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5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审美品位等方面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简要分析了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问题;策略

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光华闪耀中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品行素养等关键时期,利用古诗词所蕴含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文素养等内容,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精华,展现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特性,直观地表达了特定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将其传承下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当今社会,古诗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其本身较为晦涩难懂、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等特性,使得学生在掌握古诗词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使得我国在古诗词文化发展出现断层。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执行,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更加强调语文素养。在初中阶段强化古诗词教学,能够起到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美学理念和素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经典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对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古文知识和认知能力都不够全面,在古诗词学习中时常遇到困难,感觉无法把握古诗词作者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涵。而教师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依照教学大纲,填鸭式地灌输学生知识,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为了应付考试而强化背诵。完全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结果。2.朗读方面存在不足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背诵的作用,往往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学生朗读的时间较少,而教师的朗读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古诗词之所以优美,就在于其优美的结构、优美动听的韵律以及饱满精炼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朗读,教师便无法发现学生在诵读时存在的错误。3.课堂氛围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思维能力、认知能力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十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率低下。加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忽视了活跃课堂氛围,一味地赶进度,当学生回过神的时候,已经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教学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方法有很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曹操《观沧海》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造一个优秀的开场,比如截取影视的片段或者制作一份动画,再现曹操创作《观沧海》时的境况,以较为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其好奇心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2.强化学生诵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表明熟读古诗词,有力于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在教授学生古诗词知识时,教师并不能一味地区灌输,而应该留下充足的时间,指点学生进行朗读。这时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朗读古诗词的音视频,让学生跟读,随后进行古诗词朗读节奏感的讲解,不管是四言绝句、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都有其独特的节奏,需要进行有节奏的断字,才可以朗读出韵味。以《观沧海》为例,一般断字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断句后,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与第一次朗读的区别,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加深练习开展一次课堂小组朗诵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3.营造情境教学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源动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必能事倍功半。多媒体教学以其独到鲜明的特色,可以作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首选工具。4.强化基础,进行趣味化的训练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包括感情认知等)尚处于发展阶段,一味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能并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语文学科是一强调积累的学科,要提高学生古诗词文化水平,扎实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基础,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死记硬背这样传统的方式虽然笨拙,但是对强化古诗词基础,包括词义、分类、典故、常识等,有着积极作用。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发地从收集材料入手,探讨学习古诗词。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行,新课标执行越发深入,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诗词作为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展开古诗词教学研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古诗词水平,提高人文素养。

作者:余梦

第二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用语精练,意蕴丰富,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传统诗歌教学方法已经提出新的挑战。在现行“高效课堂”的要求下,诗歌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教者只有用心思考,积极探索出新型诗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立足课内,放眼课外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科书所选的古典诗词,均为历代名家经典,题材广泛,情感复杂,手法多样,每一篇都值得深入探究和赏析。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让学生结合每篇诗歌下面的注释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学,了解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内容和情感,让他们对诗歌赏析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为日后实战演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内诗歌要求每篇必背,可以让他们在早读课、晚读课上读记诵背,最好把诗歌下面的小字分析也一并背诵。然后在老师分析讲解之前,让一部分学生先对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试讲,然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在学生熟背的基础之上再进行默写,注意强调易错字,这样经过背诵、理解、默写过关之后,学生才能对诗歌把总体的把握。对于课外的诗歌也不能偏离太远,最好选择那些和课内作者关联的作品,或者选择一些不同作者但题材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赏析。例如教授陶渊明的《饮酒》其一时,可以再搜集这组诗集中20首里面的其他3~4首进行赏析,这样可以加强对陶渊明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也可选择类似的,如风格相近的孟浩然的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二、紧扣题目,分析背景

