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高校新任教师的培养建设

一、在岗前培训中引导新教师认知教师职业

新教师步入校园,不仅心怀新鲜感,更渴望尽快融入陌生的工作环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得到提高,作为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还并不完全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向新教师介绍高职教育的基本情况,就给他们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虽然岗前培训时间不长,但形式多样,给新老同事提供了相互认识、交流的平台。通过较系统、有条理的专业讲解,新教师可以获得对教师职业最初的理性认识,了解工作环境和岗位职责,做好职业心理准备和基本技能储备。经验表明,岗前培训不仅受到广大新教师的欢迎,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以便后续开展更有针对性和长效性的教师素质培养。

二、新教师培养建设要立足于教学环境整体

教学环境,广义地说,既包含教学过程得以实施的周遭条件,也包括教学过程自身的组成因素。据此,任教者(教师)、受教者(学生)和教学设施(即狭义的教学环境概念)是教学环境最重要的三个内在组成因素。

1、发挥新教师自身建设的主体性作用

(1)责任心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内在动力。从哲学上讲,“主体这一概念,最主要的含义是指某种活动的主动发出者。”教师的主体性作用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始终,也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新教师初到教师岗位,就要尽快适应角色转换,明确教学目标指向,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这不但意味着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意味着端正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责任。责任心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新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责任心的培养。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如果有了强烈的责任心,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钻研教学方法、教学规律,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2)发挥主体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青年教师接受职业技能训练,是主动的接受过程,通过外界输入达到自主能力的累积和提高。但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新教师培养建设强调“主体”,并不简单地仅仅着眼于新教师个体,相反,以多层嵌套的同心圆模式、多重主体模式,连接并服务于整个教学体系和环节。

2、尊重学生作为新教师培养的最终指向

(1)新教师的培养建设,不能脱离学生的中心地位,而要以之为必要条件。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动发出者”,但其主体性作用的目标指向,是学生。换句话说,学生才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的主体性作用没有落实在学生的核心地位上,教师和学生互相脱节,那么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自然失去其意义。没有学生作为核心,教师主体也无从谈起。(2)在学生中检验新教师培养建设成效。教学技能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环节,其成效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是简单的力学添加运动。新任教师要同时注重学生的主观评价和客观教学成果反馈,努力达到自身教学价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统一。

3、明确大学文化在新教师培养建设中的育人功能

新任教师的培养建设,必须依托于高职高专院校,定位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校不仅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场所,更是一种有力保障;不仅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更营造着一种精神环境、人文氛围。这种独特的大学文化,浸润着人们的心灵,这种深蕴的人文气息,就特别地需要青年教师加以维护,传递给学生。“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深沉厚重的大学文化,感染着校园,有力推动了新教师精神文化的培养建设。

三、新教师成长规律及其培养措施

规律是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和实践的交互发展,就反映了“人的实践的自发性递减与自觉性递增的规律”。执教于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术、教学功底,也要具备丰富、熟练的从事相关行业的生产经验和技能。新教师努力把握客观规律,就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适应教学环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要明确自己的治校理念,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突出“工学并举”、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优势。据此,需要积极探求新教师成长路径和具体措施,认识把握高职院校新教师培养建设的规律。

1、新教师培养建设的一般性规律

(1)职业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规律。青年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历练中,职业观和价值观不断地趋于统一。教师不仅实现着岗位中的自身价值,同时也帮助学生实现其自身价值。因此,要坚持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引导。根据一些院校的经验,把近几年逐渐流行普及的“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就是很好的尝试。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情境模拟和参与模式,给新教师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其所强调的“凝聚力”、“沟通”、“诚信”、“创新”、“自信心”等等,都是人们日常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新教师从拓展训练所获得的一般性品质和方法,有助于自身文化建设,进而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传递给学生。(2)培养目标长远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规律。人的成长历程的一般规律,就是不断地接受外界信息,把自身潜能转化为现实力量。某一最终目标的达成,又总是按照阶段逐步完成的。青年教师自身成长建设的轨迹和路径当然也遵循这一普遍规律。例如,成为“双师型教师”就是青年教师走上教师岗位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教学是一项终身事业,教学实践活动伴随整个教师职业生涯。新教师要立足当下,规划未来,自觉把教师队伍培养建设切实长久地坚持贯彻下去。

2、新教师培养措施要定位于高职院校实际

(1)加强新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高职教育,既要定位于“高”(高等教育层次),也要面向于“职”(生产建设一线)。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是职业院校完善教师队伍结构的必然要求。广大青年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几年或者更短的时间,相继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从而“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2)新教师培养要面向企业。企业是职业院校办学和学生就业的重要行业依托,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通过企业,学校把自身的专业、科研优势转化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把教育、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实际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新教师培养建设要充分依托校企合作。通过“下厂锻炼”等方式,新教师不仅积极参与、融入企业技术革新,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更在行业实践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3)重视老教师在新教师培养中的范导和帮带作用。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是青年教师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指导教师”。(4)新教师培养建设离不开学生的成长。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才培养与青年教师的培养建设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教师是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能手,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过硬的专业人才。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生产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此外,青年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规范和行为礼仪,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学生们起到表率作用。

四、结束语

《老子》里写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岗前培训就是新教师培养建设中的第一堂课,也是开启新教师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实际上,高职高专新任教师培养建设蕴含三重循环关系:教师自身教学工作和主动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学校对学生和教师的双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新教师师德培养和职业建设,关乎青年教师成长道路的正确方向,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因此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可靠的接班人,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文化保障。

作者: 杨昌宇 韩丽丽 侯和龙 祁国辉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新任教师的培养建设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39463.html

    相关专题:代写文章的网站 追溯系统


    上一篇:新社会形势下小学教育论文
    下一篇:网络管理农业信息化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