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 >

协同培养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探究

1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协同理论

1.1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对于它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实践能力是其基本出发点。通常实践能力被界定为“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4],其形成是一个涉及生理成熟、经验获得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且与个体的实践知识、内隐知识、个人价值向度和文化背景有较大的联系[5]。对于“实践创新能力”的认识,一种声音认为它是实践能力的纵向发展与提升,将实践能力划分为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3个由低到高的层次,其中实践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达到高级阶段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它是实践能力的横向扩展与融合,将实践创新能力视为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的重构,由实践创新品质、实践创新技能和实践创新环境3个部分构成[7]。针对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特征,我们认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考虑2个方面:既要将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实践能力在高级阶段的集中体现,同时也要将实践兴趣、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等纳入培养范畴。本研究将实践创新能力界定为大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个体有意识的不断实践探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涉及心理与行为2个层面。

1.2协同理论及其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协同理论(cooperationstatement)也称“协同论”或“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8]。其中协同的概念即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该理论强调有序结构出现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这种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思想可为解决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目前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普遍存在着培养内容结构松散、缺乏递进等问题,造成学生能力培养呈现断点式。一些学校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寄托于课程自身的实验教学,但这类课程大多实践性偏弱,创新性不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戛然而止必然造成相关能力培养出现断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规划、渐进展开,为此有必要构筑其能力培养的内部有序结构,以确保能力养成的连续性[9-10]。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在基本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且以实践创新品质培养为基石并贯穿始终,形成基本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层级培养结构。协同理论对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建立亦具有重要启示。作为省属综合性大学,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以往多以政策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缺乏对市场需求、行业标准等价值元素的认知,必然导致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足。而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就需要高校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对能力培养各要素间的关系开展研究,以促进各要素的全方位协同,产生“协同效应”。即基于市场导向,建立起涵盖教学(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师生和资源等)、科研的内部协同以及高校与企业、中小学等外部协同的完善协同体系,多方联合共同致力于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多元协同培养体系的构建

基于协同培养的理念,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的优势,构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协同体系,如图1所示。学校内部协同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内部的协同、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外部协同主要包括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协同、高校与企业的协同。

2.1实验教学体系内部协同,构筑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平台

实验教学体系即指本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其内部协同包括目标协同、课程协同、师生协同和资源协同。

(1)目标协同。即指实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相一致。教育技术学是在长期的教育积淀中,不断吸收现代教育与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受到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推动和影响,在实践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11]。其专业在社会岗位分布较为广泛,包括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企业培训、教育产品研发等,这对学生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能力要求,实验教学目标即要面向相关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及岗位需求而制定。

(2)课程协同。教育技术学的交叉性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实验课程的设置既要体现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也要注重课程间的内部关联,强化专业课程之间实践知识的整合,形成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并通过模块课程组合来契合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专业化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3)师生协同。即将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效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高低,应着重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学术经历和企业经历双重素养,为开展创新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观念和实践上实现“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即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建立良好师生的协作关系,平等交流、彼此信任,在和谐氛围中助力学生的发展。(4)资源协同。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还有赖于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通过创新实验室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将各种教学资源协同利用。2008年学院获辽宁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依托于“中心”的五大教学实验室(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教育视频与多媒体作品制作、教育网络技术和校企联合实训实验室),使实验教学资源对本科生全面开放,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2.2教学与科研协同,促进实践能力的高阶发展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单纯依赖于课堂教学,也需要倚重科研来助力,作为教学的“源头活水”,科研有助于为教学注入“灵魂”,并将学生的能力提升到更高层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亦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鼓励其将新技术、新成果引进实验室,开发研制和更新改造实验项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育技术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开放实验室项目和各种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在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中,通过论文选题、文献查阅与综述、课题设计、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系列环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开放实验室项目具有实用性与综合性特点,强调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12]。参加各级竞赛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锻炼与检验的良好机会,如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通过作品制作、评委答辩等参赛体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2.3高校与中小学协同,提升信息技术学专业任职教师上岗能力

