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5篇)

第一篇

一、法律与规则的关系

本文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规则是指约束人们行为,要求人们普遍遵循的各种规范和准则。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一般来说,规则即可以表现为法律法规,也可以表现为制度、章程、纪律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部门文化”甚至“道德”等软约束。法律的执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规则很大程度上则需要人们自觉遵从,有时甚至是一种道德上的自律和追求。法律是规则的上位概念,法律意识比规则意识具有更高要求,规则意识比法律意识的道德属性更强,因此将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有其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现状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状况不容乐观,校园中各类违法违纪现象层出不穷,学生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学生偷窃、打架时有发生,考试作弊严重,考场纪律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顽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私接电线、使用违章电器、晚归不归等屡禁不止,逃课、上课吃东西、玩手机等成为普遍现象。近期一张南开大学某法学课期末考卷在网上被热炒,因试卷第一题——要求辨认本学期任课老师照片,答对不得分,答错扣41分的“神出题”而被网友热议,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由此可见一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抄袭之风盛行,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在图书馆、自习室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在宿舍吸烟、乱扔烟头,在马路上随地吐痰,随意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也比较突出,比如借钱不还、晚睡影响他人休息造成宿舍矛盾、人际交往缺乏诚信等。

三、全面依法治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提升作用

1.依法治国将推动法治教育改革与发展

进行法制基础教育,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中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成为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接收法制教育的首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进行的法律基础教育,因课程所限,将庞杂的法律内容笼统的、碎片化的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只蜻蜓点水的接触一些框架性的法律知识,很难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与精神,法律意识和理念也无从树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11月13日,教育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代表及专家学者与教育部领导就如何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普及法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进行了研讨。随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依法治国相关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讲授力度的加大,必然会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养,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

2.依法治国将推进立法的科学化,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

法律是一门科学,法律体系本身包含的法律法规十分庞杂,虽然我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还存在着立法不科学,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法律条文与宪法规定冲突,部门和地方法规、规章杂乱等情况,法律冲突时有发生,给法律的适用带来困难,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也给大学生学习法律、认知法律带来影响。随着立法科学化的进一步落实,首先宪法地位将得到极大提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确立的许多基本原则如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要求,平等自由、人民民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宪法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法治文化的建设。2014年我国开始将每年的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随着宪法被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的权威将得到维护,有助于大学生从内心遵从和敬畏宪法,增强宪法意识。随着立法科学化的推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立法质量将会提高,完备、适当的法律将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理解,从而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其法律认知。

3.依法治国将形成良好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法律信仰提升

环境对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具有塑造人的作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钻法律漏洞、违法乱纪、徇私枉法的乱象,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也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和遵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必将改变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现状,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将会形成全社会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法律信仰和法律信心的提升。

4.法治文化建设对法律意识建设提出新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必要前提。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法律观念、具备法治思维、有法治信仰,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强大动力与精神保障。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推进法律意识建设。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法律意识培养对法治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至关重要,随着《决定》部署内容的实施,必将推动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

5.德法相依协同建设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提升

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除法律法规具有国家强制力外,其他规则具有“软约束”性质,其遵守往往不具有社会强制力,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约束。遵守规则如果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和第二天性,则外在的规则就会转化为人的内在素质,成为一个人品德的一部分。因此规则意识比法律意识的道德属性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而道德又是个人内心的法律。法律的规范作用对道德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道德力量对法治精神具有滋养功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应互为一体,共同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协同推进必将对大学生规则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作者:赵娜 单位:天津大学

第二篇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一)学法意愿较高,学法途径多样,维权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低

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总体上来说,法律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法律课程的意愿,达到82%。但现实困难是目前法律类课程,包括法律选修课还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需求。但统计结果也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得非常多样,电视、网络、学校教育、报刊杂志等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和学校教学。有39.9%大学生认为有“从电视上获取法律知识”,同时,评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非常好,认为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法律知识的比例也高达35.4%。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突出表现在维权意愿与维权意识较高,并且有较强的依法维权的愿望。在回答“如果你参加勤工助学或在校外打工,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了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选择用法律手段解决的占75.1%,大多数学生认为有权利进行诉讼,自己的权利,必须争取。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解决权利纠纷时,可能的情况下,还是更倾向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大学生只注重法律权利不注重义务的观点,对于应尽义务特别是社会义务,积极履行的意愿还不高。在回答“当你看见有人正在偷东西,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认为这与其关系不大,选择报警的学生比例仅占51%,选择参与抓小偷的女生有7.6%,男生也仅占17.7%。

