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褚家佳;张智光;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林业经济问题》2014年02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基于产业-生态共生理论研究森林生态安全与森林食品安全复合系统,依次研究了内层作用机理、外层作用机理及内外层作用机理:内层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发生交换;外层通过满足与收益、动力与压力、激励与约束实现循环;内外层通过需求-技术-管理复合传导路径进行关联。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生态安全和森林食品安全两系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了绿色共生机制。提出的多层次嵌套式森林生态安全与森林食品安全相互作用机理模型为森林生态安全和森林食品安全的协同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管理者制定局部和全局相关联的科学决策。
【论文正文预览】: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同是国家乃至人类安全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速了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步伐,也付出了环境污染加重、资源消耗加速、生态平衡破坏、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等惨重代价![1]在《小康》杂志发布的2013年“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
【文章分类号】:F426.82
【稿件关键词】:森林生态安全森林食品安全机理模型
【参考文献】:
- 罗亮;岳永德;汤锋;刘川琴;;我国食用林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简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4期
- 胡莲;;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念辨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 程宝栋;宋维明;田明华;;关于我国林产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 张智光;姚惠芳;;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的绿色共生特性和5R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 杜龙政;汪延明;;基于生态生产方式的大食品安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 张洁,刘桂华;板栗茶树间作模式的生态学基础[J];经济林研究;2005年03期
- 杜龙政;汪延明;;基于大食品安全的全产业链治理研究[J];科学决策;2010年10期
- 章力建;朱立志;;综合防治农业立体污染 全面提升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J];农业质量标准;2006年06期
- 刘正祥;张华新;刘涛;;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1期
- 杨修,章力建,李正,孙芳;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的生态学思考[J];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 海江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流与价值流耦合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 张润昊;;森林食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 俞秀玲;王佳;孙晓薇;;我国食用林产品标准体系进展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 朱杰丽;柴振林;尚素微;杨柳;蒋步云;;浙江省森林食品认证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0期
- 章铁;刘秀清;;栗茶间作模式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段显德;董荣春;;高湿地区板栗林下栽培模式的研究[J];北方园艺;2009年04期
- 陶龙兴;谈惠娟;符冠富;宋建;;传统稻作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渐进破坏及防控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08年04期
- 巩雪峰;余有本;肖斌;陈婵婵;金珊;;不同栽培模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年12期
- 郑国庆;毕广有;王淑丽;;黑龙江省森林食品资源开发利用及发展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2年02期
- 毛加梅;唐一春;玉香甩;汪云刚;何青云;冉隆珣;刘德和;;我国生态茶园建设模式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2010年05期
- 许益亮;靳明;李明焱;;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研究——以浙江寿仙谷为例[J];财经论丛;2013年01期
- 李淼;吴跃进;余增亮;俞汉青;吴李君;姚建铭;花日茂;汤锋;邱志芳;宋立言;韦朝阳;骆永明;赵其国;;离子束辐照技术在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问题研究中的应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 朱立志;方静;方兴;;“清洁农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前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 钟元春;刘强;高凤仙;唐家;葛大兵;;长沙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禽生态系统生物工程建设[A];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马增旺;赵广智;邢存旺;;山区发展林下药材的前景、问题与对策[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李鹏;张俊飚;;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绩效及区域差异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农户基质化为例[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 杨红强;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 张润昊;森林食品产业区域发展推进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 丁恩俊;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土地利用优化途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 杨永坤;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 赵志刚;区域农业资源评价与农业景观单元设计[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 