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高职思想政治人文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基于应对价值取向多元化冲击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及中西文化的碰撞,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层次的多样化,已经成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给校园文化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趁虚而入,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高职学生由于年龄结构偏低,他们在知识水平、自控能力、是非观念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健全的世界观尚未形成,不少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和种种诱惑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只是随潮流而动。“我消费,我快乐”“我酷,我快乐”成为时尚流行语。有的学生一味地追求感性的刺激和满足,有的价值导向异化,一味模仿明星和热衷于西方饮食、服饰、生活方式,成为所谓的“新新人类”;有的终日沉迷于网聊、网游之中。快餐文化正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平面化,造成了缺乏思想深度、情绪反应浅显的“单面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从教育内部来讲,这与忽视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校园中的人文气息不浓密切相关。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将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上议事日程的重要背景。

(二)基于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成就,赢得了大学生在政治上对党的路线方针的认同,但是,体制转换带来了社会变动偶然因素的增多,改革攻坚也促成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的形成,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下岗失业、官员腐败、社会保障滞后等问题,就医难、上学贵、房价高问题更是突出。这些,都给青年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和迷惘。他们期望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理性的解释,以便在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中,设计出能更有效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道路。“思政课”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释改革实践提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人文精神就是为了人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完成的使命。除存在的思想问题外,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其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紧张。不少大学生感到迷茫、压抑、苦恼、空虚、烦躁、焦虑。这一系列心理失衡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子。这些问题需要理性地对待,否则会酿成恶果,诸如此类的案例时有发生。近年来,高职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次逐年提升,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压力日益加大,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职院校全体员工特别是思政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培养大学生乐观、豁达、阳光、包容、协作的精神风貌,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改的需要

大学文化的特征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的两种精神品质。爱因斯坦曾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7]“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8]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指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当自觉地承担起双重使命:既要承担起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某种人”的“专业教育”的使命,又要承担起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的“人文教育”的使命。[9]从国际、国内就业的整体趋势看,就业者的人文素质是第一位的,科学技术水平是第二位的,实践能力是综合性的。“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是一种全面的就业,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灌输教育为主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了。如果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开展思政课教育,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教育教学除了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兼顾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因此,随着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日益重视,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基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任务,这个任务就是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当然,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并非是为“人文”而“人文”,也不要出现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而要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事实上,职业精神本身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职业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精神;而离开职业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残缺不全的人文精神。当前高职教育应积极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平台,把培养具有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思政课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为人文精神培育的本质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完善人。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使其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二、高职“思政课”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人文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要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必须重新构建思政课课程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基本上还仍然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教材,理论性强,通俗化程度不够,人文性不强,高职特色反映不够,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课程,作为全国“一纲一本”的统编教材,必须具有权威性。但是,不是照本宣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教材为教学的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把握好理论性和通俗性、知识性和思想性、深刻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一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含量和人文精神。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不是为了普及人文知识,但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资源是不可否认的,教师尤其需要从教材中大力发掘人文精神,做到政治教化和人文熏陶的有机统一。学生通过这些人文精神资源的滋养而起到树立正确“三观”的效果。二是实现从教材语言到教学语言的转换。政治教科书之所以受欢迎的程度还不高,主要是因为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腔”“文件调”“干巴巴喊口号、硬邦邦讲道理”,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照本宣科,让人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情绪。因此,思政课教学应摈弃陈旧的过时的语言,对理论性很强的深奥的政治术语作通俗化解读,尽可能运用“贴近实践、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生动的鲜活的语言讲出来。三是着力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恩格斯说,每个人都天生地具有理论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是自觉培养和不断提升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化教材静态的观点和内容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方法,应着重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即不仅使大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引导出所必然,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

(二)建立“大思政”教育运行机制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大政治课”教育观。“大思政”教育观着眼于教育的整体性原理,强调整体育人,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把“大思政”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并在其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实现“大政治课”教育的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整体性改革,并且是学校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形成“大思政”有机整合的动态格局及整体良性运行机制。从学校层面讲,与“大思政”相适应的是“大思政”教育管理体制、大课程体系、大师资队伍等。“大思政”教育理念要求理顺其管理关系、课程体系关系、师资队伍合作分工关系,使其在“大思政”教育系统中既要有合理的定位,相互协调,发挥相应的、相对独立的特殊作用,又形成主要包括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稳定工作机制,党政工团企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人文精神培育格局。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

要实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双重目标,努力创造具有理论魅力、知识魅力、艺术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为达此标准,就是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的准入制,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讲台。但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状况是:一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功较为扎实,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但知识面较窄,需强化与更新人文知识,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另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人文知识面较宽,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功不太强,需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增强其科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多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那些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往往是一些知识比较渊博的老师,渊博的学识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政治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旁征博引,不但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和价值观念,而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了大学生知识的视野。

(四)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强化人文精神培育,实现人文关怀,必须创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一是“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西方高等职业院校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之一。它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来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此模式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人、帮助人、关心人,让学生体验关心他人和被人关心的感受,养成对自己行为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在学习与交往中体现主动性、能动性,人文精神也就顺其自然得到培养。二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案例教学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院校开展案例教学,关键是教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未来职业岗位特点,从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选择恰当的案例。一个恰当的案例,就会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性。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方法各异,精彩纷呈。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拟教学实践模块、理论应用实践模块、参与体验实践模块。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一目标与人文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理论教学应该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四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社会生活的典型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主要有虚拟情景教学法、现场体验教学法两种形式。通过创设典型化的情境,触动了学习主体的动力系统,激活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因而为人文知识内化扫清了主观方面的障碍,进而可大大增强人文精神培育的教学效果。

作者:包仕国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思想政治人文教育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42348.html

    相关专题:怀化学院学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上一篇: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序发展探索
    下一篇:绿色建筑理念与海绵城市建设分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