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研究人员基本素质教育论文

一、研讨能力

如何提高研究人员研讨能力基本素质,适应当前研究发展需要,更好推进研究进程,方法选择十分重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充分认识研讨在政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研讨的特点

研讨就是研究讨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人员,针对行业领域或独特的某一主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叫做研讨。研讨在研究过程中中必不可少,它是基于研究、思考、讨论、辩论于一身的综合性活动的过程。

研讨通常专业性较强,并非大众都能了解和参与,一般由行业或专业人士参加,针对面较窄,参加人员数量不定,主要分为正式研讨和非正式研讨两种类型。

2、研讨的分类

(1)正式研讨

正式研讨要求较为正式和严格,有固定的人数,通常在6-50人间的小规模研讨,50-200人不等的中、大型研讨;对发言时间有一定限制,每场要求不超过40分钟为宜;对场地有一定要求,需要在正式的会议室举行,会场提供投影、电脑、音响等研讨所需设施,若研讨时间过长,还应安排茶歇、休息场地等;会议表现形式多种,主要有固定会场研讨、网上研讨、视频研讨等。

(2)非正式研讨

非正式研讨要求相对较为灵活,人数、时间、场地、表现形式等都无严格要求,日常工作中或茶余饭后,任意会场或办公室等,随时随地都可研讨。

3、研讨的作用

(1)研讨与研究的区别

研讨与研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就程度而言,研究比研讨层次更高,含义更深。研究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多是对已知问题的研讨和深入发现,而研讨则多是对未知领域问题的尝试与开发,相比较,研讨在范围和灵活性方面远比研究更广活,它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因此,科学而有效的研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2)研讨作用

研讨是研究的“透视镜”。相比较而言,研究由于课题单一、学术路子窄、且参与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修养,与外界接触面不广,外行人很少能插得上手。而研讨则不同,它的受众广,涉猎范围大,它可以透过课题表面,发现研究中存在的本质问题和不足,它强调知识的联系和运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为下一步完善研究的工作奠定基础。

研讨是研究的“听诊器”。在研讨过程中,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往往在遇到瓶颈时常常感到一筹莫展,有的面对多次徒劳无获的研究课题时,有的是知难而退,使多年心血毁于一旦。研讨则不然,它可以存在于研究成功,也可以存在于失败,它通过的主要功能就相当于医学上的“听诊器”。无论研讨的结果如何,都要就其对错、是非进行一番“诊断”,找出问题存在的“症结”,即使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都会对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研讨是研究的“智囊团”。许多从事课题研究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苦恼,当自己的思维在困境中苦苦挣扎,感到无助时,他最需要的有人及时给予他帮助和指导,为其出谋划策,使其迷途知返。研讨在某种程度上就起到了“智囊团”作用。充分的集思广益,广泛的征求意见,多方的不同意见,一些“金点子”喷薄而出,可以使研究的人豁然开朗,也使研讨的人获得知识,得到收益。

研讨是研究的“风向标”。 研讨不是万能的,但是研究工作如果离开研讨却又是万万不能的。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向正确与否、思路是否对头、论据是否科学,必然要经历过多次研讨,才能给研究者以启迪,为其提供思路、想法,激发灵感,使研究的课题更科学,思路更清晰,内容更丰富。某种意义上,研究有时就像是在大海上迷失了方向的航船,在几近绝望时,研讨就好似风向标或灯塔,帮助在黑暗中行驶的船只指明方向,使之驶向理想的彼岸。

(二)注重日常工作中的经验积累和研讨能力的培养

研讨能力的大小是衡量研究人员研究能力的重要尺度,是研究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研讨的组织者要充分利用研讨这种形式为研究服务,而不是把研讨作为走秀的舞台。

(1)要注重研讨内容的科学性。准确定位研讨方向,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研讨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性,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事先多筹措、多策划,有序开展,而不能因为上级有要求或自己有任务而盲目上马和仓促开展。研讨的筹措要科学,要保证不落俗套,不授人以柄。

