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地域文化对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应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地铁车站已从建设之初单纯的过渡性空间向提升城市地域文化价值层面转变。人们对地铁车站空间除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外,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车站空间特色和文化意境的创造与表达。地铁不仅是城市人的生活命脉,更应成为体悟城市文化内涵的艺术空间。然而地铁的快速发展为我国车站空间设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地铁站空间设计的文化趋同现象

全球化时代,不仅各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建设日臻标准化与国际化,城市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趋同。在我国快速推进地铁建设的形势下,地铁车站空间形象设计亦呈现出一种模式化的设计共性。由于采用标准化的设计模式,尤其是以线路为单位的外包模式,许多城市之间出现了相互套用的工程复制现象,造成了线路之间、甚至城市之间的车站空间极为雷同,缺乏各自的文化特征。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孤立的现代化车站环境和没有站域文化认同感及场所感的空间,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更多的迷惘和困惑。文化趋同现象已成为困扰我国地铁建设的现实问题。新时代地铁角色的转变,促使地铁站空间设计应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站域文脉特征中广泛汲取营养,突出地方特色,体现精神需求。地域文化是城市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建筑风格、人文风貌等因素的积淀与反映,是城市个性之灵魂所在,更是缝合地下与地上环境分区,形成各站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如何塑造“地域性”地铁形象,如何从空间物质形态与场所精神的双重角度,创造地下空间与地面城市自然有机的视觉感染和心理联想,达到功能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必将是今后地铁站空间艺术化设计的重点所在。

2地域文化介入地铁站空间设计中的价值探寻

2.1增强站域识别性,塑造独特的空间意象

对地下空间的认知,与地面环境差异迥然。在封闭且缺乏参照物的地下空间中,人们更渴望获得与地面有关的参照物或视觉形象来识别和感知空间。具有较强地域特征的地铁车站,能帮助人们建立地铁网络中的记忆点和参照物,继而产生定位、识别、引导等一系列功能。社会学家赫伯特•盖斯(HerbertGans)曾说过:“人所创造的人工环境是一个潜在环境,这个环境只有在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被人感觉到之后,才能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环境”[1]。准确把握线路及站点所在城市和区域的文化定位,凝练独特的文化主题,并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文化景观,以壁画、镶嵌、浮雕等艺术形式,形成各站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人文地域色彩和艺术氛围,不仅对全线起到视觉导向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创造站域的“地方感”、“亲和感”及“历史感”,唤起公众对场所的认同。

2.2活跃空间氛围,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在缺少阳光、远离自然、狭窄阴暗的地下空间中,对于高节奏、高压力的都市人群来说,更需要人性化、自然化、艺术化的精神补偿,以缓解心理及生理上的压抑感。而通过地域性视觉元素及艺术媒介的引导,能从装饰性、趣味性角度给予人们丰富的视觉体验和精神享受,使乘客在熟悉的文化氛围中找到存在的立足点,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给予乘客充分的阅读、欣赏和理解自我所生存城市精神内涵的可能性,使每一次单调的出行成为一次又一次的艺术体验之旅,体现出对公众情感的人文关怀与体恤。

2.3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城市综合形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文化自省能力的提高,地铁车站已不再是一种冰冷隔离的功能主义空间环境,而是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造城市形象的一张金卡。将地域文化融入地铁站空间,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言,对丰富地下空间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对外形象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空间设计要素中的应用探索

