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市场营销 >

教授学术思想与教育特点解析

一、莎评无限见功夫

贺老不仅让我们得以转益多师,惠及后学,而且自己的学问也很棒。贺师祥麟是著名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曾经主编了中国第一部《莎士比亚研究文集》。对于我们这些中文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培养,没有少花心血。在我们读世界文学硕士期间,贺老曾让陆扬和我(我们同住一个宿舍)共同翻译了一部他刚从国外带回的英文评传著作《莎士比亚》(AnthonyBurgess,Shakespeare),我们两位男生废寝忘食地用一个多月译完此书,尽管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出版,但是其中不少内容后来对我讲授“英国戏剧与莎士比亚”选修课大有裨益。贺老当时还邀请他的老师、南京大学外文系著名教授陈嘉到桂林讲学,地点是王城校区电教楼二楼,我们三位研究生负责擦黑板与接待杂务。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济济一堂,聆听陈嘉先生英文讲授的欧美文学专题。贺老十分高兴,也兴致勃勃地在会议上把他当时的新成果《赞赏、质疑和希望———评朱译莎剧的若干剧本》与大家分享。贺祥麟教授著名莎评《赞赏、质疑和希望———评朱译莎剧的若干剧本》原载《外国文学》1981年第7期,收入他主编的《莎士比亚研究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和《贺祥麟文集•外国文学卷》(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贺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对作家出版社《莎士比亚戏剧集》(1954年)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莎士比亚全集》(1978年修订本)中朱生豪翻译的一些莎剧(莎翁三十七部戏剧中朱译三十一部)进行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细读,将中译本与英文原文加以对照,进行了非常出色的学术探讨。就算是今天来看,这篇一万五千余字的论文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相关问题讨论所体现的专业知识、中英双语能力、文史哲广度与学术深度,皆非同凡响,堪称贺老学术研究的代表作。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贺老做学问的一些富于启迪性的学术思想、路数与特征。该文共分六个部分,逻辑性与学理性俱佳:开场白说明背景与缘由;前面两个部分属于“赞赏”:第一部分充分肯定朱生豪作为“我国难能可贵的一位优秀翻译家”和翻译莎剧的先行者。第二部分评骘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莎士比亚全集》(1978年修订本)纠正朱译本的误译与漏译之功。核心的三个部分属于“质疑”:指出新版《莎士比亚全集》仍然存在的一些突出的翻译问题,分别讨论了朱译本遗留而未纠正的误译;英语古今词义差异或多义所致的误译;莎剧注解所牵涉到的历史、文化、政治、民俗、时尚诸问题。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希望”:期待莎剧翻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更多更好的译本面世,促进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事业!我认为这篇论文比较重要的特质至少有如下三点:首先是褒贬有度,诚恳宽容。其次是条分缕析,言之有据。再次是厚积薄发,深中肯綮。贺老既对同行的工作成绩加以充分肯定,又有理、有力、有节地提出质疑。他高度赞扬朱生豪在解放前贫病交加、工具书极其有限的恶劣的情况下坚持译出大部分莎剧,新版《莎士比亚全集》修订者“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成绩”,表扬他们严肃认真的态度,优秀的文学素养、令人敬佩的中英文造诣,“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这篇论文中还可以窥见贺老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尤其是文学名著的翻译,是创造性的劳动。译者既要忠于原作,又不能处处死板地拘泥于原作的每一个词语。”②贺老赞赏朱生豪的译笔优秀,吻合于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著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称道“朱译本最大的特点是文句典雅,译笔流畅,好像是高山飞瀑,一泻千里,读之朗朗上口……善于以典雅的、富于中国气派的适当语句传神地表达莎剧原文精神”。③最能够体现贺先生学术造诣、双语功力和思想穿透力的是该文的中英对照的“质疑”,其条分缕析,典型个案论析达三十五处。字里行间,新见迭出,披沙拣金,精彩纷呈,令人感佩。可谓厚积薄发,既非急就之言,亦非一日之功!从贺老那里,我们感受了“莎士比亚的大千世界”,领略了外国文学的深度、广度和独特魅力。我们知道了英国伊丽莎白黄金时代花一个便士进剧场站着看戏的“Groundlings”(站客),感悟了德•昆西论《麦克白》的“敲门声”贯通人魔两界的戏剧美学的奥妙。我们还从双语维度熟稔了莎翁不少名句妙文,例如哈姆雷特的“Tobeornottobe…”(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难以定论);朱丽叶关于姓名与爱情的妙论“:啊,换一个名字吧!……”(O,besomeothername!…)奥赛罗扼死爱妻前那段著名独白“融融的灯光啊……”;李尔王哀恸爱女考狄利亚的“我可怜的傻孩子给他们缢死了……”;以及莎翁“诗的遗嘱”《暴风雨》中“勇敢的新世界……”(Obravenewworld……)与人文主义及赫胥黎反乌托邦小说的关系。贺老那一辈学者是典型的英语背景与传统的文学研究者,他们或许没有我们今天遭遇那么多的理论,没有那么多体制化的科研量化的要求,不会运用过多复杂深涩的学术话语,不会一年之内快餐式地出两本书,发表二三十篇粗制滥造的学术论文,但是他们学问是扎实厚重的,骨子里满溢着对文学的喜爱与悟性。美国比较文学学会《苏源熙报告》(2003)曾经质疑和反思“最近几十年来”脱离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研究和不读具体文学作品而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现象。贺老的教诲和学术路数能够不断地警醒我们在当代各种诗学理论的杂语共生中不要忘记文学之魂,需要将文本(text)研究与语境(context)研究结合,重视外文与理论两翼,践行文化诗学的观念———立足文学本体,倡导文学与文化双向互动,在文化哲学语境中注重文学的审美特性。

