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异同

一、比较两种文化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对于巴洛克(Baroque)与洛可可(Rococo)的来源与定义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释。17世纪被后人称之为巴洛克时代,是建筑和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时代,雕塑不再像文艺复兴时那样以一门独立艺术地位出现,它被降低到作为建筑的装饰地位。巴洛克的工艺美术主要围绕的是因建筑而兴起的染织工艺、木工艺和玻璃工艺等。建筑是巴洛克时代的主要形式,其他工艺美术都是为其服务。这种巴洛克式的建筑比以往的建筑更多地去炫耀权威和财富,它大量采用各类贵重的材料,在各个细部采取最华贵的也最繁复的装饰;另一方面建筑师也鼓励去追求那些最“耳目一新”的效果以震慑大众。他们强调运动,强调变化,仿佛赋予了石头生命的色彩。波罗米尼的《圣卡罗教堂》是个极好的例子,其主要特征:规模宏大,巧夺天工,奢侈的装饰和大量采用圆柱、重叠柱、圆顶、断檐波浪形墙面。建筑外形呈波浪状,运动感极强。其建筑外表附贴大量的饰物。与建筑同样,巴洛克风格织锦、木工艺、玻璃工艺、金银工艺、陶工艺、石工艺造型也是十分的烦琐复杂、大气,极具韵律感。比如德尔夫特陶器《青花花草纹轮形陶壶》,从形制上我们可以感觉出它与古典的风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设计把腹部变成中空的车轮状,中部有高浮雕装饰,其口部外张,颈部略较口部小,底座分几层与腹部相连。器形奇特、韵律感强,加上坚硬的质感让人感觉到阳刚的男性气息。贝尼尼的雕塑也如此,比如其作品《四大河喷泉》,人物形象健硕,充满阳刚之气。与“男性风”的巴洛克工艺美术不同,洛可可工艺美术秀气柔美,那是种极具女性气息的艺术。其建筑装饰多采用“C”形、“S”形曲线做装饰,极其繁缛,极尽奢华,看完后无不让人感叹其工艺的精细。比如鲍夫朗设计的巴黎苏必兹府公主厅,在其房间内本来垂直的墙角被处理成曲面并用极其精巧、纤细、优美的盘旋植物纹样装饰,晶莹的水晶吊灯、纤细的家具、清淡娇艳的色彩等众多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优雅迷人的效果。这种效果与大气磅礴的洛可可装饰相比更具小资情调。在其他工艺美术品的造型上,女性般的曲线运用到了极致,比如本来可以采用简洁处理的座椅腿部也用曲线形的腿并有许多装饰,经过长久观赏后视觉审美也会出现疲劳感。陶瓷器人物以及石工艺人物在此时,已不再像巴洛克雕塑家贝尼尼作品中人物形象那样强壮,充满生命的活力,而是形体柔美娇小,姿势矫揉造作,挑逗味、情趣味极强,比如巴黎罗浮宫收藏的瓷器《泉》。

二、比较两种艺术风格在装饰上的差异

之前,我们探讨了豪华壮观的巴洛克工艺美术的造型风格与秀丽阴柔的洛可可工艺美术造型风格,现在要比较的是这两种艺术风格在装饰上的差异。巴洛克的装饰特点是豪华壮观,奇特诡谲,大气磅礴,韵律感强,这里主要对巴洛克风格的奇特诡谲与纤细繁缛做一些阐释。所谓“奇特诡谲”就是奇怪令人捉摸不透。形容巴洛克工艺美术的装饰用这个词是不过分的,比如波兰制作的《银制镀金盒》,其形制比较简单,但是其装饰却运用各种兽形组合而成,繁杂而刚劲,让人对其充满着恐惧之感,极其捉摸不透为什么工匠要在简洁优美的装饰盒上如此装饰。在玻璃器方面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德国17世纪纽伦堡的《彩绘玻璃酒杯》、现藏于纽约科尼克玻璃美术馆的《磨花高脚杯》。这些玻璃器都是一些实用器具,本身可以处理得简洁明快,但在此被处理成夸张奇特的效果,而且并没有什么美感。与这种奇特诡谲的艺术装饰风格不同,洛可可工艺美术的装饰则是纤细繁缛的,就算是某个小部件它都要用卷曲的植物纹或波浪纹装饰。在此我还要说明的是这种纤细繁缛的装饰在美感上是要比波洛克的某些奇特的装饰要强。在某种程度上巴洛克的装饰有些是为了装饰,为了奇形怪状的形体而硬生生地搬上去的,而洛可可这种纤细繁缛虽然在格调上比较低,但是它那优美的曲线却竞相争妍。