古诗赏析中,学生往往忽略题目的作用,直接从诗歌内容下手,殊不知诗歌题目提纲挈领,有时不仅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点明了诗歌的主旨,还透露出作者的情感。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透过题目就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内容、情感,“不遇”二字很容易让人感悟到作者因为没有遇到隐者的那种遗憾之情。所以,紧扣题目有时就是拿到了理解诗歌内容或情感的钥匙。再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进而体悟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山西村”不仅点明了地点,还让人联想到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情感自然好把握———对农村淳朴生活习俗的喜爱赞美。纵观各大诚市的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题,正文下一般都有相关背景的介绍,或者在正文之前有小引。如2014年江苏南通中考古诗赏析《望江南》(李煜),正文下就有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很明显学生看到作者李煜,再结合注解①就大致能够了解到本词情感与“亡国之哀”有关,因为李煜当时身份是阶下囚,又有“南国正清秋”一句,提到“南国”就和“故国之思”有关。而题目第二条答案正为:作者以笛写人,通过笛声来表达作者孤独寂寞,愁恨绵长的情思。可见深入分析注解对解题有极大的帮助。同样“小引”对把握内容,体会情感也有一定的帮助,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题下一段小引:“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方面点明时间为中秋,另一方面提到弟弟子由,相信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此词主旨为中秋思乡怀人之作。

三、巧抓意象,把握情感

古诗词中作者通常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感,意象通常不止一个,多个意象连接起来就形成意境,学生只有准确找出意象,感悟意境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深入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提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这其中主要是以悲景意象为主,也掺杂了喜景意象,整体构成了悲凉荒寂的意境,渲染了悲寂的氛围,反衬了漂泊天涯游子的乡愁旅思。另外,教者在教学生巧抓意象,把握情感时,最好还要帮学生把意象分类并理解特定的含义。比如:“月亮”通常被诗人用来表达离别的伤痛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苏轼笔下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其中一例,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也正是借助月亮表达了对友人劝勉和宽慰之情。又如“斜阳”这一意象,历来也被文人墨客们用来表现心中万千的愁绪,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诗人借斜阳和泛着金光的江水表达了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和望穿秋水的眼神。还有些意象,如笛、笙、箫等,通过人的参与,使情感显得更加哀怨缠绵,更能突出离别的苦、相思的深。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借助羌笛声巧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中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四、品味语言,分析手法

诗人通常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常又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手法。古人最讲究炼字,最典型的要数贾岛的“推敲”二字的锤炼,因为炼字到位,才更能有助于情感的表达,也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想获得语言美的体验,教者必须让学生学会辨别多种手法的运用。诗歌常见的手法,除了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以外,还要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想象,身临其境般地走进作者的世界,用心灵和古人对话。此外多种表现手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赏析诗歌的关键,常见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用典、借古讽今、对比衬托、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古诗词文字简练,含义丰富,学生只有深切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才能真正走进古诗的王国,准确把握意象,体会作者情感,被古人深刻的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折服,从而在骨子里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制订出一套合理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教者只有着力培养学生的吟哦讽诵、阅读感悟、品味鉴赏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诗歌教学才会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初中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初中阶段的各种测试甚至是中考中,也都将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等作为考查的重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丁明勇

第三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宝库之中,古诗词乃是其中璀璨的明珠。在赏鉴古诗词的过程中,读者的心绪将藉由古诗词隽永诗句的引领,穿越岁月的长河,领略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体悟到作者彼时的创作心境。从古诗词的内容来看,一些古诗词讴歌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一些古诗词道出了亲人朋友离别的不舍和哀思,一些古诗词倾诉着山河破碎的无奈等等。从语文课程教学角度来看,教师应当指引学生掌握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诵读;意境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意蕴隽永。若能仔细阅读和体会其中的文辞,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雅的人文情趣。需要看到的是,受互联网文化兴起的影响,现今公众更乐于将肤浅的网络文学作为休闲方式,而对凝结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古诗词弃之若履。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使学生做到对古诗词内容对硬性识记,未能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格调。怎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精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应给予认真考量和应对的迫切问题。为此,本文从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

从当前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程度和掌握情况来看,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因而造成学生自身所掌握的传统文化层级相对较低。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珠,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积累,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赏鉴能力,在教学中安排五分钟以内的时间,交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仅仅指望课上五分钟的古诗词分析,难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以显著提升,因此笔者在每天的语文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诵读和识记,同时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会随机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抽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古诗词诵读习惯,进而使传统诗词文化深入其心田。