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面向中小学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人才,包括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人员与研究人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设计与技术支持人员。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高校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指导,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本科生通过到当地教育部门、中小学进行实习观察,跟岗实践等活动,不仅使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而且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获得一定的教育实践体验,提高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职前教师上岗能力,缩短了入职适应期。此外,应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如电化教育馆、区县信息化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扩展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2.4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契合企业需求的创新人才

高校与企业协作可以实现互为双赢的发展战略,一方面信息技术企业、教育电视台等行业名企具有技术、师资、设备、项目和资金等优势,并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媒体制作技术能力,有效保障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符合行业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放实验室帮助企业运作商业项目,在增加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不出校门即可接触先进信息设备、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成为了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香港科讯交流有限公司“科讯人才培训基地”、大连元众创意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元众影视广告制作基地”进驻校园合作项目的开展,为在校内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与技术培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新模式,它突破传统的只在校外专业实习的方式。多样化协同培养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建构校内外实践双基地,既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也强化校内实践基地的功能,并通过双方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实现互利共赢。

3多元协同体系下“分层渐进”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且须遵循能力结构特点。以多元协同体系为支撑,依据实践能力的结构层级,将大学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1—3学期为第一阶段,4—6学期为第二阶段,7—8学期为第三阶段,实现了“分层渐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第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实践创新品质的培养。初期多以课堂理论教学和课程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包括教学资源的分类和搜索、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软件系统的操作等,在增进基本理论认知的同时侧重基本实验技能与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并形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在此基础上开展专项技能实践,通过某种技能课程学习如平面设计、flash动画制作、摄影技术、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非线性编辑等,主要掌握此种媒体的特定专题资源设计与制作技能。对实践创新品质的培养是这一时期另一重要任务,实践创新品质包括实践兴趣、实践动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等,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强大动力。如针对实践的兴趣培养,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初学者对其认知度不高,通过设计参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观看高年级获奖作品展以及聆听专业教师精彩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等体验式学习活动,使学生切身感悟到教育技术学科的魅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兴趣明显提高。值得说明的是,在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过程中,实践创新品质是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组成,其培养应渗透于整个大学阶段。第二阶段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主要面向开放设计性项目,以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为背景,体现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试行调整,最终创造性地完成实践项目,该过程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也强化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这一阶段通常需要教学与科研协同平台的支持,如通过动态网站制作、影视作品创作等综合性课程夯实实验技能,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广泛参与一些课外科研、实训项目、技能大赛等活动,助力其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近3年来,教师指导本科生在省级以上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奖32人次,其中12人获国家级的大学生设计竞赛奖,作品“汉字文化”获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三阶段主要面向就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利用高校与地方中小学校、企业的协同创新平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接受历练,在解决具体行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及处理较复杂的具体问题的能力。由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社会岗位分布广泛,需要灵活处理各种能力培养相对接问题,如在教育实习中,需注重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职前培养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有效衔接,而在企业实践中,校企间的协作机制成为毕业生实践能力符合行业要求的有效保障。这种情境的真实性、问题的具体性有利于学习者激发学习动机与保持探究状态,并逐步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促进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形成重要支撑,提升了毕业论文质量。

4结束语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合理规划与设计。以协同理念为指导,突破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机制壁垒,实现了校内外资源的有机融合,多方协同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照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学人才需求及本专业应用型交叉学科的性质,结合实践能力的结构层级以及课程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时期与阶段,提出了“分层渐进”的协同培养方案。实践表明,这是一条由课堂教学到项目开放再到岗位就业的人才推送路径,助推了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最终毕业生与社会的有机融合。

作者:戴心来 王婷婷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更多工商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协同培养教育技术创新能力探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gsgl/142823.html

    相关专题:论文发表骗局 青岛理工大学校报


    上一篇: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钢铁冶炼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