三、比较两种艺术风格在表现特征上的差异

“这个时代的造型艺术确实出现了种种新趋势:一般来说,这种新风格强调紧张、亢奋,激扬的情绪,它一改文艺复兴平和匀称而显得动感十足甚至骚乱不安”。“它们强调动感,强调变化赋予了石质结构以一种永恒的动态”。的确如此,当我们面对着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时,我们的心总会随着艺术作品的运动而运动,甚至让我们的心极其躁动。意大利米兰《彩釉浮雕天使纹陶盘》,图中那展翅的天使以及那繁杂的装饰,以及如急速运转笔触般的蓝釉,让整个陶盘充满着激情与动感。在染织工业方面亦是如此,比如《来自印度的斑马》,斑马跃跃欲奔,旁边两人正对斑马进行捕杀,场面热烈而充满着血腥的气息。相对而言,洛可可艺术中这种动荡的场景则少见,多见的都是为上流阶层的享乐而服务的充满情欲色彩的风格,女性题材在此时急剧增长,让人在欣赏中很容易就会沉迷于此。在当时上流阶层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大量采用繁缛的、装饰性极强的、充满情欲色彩的物品进行装饰。“这种社会对伟大的艺术家使用不当,使他们反映当时人们的虚荣心和自我满足感”。路易十五也情迷于此。可以说当时的上流社会的人已经情迷于充满情欲色彩的洛可可艺术了。这种情欲色彩几乎遍布在当时工艺美术的方方面面,如:陶器、织锦、石工艺、玻璃工艺等。这种风格不但是通过男女之间的活动表现,而且通过粉嫩的颜色、柔美的“S”形曲线表现。比如:塞弗尔窑《水壶与水钵》,作品釉色温润而充满光泽,粉嫩的紫红色中透出丝丝享乐气息,加上壶身柔美的曲线以及作品中用金色加以装饰,仿佛是一位轻佻的女性在向你裸露着身体勾引你的视线。和恢宏大气、激情动荡的巴洛克艺美术相比,洛可可工艺美术显得轻佻而充满着情欲。