(2)要注重研讨程序的规范性。学术研讨要按照规范的程序去操作和开展,注重过程的严谨。研讨申报的过程要依法、有序,不能凌驾于法律和规定之上,也不能巧立名目。谨防借用研讨之名行不义之事。对研讨的课题要科学论证,条件不成熟的或者对党和国家利益相悖的研讨要坚决取缔。保证研讨一次,见效一次,对研究成果促进一次。研讨的结果要及时呈报,强调有始有终,不能出现虎头蛇尾和草草收场现象。

(3)要注重研讨人员的权威性。研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开会,而是就每一项课题进行集中性讨论,要保证参与的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要在身份上予以甄别,既要保证人员素质,又要保证研讨质量。要宁缺毋滥,不能搞拉郎配。对未经批准、非公开的研讨,组织者要谨慎对待,严禁出现不和谐音符。

(4)要注重研讨能力的提升性。注重加强对研讨能力的培养,强化经验积累,旨在通过研讨,善于解决自己过去在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善于在研讨中得到真知灼见,善于去伪存真,还事实的本来面目,推进研讨能力的提升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掌握和运用好各种研讨的技巧与方法

正确掌握和运用好的研讨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注重研讨方式和技巧,不能使研讨过程变得机械、呆板、形而上学。

1、注意选择较为合适的研讨专家。在研讨之前,要注意研讨专家的遴选,无论是政策研讨还是学学术研讨,选择的对象都十分重要。合适的研讨参与者,可以对研讨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选择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

(1)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所邀请的研讨者要经过深思熟虑,课题应与具体的研习人员所在岗位工作有关,应是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或是普遍存在的工作问题,课题的研究应助于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具备了这三种条件,我们才可以在参与者中进行选择,而对那种凑热闹、图虚名、出风头或者别有用心的人要坚决排除。

(2)坚持严肃认真的原则。一次大型的研讨凝聚着主办方许多心血。从之前的组织筹备、方案设定、人员邀请、课题选择到成功举办,每个过程都必须严肃认真。所参与研讨的专家和学者要用严肃认真、科学的态度去参与,要把它作为工作的“助推器”和“引擎”来对待,切实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慎重地对待专家、学者的发言,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善于拨乱反正,在复杂的辩论中,发现正确的方向。

(3)坚持发挥作用的原则。通常,由于参与人的工作性质和区域不同,研讨的过程往往很短暂。取得的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当事人作用的发挥。在研讨中,主持人应成为研讨的把控者,成为正确左右局势的人,一旦发现专家、学者的发言和辩论离题万里,立即收缰勒马。参与研讨的人也要及时地停止无谓的争论,把话题转回到中心议题上来,保证不跑题。每一个研讨,每一个参与人都要充分发挥作用,使研讨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而不是“侃大山”和“虚无主义”。

2、注意准确把握角色定位。作为从事水利“软科学”研究、水利政策咨询的专业机构,在研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凸显自身特点,出色地扮演好角色。研讨的形式并不重要,但是研讨的内容和质量却是追求的目标。通过研讨的方式来促进研究的过程,要求主持人有临机决断的能力,发言人有一针见血的能力,权威专家有运筹帷幄、板上钉钉的能力。在研讨中,对不该说的话要三思而后行,不能下的结论要慎之又慎,决不能不负责任地乱发表意见和作出主导性的意见,把研讨引向歧途。要保证自己发言既能一语中的,又能对研究工作有所启迪。

3、注意研讨中的言谈举止。专业研讨和一般的辩论活动大相径庭。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在研讨中的言谈举止,保持良好风范。