(二)法律知识有限,法律常识较为欠缺,法律行动能力不够

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然而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在与被调查者交流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学生对法律常识仅略知一二,一知半解,比较模糊,很多观点甚至是错误的,显示出大学生中法律知识是比较欠缺的,突出表现在“从未阅读过法律”的大学生高达32.3%。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70%多的学生表示要利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认识法律上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在进一步的考察具体事例中如何应用法律程序保护自己时,能够回答正确的不到30%。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法律行动力还不够,用法意愿还缺乏实践能力的支撑,这也会影响到学生们法律意识的提高。

(三)法律信任度不高,法律遵从感较低

毋庸讳言,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法律的公信力特别是司法公信力方面是存在较大不足的,大学不是与世隔绝的温室,我国法制建设中存在的司法腐败腐、执法不严、冤假错案等现象有损法律的权威性,必然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关于“对我国法律公平性的看法”的调查,选择“法律对所有人是平等的”占总选项的37%,而选择“法律某些方面不平等,没有充分保护底层劳动人民利益”的占48%,另有13.2%的大学生甚至认为“法律很不公平”,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法律信任度偏低,进而影响到他们对法律的遵守。(四)民族大学生受传统文化、宗教等影响较多,法律意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本次调查的对象约有30%为民族大学生,通过访谈交流,发现民族学生由于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在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仍保留着较重的民族色彩。同时,由于语言方面的不足,阅读、理解、运用法律知识尤为困难。总体来看,民族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度相对较低,少数学生甚至对教规的敬畏高过对法律的敬畏。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受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

中国社会有“人治”高于“法治”的传统,至今仍广有影响,积淀到社会大众的意识结构中,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生活,表现为较强烈的“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等现象,对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及司法公正性持怀疑态度,也影响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在权益受到国家侵害时,常主张“民不与官斗”,只能被动的接受。在这种“厌讼”、“惧讼”、“斥讼”的思想观念影响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形成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影响。如前所述,民族宗教文化有时也影响到了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造成民族学生法律概念模糊,而对传统习惯、宗教教义等有较高的认可度。

(二)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风气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权大于法,官员腐败、执法不严、等问题客观存在。“法治”在国家层面作为制度建设的目标已经确立,但在社会运行层面还远未实现,例如当老百姓遇到问题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托关系”、“找熟人“解决而不是寻求法律途径解决,有些人对法律持怀疑态度,甚至“嗤之以鼻”。另外,社会上出现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糟粕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法律意识的提高。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规则意识、制度意识及更进一层的法律意识教育是比较欠缺的,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往往给孩子灌输“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别太老实”、“要会钻空子、走捷径”的思想,也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缺陷和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

(三)大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上,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身体器官和生理机能逐渐发育成熟,大学生性的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容易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恋爱成为普遍现象。但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和科学的生理常识以及正面的性知识教育,很容易因恋爱危机或恋爱失败导致心理变异,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甚至走向自杀、暴力伤人等违法道路。心理上,进入大学以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都有巨大变化,大学生逐步开始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面对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困难,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会无所适从,部分学生会发生自我性、功利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对学校制度和国家法律产生强烈的心理抵触。

(四)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高校法制教育在弥补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但总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部分被弱化,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等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文化环境、道德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要减少、肃清传统观念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适宜的土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教育,需要教师懂得民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要正确引导学生理清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树立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的观念,同时将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辅助以通俗易懂的案例,利用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在轻松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其法律意识。

(二)改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法律意识提高的必备条件,任何群体法律意识的提高,都需要在社会整体法制环境提高的进程中产生,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谈论依法治国,但是我们又好像很难切身感受到依法治国。大学生相较于中小学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我们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部门各领域严格依法办事,确保司法公正。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等网络信息应当严格惩治,积极净化社会环境,强化治安,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法律意识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如果家庭教育不当,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如有些家长喜欢“打麻将”、“炸金花”挂点彩头,这些看似只是娱乐,但是这样的家庭教育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时代的孩子们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家长应当从小为孩子树立“讲规则、守法律”的榜样,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有利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才能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抵御社会的不良诱惑。

(三)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自我发展

心理发育不成熟会导致人格不完善,导致法律意识的缺陷,进而会导致法律意识淡薄,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辅导,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增强了迈入社会的抗击打能力,减少犯罪概率,更在无形中培养和提升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方面,高校可以有通过的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控制情绪,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四)改革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

公共课程变革之后,高校的法律基础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育》课程来实现,法律基础教育缺乏独立的空间,而是从属于德育教育,使得教师用大部分时间去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法律基础部分的授课时间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压缩。在短短不足20个学时的时间里教师要讲授太多的法律,能把这些法律讲到已经非常困难,还何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要加大法律基础教学的师资力量,提高法律教学的专业性,同时,要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增开法律类选修课程,满足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

