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与路径选择

文化生态学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文化生态学创始人、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包括“文化生态适应”和“文化核及其余留物”两个重要的观点。分析文化核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生态适应的重要视角。本文用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寻湖南瑶族的文化变迁,分析湖南瑶族文化变迁的困境与路径选择,以便更好地预见湖南瑶族文化的变迁趋势与发展方向。

一、湖南瑶族的历史源流与现状

湖南瑶族世代以山为伴,临水为家。他们坐落在山水环抱中的家园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古迹悠久,处处弥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山水人文,相得益彰。他们将居住地别的民族的部分习俗和地理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中,使得他们的习俗文化既洋溢着浓郁的本民族气息,又散发着独特的地域色彩。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相关数据表明:湖南省瑶族人口数量达704564人,湖南省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怀化市的通道县、洪江市、辰溪县、中方县。永州市的江永县、江华县、蓝山县、宁远县、道县和新田县。郴州市的汝城县、北湖县、资兴县、桂阳县和宜章县。邵阳市的洞口县、隆回县和新宁县。衡阳市的塔山县以及株洲市的炎陵县也有瑶族人口的聚居区。湖南瑶族聚居区大多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湖南瑶族聚居区的资源丰富,湖南省共有51个瑶族乡(表1)。经过多年的社会变迁,湖南瑶族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整个社会的影像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湖南瑶族同胞走出世居的乡镇,现已很难从他们身上寻觅到本族文化的痕迹,其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音乐舞蹈,宗教信仰淡化的问题也很突出。湖南瑶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面对外界的疑惑,瑶族同胞的非常迷惑,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和认同,急需文化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有关湖南瑶族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内容主要聚焦族别问题。未来湖南瑶族的文化发展是采用本民族的文化模式,还是汉族的文化模式?抑或是自由发展,任由传统民族文化消失呢?

二、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湖南瑶族的文化变迁

文化核作为文化中构成社会生存方式的必要组成部分的特色成分,即包括该社会的生产技术、人们对周围可利用资源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技术去发掘和利用环境资源的劳动方式,又包括与经济安排有决定性关系的社会、政治和宗教等文化要素。文化生态对一个民族文化核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文化核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生态的重要视角。六百多年来,从洞庭细雨到南岭山寨,湖南瑶族在历史上虽历经磨难但却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经历了深刻变迁的湖南瑶族,其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应该说是为适应生存环境而进行的本能调试,是文化选择和外力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湖南瑶族的文化核与其他民族的文化核有着天壤之别。湖南瑶族的文化核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婚姻制度、宗教信仰。

1.适应环境的生产

山地经济湖南瑶族大多数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喀斯特地貌间,山峦层叠、树木葱茏,山间银溪如练,山丘广布、山谷众多,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气候温和,适合林业、农业的综合发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常见的自然灾害仅有旱灾、水灾、暴雨、冰雪、寒潮、虫灾等,且发生的频率较低。进行农耕没有技术困难。当地的瑶族人民自古以来以农业耕作、禽畜养殖以及森林狩猎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山间开垦耕作的艰辛,林间狩猎的危险,使这里的瑶族人格外需要统一步调。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山稻、花生、玉米、薯类、豆类等,饲养的禽畜有牛、马、羊、猪、鸡、鸭等,种植的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南瓜、辣椒、丝瓜、芋荷、葱、姜等。村民们所种植的稻米、蔬菜等基本上都自己消费,多余的粮食则用来酿酒,已成为湖南瑶族的特色产业。