(1)态度要谦恭。面对同一研究方向的群体,我们要做到态度谦恭。研讨不是领导做报告,也不是百家讲坛,参与者只是其中一份子,因此,态度一定要谦恭,不要因为自己在某个层面研究有所建树就目空一切、忘乎所以。要本着学习、交流的目的来寻求研究方向的统一,既要一针见血,指出研究中的误区与不足,也要不卑不亢,广泛听取其他人的不同意见,而不能因为某人和自己的意见不合而勃然大怒,甚至怀恨在心。要通过明确的态度表明自己不是盛气凌人的人、不是独裁的人、不是固执己见的人、不是不给别人机会阐述不同意见的人。谦卑的态度可以使你的研究告别“山重水复疑无路”,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2)语言要讲究。在研讨中,语言一定要讲究。既要保证措辞的准确性,又要考虑大家的感受。注重言语的规范性。研讨的对象来自天南海北,语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不讲方言。在国内研讨时,尽可能地使用普通话,在进行国际研讨时,要讲英语或者要求使用的语言,保证所有参与的人听得懂。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古人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一词之差可以引起一场战争,一言之差也可以使一个国家丧失主权。研讨时,尽可能地使用专业术语和书面语言,不能别出心裁地讲一些自己发明的语言,使别人听起来吃力,如坠五里云雾。在理论争鸣时,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夸大成果,不信口雌黄,尽量保证用词的准确性。注重措辞的委婉性。许多人在讲话时,太过随意, 不注意分寸、不讲究策略,不注重委婉。即使是在探讨时,也要充分思考,既不说空话、套话、废话,也不恶语伤人,提问时多说几个请教,接受提问时多谦虚,打断别人话时多来几个对不起,不要急于否定别人的意见,也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于人,对所作出的结论,要本着负责的态度,而不是随心所欲,谨防用词不当而造成对他人的伤害。

(3)动作要得体。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通常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意识和自身修养,在研讨中,无论是思想灌输者,还是意见发表者,都要讲究动作的得体。许多人在演讲时,常常忘乎所以,手脚并用,尽管这下意识式的动作为研讨增色不少,有助于增强记忆,产生共鸣。但是,要注意肢体语言的适度,既不能太做作,恣意放肆,也不能太保守,把发言变成“复读机”。对别人的发言,即使不愿意听,也要用眼神予以支持。如果他讲话你却环顾四周,会令对方很难堪。有些人在讲话或者听话时都在东张西望,是缺乏责任感的体现。在听话的过程中,想发表主张看法,一定记得先举手,待得到允许后,再彬彬有礼地发问。

(4) 仪表要大方。仪表是人的容貌和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因此,要注重仪表的整洁。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在谈话时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5)要学会恭维。我们都喜欢别人的恭维,并因此而感激。但是很少有人这么做,究其主要原因是多数人天生就比较倾向于私人化,而且有的人比较腼腆或有窘迫感。同时,其他的人只是由于不留心此事或从没想过说几句的恭维话。恭维绝不是单纯的吹捧,不是无限制的拔高。国外曾经有智者指出“恭维是切得很薄的香肠,味儿很美;而吹捧是切得很厚的香肠,没法消化。”

(6)思维要敏捷。研讨人员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当研讨由于种种原因而偏离方向甚至搁浅时,要及时转变思维模式,进行发散式扩张,要善于把握现场气氛和情况,具备临机处置能力,及时启用自身智慧,将研讨的方向推向正轨,把有效的时间用足用活用好。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发言人,一定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反映要敏捷,思维转换要快捷,要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突发问题的解决方式。在研讨中,面对突然转换的的研讨方向和思路,要未雨绸缪,提前运筹,尽量杜绝不必要的尴尬情况发现,以影响研讨效果。

4、注意研讨中的氛围营造。一个研讨会效果如何,与活泼、热烈的研讨气氛息息相关。在众多人的印象里,研讨是一件十分单调而枯燥的事情,鉴于研讨人的特定身份和研讨的特定内容,研讨会不比其他会议,既缺乏娱乐性,也缺乏传播性,更缺乏趣味性。如何改变研讨会形式单调、发言枯燥、气氛沉闷的惯有的方式,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几点:

(1)活动方式力求创新。从事研讨的人的地位、身份、学识、品位、喜好不尽相同,如果把这些人强制地集中在一起,一天或者多天地重复着同样一件事情,会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极度的劳累状态,产生的效果也一定是差强人意。要使方式创新起来,就必须要组织者创新方式,打破过去的“填鸭型”为“灵活型”。在研讨的过程中,不妨来点互动的、能够引起注意的、活跃气氛的、增强效果的“小插曲”,如在研讨过程中,举办一个小型“沙龙”、联谊会、组织实地调研、参观、举办辩论赛等,促进研讨质量的不断提高。

