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 >

南京大戏院建筑研究

1选址规划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之后,中国几乎所有重要的港口城市都逐渐被强辟租界或完全割让,上海也不例外。英、美、法相继在上海强辟租界。其中,黄浦区(尤其在外滩及其周边)租界地最为密集,商业也最为集中,当时的社会上流人士大都聚集于此。该区域的规划大都以方格网的方式进行划分,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效解决了大量人流对城市交通所造成的拥堵。南京大戏院的选址正是位于这样一个繁华的区域内(图3)。南京大戏院位于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北立面为场地入口的主立面,前临延安路,和马路对面的绿化公园互为对景,形成景观轴(图4)。戏院作为一个城市的娱乐活动中心,具备便利的交通和合理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当时,上海的中外上流人士主要居住在外滩的英法租界,而人民广场、新世界、南京路、西藏路一带则成为他们进行消费、娱乐的区域。南京大戏院建成之后便与这些建筑和地段形成整体的商业群,地理位置优越。由此可见,中国的早期建筑师对城市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对交通流线、广场与景观的设计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深入考虑。

2平面设计

南京大戏院用地较为紧凑,原为三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2600m2,观众厅长22.7m,宽21.2m,观众席1122座,其中楼下640座,楼上482座。镜框式舞台深8.5m,宽16m,台口高8m,宽11.2m,舞台可使用面积约100m2。南京大戏院的主要出入口朝向北面,设有3个疏散口。其中主入口位于建筑的中间部分,可直接到达中央大厅。观众休息厅的设置则朝向东面,售票大厅朝向东北面。东西两边设置有服务房间和内部人员的进出口。同时,大戏院西侧的出入口,可直接通往室外,有利于紧急疏散。大戏院的总体平面略呈“日”字形,一层平面包括观众厅、舞台、休息厅和售票厅及辅助设施用房(图5)。其中,观众厅有自己的一套辅助设施,包含单独的检票口以及出入口。二层平面主要有观众厅、休息厅、办公室及辅助设施用房(图6)。三层平面则包括一些办公用房等(图7)。整个平面功能布局明确,观众厅和舞台处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为主入口的门厅。各层和各个功能分区之间,通过横向和竖向的交通紧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立面设计

南京大戏院的北立面(图8)和东立面(图9)沿街,北立面为入口的主立面。这两个沿街立面主要采用古典“横三纵五”的构图方式。在竖向上分为基座、主体、屋顶三部分,相互之间采用简洁的线脚来进行分隔。底部采用大块浅色石材饰面,顶部则采用深色的墙面与其相呼应。水平方向上由五个矩形构成,左右不完全对称,但通过中间的入口空间将其统一起来。整个立面通过经典的比例来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下文选临街的北立面和东立面进行分析。北立面为建筑的主立面,主入口通过突出的柱廊强调了构图的视觉中心。廊柱采用爱奥尼柱式,取消了上部的浮雕装饰。门洞方形,花岗石裙墙饰面,宏伟而稳重。原本严格对称的立面,由于主入口侧边的售票厅而被打破(图10)。同时,立面上严格控制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安排门窗位置,整体协调,富有层次感。东立面为建筑的侧立面,入口整体而统一,取消了上方的爱奥尼柱式装饰,这样,就更进一步突出了北立面的主入口。同时,立面上采用了与北立面相同的母体,并进行排列组合。窗户通过竖向线条加强了其整体,这时,窗间墙便类似于简化后的古典主义建筑中上下贯通的巨柱式。水平方向上,中间入口位置立面较两边更为丰富,一层为方形门洞;二层为组合窗;三层为小窗,层层递进,左右呼应,高低错落(图11)。南京大戏院的立面主要采用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但设计者又打破传统中的条条框框,对现代建筑进行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各立面设计风格统一协调,均衡庄重,但又各不相同,富有情趣。

4剖面及结构设计

南京大戏院结构的基本体系为框架结构,舞台和观众厅部分为单层框架,屋面为木屋架(图12)。东面连接三层框架,其三层的高度略低于观众厅框架柱的高度。首层观众厅地面凿成一定坡度,来适应座位前低后高的变化,上面楼座部分呈阶梯状,最后排的视线俯视角与舞台前端的夹角为23°(图13)。观众厅的楼座,由于采用深远的挑台形式,致使楼座下面池座部分的声音较差,视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戏院在空间设计上也十分讲究,尤其注重空间的收放与大小对比的变换。先是通过室外的开场大空间,经过入口较小尺度的柱廊过渡,再次到达大尺度的室内中央大厅;再由大厅穿过大楼梯下的较小的空间,再进入到宽敞开阔的观众厅。这些空间经过一收一放、再收再放,通过收与放、大与小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秩序感(图14)。

