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非遗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

在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这是学生从音乐的角度认知民族与国家,理解民族与国家,形成对民族文化认知的基础,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观念的基础,因此实际上也就给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将民族音乐的教育贯穿进去,而对于地方中小学,其首要或者说最便利的教育缺失身边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止2014年,晋城拥有国家级非遗19项,其中音乐舞蹈类有土沃老花鼓、上党二簧、泽州秧歌、泽州四弦书、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等6项。省级非遗项目65项,市级124项,县级243项。如此庞大的非遗项目构成了理解地方音乐文化的基础,非遗中的音乐舞蹈类项目需要放置到整体非遗中去理解,需要放置到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中去理解。但是我们学生面临的现实是尴尬的。他们对于地方的非遗现状不了解,对于其历史更加无知,形成两个割裂,一是与历史的割裂,二是与地方生活的割裂。其客观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进程有意识的远离了乡土生活。基于农耕的乡土生活没有能够和现代化进程有机统一起来,且被排斥在主流生活之外,一直到2005年以来,非遗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由此,对于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两个鸿沟:(一)与历史割裂:现在中小学的学生均为零零后出生,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加剧了农村生活形态的崩塌,基于农耕的生存方式几乎被彻底颠覆,这一代学生几乎对80年代以前的农村生活方式一无所知,因此维系旧有农村社会体系的知识体系,精神信仰,风俗习惯与现代农村生活已经完全不同,这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发生过,建国以来,全新的社会形态以及80年代以来急剧的改革开放,使得未曾经历者直接进入了一个与过去似乎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难以与历史沟通或者说理解历史出现认知障碍。(二)与地方生活割裂:与地方生活的割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原来的生活形态更多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农耕生活必须的生活状态在农耕失去其旧有地位以后,原有功能消失,成为了一种展示品和遗存,学生虽然还与爷爷奶奶在一起一起生活,但运动、休闲、快餐、网络……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爷爷奶奶们的生活变得不合时宜。虽然现在我们在努力重新发现自身文化的重要意义,但是,作为非遗的存在无论如何已经不能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那么是否就变得无能为力呢?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还能做些什么?笔者通过这些年的实践与思考认为,最起码有两个有效途径可以改善这一问题。一是积极促进民间艺人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晋城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9人,省级60人,市级108人,其中音乐舞蹈类也不在少数,如此,就具有了一种可能性,非遗传承人是从历史而来承载了比较完整的旧有文化体系的个人,面对旧有生活方式的被淘汰,他们的文化只保存在记忆里,只能在脱离了旧有生活场景的情况下以讲授的形式传承,学校教育正好可以为这样的文化交流创设条件,也只有学生最有可能从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这样以一种学校教育的方式将活态的文化以教学的模式传承下来,也完成了学对地方文化体系历史的认知。比如2016年9月12日下午,上党梆子传承人张爱珍带领其传习工作室一行70余人(演员都是13至15岁的学员),进入市直中学,为学生演出。张爱珍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小演员为凤城中学600余名师生演出了《打金枝》《卖水》《三关排宴》《杀妻》《三岔口》《塞北有个佘赛花》等上党梆子折子戏精典选段。这种方式在学生已经脱离了旧有社会生活生态体系之后,仍然有机会观赏到活态戏曲文化。二是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目前在非遗政策的推动下,网络上又各种各样的音频视频与文字,对各地的非遗文化进行了传播,无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现代信息技术主要体现为对网络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现代学校大多具有这个意识,但对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不够,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不够积极主动,思路不够开放,这个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去创设,引导。

现在学生对于手机网络的使用比较熟练,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比如朋友圈,公众平台,将音频、视频分享给学生。比如上党八音会的音乐构成要素极其丰富(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小调)。其表演形式多样: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声情并茂,演奏肩背;艺术容量大,本体特色强。其内容包含数量众多的曲牌,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节节高》、《老花腔》、《五花寿》、《点点花》等。在网络上有相关的文字与音视频资料呈现。这就是非常有效的资料源,借助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将其推送出去,推荐给学生。只有多方位、多渠道让学生了解地方、熟悉地方,才能更好的完成中小学音乐在当代,在这个时期的具有针对性的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也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学生。

[参考文献]

[1]钟莹,刘伟辉.非遗音乐的教育功能及其实践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06.

[2]孙亿文.当代“非遗”教育传承、保护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J].美与时代,2011,04.

[3]张鹏举.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三个现实问题[J].教书育人,2015,01.

[4]冯竟泽.民俗民间音乐在构建地方中小学特色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与价值[市场经济期刊J].音乐时空,2015,17.

作者:时彬 单位:晋城市第三中学校艺体中心


    更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非遗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rlzygl/182993.html

    相关专题:个人swot分析 民众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上一篇:哲学与法学的关系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