(2)活动地点力求舒适。无论是正式研讨还是非正式研讨,选择的地点尽量不要设在闹市区或者单位的会议室,这些地方由于开放性强,人流量大、环境嘈杂,极易打乱研讨者的心智,干扰其思维,一些属于绝密的研讨会更要远离这些环境。要尽可能地安排一些较为舒适的场所,如活动中心、疗养院、宾馆等,既使会议召开不过于拘谨,同时也使参与人感到身心愉悦。会场的选择要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个人感受,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地为参与者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实现成果的共创共享。

(3)研讨发言力求幽默。 在研讨过程中,要自觉摒弃那种“就事说理”式的发言,就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注重实际效果,不妨多尝试一些办法,力求现场气氛活跃。婉曲释义型。根据需要,及时对某些概念、词语、政策的内涵、外延做巧妙或歪曲的解释,即可以形成独特风味的幽默。巧用典故型。精心设计、巧妙引用幽默诙谐的典故插曲、科学家轶事,可以达到内容与典故相应成趣的效果,使发言增色不少。肢体乖谬型。在发言中,针对具体情境采取有悖常理的奇怪举动,其夸张荒谬的行为,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为普通常理而服务,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借题发挥型。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启迪参与者思考,改变其本意的顺向推进,而旁逸斜出做横向联系,可以增强效果和记忆力。 比喻反衬型。用具体、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费解的内容、使被说明的问题具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临场发挥型。会前多思考,会中多观察,及时地把现场发生的现象与研讨内容有机合一,使参与者感受到你的亲和力和应变力。抑扬顿挫型。在研讨发言中,注意语言的轻重、快慢、停顿、缓急等方法取得幽默的效果,充分调动现场气氛,增强参与性,让死气沉沉的会场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实效。

5、注意研讨中的适度辩论。辩论在研讨中必不可少,充分地运用辩论可以使现场气氛活跃。但是,任何情况都有个度。如果使研讨变成了辩论会,或使辩论充满火药味,就会失去研讨初衷,我们既提倡有益的辩论,也防止和反对过度的争吵。对于从事水利政策研究的专业机构,在研讨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和大政方针、民生工作、个人利益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组织者要对每个发言人的发言作出准确判断,看是否与主题一致,是否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执,是否会因为意见的不合而引发不必要的争吵甚至扭打,是否会引起负面反应。对有益于研究的发言,既支持,又要适度控制,在征得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委婉陈述,变争论为讨论。

(四)研讨中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为了保证研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要切实把握研讨的质量。

1、要充分准备,避免仓促上阵。研讨会召开之前,要本着积极、稳妥、见效的原则,不仓促上马,要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熟悉相关的研究内容、正确了解研讨的程序,科学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发生。要事前多思考、事中多把握、事后多总结,保证研讨的时间、进度和质量。对一些特殊情况要做制定工作预案,进行反复演练,确保研讨效果。

2、要控制局面,避免海阔天空。研讨会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失控。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要事先多准备,讨论话题要限制在一定范围。发言要列出提纲报主办方审核,得到批准后方可发言。要把握发言的质量和时间,不能形成“一言堂”和“包场”,不能耽误别人的发言时间,影响整个研讨的进程。对工作有益的话既要多说,说深说透;又要充分考虑时间、言简意赅,切中要害,避免不负责任的海阔天空,严禁把研讨会变成“报告会”和“信息发布会”。

3、要尊重对方,避免言语过激。发言时,要尊重每一个人,无论是你在某方面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也无论你职位多高,都要从尊重对方、尊重主办方的意愿出发,坚持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原则,不说过激的话语,不做出格的举动。发言时要充分考虑大众的承受力,少说带有刺激的话、带有侮辱的字眼,讲话之前要认真思考后果,不讲大话、火药味浓的话,让当事人面子上接受不了。要尊重别人的创造力和成果,不要轻易地下结论,或者当场否定别人的意见。

4、要尽快总结,避免流于形式。研讨结束后,要及时做好相关笔记、科学总结、认真归纳、尽快修改,善于发现研讨过程中的新亮点、新方向、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尽快地将研讨成果上报,避免把研讨作为一个形式或是例行公事,失去了研讨的初衷和积极意义。