四、结语

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法律信仰低迷,法律认知水平偏低,法律实践能力缺乏,特殊群体(女大学生、少数民族等)法律意识问题突出。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原因既有我国法治建设总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大学生个人素质以及高校法律教育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必须多管齐下,改善我国法治环境,完善高校法律教育力度和教育方式,同时,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对女大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群体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徐勇 马召伟 单位: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三篇

一、分析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据有关研究表明,目前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近几年,青少年群体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70%~80%,其中高校大学生犯罪约占比例为17%。综上所述,各高校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缺少人文素养等现象,显然,高校的“象牙塔”不再平静,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缺乏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在研究调查中显示高校大学生对法律的民主基础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只是将“法律”作为一种实现统治的工具,比如,部分人支持“法治”,抵触“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某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

2.大学生有感性的法律意识,缺乏理性的法律意识。法律学具有较强的学理性,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掌握得越好,处理和面对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找到解决方法。就像,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但是什么是宪法,宪法的具体精神和内容却知之甚少,在讨论宪法内容时就流于表面的文字内容,而无法想到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

3.大学生有被动的法律意识,欠缺主动的法律意识。某些高校校园内的法制宣传内容多数是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处罚为主,从而使得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选择了沉默。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还应加强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权利的积极行使,这样才能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才能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主动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不太予以重视,虽然高校本科均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但课时数较为有限,短时间内要想大幅度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及法律意识是较为困难的,因此开展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注重法律信息引导,积极开展法制课外实践活动,使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心理

高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师联系二级学院的方式,针对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法律热点问题开展讲座或者班级讨论,学生们可以搜集和参考相关资料,了解时事热点,通过对时事政治的关注了解了相关法律信息,而且逆反感较少出现。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可以自己去辨析判断法律的实质,法律是否无用,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没有缺陷等问题,分析判断的整个过程,将有利于塑造高校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心理。高校在采集法律事件的相关信息过程中,应挖掘隐藏在那些反面信息背后的内容,做出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良好法律心理的法律信息引导。高校也应积极开展法制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听法律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明确主题的法制讨论会、演讲、“模拟法庭”、专题论坛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耳濡目染中得到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法律心理。

(二)课外多渠道地传播法律观点,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

1.从校纪校规方面传播法律观点。(1)民主地制定高校校纪校规。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品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关的管理体系,并且让制度得到落实,更好地服务高校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在制定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校纪校规时,有必要听取各方的意见,特别是大学生的建议,同时还应组织他们参与相关的制定过程,这是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体现。(2)审查高校校纪校规内容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高校教育的宗旨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制定校纪校规时,应该从大学生的整体利益出发,平衡大学生个体利益和学校利益之间的矛盾。而制定好的高校校纪校规应该通过校方、专家、教师和大学生等各方人士审查,审查校纪校规内容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并对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这样才能使依法治校真正成为可能。

2.利用高校大学生相关法律社团来传播法律观点。高校的教育质量是与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成正比的。很多国内的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大学生法律社团,由于受法律信息来源及大学生对法律信息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法律社团传播法律观点时容易出现信息偏差,各院系应组织社科部、团委、学生处等积极的响应,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资金、行政等支持。另外,高校还可以引导大学生法律社团组织开展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旁听公开审判、参观监狱等活动,或者组织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包括社会治安问题、物业管理纠纷问题、家庭关系纠纷问题等,让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外法律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树立起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法律观点。

3.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处理环节中的法律观念传播工作。2005年,我国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有关学生申诉处理涉及5条内容,表达比较简单,可操作性有限,对此许多高校都自行制定了有关学生申诉处理的实施细则。这些实施细则制定的公正与否,对申诉事件的大学生及参与人员今后的行为态度将起到一定的暗示效应,他们相信在公正的规章制度做出的结论也应该是公正的,这种信念上的暗示作用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平等、正当、适用的法律观念。如果做到高校申诉处理制度的更好完善,需要注意以下三点:(1)设立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的高校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该申述处理委员会应独立于高校的行政管理机关,组成成员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和中立公正的态度,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客观地对待情感情等。申诉处理委员会成员应由法律专业人士,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法律教授代表、相关领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按比例组成,但学校主要负责人、涉案相关部门负责人不得参与。(2)校内申诉程序公开化。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在审理各事件过程中,应该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审理信息进行公开,做到不暗地操控。同时,处理事件的时候要注意听证和规避制度,并做到公开审查结果。(3)明确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的权力。赋予学生申述处理委员会一定的变更学校原处分决定的权力,其复查决定才更具权威性,这也是依法治校精神的必要体现。