二、体悟古诗词的格律与意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必须使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诵读,从中自然而然地体悟到古诗词所特有的格律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古诗词意境的体悟方式不拘一格,具体包括:

(一)对诗歌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耐心揣摩

如《浣溪沙》(晏殊之“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上片应注意关键词“天气”、“亭台”、“夕阳”等名词,这是极有特色的表达,即一切都与去年无殊。然而,“几时回”三字却道出了今昔的迥异,吐露出难以藏抑的怀人之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蕴。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则道出了作者的感伤之情,使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所经历的繁华落尽的无奈,从而加深对作品创作主旨的理解。

(二)对诗词内容进行概括

例如,讲授《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可以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相解,诗诗相通地诠释。

(三)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

教师应当注重为学生创设古诗词学习的特定情境,使学生藉由特定情境的进入,实现对古诗词中心思想和作品承载的情感的理解。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送灵澈上人》一诗时,要求学生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想象绘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诗文易位的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诗文易位的方式。古诗词的言语精炼,因而相当于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就此组织学生将诗词内容置换为叙述性文字,从而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理解和领会知识,更在于使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不仅仅是要欣赏古诗词,还要在恰当的时候能运用古诗词来表明自己的感触,使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有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当在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具备古诗词应用能力。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考虑到古诗词的文字具有高度概括性,通常能够以少量文字勾勒出优美的意境,展现出独特的创作情感,故而学生极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出现认知障碍。基于避免前述问题发生的考量,语文教师应当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内涵。

四、结语

初中生在人生阅历方面比较薄弱,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如果古诗词教学浅尝辄止,则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与鉴赏的时候,不仅要通过诵读方式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积淀、体悟古诗词的格律意境、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应该更多地挖掘古诗词的内在意蕴,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角度来学习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真正发挥古诗词的意义,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生感悟层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小莉.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2]唐振杰.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衔接问题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于海梅.“生命语文”观照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孟岩.延边二中古诗词教学拓展伸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

[5]崔玉颖.文本互涉理论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裴永伟 单位:甘肃省渭源县庆坪学区

第四篇: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策略的体现

摘要:诗词学习是初中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也是主要难点之一。学习诗词主要学会理解诗词的意境,正确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是攻克学习诗词困难的关键所在。所以,“以趣入境”的教学策略,在初中诗词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以趣入境”教学策略在初中诗词教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初中诗词;意境;以趣入境;教学策略

1.前言

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伟大的文化结晶,是国家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诗词的学习是学生接触诗词的起点,所以初中学生诗词的学习,不仅对学生是重点内容,对老师的教学也是重要考验之一。初中诗词学习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境分析中学习、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寓意、情感。而现阶段,初中诗词教学大部分采用“以趣入境”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学习诗词的目的,通过对诗词的学习,还可以提升语文理解能力,陶冶学生对文化学习的情操,增强学生自身的文化涵养。而初中诗词学习“以趣入境”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如何体现,本文笔者总结了几点常见的体现进行分析探讨。

2.诗词教学体现的特点

2.1引发学生兴趣

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现在学生基本都是在现代文明的渲染中成长。这造成学生对古代文明,特别是初中生诗词的学习,产生很大程度的距离感。许多学生对诗词的表达、意境的理解有很大疑惑,有些学生甚至对诗词的学习产生抵抗心理,在诗词学习过程中表现得烦躁、不耐烦。这是初中生诗词学习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通常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通过引发学生兴趣,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不论是初中诗词学习,还是其它方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先决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老师教学策略的实行事半功倍。引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再与诗词的意境、韵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描述,感受到诗词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知不觉也受到诗词的渲染。而要引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引导学生深入诗词意境出发,让学生身入其境、引人入胜,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一般老师都会以桃花切入主题,给学生营造一个桃花盛开的美好意境:阳春三月,桃花纷纷盛开,那粉红的的桃花,像娇羞的姑娘脸红的粉嫩。早晨,一片盛开的桃花林,晨露还舍不得与桃花分离,正散落在每朵娇滴滴的桃花上,早上的雾气也没有散去,似乎是恋恋不舍这片桃花林。诗篇的开始,把学生引入一个唯美的桃花开放的境地,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桃花盛开的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引入《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诗句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也是讲述桃花盛开的美丽意境,不同的是,开篇之前描述的场景,现实中可以体验,而文中的场景,只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2.2激发学生自主赏析