二、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对于研究成果的推进和总结、单位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团队作用的发挥、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合作意识,树立团队协作精神

1、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单位成员之间要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大局意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程度、工作能力的新的考验和检验,是各级领导干部履行好职责的基本要求。

(1)要把大局意识与解放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每一个研究人员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整个事业的组成部分,只有胸中有大局,将自己所负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认清自己的方位,才能工作得有方向、有章法、有成效。我们要高度重视水利研究在推动全国经济发展、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重要性,要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办事情,都应自觉地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自觉地摆正地方与中央、局部与整体、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自觉地服从组织,服务人民上来。通过研究成果的应用,凸显自身价值。

(2)要把大局理念与工作落实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工作研讨与肩负着引领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有机结合起来。在研讨中,要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全面吃透基层的情况,真正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作出决策,要充分考虑、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让各行各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通过研究工作,来体现我们党对人民的关爱,体现水利人对群众的关心。在工作中,自觉树立大局为重,个人为轻的思想,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心思用到团结上来,用到促进经济发展上来,用到实现小康社会上来。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3)要把学习研究与投身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既需要高度的自觉意识,更需要过硬的服务大局能力。从事研究的同志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生活习惯,通过工作研究,切实提高自身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独立思考、在思考中理清思路,善于用宽广的视野来思考问题。要不断提高研究成果,切实把人民的需要挂在心头,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充分运用自身的特长,用实际工作成果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要有高尚的服务理念。作为研究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要本着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对人民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握水利的发展战略、水利政策经济法规等全局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咨询,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对策支撑。要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搞好产权、水权、水价、水利投融资、水务管理、国有水利资产管理、水利现代化开发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加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研究,真正把人民利益看作高于一切。

3、协作精神。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团队协作至关重要。在工作中,要多谋事、少谋人,同事之间相互谅解、精诚团结,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紧紧围绕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服从、服务于部党组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战略性研究与策略性研究相结合、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坚持开放式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努力成为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对策支撑的研究工作基本思路上来,当同事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难题的时候,要摒弃个人观念,及时予以配合、协作,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完成研究课题。要开诚布公,不能成为其他人工作的“拦路虎”与“绊脚石”,而是成为工作上的良师益友,促进工作在较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

(二)把握好顺利合作的关键点

1、要主动构造合作的基础和机会。在工作研究时,我们要以大局为重,主动构造合作的基础和机会。在工作中,要潜心做事、低调做人,要相互信任、相互支撑。在工作以外,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建立起一种高尚的工作感情。即使是面对同事的误解,也要胸怀宽广,加强沟通,积极架设理解的桥梁,让感情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升华。即使是自己对他人有意见,也要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不计较,不怨恨,一切从工作出发,积极主动地拉短与同事之间的距离,心灵阳光,待人真诚,为今后的友好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给予对方充分的信任。在研究过程中,要给予同事最大的信任和支持。相信同事的实力和胆识,相信同事的智慧和观点,即使是对和自己研究同一项目的助手,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使之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鼓励他们的研究方向,信任他们的研究成果。

3、要善于发现对方工作中的优点。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与同事和睦相处、相互协作,要不吝惜自己赞美的语言。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不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放大镜去查找不足。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找出研究方向中的共性问题,及时展开讨论,对他们研究中的一些亮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推动研究工作的快速落实。

4、要把自己的经验与对方分享。在自己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不要敝帚自珍、孤芳自赏,而是要及时把自己的经验与对方分享。分享的过程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切忌得意忘形。在通过一定场合公开自己的经验时,要坚持对人有帮助的原则,而不是避重就轻,隔靴挠痒,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使别人得不到收益,长此以往,会影响同志间的阶级感情。

5、要彼此开诚布公。在工作中,要彼此做到开诚布公,不要把意见和不快埋在心里,有话当面说,有鼓当面敲,要充分利用座谈会、意见征求会、民主生活会、促膝谈心会、小范围聚会等多种形式,向同事敞开心扉。不能在背地耍阴谋,施诡计,不安心工作,热衷于搞小团体、拉派系,扩大势力范围,对自己的“眼中钉”施加压力和威胁。要通过正常的工作渠道求得同事的了解和支持,实现工作与感情的“双赢”。