四、造成艺术形态差异的因素

1.经济因素18世纪的法国总体是个封建的农业国家,但是在欧洲法国又是个先进的国家。就资本主义工商业来讲,法国要比其他国家发达得多。在法国的18世纪资本主义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工业中,最发达的是采矿、冶金、纺织、和奢侈品工业。采矿、冶金业中集中的手工工厂也比较多,设备也比较先进。例如安新煤矿公司雇佣4000名工人,拥有12台蒸汽机,年收入12万锂(法国古代货币单位)。工商业在法国还不算是最发达的,发展水平最高的还要数金融资本。法国出口贸易在当时居世界第二。可以说当时法国的经济在世界是名列前茅的,但当时仅占法国人数2%的贵族、僧侣却占有全国98%的土地,而且不用纳税并享有政治特权。生活在下层的人民不仅缺少土地而且要向政府、教会缴纳各类税。由于王朝的任意挥霍出现了财政危机,封建政府就向全国发行国债,18世纪末的国债利率达到了10%~20%。1789年仅国债利率就达到3亿多锂。贵族们考虑的只有吃、喝、玩、乐,从布歇、弗拉戈纳尔的画作中我们就能窥视出当时贵族的生活状况。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贵族们就开始极其挥霍,生怕在这个世上活得不够尽兴,即使国家灭亡,也要潇洒走一回。正如路易十五说的那样:我死后哪管那洪水滔天!如此,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所以此时的工艺美术呈现出奢靡的风格特征。2.政治因素17世纪和18世纪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17世纪支撑着艺术发展的大部分项目是教堂和宫殿。天主教要以此向公众炫耀“信仰的胜利”,而羽翼渐丰的世俗权力也要摆弄威风。所以这里存在着与18世纪不同的地方。“罗马教廷一度加强对艺术的控制,提防艺术利用它的作品把信徒引向歧途。”这是当时天主教为了维护在自己的利益反对新教的结果。正如芬克斯坦所说:“它含有一种‘反宗教改革’所激发的反动运动,企图使艺术首先成为神学的奴婢”。从17世纪的艺术我们也可以看出,比如:建筑“圣卡罗教堂”“圣阿涅塞教堂”等,雕塑等一系列工艺美术都是为建筑服务的。芬克斯坦还说,在当时艺术也是最有钱的豪商和宫廷的仆从。路易十四就是一位极其爱好权力与荣耀的皇帝,所以他宁愿住在冰冷、环境卫生特别差但高贵、大气的凡尔赛宫。同时在这个世纪里艺术正好受到了“样式主义”风格的影响,所以工艺美术呈现出了华丽、大气、充满动感的风格。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自由科学精神蓬勃发展的社会。经历了巴洛克初期那场偏执的宗教新潮后,洛可可的时代从苛刻的禁欲主义中摆脱出来。新教和天主教分庭抗礼的结果并不是某一方的“胜利”,而是再也没有一种迷信的权威可以统一地主宰无数个人的信仰。世俗权力的上升,工商业的崛起,社会财富的空前繁荣,这些来自凡尘而不是天国的力量是洛可可艺术最坚实的支柱。在穷奢极侈的宫廷行乐图背后,世俗精神的全面觉醒才是洛可可艺术最深刻的意义所在。除了世俗精神的觉醒让贵族体验到穷奢极欲外,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兴起还与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脱离不了关系。巴洛克艺术就像路易十四那样高举“太阳王”的旗帜,而到了洛可可这儿,它就像一位柔情的女性,细腻、多情,宛如是刚从水中盛开的一朵芙蓉。所以当一位女性左右时尚圈时,这里的风格也就变成了女人的心思了。她喜欢粉嫩的颜色,工艺品的色彩就变成了粉嫩的色调,她喜欢什么样的衣服,设计师就把衣服设计成她喜欢的样式。当宫廷的审美趣味发生改变时,下面就跟着发生了改变。3.文化差异的因素18世纪,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特征洋溢着东方情调,特别是中国情调,陶瓷艺术、染织艺术、木工艺及金属工艺等无不如此。因此,在欧洲,洛可可风格有时候又被称为“中国装饰”。的确如此。东方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唯美、清新、淡雅、神秘,装饰性强,这种风格在西方18世纪之前的艺术装饰中基本是少见的。当欧洲海路发展起来后他们开始大量从中国购买陶瓷等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录》就记载了当时陶瓷外销的状况。在西方当时都以用中国的瓷器为荣,并专门设立了瓷窑研究并仿制中国瓷器。“华托他们在内的许多艺术家都亲自参加设计与中国情趣有关的工艺品、壁毯画、版画和油画”。所以我们能够看出当时西方人对我们中国风格的喜爱。在现在留存下来的陶瓷中我们就能看到中国风格的工艺美术品。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洛可可艺术中,清新、淡雅、柔媚,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与中国风格是分不开的。17世纪被称为“巴洛克”时代,是建筑与绘画为主要形式的时期。巴洛克式起源于意大利,以后被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运用于教堂、宫殿、歌剧院、博物馆、政府建筑当中。从上我们可以得知贵族们也是运用巴洛克艺术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的。在法国,巴洛克艺术基本上运用到贵族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礼仪、习俗、家具设计、贵族的衣着装饰等,连言行举止也不能超脱这种风气。洛可可艺术更不用说了,它是人们世俗觉醒的重要标志,它在巴洛克的基础上,世俗性更加浓厚,更加符合世俗王室贵族们的享乐需要。巴洛克上承文艺复兴下启洛可可,可以说巴洛克艺术是洛可可艺术黎明的前奏。巴洛克艺术主要有八个特点:1.华丽性,2.浪漫性,3.激情性,4.运动性,5.空间性,6.综合性,7.浓郁的宗教色彩,8.背离现实生活的倾向。我们综合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来看的话,它们之间确实有许多前后继承的关系,比如:华丽性、浪漫性、空间性、综合性。只是在有些方面洛可可艺术做得更加夸张了,并且更加世俗化了。巴洛克艺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宗教服务,但是王室贵族们也经常使用这种风格的艺术。虽然天主教徒们也使用这类艺术,但这类艺术已不完全是宗教性质的艺术了,它的世俗功能已经非常完善,它们华丽、适用。洛可可艺术在审美上来看更加华丽、甚至繁缛得让人眼花缭乱。浪漫性也是它们所具有的特性,只是巴洛克的浪漫更偏有神性而洛可可的浪漫更在于现实生活。综合性则是它们非常显著的共同点。巴洛克开始打破封闭式的构图,空间感开始增加,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开始减弱,绘画、工艺美术开始为建筑服务而构成一个整体。洛可可时代亦如此,家具、陶瓷、织锦、雕塑等也都是为建筑而服务,亦让贵族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从上我们可以了解到虽然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连续性,它们开始让工艺美术从云端走向人间,让艺术为世俗服务。虽然它们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巴洛克艺术属于承前启后的关系,没有巴洛克艺术奠定的基外科医学论文础,可能就没有洛可可艺术如此的清新迷人,令人陶醉。

作者:雷光 韩成惠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异同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91763.html

    相关专题:空调制冷量与面积 经济增长因素


    上一篇:以太网技术与列车网络系统研究
    下一篇:职中生教学计算机硬件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