔体共鸣的统一。根据声区的高低调整高声区、中声区及低声区的比率,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三)声音更加饱满、咬字更加圆润民族声乐演唱要求“以字带声,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可见,歌唱中咬字与吐字是紧密相连的。西洋美声唱法在咬字上注重声音的“圆润”、位置的靠前、“元音”发音的纯正,这与民族唱法横咬字,靠前咬字的特点形成了统一。所以,我们在演唱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时应该把握这一特点,这样在演唱上既能使吐字清晰又能让声音更加圆润,音色得到上下统一。

(四)作品更加体现时代性作品艺术风格与演唱艺术风格的高度统一体现出了歌唱的艺术风格。在当代创作的众多民族声乐作品中,无一不体现着时代性,而这也正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所在。正是由于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相同,才形成了当今绚丽多彩的演唱:委婉深情、热情奔放、风趣幽默、甜美动人,逐一体现出了演唱的地区风采、个人特色,有的甚至融入了许多西洋美声的演唱技巧,这一点在高音的演唱处理上尤为明显。

五、结语

以上可见,关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当代民族声乐演唱歌风格和技巧处理对于歌者来说已是各抒己见。但就目前来看,关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大都以传统的声乐艺术为基础,吸取借鉴西洋唱法的长处,结合中国歌曲的咬字发音特点,使演唱更具有民族特色,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声乐艺术的多样性。每一位声乐教育者都应在教学中借鉴西洋发声技巧,开拓学生视野,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精髓,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

作者:郭泗 茂单位:九江学院

第六篇:民族声乐中表情的运用

一、口型

口型也是面部表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口型的正确,口腔的变化,关系到共鸣、音色和吐字等表现技巧,可以说歌唱时的口型与歌声的关系十分密切。口型不仅对唱清楚字音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歌唱技巧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在歌唱中,正确的口型表现为上唇略呈微笑状,横向撑开,略露上齿,下颚尽量向下把嘴张大,两个嘴角向内靠拢,不露下齿,口形竖张。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要注意,嘴张得要适中,不能太小,太小声音不能完全放出来;也不能太大,太大会导致声音发散。尽管正确的歌唱口型要求上齿微露,不露下齿,但在发u与ü时,上齿与下齿都不应该露出,否则发出的音就不是这个音了。而在发i与ei时,露出下齿则会导致歌声分散不能集中,而且嗓子里会残留杂音,致使嗓音不干净。为了使下齿不露出来,习惯于唱歌露出下齿的人可以揣摩下巴向前方着力的感觉。在注意不露下齿的同时,表演者还要注意双唇自然舒展,喉头才会放松。正确的口形、适度的肌肉运动以才能有助于发出美妙的歌声。但是,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歌唱的口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应随着歌曲表现(包括音色、吐字)的需要而变化运动。如果只为了保持正确的口型而不进行变化就有可能失去表现歌曲内容的可能性,使音色和面部表情都陷于僵化,从而最终影响歌曲的表现,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脸部表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进行信息传递,一方面依靠语言符号,另一方面则依靠非语言符号。依靠语言符号,即理解和分析对方的语言内容,它包括用语、语气、语调、停顿、重音、轻声、内心独白、潜台词等方面。非语言符号就是指交谈者的种种体态语言。而在体态语言中,脸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交谈时,只有专心聆听他的语言,从他的语气、语调、停顿等语言手段的运用中,觉察出他所要表现的某些细腻的情感,同时观察言语人的神态,才能准确判断交谈的内容。在声乐表演中,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在声乐表演的舞台上,歌手的面部表情与作品情绪的表现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情得当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若掌握不好分寸,夸张过度,表情就会显得很虚假;表情单一,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综上所述,声乐表演者在表演声乐作品时,首先要求从面部表情做起,要敢于表演,大胆的展现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喜怒哀乐,作品中需要什么样的感情就流露什么样的表情,自然、不做作,但在某些时候可能需要略带夸张。演唱者在表演时,表情要贴切、真实、表里如一,绝不可矫揉造作,如果表演缺乏真实感,会影响到歌唱艺术的感染力,甚至引起观众反感。

作者:魏艳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第七篇: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特征

一、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的时代性

大众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是受到当时当地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双重影响的。因此,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积累了崭新的审美经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进而表现出审美意识的时代性。因此,在对民族声乐艺术的追求上,也表现出了对这个时代的音乐艺术的一种主流审美价值。而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及艺术美学特征也随之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

二、多元化特征

在当今时代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作曲家、表演家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及其相应的技法和手段等向着多元化的方向探索与拓展,并把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理念定位到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之中,使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从而极大地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特征的形成。