二、雪泥鸿爪忆“英诗”

贺老学识渊博,热情洋溢,青春永驻。他古稀之年可以跳上红色自行车骑得飞快;九十岁高龄时开玩笑自称“90后”;耄耋之年仍然有忘年交的小友。贺师祥麟既是德高望重的外国文学学者,同时他骨子里面也是充盈着罗曼蒂克韵味与气质的诗人。记得当年我一门心思要报考“外国文学”专业,因此本科最后一个学期还选修了贺老的“英诗选”。那时有七八个同学正式听课,应该还有少数人旁听。贺老每次来上课,都把所选的英语诗歌分发给我们。当时没有电脑,复印机也很难找,于是贺老选用极薄且几近透明的纸张在打字机上套叠复写纸打出这些诗歌,一次可以打出数页这种有蔚蓝色的文字的讲义,因为用复写纸的缘故,各页之间,文字皆浓淡不一。贺老英语特棒,上课激情洋溢,面对中文系的本科生讲授他熟稔于心的英诗选,可谓游刃有余。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贺老具有良好的意识与超强的能力,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1980年贺老应邀参加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十月国际作家会议”,结识了美国当代著名诗人艾伦•金斯堡。这位以杰作《嚎叫》震惊诗坛的西方“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在贝尔格莱德大学诗歌朗诵会高声“唱”诗,配以各种打击乐器,令观众如痴如狂地应和其节奏,轰动了当地文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当时金斯堡向贺老提出想访问中国,贺老回国后即在北京向文化部与作家协会反映,希望促成此事。无奈当时美国“垮掉的一代”在中国几乎就是西方现代“颓废派”的代名词,此事因此受阻。直至1984年金斯堡随美国作家代表团访华,贺老才有机会陪诗人游览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请他到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作了一场“建校以来国际友人最精彩的学术报告”。④1997年金斯堡溘然长逝,贺老感到震骇,以中国古话“哲人其萎,薄海同悲”以表痛悼之情。记得中国外国文学学会1984年在桂林漓江酒店召开常务理事会,贺老借机邀请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杨周翰先生(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到我校讲学。杨先生偶然兴起与贺老比赛背诵英诗,两人皆功力非凡,令我辈后学顿生仰慕之心。我们每一次听课,都会有一种灵魂的欣悦,首先是因为所选皆英诗名作,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非同寻常,充盈着新鲜感,其次是因为这些诗歌当时大多都没有中译,需要查阅英汉词典仔细琢磨,继而用文采斐然的中文迻译,再在课堂上听贺老讲解、验证中译是否确切。我们那时英语只是选修课,不少同学畏难,有始无终,开始时几乎全班皆选修,到最后只剩下寥寥数人,因此贺老新开的“英诗鉴赏”是一门富于挑战性的课程,有点儿令人激动。就这样,在贺老的引导下,我们学习了英诗规律,知道了什么是“头韵“”英雄双行体“”无韵体”,什么是“抑扬格五音步”,精读与欣赏了一首首英诗,包括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猛虎》(TheTyger),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刈麦女》(TheSolitaryReaper)、柯尔律治《忽必烈汗》(KublaKhan),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丁尼生《激荡,激荡,激荡》(Break,Break,Break)和《鹰》(TheEagle:AFragment)、苏格兰农民大诗人彭斯《往昔的时光》(AuldLangSyne),等等。我后来写硕士学位论文时选择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柯尔律治为研究对象,无疑受到了贺老英诗选课程与旨趣的影响。贺老曾经于20世纪80年代获邀参加首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并且在大会上朗诵诗歌。2006年8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贺老致开幕词盛赞充满诗意的新疆和美丽非凡的维吾尔族姑娘,还在小组讨论会上大声疾呼:诗歌教学一定要满怀激情地高声朗诵!他示范性地朗诵了TheSolitaryReaper,令人振奋!当时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杨正和教授意犹未尽,会后拿摄像机找到贺老,请他再表演一次,以便珍藏。

贺老开创的英诗研究传统至今仍然贯穿于我们的研究生“欧美文学专题”的教学中。谈起诗歌,贺老会眉飞色舞,丰神飘逸。广西素有歌海之誉,中国是诗歌的泱泱大国,在世界诗坛占有一席之地。诗歌曾经在中国重大的历史时期发生过极其特殊的功用。仿佛是美国著名女诗人狄金森说过:令我颤抖者乃诗!诗歌是多维度语言与文化的结晶,能够引发字面的、隐喻的、象征的、神秘的、哲理的、玄奥等多重联想。在康德哲学的意义上,诗歌最符合美学标准,具有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虽然在今天商品化时代有人发出“诗神远游,诗歌阳痿,诗人何为?”的疑问,但是,以真善美为精髓的优秀诗歌总是会给人带来高远明净的星空,让我们体味表里俱澄澈的人生境界。

作者:麦永雄


    更多市场营销论文详细信息: 教授学术思想与教育特点解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scyx/102329.html

    相关专题: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文章代写代发


    上一篇:保养农业机械技术论文
    下一篇: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