学生开篇自主赏析,对学生有效的学习诗词是有很大的帮助。在诗词学习的课堂上,老师会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行诗词的赏析,通过自己开篇的理解,给老师的之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学生进行自主赏析的过程中,老师会提醒学生诗词中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或诗句。在学生自我赏析之后,老师会抽取学生回答他们对诗篇的理解,以了解学生对诗篇理解方向是否正确和理解诗篇的程度等。不论学生理解是否正确或只是粗浅的理解,老师都要对其发表的自主赏析进行肯定、赞扬,以此也保证了学生对自主赏析不断的热情。以陆游的《游山西村》为例。开篇赏析,有学生这样理解: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不够好,丰收的年份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山山水水不断交替重复,好像已无路可行,忽然看见杨柳浓绿,花开得正鲜艳,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吹箫击鼓,春社的节日即将来临,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可以乘着月光闲游,我便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响农家朋友的门。从学生的赏析看,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有些地方理解得不到位。这时,老师对诗句进行逐句解析。第一句中,学生为“浑”理解为“不够好”,老师会指出,酒有纯不纯之说,不以好坏定论,理解为“浑浊”便可,还需要注意句中“豚”的理解,是“猪”的意思,而在意境中应理解为“猪肉”,鸡猪肉就可以一起统称为佳肴。第二句是千古名句,学生对其理解基本到位,但可以更优化语言,可以说:当山和水不断重复,我正怀疑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老师以此类推对诗句进行分析,首先,通过肯定学生自主赏析的观点,以增强学生对自主赏析的持久力度,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老师诗词教学的质量。

2.3利用教学条件

诗词中情景的传达,如果仅仅通过老师语言的描述,学生对情景中的并不能很充分的感受。所以,教学活动的实施离不开教学设施的辅助。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越来越先进,这就更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初中诗词学习也可以借助现代教学设施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诗词“以趣入境”的教学模式,可以借助教学设施,如多媒体,通过引入视频播放、图片展示、背景音乐渲染等方式,进行教学,是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具体化、形象化。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课堂上,老师播先放一段伤感而悲戚的轻音乐,学生的心境就会被音乐感染,也带出学生与诗词中作者相同的情感迸发。进而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中老师以图片或幻灯片的形式,显示第一幅图:黄昏中,一棵只剩枝干的枯树,缠绕着几根同样枯干的藤蔓,树上悬挂着一个鸟巢,伫立在一片茫茫的沙漠中,空中盘旋着几只即将归巢的乌鸦。通过背景音乐的渲染和图片情景的展示,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萧条凄凉的氛围。接着展示第二张图片:清澈的小溪,潺潺而动的流水,一处农家小院的屋顶正袅袅生烟,让人心中不由泛起归家的愿望。第三幅图中:展示了寂寞的游子骑着嶙峋的瘦马在没有尽头的古道上踽踽前行,这样凄凉的景象展示了游子对归家的迫切愿望。进而老师通过多媒体操作,在相应的图片上,附上文章相应的诗句:第一幅画附上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幅附上小桥流水人家。第三幅附上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图片附上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在图片的体现,通过对图片的解析,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中主要表达了远在他方的游子,对归家的迫切心境。同时,使诗词在学生脑中产生相应的意象,老师再进行诗词教学,学生掌握诗词的速度更快,对诗词理解更深刻。可见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学设施,是诗词教学非常重要的途径。