(三)锻造优秀的合作品质

1、要有淡薄名利的心态。诸葛亮曾在《戒子篇》中说道:“非淡薄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人只有保持淡泊名利的心态才能有明确的志向,只有不贪图享乐才能走的更远。在这样的一个年代,讲奉献、谈付出好像大而空、大而虚,太冠冕堂皇,但是研究领域需要这种精神,在外人看来,研究工作风光无限,一旦有成果,各种名利接踵而来。其实,研究工作是枯燥无味的一个行业,过程的艰辛无与伦比,为了一个课题,久居于一室,有时甚至终生都无结果。鉴于这种工作的特殊性,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平常心,要把工作事业看重一点,把个人得失看轻一点,把工作中收获看得重一些,把暂时性得失看轻一些,把名利看成过眼云烟。

2、要有共同的目标。研究工作同其他行业一样,虽然分工不同,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联系实际、重在应用;注重前瞻性和创新性,通过扎实的工作,出色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不论条件多么艰苦,始终始终不渝,坚定不移,要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概或执着。把个人的智慧聚合成为集体的力量,把这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情卓有成效地抓好。

3、要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出生产力、出凝聚力。要积极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研究群体,就必须使单位成为一个凝聚人心的家园。

(1)要团结互助。建立较为融洽的合作关系,相互之间精诚团结、荣辱与共,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拉近彼此的距离,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挺身而出,施以援手,增进彼此情感,营造浓烈的合作范围。

(2)要排忧解难。对待同事之间遇到的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要高度关注,不能熟视无睹。要积极为他们提供帮助,切实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要善于换位思考,注重排解同事的心结,用真诚的相助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3)要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活跃身心、活跃气氛,在员工中营造家的氛围。开展活动要突出和谐,以团体配合为主,以个人角逐为辅,通过集体力量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4、要关心和帮助他人。始终关注员工成长,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

(1)在政治上关心。从讲政治的高度,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的头脑,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思想教育,强化对干部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注意从政治上考察、识别和任用干部。多在组织培养上下功夫,为他们入党、晋职提供方便,使他们感到组织的温暖。

(2)在生活上关怀。通过对个别年事已高、患有各种疾病的同志组织安排入院疗养,逢年过节向工作人员送上慰问金和礼品,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旅游活动,为青年同志解决住房及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生病时组织看望等活动的开展,真正从生活上关怀。

(3)在心态上关注。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时刻关注由于工作相对单一、思想负担过重、责任心强、事务琐碎和工作重心的外移等因素而造成的研究人员职业倦怠现象,尤其对急于跳槽而造成的心情浮躁情况,予以认真把握,正确对待,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稳定队伍,激发激情。

(四)合作中的注意事项

1、自我矫正,警惕不合群。众所周知,搞研究的人由于学有所长,加之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与外界接触机会不多,使得许多人产生了不合群的病态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与群体不适应,因此,要学会必须自我矫正。

(1)要注重事业为先。任何时候,都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多和人交流、探讨,多关注事业的成败,关注研究成果的进程,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把有效的时间用在工作、学习上,少想无谓的事情,通过努力工作使自己尽快合群。

(2)要保持阳光心态。要始终保持阳光心态,做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计较别人的过失,不无端地猜测别人的意图,要常思己过,莫念人非,拿一颗平常心去善待别人,就会使自己的心态阳光起来。

(3)要加强横向联系。避免不合群的主要方式是多与外界接触,加强横向联系,广交朋友,结识新人,相互之间在一起开诚布公,共同交流工作情况、取长补短,建立亲情式的合作伙伴。要根据交际的实际,修正言行开合的失误,及时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身存在不足,要自觉做到谦虚谨慎,自觉融入大局,自觉地为他人着想,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通过和同事零距离的接触,进一步增进了解,化解心结,使自己成为大集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子。

2、心态平和,警惕“个人英雄主义”。在研究领域,“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许多人自我封闭,总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无人可以比肩,听不见任何批判性话语,导致自己在工作中处处被动。

