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管理论文 >

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一、当代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查情况

为了解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具体情况,本文研究人员针对辽宁省内研究生在网上发起的“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问卷调查,并最终获得117份有效答卷。其中,答卷人群中51.59%为男性,48.41%为女性;学术型硕士占4.36%,专业型硕士占25.64%;研一学生占总体的64.1%,研二学生占24.79%,研三学生占11.11%。而且调查者家庭住址分布广泛,19.66%来自大城市;38.46%来自中小城市;9.4%来自乡镇;32.48%来自农村。当代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主观因素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基于这三个角度分析当代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指的是与研究生的自然属性相关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家庭住址等,这些因素在就业过程中是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可能会成为研究生就业的限制条件。因此需要关注自然因素对研究生的影响,正确引导研究生的价值取向。首先,问卷对被访者对于薪资情况、毕业去向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关于薪资的期望,绝大多数被访者选择3000—5000元,占51.28%,其次是5000—7000元,占34.19%,7000元以上占12.28%,选择2000—3000元的人数最少,占1.71%。这说明,研究生的薪资取向基本在3000—7000元。而在此过程中,结合性别因素分析,可以发现,在3000—7000元的薪资期望中,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而在7000元以上的期望中,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这说明,男性对较高薪资的需求水平比女性高。结合被访者的家乡所在地,对其期望就业的地点进行分析。来自大城市、乡镇的研究生最期望回家或有父母的地方;来自农村的被访者选择回家的人数最少,而选择留在中小城市的人数最多;来自中小城市的绝大多数研究生对就业地点没有要求,且期望留在毕业城市或去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的人数也较多;并且,选择艰苦地方锻炼自己的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在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与市场需求、政策、法律法规相关的因素。社会因素一方面会积极引导就业价值取向,促进研究生的就业。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就业歧视等现象,给研究生就业过程带来消极的影响。对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分析中,63.25%的研究生认为需要依靠个人素质能力,然而仍然有14.53%的人认为需要依靠家庭背景;11.97%认为专业行情是重要因素,10.26%认为需要依靠学校名气(如图3)。这说明多数学生认为依靠自身实力可以赢得就业机会;而家庭背景等社会因素成为了研究生公平就业的阻碍;同时,专业因素与毕业院校歧视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就业。关于就业公平的问题调查中,63.25%认为就业中对女性有性别歧视;23.93%认为可能会有;只有10.26%认为没有,说明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存在。在是否会有平等就业机会调查中,32.48%认为会有,27.35%认为不会有,33.33%认为也许会有。这说明就业不公平的现象依然是影响就业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关于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差别,34.19%认为专业硕士在某些专业岗位上比学术硕士更占优势;15.38%认为专业硕士比学术硕士薪资更多。但59.83%认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差别不大。而在分析造成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时发现,招聘岗位少、注重学校名气、强调工作经验、性别歧视仍然是主要问题,四者比例相似,说明在就业过程中这些问题仍然是难点,需要进一步解决。

3.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研究生自身表现出来的能动因素。这些因素与研究生自身性格、爱好、专业特长相关,又反映了研究生的就业价值期望。这些因素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对工作职位的偏好和取向,也是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之下主观的表现。关于毕业去向,90.6%选择正式就业,3.42%选择自主创业,0.85%选择自由职业,而5.13%选择升学深造或出国。这说明绝大多数研究生更加偏好的是正式就业,选择创业的人很少。在就业倾向中多数集中于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外企次之,人数最少的是去民营企业。说明研究生对国有单位认可,而对民营企业的认可度不高。其次,对于不定项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所述。面对未来的就业去向,多数学生表示迷茫。但相信通过考取各类证书或者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可以获得竞争优势。而自主创业的仅占14.53%。说明研究生对自身的就业方向并不明确,但仍然努力争取竞争优势。研究生在就业中最渴望得到前四位的因素分别是: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优厚的薪资及福利待遇、工作单位性质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工作的稳定性。这说明研究生价值取向更偏重自我实现,次之是薪资福利、工作地点以及工作的稳定性。最受研究生追捧的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依次是:政府机关、金融证券、教育培训、电力能源、工业制造业。这说明研究生偏向于掌握政治、经济资源的岗位,而对于旅游交通、新闻出版行业期望较小。在就业心态调查中,60.68%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高不成,而41.03%选择低不就。这说明研究生自身的期望较高,但存在自身能力不足或与企业需求不符的问题。37.61%认为喜欢即可,说明兴趣偏好也是就业取向影响因素之一。25.64%认为上大学付出了高成本,必须要找一份好工作的占26.5%,认为研究生存在优越感,自己的择业标准要比本科生高。

二、调查结论

通过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总结出当代研究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如下特点:

1.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一方面研究生具有学历优越感,希望充分利用其优势获取更好的就业机遇及薪资回报。另一方面,对于应聘单位与职位有一定要求,但也因此感到能力不足而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2.就业目标不明确,受自然因素影响差异化。多数学生对自身的就业目标尚不明确,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并且对于薪资、就业地点的选择上,不同性别的群体的就业观出现差异化。对于工作地点的差异,与其家乡所在地有密切关系。

3.趋向于稳定就业,并且青睐政府、事业单位。绝大多数研究生希望稳定就业,并且希望得到政府、事业单位等掌握各种资源的单位,或者是去国企、外企薪资福利高、待遇好的单位就业。进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赢得社会价值的认同。

4.注重实现自身价值。在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基于自身爱好来选择职业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期望通过培训或考证来证明自身实力,获得能力提升,进而得到竞争优势来争取更多的机遇。

5.面对客观不公平现象表示无奈,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研究生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毕业院校歧视、就业机遇不平等、依靠家庭背景获得就业优势的问题仍然存在。此时研究生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途径与法律保障机制。

6.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就业取向差异化程度低。通过分析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就业取向发现,学术硕士认为自身在科研、教学岗位上更有优势;而专业硕士认为在专业岗位上比学术硕士更具备优势。这说明虽然二者就业取向差异已产生,但仍有相当比例认为二者在就业上差别不明显。

三、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就业的建议

1.高校帮助学生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研究生就业目标规划的能力相对缺乏。一方面,高校普遍缺少对研究生规划职业生涯的引导。学校可以根据历年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目标的选择、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就业能力的提升。

2.调整研究生就业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实践。研究生需要了解市场需求,衡量自身能力,调整过高就业期望。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发现自身能力特长与行业所需能力,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3.完善就业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建设。关于研究生就业歧视、机遇不平等等现象,缺乏相关的有效的维权机制,需要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给研究生提供就业法律保护及畅通的维权通道。同时对于就业不公平的现象应进一步完善法治机制,弥补现有机制的漏洞,促进就业的公平性。

4.突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特征优势。2011年我国对于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开始加以区分,目前各高校已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毕业生。现在两类研究生的就业取向已经初步形成,如何引导不同类别的研究生选择适合自身培养方式特点的领域就业,仍然需要高校与社会来共同探讨。

作者:董润芸 孙龙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更多管理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gllw/165767.html

    相关专题:希腊财务危机 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书


    上一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