2.4借助和谐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专家指出,没有投入情感的教学活动,不是好的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表达,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友好相处,更能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更利于老师的教学。而良好的教学环境不能凭空产生,需要老师进行营造和维持。一般老师与学生都处于和平相处的形态,有些老师在课后也能与学生想朋友一样相处,保持着良好、和谐的相处状态。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老师也可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更增强了老师的工作热情。比如,以某一老师教学《观沧海》为例。在教授这篇诗词时,老师以分组的形式,每四人为一小组,探讨列在黑板上的问题:全诗的切入字是什么?本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通过对各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在说完要求的时候,老师补充了一点,可以自由选择组员,这时候学生的热情瞬间点燃,迅速自由寻找组员,迅速进入问题的讨论状态。在学生讨论期间,老师在教室里走动,到每一小组会停留两分钟左右跟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结束之后,老师没有抽查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学生自主起来回答问题。课后才知道,老师与学生之间早已达成一致协议,每次讨论,都以轮流自主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不需要老师指定问题,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老师的建议,对诗词的寓意、意境、情感等的理解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通过这样的课堂,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与学生之间友好、和谐的相处,这样的关系,对于学生诗词的学习,大大提升其有效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诗词教学在“以趣入境”的教学策略中显示了不同的体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赏析,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借助有利的教学环境等进行诗词教学,使教学方法更有效,教学质量更高。关于初中诗词的教学,初中老师也不断进行探索,希望更优化“以趣入境”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诗词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军兵.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业情绪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00-102.

[2]赵彦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4):44-45.

作者:阚丽华 单位:双辽市柳条乡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今后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然而,古诗词的创作方式和语言表达等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鉴于此,本文从意象、诗眼、背景材料、诗歌美感这四个方面探究了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由意象着手,挖掘诗歌意境

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诗歌的意象中,所以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的意象,然后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诗中的“春泥”“暖树”“燕”“莺”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早春景象,而“浅草”“乱花”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早春的花草特点,整首诗歌通过早春的意象把西湖初春的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不仅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还蕴含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的不满之情。

二、把握“诗眼”,解读全诗

“诗眼”是指诗歌中最具表现力、最能揭示诗主旨的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诗眼”是解读整首诗歌的关键。如在教学《玉楼春•春景》时,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凸显出整首诗歌的意境。一个“闹”字,可能是春风春雨的畅谈、红杏与绿叶的私语,可能是杏花争春的喧闹,也可能是红杏枝头上翩翩起舞的彩蝶与辛勤的蜜蜂在采蜜、争春等,不禁让人遐思万千,联想到幽泉清冽、青山朗润、红杏满园、万紫千红、春泥润泽等景象。

三、从背景材料入手,深刻理解诗歌的内涵

古诗词的创作与作者所处的人生状态、生平遭遇以及社会情况等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想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应从古诗词的背景入手。首先,在教学古诗词前,教师应通过教案、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背景材料;其次,教师应有效整合搜集的背景材料与古诗词内容。如在教学《声声慢》时,词人李清照借助描绘秋景秋情,抒发了自己沦落天涯的悲苦之情。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逐句翻译这首词,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还使得学生无法准确掌握其真实内涵。鉴于此,笔者从李清照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入手,让学生充分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感受到作者在秋寒肆意的天气中孤身一人的凄惨境况,感受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句所表达的意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感情的体会,更加准确地理解了诗意。

四、展现诗歌美感,实现知识延伸

教师通过挖掘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情感、展现诗歌美感,就能有效实现知识的延伸。如在教学《凉州词》时,教师可以把《凉州词》与《从军行》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不仅能充分了解两位诗人及其创作风格,还能拓宽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用比较的眼光学习古诗歌的良好习惯。《凉州词》描绘了将士守戍边塞的孤寂与凄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虽然抒发了作者饱受边关的寂寥与孤苦之情,但诗歌并没有衰萎颓唐的情调,反而体现出将士保卫边关的责任感,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同时,《凉州词》《从军行》都抒发了守卫边关之人的思乡之情,都展示出边关战士精忠报国、保卫边关的壮志豪情。通过知识的延伸,学生可以深切地感悟到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诗歌间的联系,向学生介绍与讲解更多经典的诗词,让学生积累更多优秀的古典文化知识,拓宽学生古典文化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王雅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2]赵颖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6).

[3]张艳芬.探索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4,(20).

[4]张桂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析道——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

[5]欧阳小珑,李维娜.初中古诗词教学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9).

[6]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教育),2011,(21).

作者:皮腾达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及方法(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38157.html

    相关专题:中级工程师论文发表 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


    上一篇:土地开发权的国外实践论述
    下一篇:虚拟技术对动画作品创作产生的影响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