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网络恶搞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案例选取及结果分析

(一)案例选取

选取案例前,针对现在大学生与网络恶搞的关系,作了以下假设:一是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较长,其对网络恶搞的知晓程度较高;二是大学生是网络恶搞重要的围观者、跟风者、传播者、生产者;三是网络恶搞对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积极与负面影响;四是想让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恶搞现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此次调查中,所选取的样本来源于安徽省内六所高校,分别是阜阳师范学院(含信息工程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科技学院、黄山学院和蚌埠医学院。样本包含不同类型及层次,其覆盖范围较为全面,包含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医学类及综合类院校。同时,在样本的性别、年级等分布上有意控制男女比,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调查预计发放问卷500份,实际发放问卷492份,其中收回442份,有效410份,有效率为92.7%。此外,为更深入了解相关情况,结合问卷情况,调研过程中选择了若干样本作了深度访谈。

(二)结果分析

围绕上述的四个假设,基于410份有效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深度访谈情况展开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大学生网络利用及对网络恶搞认知分析。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普遍较早,超过60%的受访者有3年以上网龄。除学习上的需求外,多数时间大学生接触和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休闲娱乐。此外,以信息发布和交互为特征的,如了解资讯、视听影音、参与SNS社交媒体等就占据了近一半的比例。可见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媒体和社交属性非常强。手机终端成为大学生互联网接入时的重要选择,其连续性和随时性的便利,使得大学生在网络接触中具有长时间在线和P2P点对点交互的趋势,这使得传播的权威体系向大众分享模式转变。对于网络恶搞,大学生了解主要来源是网络,此外身边人提及的信息“二传手”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大家普遍认为“娱乐至死,恶搞成疯”是对“网络恶搞”的生动概括和诠释,这中间互联网的平民娱乐精神再次得以印证。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网络恶搞的印象普遍趋同,这也与大学生群体对新事物的了解和认知受自身阅历限制而盲目跟风有关。

2.大学生在网络恶搞中的角色分析。大学生参与网络恶搞的角色,主要有恶搞内容的生产者(含原创和再创)、传播者(通过各种载体予以分享扩散)、跟风者(不主动传播内容产品,只随性跟帖表达自己的阅读或收看后的心情)、围观者(只贡献点击率,不参与其他的任何行为)等几种。由于面对不同恶搞事件的心情和诉求不一样,大学生对自己在恶搞行为中的角色定位处于一种不唯一的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大学生群体对自己在网络恶搞中的角色理解,67%认为自己是围观者,36.5%认为自己是传播者,19%认为自己是跟风者,14%认为自己是生产者,还有9%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在参与网络恶搞的角色定位中,多数大学生选择了“围观”。“围观”是一种特有的网络现象,在众多的网络事件中,网民采用最多的围观手段是“只看不回”,其比率达到100%[1]。排在第二位的角色定位是传播者,这一点比较符合大学生个性特征,特别是具有移动性、便携性和互动性等特征的各种新媒体形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兴盛,以及注重分享的信息传播模式的不断倡导和实践,使得网络恶搞这一极富网络精神的文化形式得以快速分享传播。根据受访学生的问卷自我判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参与相关网络恶搞内容的创作。

3.网络恶搞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这一部分的分析主要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观测两个层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了大学生对恶搞现象的作用分析以及自我影响评判。有学者提出恶搞其实有两副面孔,一副的主要特点是娱乐,另一副的主要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2]。调查中,95%的同学都认可这一点,但在要求列举两种不同的恶搞事件时,仅有4.6%的同学列举出部分关注社会问题的恶搞事件,但对于娱乐恶搞事件的列举完成效果较好,说明大学生关注并留下深度印象的主要是带有娱乐精神的恶搞事件。关注这些恶搞事件的原因,在于恶搞“比较搞笑、好玩,能够让自己放松”。87%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在日常的交流中曾经不自觉地使用过相关恶搞俚语及各种段子。关于恶搞事件的自我影响评判,43.9%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影响,42.6%的学生认为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仅有0.03%的学生认为改变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但访谈观测的结果则有所不同。当访谈问及“是否在人群集中之时(比如入学、毕业、晚会、军训等)有过搞怪或恶作剧(比如摆出各种拍照造型、悬挂搞笑标语),是否有在课堂上、教室里针对老师、同学的恶作剧行为(比如课堂文化),是否有过改写、改编相关经典诗句、作品(比如各种段子文化、学生自创校园文化作品)”等问题,每一个问题均有超过一半的同学给予了肯定回答。