(一)艺术创作手法的多元化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作是一个无比宽阔的领域,是一片色彩缤纷的园地,艺术家在进行声乐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在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起来的同时,也积极探讨“深入继承、有效借鉴、大胆创新”等问题,进而提倡艺术思想、理念与作曲技法、手段等多元化,将中国和西方的创作手法充分结合,再用现代的作曲技巧、表现手法和配器编曲等,让歌曲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达到一个高度的统一,以促进音乐创作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二)作品演唱技法的多元化民族声乐是包含美声唱法在内的多种歌唱方法体系,同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都有各自的特色音乐,都有各自的演唱技法,加之在如今这个时代的大舞台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渐渐崭露头角并大放异彩,而这些各种各样的唱法相互结合又会产生诸多灵感的火花,带给我们以全新的音乐感受,毫无疑问,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也将越来越趋向多元化。

(三)审美理念的多元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中曾出现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和的现象,声乐作品在创作风格、演唱技法上都表现出高度的雷同性,后期随着观众的审美需求的变化,民族声乐艺术在审美观上也有了循序渐进的变化,在审美理念上开始转变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中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审美观的多元化。

三、科学性特征

中国的民族声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属于世界性的艺术文化,最终要走向世界,因此在艺术发展特征上要遵循科学性问题,即指声乐演唱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而不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正处于改革、发展、创新的时期,而观众的艺术欣赏标准也越来越高且呈多样性,科学的方法是要尊重中国民族声乐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纵向继承的同时,横向汲取西洋声乐的演唱方法,在创新的基础上纳入进来,为我所用。同时,科学的演唱方法,正是通过把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精髓加以吸收,并经过科学化的训练,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另外,声乐是艺术,艺术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在培养方式上,也注重科学性。因此,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事业方面,对老师和学生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更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准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和艺术表现能力。

作者:牛强 单位:山西省晋中学院音乐学院

第八篇:民族声乐中的语言艺术

一、民族声乐语言的审美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以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为创作基础,但和日常生活用语又有着很大不同,民族声乐语言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语言,是具有文学性韵文形式的歌唱或唱词,符合特有的文学语言要求,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文学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首先,诗化的语言。民族声乐艺术的语言和演唱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颇具文学性的诗化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这也是构成民族声乐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在我国古代诗与乐往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诗歌大多数是可读可唱的,这在很多古代诗歌当中都有所体现。例如李白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杜甫的“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等,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歌”其实就是指能唱的诗。诗化的民族声乐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以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强烈的情感,民族声乐艺术中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正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在现代声乐作品中歌词诗化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例如内蒙古族民族歌曲《牧歌》中这样一段歌词:“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走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那斑斑的白云,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短短的四句歌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内蒙古大草原如诗如画的风景,使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其次,优美的声腔。中国民族声乐文化讲究声腔的不同,如昆山腔、海盐腔等。“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润腔”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追求的原则和标准,其中“润腔”更是判断声乐艺术表现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润腔”以情为中心,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以各种手法对曲调进行润饰,对现代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依字行腔”和“字正腔圆”强调读音和发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这不仅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规范,而且可以使得演唱者的声腔更加优美。最后,独特的韵味。韵味是指语言的表达、声音的表现、感情的抒发,除此之外还包括演唱艺术营造的深远意境,这些都是声乐演唱的精髓、声乐艺术的灵魂。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二人台”等在唱词上就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韵味在字韵、声韵、情韵上的表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艺术关系,才能使民族声乐艺术具备独特的韵味之美。从声乐艺术的本质方面分析,声情并茂一直是声乐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民族声乐艺术的韵味美本身就结合了演唱技巧和人类情感在内,是声乐艺术声情并茂的经典范例。

二、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和普遍性

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具有广泛性,创作主体、创作题材、创作内容等可谓多种多样,而从语言特点来看其创作又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尤以衬词的使用表现最为明显。首先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多元性。从创作主体来看,当前民族声乐语言创作既有民间流传的口头创作,也有专业艺术家进行的专业创作。从创作题材来看,我国民族声乐种类繁多,包括戏曲、曲艺、新民歌、新歌剧等演唱形式都可以用来进行创作,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题材也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从创作内容方面来看,民歌语言有表现劳动生活、人物事迹、爱情婚姻、传说故事等多种内容,例如歌曲《孟姜女》就是以传说故事为题材,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百姓生活的凄苦,同时也赞颂了爱情的伟大与忠贞.又如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简洁有力、气势雄浑,既说明了当时中华民族的艰难处境,又表现出了革命儿女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其次,以民族声乐语言创作中衬词的使用为例,分析民族声乐语言创作的普遍性。衬词的丰富多样是我国民族声乐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民族声乐语言中的衬词通常是指一些语气词和形容词(例如“哟”、“嗬”、“溜溜”、“得儿”等)。衬词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声乐歌曲韵律、抒发创作情感、强化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衬词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诗经》等先秦民歌中就已经出现使用衬词的现象,如诗词中的“兮”、“于”、“嗟乎”等虚词就是衬词的一种。又如近现代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歌词中就反复使用了“哟”这个衬词。衬词的反复使用和延伸使得民族声乐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同时又增强了声乐歌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这些歌曲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风味。不难看出,在民族声乐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使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衬词,能够对声乐语言的结构组织、主题发展、情感表达、气氛渲染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具有宝贵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语言衬词的使用和表达的不同,充分反映出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和审美情趣,彰显着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郭薇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第九篇: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阶段