西安和北京同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虽地铁建设历程不尽相同,但在车站空间文化表征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西安地铁目前开通两条线路,在遵循地铁线与城市轴“汉风唐韵”的地域文化思想下,塑造了具有地域形象气质的空间景观艺术。北京为我国最早开通地铁的城市,其站域空间设计以地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为基准,形成了“北京、中国、世界”三个层次的艺术展示,串联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站内装饰既有对皇城历史记忆的追述,又有老北京民俗风貌的再现,还有对国际化大都市气度的演绎,彰显了北京文化盛宴的力量。下文以北京和西安部分地铁站为例,分别从空间界面、色彩要素、细节元素等方面,探讨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及设计手法,以期对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地铁站空间界面包括了天花、墙面、柱面、地面等元素,构成了人们对地铁站最直观的印象。文化性突出的地铁站空间界面有着较强的可读性,能够形成有序的空间行为秩序,增加文化元素的表达层次,活跃空间氛围。(1)天花的设计地铁站空间室内的天花设计,从实例来看是不拘一格,千姿百态的。结合照明、通风换气、管线排布等一系列基础功能的天花,同时也是地铁站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天空、阳光”的替代词,衔接装饰纹样和艺术照明而成为进行文化表达、获得各站迥异视觉效果的重要展示区域。西安地铁车站空间天花采用铝制方通为主材,非付费区吊顶在设计时提取古代传统“卍”字符拼装装饰,寓意绵长不断、万福万寿。付费区天花造型则结合站域内涵及人文特点,从“唐风”建筑中提炼出斗拱、藻井、窗格等元素加以形象化地运用,虚实结合、疏密有致,塑造了较强的节奏感。如钟楼站吊顶则采用古建“藻井”的构架形式,十三个藻井,寓意十三条金碧辉煌的蟠龙,象征西安十三朝古都[2]。而位于古城区内的北大街站,结合周边繁华商业区的位置特点,提炼出“古城窗口”的设计主题。通过对“窗格”符号语言的延伸变化,构造出精致、古朴、典雅的车站空间。行政中心站设计主题为“政通人和”,站厅采用环状钢结构的玻璃穹顶来体现“通透、通达”的理念,整体效果大气、时尚,突出了行政中心新城新坐标的形象。半坡站吊顶模拟半坡先民半地下化尖篷顶住宅风格,木色隔栅从两侧向中间抬升至中梁,非常独特,也与半坡博物馆形象相呼应(图1)。同样作为古都的北京,其天花的装饰设计中也不乏典范之作。如南锣鼓巷站位于北京市保存最完整的四合院区,因此站内设计风格突出展现了老北京民居特色与风俗文化。红彤彤的似梁结构醒目地悬于顶上,而细看之下是对四合院建筑“型”与“韵”的抽象提取,再加上灰砖、檩条、砖雕等装饰构件,使人如同行走在胡同中(图2a)。森林公园站的设计理念为白色森林,整体装饰通过构成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丰富的视觉美感。柱体作为树干,枝桠蔓延至天花顶面,照明灯具镶嵌于菱形的缝隙之间,如同阳光穿透森林映射的光斑,不仅让人们体验到独特的空间意境,也与地面取得了感性识别的标识(图2b)。而走进鼓楼大街站,最抢眼的莫过于天花的设计。270面鼓形大灯连续排列,恢弘大气。白色鼓面搭配裹着金边的大红鼓身,又显得十分俏丽。整个天花设计用直观的艺术化符号烘托出浓重的地域文化氛围和民俗气息(图2c)。(2)墙面的设计墙面是地下围合空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墙面分别与天花、地面相连接,在视觉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由于人的视觉中心往往停留在视平线上,因此各种墙界面元素在地铁站空间中还起着传播信息、塑造意境氛围的重要作用。在墙面上通过合理布局壁画、雕刻等装饰艺术,能够有效地营造视觉亮点与焦点。如西安地铁各站厅层及主要通道均留出了展示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墙面予以装饰,利用地铁载体形成张扬地域文化与古都文明的文化长廊,达到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以唐代盛行的马球及蹴鞠运动为表现元素,体育场文化墙《盛世》塑造了一群唐代仕女骑马飞奔、挥杆击球的运动场景。既与地表建筑地标相呼应,又注重古都文脉的渗透。钟楼站的《大秦腔》则让西安市民倍感亲切。秦腔是陕西特有的地方戏曲,文化墙采用《三滴血》、《周仁回府》等六组秦腔经典曲目为设计元素,塑造了老生、武生、花旦、大丑等秦腔典型人物造型。背景石刻脸谱和鲁迅先生当年为近在咫尺的易俗社所题的《古调独谈》更彰显了西安所拥有中国古老秦腔剧种的源远流长。驻足于前,秦风秦韵扑面而来,仿佛那豪放霸气的“吼腔”再次婉转于耳(图3)。相比较而言,北京地铁墙面装饰艺术则散发着浓郁的京韵,且设计形式及设置位置更为多元化。如位于西单站上下行电梯顶部墙面的壁画《老北京》,以老北京旧年历“过会”情节为主题,选取了十一种北京传统节目,如“中幡”、“太平鼓”、“跑竹马”等。上层中间为四只燕子围绕“京”字图案,寓意“燕京”,背景用北京过年的挂签形式变化,加上五福作装饰,充满了老北京传统特色和节日氛围。北海北站的《月中静心》壁画位于站台层的端墙上,选取北海中最有代表性的静心斋小花园建筑群为远景。利用中国园林中景窗的概念,将园林文化中最有特点的门洞造景引入壁画设计之中,使乘车人在行进的列车中对北海站的形象一目了然。作品通过艺术化方式的呈现,为乘客传达了地面方位线索和城市意象(图4)。(3)柱面的设计塔柱是地铁站空间垂直面构造中满足承重支撑的重要建筑构件,常以矩阵形式排列,分割地铁空间区域,形成强烈的指引作用。同时柱面的艺术装饰是地下景观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地铁站空间独特艺术氛围的重要景观元素。

作者:孙静 蔺宝钢 杨铭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地域文化对地铁站空间设计的应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95800.html

    相关专题:哈尔滨学院学报 证券投资风险


    上一篇:中学校创新体育教学法论文
    下一篇: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学生管理的可行性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