2.适应环境的宗教信仰

湖南瑶族人信仰盘古王、祖先神灵和各种自然神灵等。湖南瑶族人家的中厅都安有神龛,神龛神圣不可侵犯,平常不允许挂衣物、乱放东西,不许产妇从神龛前经过,每月初一、十五都向祖先烧香敬茶。在瑶族地区,还修有盘王庙,置有盘古王公、盘古王婆、唐海公、元古娘娘、法真的神像,每逢耍歌堂时,还会把神像抬下山巡游。瑶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被称为“师公”,瑶民们都相信“师公”能沟通鬼神。“师公”一般都不脱离农业生产,遇到宗教活动时才放下农事,他们都能背诵许多经书,懂得驱鬼治病的法术,“师公”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知识,在湖南瑶族社会中往往身兼瑶医、瑶老,集数职于一身,“师公”是湖南瑶族内部社会组织的核心人物,“师公”因他在瑶族社会中的威望,受到瑶族内部社会的尊重,在湖南瑶族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声望。湖南瑶族社会中如耍歌堂、打斋等一些民间重大法事仪式,往往由法术高、资历深、年纪大、道行好和威望高的“师公”主持。在为事主或公众做法事中,“师公”按惯例虽然可收取米、肉、酒、钱、布等报酬,但这并不是“师公”主要的生活来源。在湖南瑶族社会中“师公”的承传方式是师徒承传。“师公”平时同湖南瑶族社会中瑶民一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师公”的传授是采用老“师公”带徒弟的办法,通常一些年轻的小孩,家长要其学习成为“师公”的话,首先要让其学习文化,基本上要略通一点汉文,然后请求“师公”收其为徒弟。“师公”认为可以的话,徒弟便在春节时备办两斤酒、一块肉、二角钱的封包到“师公”家,这样共进行三年。师父除口授外,还把瑶经给徒弟抄读,一般经过三至四年,师父认为徒弟可以满师了,便选定一个日子,徒弟备酒肉各1斤、封包一元二角(白银)、鲤鱼1条和鸡1只送给师父。再备祭品,由师父领到山上偏僻处(不让别人看到),徒弟跪下来。师父念经请起各方鬼来,算是祭告天地,让各方鬼神知晓。完毕,师徒两人就地把祭品吃喝干净才转回家。自此以后,师父被人请去做法事,徒弟也跟着学习,时间不定。但经过一段时间,人们知晓这个徒弟能做法事以后,徒弟便可以开始单独被人请了。“师公”招收弟子也并非依血缘而定。本来,起初“师公”把自己的本事传给血缘关系亲近的人,但因其儿子的年龄、兴趣有时不一定适合,所以后来非血缘关系的慢慢增多。在解放前,在排瑶社会是颇受尊重的。

3.适应环境的婚姻制度

新中国建立之前,湖南瑶族人的婚姻基本由父母包办,婚姻当事人在婚前很难见面,他们没有婚姻自主选择权。甚至还有个别童养媳与娃娃亲等婚姻形态存在。如今有的瑶族村寨中有的古稀之年的老夫妻,当初就是双方父母订的娃娃亲。双方父母系好友,订立娃娃亲以求亲上加亲;虽然那时候年轻男女对自己的爱情婚姻没有自主选择权,笔者访谈的几对老夫妻回忆少年事却有一种岁月雕刻的淡然与平和。老人家们说婚姻是一个人的命,没有预知,好与不好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便不好,一辈子也活过来了。建国之后,国家法制建设与“移风易俗”运动的开展。婚姻法成为确立婚姻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准绳。现代的一夫一妻制要求男女双方只能有一个合法配偶,重婚将受法律惩罚。皂溪村寨1949年之后出生的人,恰逢整个国家自上而下提倡自由恋爱与革命友谊的年代。但中国的实际情况仍然是父母的意愿和亲戚朋友的牵线搭桥作为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费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来形容乡土中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圈”。亲戚朋友的说媒做媒在农村地区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在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一个家庭通过血缘关系的连结,构成一个纵向的亲属网络。通过婚姻关系横向延展的姻亲关系也被认为是一个家庭和家支的社会关系网络的扩大。婚姻在人类社会早期是一种联盟关系,通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互换男女,最终形成一个姻亲亲属关系网。有的地方也存在“族外婚”,与他民族成员通婚在保证本族成员体质的健康的同时,也使本族人丁兴旺,虽然民族体质特征发生变化,但这也使本族成员更容易融入当地社会。