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既是时代的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需求。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后,歌唱文化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也日益融入部分西方歌唱文化,实现中西合并。让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宽松的时代背景下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呈现最绚烂缤纷的色彩,促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以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有魅力征服外国艺术家,使其更加了解中国歌唱文化,领略其独特之处。

二、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

(一)沿袭传统的原生态唱法,去粗取精传统的原生态唱法融入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其在生活实践与生产作业中总结出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原生态唱法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不同地区人民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导致其歌唱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有意沿袭传统的原生态唱法,借助几千年劳动人员的智慧结晶,突显出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使民族声乐艺术回归人民、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向听众呈现其最真实的形态特征,反映国民大众普通的生活场景,抒发劳动人民所闻、所见、所感、所思。

(二)巧妙借鉴民族通俗唱法我国地广物博,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部分民族虽逐渐被汉化,但仍旧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声乐歌唱技巧及唱法,人们将这种未经修饰、纯天然的歌唱方式称为民族通俗唱法。在大城市摸爬滚打,并积累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往往见过太多被修饰后的美好事物,当他们面对最淳朴自然的歌声时,才能触碰其内心柔软所在。民族通俗唱法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听众感受到浓烈的自然气息,让其倍感亲切、舒适。

(三)存在一定的“学院派唱法”发展趋势所谓的学院派唱法则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上融入西方歌唱文化,将其中适用于民族声乐发展的演唱技巧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着重突显出浓烈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气息,因其起源于歌唱专业院校而得名。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加入学院派唱法,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为民族声乐艺术培养更多爱好者与欣赏者,为其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滚滚洪流迫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改进,以迎合时代潮流与人民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改革开放至今,民族声乐艺术历经初级阶段、繁荣阶段,已经步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与西方歌唱文化及其演唱技巧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试图激荡出最美丽的艺术花朵,让世界为之倾倒。

作者:聂蓉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第十篇:民族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

一、“音色美感”的多元运用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音色音质美感”的演唱已经彰显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如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无论在技术上,作品上都有了很多的变化和发展如果只有单一的音色去表现同一首作品已经不适合现在民族声乐音色的美感要求了,正如作品决定唱法,作品决定音色一样,不同的作品需要我们用不同的音色美感去表达,同一首作品,我们同样可以用不同的演唱者音色去表现,如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创作民族艺术歌曲《梅花引》,笔者听过几位不同歌唱家的版本,在音色美感运用上都很成功,张也演唱版本《梅花引》笔者认为属于典型的民族声乐音色美感的表现,“甜、脆、润”的音色美感运用,将寒冬中腊梅的傲雪独放的品格和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唱韵味发挥的很到位,标准的民歌范唱版本。吴碧霞演唱版本《梅花引》属于民美音色的运用,更多借鉴了美声唱法通道的的感觉和民族戏曲发声方法的运用,让听众听起来声音音色更具有“通”“透”的音色美感,我想这大概又是另一种不同音色美感的艺术处理方式吧。常思思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发展的又一个可喜的变化,无论是演唱者音色艺术处理的运用还是作品的创作体裁方面,都给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常思思特有“花腔特点”音色美感的演唱,将作品整体艺术水平达到了几乎完美的高度,技术上和艺术上都可以说开拓了我国民族声乐这种唱法的新的艺术美感表现,这种音色美感的运用已经不单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音色审美标准了,而是一种全新的音色、音质的表现方式,也给我们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提供的新的发展思路,同时给观众带来全新的音色听觉美感体验。每个人的声音特色是独具个性的,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声音色彩的丰富性,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声音造型艺术赖以塑造形象的工具。如同绘画的调色板,没有丰富的色彩就表现不了现实生活的色彩世界1,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借鉴美声唱法发声技法改变了民族男高音细腻甜美的一贯演唱风格的美感特点,而更多的是音色多了一分厚实,宽广和大气,开创了新一代民族男高音的演唱特点,因此在作品《西部放歌》演唱中,高音区混合真假音色的运用,洪亮的音响、宽广的音域、完美的共鸣的综合运用,让声音在一定音域的范围内能自由驰骋,声带的发声能力,气息的控制能力对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提出了新的技术难度的课题,这种高难度的演唱技术带来的演唱音色特点也大大提升了作品艺术品质内在的美感,给听众带来极大的听觉效果的震撼力!这首民族男高音的作品也成为21世纪初我国民族声乐歌坛的一首很“给力”的“正能量”接地气的好作品,开创了新一代的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