(三)高校有关部门积极利用新媒体有选择地做好法律理论信息的传播工作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资源繁杂众多,信息共享已是趋势,高校大学生对各类信息绝对拥有自己的选择权,学校已经不可能直接以单渠道传播法律理论和观点,而是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高校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新法律、法规传递给他们,帮助他们了解和认知法律,侧面、间接地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目前,高校相关部门和各院系领导、指导老师等可以通过建立“高校大学生法律信息网站”、微博、微信、空间等宣传法律知识,网站可以设立社会版、就业版等,由学生干部实行分版块责任制度,具体内容包括:提供法律基础知识,发布法律相关信息,开展互动问题交流,社会热点案例分析,组织开展法律相关活动等工作,高校可以指派相关法律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咨询并把关。设立“大学生法律信息网站”的目地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法律相关问题的互动平台,使其在获得一定法律信息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参与了问题的探讨,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有利于法律基础理论的传播,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利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想法,从而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

作者:陈莉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第四篇

一、微信的特点

1.消费成本低。微信作为一款使用流量的即时通讯应用程序,其安装完全免费,相对于传统的打电话发短信,只用消耗非常少量的流量即可实现与之相同的功能,而在wifi环境下,则完全免费。低廉的消费成本使得微信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备受推崇。

2.沟通方式多样。传统短信只能以文字或者较小的图片的方式发送,并且发送时常有延时。而微信支持用户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设备登陆客户端,实现以文字、语音、视频、图片和地理位置共享等沟通方式,在网络质量较高的环境下,也可进行视屏通话,这些方式增添了沟通的趣味性。

3.社交功能强大。微信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字、视频、音乐等分享到朋友圈,并且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这使得大学生频繁使用这一功能,更乐于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二、微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挑战

1.微信潮流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产生偏差。微信作为新型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式传播平台,其本质仍然是信息传播媒介。微信通过朋友圈和公众平台的互动、转载、评论、点赞,就会使更多的信息集成在其中,这使得微信成为一种信息有效高速的传播方式。

2.传播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对热点法律事件的关注增加。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受众较少。而微信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率,大学生因此对热点法律事件时时关注。在微信中,传播的每一个信息和问题都呈现多维的态势,一些法律事件往往在有心人的传播下扭曲了事实,大学生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又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在错误的诱导下,对片面事实的认识和不断挖掘往往会削弱大学生对法律民主公平的信任,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3.交流平台的的拓展,加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难度。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阶层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水平是不同的,比如法律专业的学生,他们更懂得用法律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法律问题。随着微信的发展,大学生的交流方式更加丰富,对于热点法律事件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极易形成错误的认识和评判,并耳濡目染形成错误的法律意识,增大了高校对法律意识的培养难度。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

1.加强监督管理创造良好环境。微信具有实时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对其实施管理和监控的难度较大,网络这个环境很容易丧失约束扰乱秩序,所以健全和完善互联网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实需要。其次,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依法治校的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高校环境混乱,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处处可见,会挫伤大学生对民主法律的信仰,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2.加强线上交流跟进线下教育。微信的群聊功能,可以让法律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法律事件展开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热烈参与,这样就没有“面对面”的尴尬,只要有手机,便可以参与其中,大胆发言,充分交流与互动。而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在线下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创新法律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3.创建专业师资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微信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并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应顺应时势,积极构建官方的微信平台,发挥好微信公众平台的价值。高校可以专门组建一支高法律素质、技术强的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团队,通过合理取材选取有趣的法律故事,吸引学生的关注,选取贴合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法律小常识进行单向推送,同时加大对热点法律事件的关注,通过对热点法律事件的分析,加强对大学生对热点法律事件舆论的积极引导,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4.提高自身鉴别能力合理利用微信成长。微信已经融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部分。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本身的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理性辨别、判断、使用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高效性。大学生应注意加强个人法律修养及心理素质的提高,增强理性辨别能力,拒绝盲目从众,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的积极作用,合理利用微信。

总之,微信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提供了更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更广阔的教育平台,运用微信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复杂又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者不断改变教育理念和方式,充分认识到微信的特点和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提出的挑战。

作者:耿怡雪 刘昕 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五篇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分析

(一)法律知识储备不足

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的现象,具体来说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更喜欢了解那些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如民商法等,喜欢听案例分析和怎样打官司,对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法律知识不感兴趣,如法理学和宪法等。事实上,理论性法律知识是实用性法律知识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法律事件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判断.这样的选择倾向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第二,大学生对部门法方面知识的掌握不够,尤其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部分大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运用相关的法律规范来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有些大学生还因不懂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而触犯了法律,甚至在构成了犯罪行为时竟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触犯了刑律。