肖开红;基于组织结构演变的生猪供应链质量激励契约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 逯承鹏;产业共生系统演化与共生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 豆志杰;农业生态安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 王海涛;产业链组织、政府规制与生猪养殖户安全生产决策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 韩志才;农产品质量安全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 陈然;基于产业链治理的中国铁矿石进口贸易市场势力构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 马云;紫色土区控制面源污染植物篱模式及带间距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 孙丽英;生态型养狐场模式的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 王媛;农林复合与炼山对巨桉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 李煜;中日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 朱鸿林;基于磁性纳米粒子类酶活性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 刘彩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 刘正祥;省沽油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技术基础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 王小婧;北京市主要风景游憩林两种保健资源及其作用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 宋峥嵘;;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 卢良恕;;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 贾卫丽,王成艳,赵瑞莹;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 欧阳斌;;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曹华;程宝栋;项贤春;;森林认证与中国木材产业竞争力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周泽义,梁建平,盖良京;北京市食品中农药污染和控制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 周建平;杜婵英;漆安慎;王华东;;浙江开化华埠地区工业-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唐荣南;;建立茶园复合生态系统[J];中国茶叶;1984年04期
- 李双作;于亚玲;;林业生态安全评价初探[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8年01期
- 本报记者 李大庆;[N];科技日报;2009年
- 刘毅;[N];人民日报;2005年
- 徐志刚;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 姚惠芳;中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 曹兆源;森林食品的开发[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2004年07期
- 詹世虎;开发森林食品 合理利用资源[J];安徽科技;2000年03期
- ;森林食品渐成“气候”[J];浙江林业;2005年12期
- 邵岚;;吃 森林食品:蓄势待发的朝阳产业[J];中国林业产业;2008年07期
- 龙威;;伊春森林食品航母远航记[J];中国林业产业;2009年06期
- ;食事传递[J];食品科技;2004年01期
- 宋振洲;周子晴;;河北:奏响森林食品新乐章[J];中国林业产业;2008年12期
- 张洪礼;刘立成;;伊春市:发展森林食品业的调查与思考[J];统计与咨询;2011年03期
- 江德森,牛佳牧,姜贵全;长白山森林食品资源产业化开发及模式研究[J];林业经济;2003年09期
- 冷丽;刘亮英;杜志勇;;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西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 杨晓燕;刘政霞;;从板栗现状看食品工业与农业的关系[A];北京食品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学术论文集[C];1999年
- 尹少华;梁成军;;湖南省林产工业的现状及其产业组织优化研究[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 潘海平;浙江制定“森林食品”标准[N];中国信息报;2003年
- 齐元;武汉森林食品开始逐渐走出“闺阁”[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 记者 席仲南;我市森林食品产业协会成立[N];伊春日报;2011年
- 记者 仉庆华;森林食品产业强伊春[N];黑龙江经济报;2009年
- 于宁;把森林食品请出“深闺”[N];吉林日报;2008年
- ;森林食品科技产业园助老河口腾飞[N];湖北日报;2009年
- 王玉梅;伊春打造森林食品产业强市[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 郝玉彬;百花齐放 森林食品产业强势崛起[N];伊春日报;2011年
- 本报记者 席仲南;做强小兴安岭森林食品产业[N];伊春日报;2011年
- 记者 张丹丹 通讯员 张健康;我省试点森林食品认证[N];浙江日报;2011年
- 宋阳;黑龙江省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 黄志富;大兴安岭地区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稿件标题】:【毕业论文下载免费】森林生态安全与森林食品安全相互作用机理模型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
【发表期刊期数】:《
林业经济问题》2014年02期
【期刊简介】:《林业经济问题》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林业经济问题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35-1060/F,国际刊号:ISSN。林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由主管、主办,本刊为刊。自创刊以来,被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更多
林业经济问题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6032/)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褚家佳;张智光;
更多
循环农业论文论文详细信息:
【毕业论文下载免费】森林生态安全与森林食品安全相互作用机理模型研究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nongye/xhnylw/281430.html
相关专题: 《林业经济问题》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现代免疫学21世纪粮油仓储科技通讯现代冶金华中人文论丛材料研究与应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蚌埠医学院学报
上一篇:
【论文目录自动生成两个致谢】我国PPP项目政府监管机制设计
下一篇:
【以坚强为话题的议论文】资本建设:农民工政策范式的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