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政金融 >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与构成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又可称为“可雇用性”“就业力”“就业竞争力”等,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最初由英国学者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2005年,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再次明确就业能力概念,指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在国内,大多数学者是从能力角度界定就业能力,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如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贫困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职业选择和自身价值的,并能持续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

目前,国外对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英国就业能力研究的权威曼兹•约克(MantzYorke)和彼得•奈特(PeterKnight)从心理学的角度创建了USEM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该模型由四个有相关性的要素组成: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国内比较典型的观点有:郑晓明从内容上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分为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比较,将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界定为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时,笔者充分考虑了贫困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认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构成有四个方面:专业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非智力因素。其中,专业能力是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适应能力是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在就业能力中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决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求职面试能力;非智力因素是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能力、耐挫能力等。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4年5~6月,笔者以“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主题,以我校贫困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2014届683名贫困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83份,收回问卷678份,问卷回收率为99.30%,其中有效问卷665份,问卷有效率为98.10%。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就业建议,又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种形式。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问题:(一)政府行为影响缺失对就业能力的研究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在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政府行为往往起着纲领性的作用。近几年,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虽有所提升,但还存在不足:第一,缺乏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扶持的配套政策措施。只有为保障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提供的国家奖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等经济资助政策,鲜有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第二,鼓励用人单位接受实习生的相关政策力度较小,毕业生实习制度体系不健全。毕业生求职时,企业招聘要求具有社会实践或工作经验,而企业又以“实习生难管理、怕出意外、回报低、泄露机密”等诸多原因不愿接受实习生。对贫困毕业生而言,实习更是雪上加霜。第三,建设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投入不够。目前我国就业服务市场秩序混乱,存在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落实不深入、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不规范、信息不对称、虚假信息充斥各种媒体等问题,贫困毕业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二)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存在偏差

首先,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倒挂。许多高校专业设置盲目追求“大而全”,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没有注重学科的内涵建设、特色建设,专业培养目标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次,实践培养环节薄弱。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有机结合,动手能力不强。最后,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不深入。有关“对学校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43.61%的贫困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不满意”,仅有13.83%的贫困大学生表示“满意”。显然,这一数据表明贫困大学生对学校就业能力培养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在建议中,许多同学提到希望学校能重视并加大就业能力培养力度。

(三)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其一,自我就业能力培养意识不强。部分贫困大学生没有对该能力进行及早地培养和锻炼,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理解相对狭小。其二,就业期望值偏高。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半数以上(52.63%)的贫困大学生把就业的地理位置划定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大都市,只有4.21%的贫困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地区或生源地。在“您青睐选择哪些性质的就业单位?”的回答中,贫困大学生对“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选择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三者所占比例均接近50%,仅有17.29%的贫困毕业生把“民营或私营企业”作为自己的首选单位。这些数据说明,贫困大学生不愿下基层或是从事艰苦的行业,急于脱贫的他们更期望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工作,“跳出农门”的意愿相当强烈。其三,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调查可知“,团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种能力是贫困大学生最为欠缺的就业能力。通过“您怎么看待团队合作精神?”这一调查发现,有55.72%的贫困大学生“支持团队合作精神,并付诸行动”;有18.87%的同学持有“不太喜欢团队合作,喜欢自己单干”的观点;还有25.41%的同学认为团队合作精神对他们来说“无所谓,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由此可见,部分贫困大学生缺失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观念淡薄,对相互协作的认识不足。在“您毕业前有没有参加过除学校组织实习外的专业实践”的调查中,有42.11%的同学“没有”参加过除学校组织实习外的专业实践;有23.00%的同学表明自己“有”参加专业实践的经历;仅有4.81%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去”。以上数据说明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失去了很多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而当前用人单位却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来就能马上胜任工作。因此,贫困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关“您认为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调查显示,有53.23%的同学选择了“一般”,选择创新创业能力“较弱”的同学占28.57%,而选择创新创业能力“很强”的同学只占8.5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较为薄弱,这往往与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不敢挑战的个性有关。

三、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1.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就业激励。一是政府可以通过有效的政策刺激以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鼓励贫困大学生到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特定职业就业,并把贫困大学生的收益差补偿形成制度化,重点考虑激励的具体化措施、补偿水平等。二是推行专门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委托培养与定向招生培养模式,如定向招生培养模式要求贫困大学生要定向就业。对到条件恶劣地区工作的贫困毕业生,在人事档案户口、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及工作流动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和补助。三是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对长期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稳定实习基地和为高校实习提供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用人单位给予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等政策支持,解除企业人才回报率低的顾虑,提高用人单位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2.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就业市场。政府要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就业市场体系,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解除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其一,制定并完善毕业生法律法规,把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以及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其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严格审批招聘会用人单位和企业的招聘资格,禁止少数单位和个人擅自举办盈利性的招聘活动,坚决取缔非法职业中介,切实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其三,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大学生实习规范化。如尽快建立贫困大学生实习的合同制度并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尝试运用法律来解决实习中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注重实践培养。高校应紧紧围绕就业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一是要转变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树立质量意识,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二是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准则,改革专业课程设置,避免专业雷同和特色不突出,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专业课程学习中。三是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目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完善全程化就业指导,规范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坚持全程化原则可以改变就业指导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最好的“抓手”。第一,高校可以在原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有针对性地优化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门开设贫困大学生创业、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课程,丰富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第二,分年级、分阶段、分步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我国高校可以借鉴英国卢顿大学的经验,建立专门的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对贫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力成长和求职意向进行系统培养和详细记录,安排教师对就业困难的贫困大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并把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档案作为学生毕业档案的组成部分,供用人单位在招聘及贫困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时参考。3.主动与用人单位合作,共同提升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一是增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教师,定期到校内讲课,对学生进行从事经营活动所需技能的教学,或是将企业发展中的部分课题交给学生思考探索,使学生及早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采用“顶岗实习”、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订单式培养等途径,使贫困大学生与市场及时对接,加强其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进而提高就业能力。

(三)贫困大学生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树立自我培养意识,重视就业能力提升。首先,贫困大学生应清醒认识到本科教育阶段中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对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要树立主动和自觉意识,入校后应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如果到大四年级才做就业能力培养的打算,势必错过很多就业机遇,甚至在就业碰壁后,产生消极的就业心态。其次,需要时刻关注社会需要和职业需求动态,使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就业能力培养相吻合。最后,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的各种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2.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适就业期望值。贫困大学生要想提高就业能力,必须积极转变观念,调适就业期望值,这样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充分就业。首先,贫困大学生要摒弃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使就业期望值贴近现实。其次,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念。贫困大学生初次就业毕竟是职业生涯的开始,不要因为用人单位与自己当初的理想存在差距就迟迟不就业,应当有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就业之后更要先立足于现有岗位,积累经验,锻炼和增长才干,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做铺垫。3.树立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之路。据有关资料表明,通常情况下,一个创业者能带动3~5人就业,可以想象,随着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的增加,必将大大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首先,贫困大学生应该及时了解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和市场行情,坚定创业信念。其次,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一是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在实践中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处事应变能力。二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活动,通过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化创业知识,积累人脉关系,开发创业资源。尤其是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回到家乡创业,因为贫困大学生熟悉自己家乡的情况,更加具有创业的优势和成功的可能性,可以重点试验。最后,创业前还要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做好市场预测,建立经营思路,设计市场进入策略。

作者:王洁


    更多财政金融论文详细信息: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讨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zjr/107157.html

    相关专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上一篇:高师院校学前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分层次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对比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