(1)不要唯我独尊。个人主义膨胀,自己看得起自己,自己给自己涨价,认为这件事情除了自己,别人无法搞定。自己左右着整个一切,在整个研究界独树一帜,说一不二,离开自己,将一事无成,这种思想十分有害,要彻底根除。

(2)不要颐指气使。不能因为自己在工作上比别人多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我拔高,对别人指手划脚、颐指气使,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要学会自我调节,充分尊重他人人格,尊重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把自己同别人割裂开来。

(3)不要贪功揽绩。对别人的成绩要尊重,而不能觊觎和妒忌,要给予创造者溢美之词。和别人合作完成的课题,要尽量突出对方,而不能把别人的成绩全部变成自己的功劳,在自己取得成绩的时候,更要谦虚,少说大话、少说刺激的话,言谈低调、举止谦恭,心态平和,因此赢得别人的敬仰。

3、低调做人,警惕“窝里斗”。研究工作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窝里斗。 由于 利益在大多时候“均沾”,很多人便想“独吞”,于是 窝里斗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为了去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或者阻碍别人职务升迁、入党、分房,都是产生窝里斗的根源。从事研究的人一定要预防窝里斗,把心思用在工作上,不要过多地去做无谓名利上的思考,眼界要宽,既不能形成小团体,也不能成为单打独斗的“独行侠”,而是要心无芥蒂,抱成一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推动研究工作上台阶。

(1)要真诚相待。在与人相处时,一定要善待他人,不虚情假意、不口蜜腹剑,不口是心非,要以诚相待,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别人的真心。

(2)要一心为公。把整个心思用在工作上,追求工作的高标准,追求工作的快节奏,工作以外的事情少考虑,他人的事情少去想,影响团结的事情莫要做,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堂堂正正。

(3)要防止摩擦。对在工作中,可能要引起的不快和纠纷,要事前多分析,不要和当事人发生正面冲突,尽量避免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在摩擦发生时,要保持风度,尽可能地息事宁人,而不能凭意气用事,针锋相对,酿成大错。

(4)要化解矛盾。无论是自己还是同事发生不快时,要积极参与调解,担当“和事老”,把事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要善于化解矛盾,各个击破,谨防窝里斗现象发生。

三、其他方面

(一)要具备创新能力。

从事研究的人,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成为推动创新的带头人。

1、要有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1)要善于开动脑筋。创新的目的是推动进步,因此,研究者要及时开动脑筋,不能墨守陈规,善于用创造性的思维,引领创新工作推向深入。

(2要确立忧患意识。增强忧患意识,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提升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举措,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紧迫的任务,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努力缩小与时代发展需要的差距。

(3)要树立创新意识。每个研究人员应具备改革创新的时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把握时代脉搏,立足新的实践,对于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要大胆尝试,创新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拓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路径和发展模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谋划发展,大胆突破,勇于创新,实现新跨越。

2、要有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

(1)有较高知识素养。从事水利研究的同志要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无论学历多高、研究领域多有建树,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要有执着的学习精神,为研究积蓄更多的知识储备,善于用不断增长的知识适应形式的发展。

(2)能主动胜任工作。在创新工作中,要努力实践,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端正创新动机,提高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独当一面的能力,工作主动热情,富有创造性。

(3)有独到的见解。善于找准事物的本来特征,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通过自己对客观事物特性的把握,把自己的见解充分糅合进去,视野开阔,善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

3、要有追求真理的创新动机。

(1)要有一种激情。要充满激情、带着感情去参与创新,要完成创新工作,就应不断解放思想,跳出陈规的束缚,跳出传统的框子,多出实招,多出新招,以新思维破解新问题,以新方法化解新矛盾,以新载体开辟新路径。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体现了我们的时代特征。“标新立异”要冒风险,“破旧立新”要花力气,更要富有激情。没有激情的创新只能是一潭死水。

(2)要有一种责任。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助推器”,确立一种不创新就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就无法完成组织寄予的厚望,就会使自己拼搏的观念淡薄的责任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带头创新。

(3)要有一种精神。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创新精神提倡胆大、不怕犯错误。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同时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