5建筑风格

南京大戏院的主要设计者是范文照(1893年—1979年)和赵深(1898年—1978年)。范文照在1921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他的从业基地主要在上海,在上海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12]。范文照曾先后设计了南京大戏院、丽都大戏院、沪光影戏院、美琪大戏院等五座剧院,这些剧院在中国的剧场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南京大戏院的另一位设计者赵深,在1923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后长期从事建筑创作,早年在上海、南京和昆明等地设计了很多优秀作品。南京大戏院作为中国第一代留美回国建筑大师的作品,其风格受到了较多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在设计手法上采用了以古典主义为主的处理手法,如横三纵五的构图,经典比例的运用,柱式的运用等。同时,建筑师十分注重装饰效果,用室内陈设品来增强历史文脉特色,通过古典设施、家具及陈设品来烘托室内环境气氛。在色彩的使用上,建筑师多用白色、黄色、金色、蓝色等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使其整体上显得淡雅而庄重,局部稍加洛可可的配饰或巴洛克的优化,则显得雍容而尊贵,如主入口门厅的柱式和大楼梯等。在细部的设计上,又受到了一些装饰风格艺术的影响,如天花的处理。同时,建筑师又不完全拘泥于古典之中,通过运用一些现代的材质,以及现代主义手法,简化了许多古典的繁杂元素,摒弃了过于复杂的线条、装饰、肌理,保留了许多细节,追求传统式样的大致轮廓特点。或许,我们可以将南京大戏院精美的室内装饰和建筑外貌特征归结为折中主义,因为它既具备了欧洲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也具备了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一些特征,同时也掺杂了些许现代建筑的影子。但是,这种折中并不是单纯的照搬西方的、或是单纯的“洋式”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过渡性的,具有传承性。建筑师虽然有着西方的教育背景,但是,在通过一定的本土实践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作品亦是包含了些许中国元素的集大成者。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探索本土设计的影子,这未尝不是中国近代建筑很可贵的一个开端。

6细部设计

南京大戏院的细部设计十分精美,颇具欧洲古典主义的特色。从各种装饰线脚、柱式再到楼梯、门窗、天花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了其装饰风格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美学研究价值。6.1檐部南京大戏院基座和屋顶檐部利用水平线强调其了三段式构图。首层为花岗石裙墙饰面,突出了基座的厚重感,与中上部分墙面的小方格铺砖形成鲜明的对比。窗户下沿用腰线分隔形成下部勒脚,不作任何装饰。三段式的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则通过层层叠出的水平线脚装饰,类似于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叠涩砌法。6.2柱式南京大戏院在室内主要采用科林斯柱式,其设置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将立柱布置于入口大厅之中,形成环廊;另一种则嵌于墙体之中的壁柱,主要用于装饰(图15)。室内金色的柱头、白色的大理石柱身,尽显奢华、富贵之气。室外主立面入口处则采用爱奥尼柱式,沉稳优雅,并与城市广场相呼应(图16)。柱式的安排设计突显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性格特征,并与建筑整体相适应。6.3楼梯和台阶南京大戏院的主楼梯(图17)在整个构图上保持均衡,富于变化和层次感,加强了竖向空间的联系,使得楼梯与建筑的关系得以进一步的明确。楼梯中开始的几个踏面为曲线形,踏步加宽,曲面延展成为一个椭圆。同时,通过踏面宽度的扩大对这样的椭圆形状进行进一步的强调,与楼梯平台及栏杆相协调,进而加强了楼梯本身的美感。相比于新古典主义时期由法国著名建筑师沙尔勒·加尼叶(1825年—1898年)设计的巴黎歌剧院中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式大楼梯,南京大戏院中的大楼梯则更多了一份简洁和朴实,凸显了建筑整体的和谐。6.4天花及吊顶南京大戏院天花主要采用标准的几何形状,然后对这些形状进行变形、分解、重复、累加、重构,得到精巧的图案。这些装饰图案多采用植物题材,具有某些新艺术时代的典型特征。色彩的运用上则凸显淡雅庄重,与其本身的音乐演奏功能交相呼应,宛若凝固的音乐一般(图18~19)。6.5门窗在南京大戏院中,窗和门作为重要的构建,为各部分的联系以及整体的比例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体现在立面的划分以及细部中重复线条的运用之上(图20~21)。根据窗的基本组成方式,可以分为单窗、复合窗和组合窗三种。单窗的形式有直角方额窗、圆弧额窗,复合窗则主要是双联复合窗。其中,建筑的大部分立面上都以直角方额窗和双联复合窗为主,用以凸显建筑立面上硬朗的线条,而在建筑顶层中,则多运用的是圆弧额窗或者尺度更小的直角方额窗,其轻盈的造型使建筑有一种向上的升腾感。在建筑主要的位置上多用组合窗,如入口门厅的上方,从而与两侧的单窗和复合窗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均衡的关系,丰富建筑的造型,突出主要空间。各出入口的处理方式略有不同。主立面上的入口先是通过一个门廊空间,一个有着层层线脚的门洞,进而到达门的空间。而在侧立面上,入口则通过门的连接直接实现内外空间的转换。门的设计也显得十分简洁。入口的门基本采用双扇漆木门框内嵌玻璃,显得轻盈而古朴,颇有传统味道在里面。同时,在米黄色墙面以及门廊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突出,虚实对比十分强烈,不仅丰富了立面效果,也使得建筑富有动感与活力。结语上海的南京大戏院采用了欧洲当时最先进的剧场建造技术,也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新建筑的建造水平,是上海近代建筑中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作品,是上海戏院建筑中的重要篇章,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剧院建筑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作者:薛林平 黄斯聪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更多企业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南京大戏院建筑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qygl/130235.html

    相关专题:黑龙江中医药编辑部 燕山大学学报


    上一篇:预算编制绩效管理论文
    下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