4.网络恶搞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分析。“媒介素养”在概念上是个舶来品,相对于现有的教育知识体系中,还是一个新事物,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显得极为薄弱,甚至是空白。除新闻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其他专业及领域的大学生都较少接触媒介素养。15%的受访者表示对媒介素养有明确的概念,43.9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41%的受访者不知道。而对于网络恶搞与媒介素养的关系,49%的接受调查人认为网络恶搞可能与媒介素养缺失有关,31%的人认为网络恶搞与媒介素养的关系不大,48%受访学生表示对两者关系不太清楚。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表达了他们对媒介素养这一相对陌生概念的关切。大家对媒介素养的认识虽然不多,但对媒介素养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

(三)结果反思

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显示,在对待网络恶搞行为及其影响上,多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认识和判断偏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们内心不认为自己是相关网络恶搞的生产者,仅是围观和传播者,而在网络或现实世界里,自己自觉不自觉地推进了众多恶搞行为的生产,甚至是相关恶搞事件的原创者或再创者,对此多数人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二是他们多能接受恶搞行为给自己带来娱乐和放松体验,是自己休闲时光的打发工具,对于网络恶搞行为从精神和理念层面给自己的有效影响与隐性改变,特别是自己对权威经典的大胆解构、个性思想的多元表达的实际情况,一时难以理清和接受;三是由于常规教育中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乏,他们对于网络恶搞这一媒介奇观与媒介素养的关系缺乏明确而准确的认识,从而给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大学生网络恶搞原因及其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恶搞的原因

由于对网络媒体技术的掌握能力以及对于新兴事物的理解能力,大学生成为网络恶搞的重要群体之一。从个体因素来看,大学生参与网络恶搞的原因主要有:

1.自我实现的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是人的两种较高层次的需求。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以及竞争压力较大现实背景下,大学生恰恰处于家门、校门和社会门的三门转换过程中,社会身份处于过渡阶段,现实环境中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往往受到压抑,难以达成。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来看,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其失落感远比低层次的需求无法满足感觉深刻和持久。在“围观”和参与网络恶搞中,压抑产生的郁郁不得志和相应的负面情绪则通过这一渠道得以释放和排解。

2.叛逆心理的外化。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机制下,僵化的理论学习和生硬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热情,一部分大学生缺乏青年应有的朝气勃发的精神状态,对学习、就业等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期待,存在叛逆心理。而网络恶搞的娱乐特性以及网络的虚拟现实,为他们提供了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小环境,成为其对现实不满而进行发泄的一种外化形式。

3.精神世界的空虚。当前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物质生活相对满足和丰富,但孤独的成长环境,使其精神世界相对匮乏和空虚。而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定位,使其在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呈现小圈子和敏感脆弱的特点,对现实的世界存在迷茫、抵触和不适应的现象。网络恶搞作为一种表达反叛和无厘头自娱自乐的形式出现,其反叛、怪诞、丑化矮化的形式特征与他们的心理躁动不安不谋而合。

(二)大学生网络恶搞的影响

依据大学生问卷自我判断和访谈观测的情况,网络恶搞除带来娱乐、放松等直接体验和积极影响外,过度地沉迷网络恶搞可能会带来以下消极影响:

1.过度解构下的虚无主义。在各种网络恶搞事件中,不管是阳春白雪、古典经典,在恶搞下被解构、被戏弄,甚至以虚构、诋毁来改变历史、炒作人物,以博取关注和影响力。长此以往,大学生极易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认识扭曲和过度娱乐,缺乏对价值观、人生观严肃积极的态度,缺乏理性的独立判断,其人生观、世界观必然产生细微可见的腐蚀和量变到质变的瓦解。某些别有用心的网络野心家将历史的虚无主义通过恶搞为包装,将意识形态领域的别有用心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中来,这更加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2.过度娱乐下的消费主义。消费时代,消费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3]。恶搞与娱乐分不开,但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恶搞往往偏离了娱乐放松减压的基本目的,在毫无顾忌的疯狂背后很可能冲击道德的底线。这些恶搞的尽头没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在颠覆解构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狂欢就是全部的乐趣所在[4]。过度消费的恶搞,纯粹为寻找刺激所驱动,强调庸俗倾向和短期行为,表现为及时寻乐的消费主义。颠覆主流价值观被奉为新潮,深刻而崇高被视为虚幻和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低俗现象越来越严重,极大地诱惑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3.过度宣泄下的暴力主义。在传播中,恶搞事件往往以初始传播者不能预料和控制的路径发展下去,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创作极易使恶搞内容失真,特别是容易传播谣言和散播不良信息。过度的网络恶搞和强调自由与个性,在观念上打破既有权威和主流,以标榜个性和所谓的“范”,以为自己无所顾忌的恶搞来开脱,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强调自我个性的同时,忽视了他人的个性,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下,在短时间的盲目跟风和炒作下,形成对恶搞对象的网络舆论暴力。

三、网络恶搞影响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恶搞”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理应受到必要的尊重和拥有必要的生存空间[5]。对于大学生而言,面对紧张的学习压力,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适当的“恶搞”可以帮助他们宣泄情感,展示个人的才能。恶搞也是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个性表达的体现。对此,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粗暴的方式予以对待,我们要在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管理。因为,缺乏理性思考的过度恶搞,以及恶搞不断出现的低俗化的倾向,其存在的潜在危害随时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要解决在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避免网络恶搞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而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

(一)如何学习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介的使用和利用,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基础媒介知识是使用媒介的前提。学习掌握不同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强化自身对网络恶搞行为理性客观看待的辨识力,增强合法理性使用媒介传播信息的技巧和能力,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等媒介素养的通识性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看待、接触和参与网络恶搞的自身定力和理性。今天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颠覆式的创新。而互联网勃兴的同时,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在参与到互联网时代的饕餮盛宴中,也亟需加强学习,只有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塑造,才能在互联网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中用好互联网,并借助互联网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正确看待各种媒介景观

网络恶搞本身就是一种狂欢式的媒介景观,每一种景观的出现都有其深层次原因。大学生在追逐之时也要静下心作理性思考,方能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成长、生存在复杂、多元的媒介环境中,不同于父辈严肃、认真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倾向于在娱乐中成长、在俏皮中生活,追逐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生存方式,类似恶搞这种大话式、解构式的媒介文化自然受到追捧。针对大学生等青年群体的诉求,一些媒介的作用不容小觑。在网络恶搞中,一些网站为了其经济利益而对网络“恶搞”的歪风推波助澜。“恶搞”看似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6]有效媒介素养教育,要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层出不穷的各种媒介景观,辨析不同媒体内容的性质,能够对网络上的亚文化现象等采取不同的解读方法。

(三)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媒介行为

人的各种行为是相应思想支配下的产物,媒介行为同样如此。观察大学生网络恶搞行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立体化的精神生活。恶搞所反映的大学生精神状态有三个层次:积极、消极与极端的悲观[7]。在众多的大学生网络恶搞中,一些恶搞是一种娱乐心情的表达,是紧张学习之余的放松,也是个人才华的有效展示;有些恶搞是对自己无法调适理想与现实紧张关系的自嘲,是对一些无法解决问题的无可奈何的表达;另有一些恶搞行为语言粗俗、形式无厘头、段子低俗,为博关注与流行,不惜歪曲事实与历史,对各种权威、尊严文学期刊的颠覆,对主流思想、主流价值的背弃,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思想和精神生活支配下的媒介行为。媒介素养教育要让大学生学会控制自身的媒介行为,懂得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放松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而不是虚无式、消费式和暴力式恶搞。

作者:曲欣欣 许鹤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网络恶搞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67580.html

    相关专题:黑河学院怎么样 明清小说


    上一篇:国际贸易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