4、要有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

 (1)要耐得住寂寞。从事研究的人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必须要求做到耐得住寂寞。人生需要寂寞。独守一份清静,甘受一份落寞,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要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追求,需要这种“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台”的冷静与执著、平淡与坚守。有时,一个课题和新政策的研定,可能要花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定力,很可能导致失业半途而废。因此,要远离诱惑,敬谢浮名,从喧嚣中突围,在诱惑前自律,求真务实,独善其身,积极进取,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更要保持这种清醒。

(2)要受得住打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他人的冷嘲热讽,要平和心态,泰然处之,不冲动,不感情用事,在打击目前保持清醒认识。要拥有一颗始终不渝的恒心,越是打击越是奋起。在重压面前要昂起不屈的头颅。

(3)要守得住清贫。从事研究的人在财富上可能是清贫的,但是,在知识上却是富裕的。在工作中,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正确对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和所谓的大款比潇洒,不和高新人员比待遇,而是要比贡献,比成绩。即使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要坚信组织,坚信同事,把清贫看着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为自己正名。

(4)要对得起组织。把组织的重任系于心头,任何时候都把组织的关怀、期盼、提供的帮助、舒适的环境同自己定的努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有一种完不成任务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执着,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要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奉献精神

1、要有一种责任感。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既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又要为其他人着想,否则,就对不起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范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责任是什么?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一个人所在的岗位或许平凡,但责任不平凡;所做的事情可能很小,但责任不一定小。负责任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每个人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勤于做事、敢于担当,各负其责、守土有责,责权统一、尽职尽责。
 
2、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把搞好水利政策研究、服务于社会作为我们最大的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大的艰辛与困难,都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用乐观的心态、敬业的精神去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3、要有一种压力感。人无压力轻飘飘。在工作中,要自加压力,勇于挑战,不向困难低头。要制定攻关计划,按照序时进度去推进落实,把压力在工作成就中释放,获得心底的征服感。

4、要有一种成就感。把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作为一个最大的成就,在成就目前不满足、有超越的欲求,使自己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和斗志,不断用成就来激发自己。但是要谨防成就感变成骄傲的本钱,在成就目前目空一切、盛气凌人,导致同时关系的紧张。

(三)处理好行业总体要求与个人研究兴趣的统一。

要把行业的总体要求和个人的研究兴趣有机统一起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求我们从个人的小圈子里跳出来,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不能因为专业对口,研究起来得心应手,而对组织布置的工作有所推诿。在研究过程中,把组织要求研究的东西和自己喜欢的研究对立起来。长此以往,会导致研究工作的退步。

(四)正确认识和定位个人在团队创作中的作用

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团队精神就是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要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树立共同的目标、责任感、归属感,在团队中个人要服从集体。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相互信任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团队精神在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当中至关重要,只有将团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听取、理解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意见及建议,根据每一个人的岗位分工不同,尽量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在团队总的利益的前提下,所有人同心协力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另外,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合理细致的分析其他人的建议,尽量客观的看待所面临的问题,如果团队中的每一个如是想,众志成城,再艰难的事也会解决,再困难的时期也会度过,同心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是团队战胜一切的默契。

(五)要尊重单位的基本文化精神和管理规范

任何一个单位都有其基本的文化精神和管理规范,这些东西都是历史和实践的的总结,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自觉遵守基本的文化精神和管理规范既是一种行动,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品质。服从制度,是员工的天职。所有团队运作的前提就是服从,只有全力服从,才能使事业有所发展。个人无论职务多高,都要坚决服从,带头服从。但是,服从不是盲从,而是基于制度约束的理性服从。有的人片面地把服从看着是没有面子的事,认为自己绝对服从好像显得没有面子,于是对服从产生了抵触心理,不尊重单位的文化精神,不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把他们看着是形同虚设的东西,游离于组织监管之外。每个成员都是集体的一份子,因此,所有人一定要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并自觉遵守,保持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这样我们的队伍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工作就会无往而不胜。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研究人员基本素质教育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34828.html

    相关专题:中国水产养殖信息网 测验法是根据


    上一篇: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