(二)法制意识不强

第一,法律心理不健康。由于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在一般社会成员心中,以“和”为贵,遇事讲忍耐,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却不愿为自己的权益受损而付诸诉讼,求助法律,这样势必会助长和纵容违法行为。曾有大学生受到他人不法侵害因缺乏法律知识错过了维权时机,最终造成维权失利的后果。第二,法律观念出现偏差。法律观念是人们在自由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法律所反映的价值观念的评判,认可己成立的法律规范,自觉遵从法律的至上权威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的意识体系。法律观念主要包括“法律至上观”、“权利义务对等观”、“程序正义观”等、没有形成法律至上的观念、权利观和义务观的不对等、程序正义观有待强化等等,都是大学生法律观念出现偏差的具体表现。

(三)法律实践能力不高

法律能力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是体现大学生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自觉守法和用法能力这两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首先,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近几年来,在校园、社会中出现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的是情了,盗窃、人身伤害等类型的案件时有发生,状况令人担忧。其次,大学生的用法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不善于将法律运用于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部分大学生在参与校外兼职时没有向用工方要求签订合同的意识,当发现实际工作内容与宣传工作内容不相符、学校拒不支付报酬等问题时,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证据而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经常出现大学生上当受骗造成学校损失的事情,导致自己维权陷入不利的境地。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和提升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遵照一定规律,合理的对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培养。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对策分析

(一)明确法律学习任务

在学校法制教育中,学校教育者通常把义务性规范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大讲特讲,而对授权性规范则一带而过,给学习的大学生一种错觉,似乎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大学生对义务性规范的正确判断远远高于对权利规范的认识。这种教育不仅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而且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讲权利和义务的概念,而且要讲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不仅要讲公民有哪些主要的法定义务,还要讲公民有哪些主要的法定权利;不仅要讲学校在经济活动中有哪些主要的法定义务,还要讲学校有哪些主要的法定权利不仅要讲如何履行义务,而且要讲如何行使权利;不仅要讲如何承担法律责任,而且要讲如何保护合法权益。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法律心理和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培养,必须兼顾权利和义务两方面的教育内容,这也是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法律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注重法律思想观念的引导。当前,片面追求传授法律知识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法律思想观念正确引导的缺乏,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某些重大问题上出现认识模糊,甚至观点错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德育的主要功能,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应该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法律思想观念作为首要任务。否则,即使大学生掌握再多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观念也很难帮助其健康成长。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的大学生知法犯法的现象使这一点得到了反复印证。因此,学校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应该从法律知识的传授转向法律思想观念的传承。

(二)科学规划学法内容

要科学规划学法的内容,既要全面学,又要重点学。在校学生要全面学习法律法规,各个方面的法律知识都要懂一点,但尤其要学好《宪法》、《公司法》等基本法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好基本法律法规之外,要重点学习好专业法、行业法,熟悉本行业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发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法律的学习上还有一定的差距,据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需要加强专业法律知识学习,提升法律素养,针对性学习食品方面法律法规。

(三)进一步巩固学法阵地

由于在大学生队伍中,一些还缺乏法律意识,不学法、不懂法,日常办事中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给领导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给工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和不应有的损失。要解决这一问题,广大学生必须从提高对法律的认识入手。积极、主动、认真地学法、懂法。首先,要提高对学法懂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法的自觉性。从依靠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靠政策,还要依法办事。大学生不仅要熟悉党的政策,具有政策水平,还要熟悉法律,具有法律水平。特别是在即将步入工作的准毕业生,在熟悉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应忽视法律的学习,从而熟悉法律法规。这样才不至于说出与法律相悖的话,参与实际工作才能符合法律法规精神。此外,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学习法律,为此,可以积极参加有组织的学法活动,如在学校法律系进行业余深造提高;参加有关普及法律知识的报告会、座谈会和典型案件的处理会以提高法律知识水平等等。还有要加强自学。每位大学生都应该把自学法律知识作为一项经常任务,抓紧抓好,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水平。学习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讲座,深刻领会法律精神;二是加强自学,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三是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向实践学习。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学法,不能蜻蜒点水,半途而废,要真正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法律素质。

三、结语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离不开学习与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是提升法律素养的重要方式。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摆脱当前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减少因法律意识不足造成的学习、生活难题。

作者:李莹莹 闫佳伦 马波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82096.html

    相关专题: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中国直销企业名单


    上一篇:信息化管理在水政监察建设的作用
    下一篇:教师良好师德风范的“五个十”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