4.适应环境的居住方式和饮食习惯

湖南瑶族人的住房有多种形式。比如隆回县、辰溪县和新宁县等地的瑶民,在以前,这一带的瑶民大多数住房以筑土为墙,瑶民通常在修建的房屋上面盖上杉木皮、茅草、稻草和竹皮等材料,用以防水,瑶民房屋大多小而阴湿。当时很少有瑶民住砖瓦屋,现在,湖南瑶族人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大为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多数瑶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了砖瓦房。湖南瑶族人的饮食习惯比较独特,湖南瑶族男子喜欢喝酒与喝茶,男子大多也抽烟。湖南瑶族人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山稻、花生、玉米、薯类、豆类等,饲养的禽畜有牛、马、羊、猪、鸡、鸭等,种植的蔬菜主要有白菜、萝卜、南瓜、辣椒、丝瓜、芋荷、葱、姜等。湖南瑶族人所种植的稻米、蔬菜等基本上都自己消费,多余的粮食则用来酿酒,已成为湖南瑶族的特色产业。

5.风格各异的服饰

湖南瑶族人因地域不同而服饰各异,旧时湘南瑶族男子往往上身穿布扣对襟齐领布衫,长短不一。现在男子装束,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也有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瑶族男子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李敏郭继荣: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旧时湘中瑶族男子往往在头上扎青布制成的头帕。旧时湘中瑶族女子往往上身穿左衽或对襟齐领布衫,衣服上还常绣有花卉等图案。女子往往用两端刺有各种花纹,中间是方块形图案,2米长、0.3米宽的青花布头帕包头,包成尖角形。湘西南瑶族的服饰,女子上穿精蓝布礼褂,腰束花带、衣长袖大。湖南隆回县、洞口县一带自称为“花瑶”的妇女,上穿齐领对襟衣,袖口绣花纹,其服装艳丽多彩。

三、湖南瑶族地区文化重构的路径选择

瑶族要使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获得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在重构中不断趋向丰富。在瑶族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瑶族文化重构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保护并传承瑶族传统文化,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加强民族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需要。只有当文化的主人对自身的文化认识提高到了科学的高度,情感上达到了珍惜的程度,成为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事实上的主人,那么该文化才能在原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更需要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传统的民居能够得到加固维修,修葺公路、通水、通电、通网、兴办教育,一系列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应该得以解决。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文化与经济已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经济离不开文化,文化同样也离不开经济。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可以为生产提供创新思路,可以发展市场,可以引导消费,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重构瑶族社会文化,要借文化这个手段进行创新,将瑶族文化转变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拓展经济的发展空间,促进县城经济的增长。只有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弘扬瑶族文化,发展瑶族民族经济。生态是强大的生产力。将瑶族文化与周边良好生态环境相结合,使瑶族的文学、建筑融入到山水之中,打造原生态山水旅游区,让人能在其中体验到诗情画意。瑶族歌舞与瑶族的织布技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农区大力开展。农区生活的男女老少将唱歌作为家常便饭,人人都是唱歌能手。瑶歌渗透在当地人民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在林区可以发展狩猎、纺织等生态旅游项目,将文化产业化,保持瑶族风格特点,建立起瑶族文化生态村,瑶族文化表演村等特色村落,让人能够真正地感受到瑶族文化。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弘扬传承瑶族文化既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又可以通过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化都市文明中,原生态的瑶族文化可以成为靓丽的风景线。在物质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正缺少瑶族文化这类精神上的财富。热情奔放的瑶族歌舞、生态自然的生活方式,朴实浪漫的民族情感,可以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归宿,在原生态的瑶族民族地区中唤醒被忙碌生活所麻木的心灵,体会文化的美感与朴实的自然气息。民族文化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守护和传承瑶族文化,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增长,并对发展瑶族地区社会经济提供动力。

四、结语

瑶族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更为剧烈,文化失调成为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湖南瑶族必须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加强文化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在文化观上应当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新形势下,湖南瑶族要自觉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充分了解自我,对民族文化要充满自信并不断调适。

作者:李敏 郭继荣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更多财务管理论文详细信息: 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与路径选择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cwgl/119569.html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营销策略 中小企业品牌战略


    上一篇:包装色彩设计视觉传达
    下一篇:课程学习方法与实践综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