二、“以声传情”的美感表达

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在青歌赛的现场更是打动评委张也,让她也为《父亲》而落泪。刘和刚的演唱所表达的音乐艺术形象“父亲”是他的声音和情感完美结合的“产物”,让观众产生的一种在自己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父亲的“联想和表象”,刘和刚的演唱“完全渗透到歌词说出的意义,然后他在这种内在的情感中用一种意味声长的情感将他表现出来,歌曲通过“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这种对父母的长辈养育之恩的内心独白,情感的抒发“声声”的打动每一位听众。这种“声情并茂”的演唱也完全体现了中国儒家音乐审美观,完全体现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演唱美学“音心对映”的美学思想,音心对映的美学思想要求欣赏着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展示原有音乐作品的价值,在这点上民族唱法所体现的音心对映之美正是通过演唱着字、声、情的三者结合,演唱者的吐词发音无不是为情的,演唱着不动情,观众是不会感动的,声随情走,腔随情转,这种情不是一般意义的情,而是演员对生活的体验,富有个性化的感情,把人物唱活,把人物唱动,这样的演唱才能表现出强烈打动人的震撼的艺术效果。3刘和刚《父亲》的演唱正是这样的例子。为此笔者认为民族声乐的演唱如何更好的表现情呢?演唱者可以从感知和理解下功夫,二度创作要求我们必须要挖掘歌词大意,熟悉歌曲旋律,要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作品的背景,同时结合自身的时代审美观念,准确的把握歌唱的感情基调,更加注意情感细节旋律的处理,使演唱有轻有重、有浓有淡、有起有伏、变化有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民族声乐演唱的情感的完美表达。

三、形、神、韵兼备的美感体现

中国民族声乐的形神韵的完美结合体现又是我国民族声乐演唱理论的精华,中国民族声乐更注重一种实体存在的可视性,让欣赏着通过视觉感受演唱着所表达的内涵。这种形体的美感表达和声乐演唱结合一体可以使演唱着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眼神、手势、面部精美的服饰等都可以借助发挥,如今在民族声乐演唱女歌手中表现的很突出,这种歌唱与表演的一体具有传统戏曲表演的美学特点,现在也成为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特殊的审美要求。“神”是蕴藏在演唱者内心深处的特殊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从而通过演唱者的外部造型和精神方面的体现从演唱者的姿态中见精神,气势中见神韵,使人通过演唱者的面、目、体、动、感到他内心世界中亲切自豪的民族情感和典雅高尚的民族神韵之美。4这一点正如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演唱,无论的是他演唱军人气质豪迈的作品《一二三四歌》还是情感委婉的抒情佳作《小白杨》,我们每次都能通过阎维文眼神、形体,军服和一声正气军人台风的气质情怀的歌声的神态中感受到所表达的中国人民军人豪迈的美感,唱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为祖国,为人民,保家为国而奋斗的时代强音。“韵”是中国民族声乐独具特色风格的体现,通过演唱者的声韵、情韵表达出来,韵味是中国传统美学歌唱特征,也是区别的西洋美声唱法的特点之一。我国56个民族表演体现在神要准,情要真,形要美,味要浓。其中“韵味”在我国地方民歌的演唱风格中尤为突出,它要求演唱者对生活和文化长期体验所表达的审美意识,通过内心情感表现在歌声中并为表演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表现,它是民族唱法的灵魂。5正如东北民歌《串门儿》要表达的“诙谐风趣”,西北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林》的苍凉,凄楚,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河南民歌《王大娘补缸》透出的刚健,明快。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清丽柔慢、轻灵雅致而不失纯朴。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清纯率真散发的山野乡土气息等等。这些各具特色风格韵味作品需要演唱者感情细腻的处理抓住作品的内在情“韵”从而给听众带来不同民族风格的意味和情致的艺术感受。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美感的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形式独特,这种演唱风格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达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而无论是作为歌唱家,还是活跃在高等艺术院校一线声乐教学讲台的老师,发扬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诠释中国民族声乐演唱的独特艺术美感,是我们每一个演唱者,学习者、不断努力钻研提高的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作者:彭青 单位:无锡太湖学院音乐系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论文(共10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04214.html

    相关专题: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 career planning


    上一篇:微震监测技术对煤矿开采的应用
    下一篇:公共艺术教育建设下舞蹈教学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