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新华;尚赏;郭书亚;谢幸华;张艳;杨爱梅;卢广远;成功正常投稿发表论文到《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10期,引用请注明来源400期刊网!
【摘要】:对2BX型玉米/甘薯间作系统的生态生理效应和综合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后系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玉米群体内的光照强度增大,光分布合理,风速增大,CO2含量增加;甘薯群体内光照强度减弱,CO2含量和风速略有增加。间作后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性能得到提高,农艺性状有所改善;而甘薯的相应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但是随着甘薯行比的增加,情况逐步得到改善。这种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迭加后的优势,以2B6型、2B8型表现较好。为了发挥玉米、甘薯的高产潜能,对产量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玉米/甘薯间作作以2B8型为最佳模式。
【论文正文预览】:随着全球性人口的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粮食紧缺使人们再次关注间套作模式[1-2]。农作物间作套种模式的优势首先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于单作,其次是作物品种的搭配丰富了农产品,最后是合理配置了田间结构。前人研究指出:要提高套种玉米和甘薯的产量及产值,应
【文章分类号】:S513;S531
【稿件关键词】:玉米甘薯间作生态因子生理特征
【参考文献】:
- 王家才;孟自力;张曦;任波;杨爱梅;;甘薯新品种商薯6号套种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王俊;阮龙;王世济;陈洪俭;;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干鲜重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大豆科学;2008年01期
- 刘伟明;利用旋转设计对春玉米/甘薯套种的优化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4年06期
- 雍太文;任万军;杨文钰;樊高琼;牟锦毅;;旱地新3熟“麦/玉/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栽培技术[J];耕作与栽培;2006年06期
- 杨爱梅;王家才;纪允安;秦云霞;;高淀粉甘薯新品种商薯19高产栽培措施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 杨爱梅;王家才;谢幸华;孙淑芝;;甘薯商薯19高产生理基础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王自力;杨爱梅;刘忠玲;秦家范;王家才;吴要利;;洛阳旱地西瓜间作甘薯效益及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12期
- 向红梅;黄文美;李桂平;徐守波;向丽萍;;玉米与不同密度甘薯套种对甘薯产量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9年05期
-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钮福祥;谢逸萍;唐君;李洪民;;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年05期
- 王家才;孟自力;张曦;任波;杨爱梅;;甘薯新品种商薯6号套种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张勇跃;刘志坚;秦素研;李建国;;烟薯套种模式中烟叶密度和甘薯栽插方式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 王小春;杨文钰;雍太文;;西南丘陵旱地农作制现状及旱地新3熟“麦/玉/豆”发展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 邓郭艳;李冬梅;;南方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 杨爱梅;王自力;王家才;;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与品种及栽培措施关系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4期
- 卢广远;王家才;杨爱梅;;环境条件对商薯1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4期
- 林文道;;稻头薯间作秋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9期
- 贾新文;高九思;高阳;王利芳;;豫西丘陵旱地优质红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9期
- 张金榜;;脱毒红薯优质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9期
- 王宏明;;优质甘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5期
-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中国南方套作大豆的背景与对策[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樊高琼;牟锦毅;卢学兰;;发展南方套作大豆的背景和对策[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 吴维雄;马荣朝;樊高琼;杨文钰;李跃金;;“麦/玉/豆”配套机械化生产体系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 周涛;徐开未;黄蔚;陈新平;陈远学;;不同施磷后效对套作大豆产量、营养状况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张淑兰;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影响的定量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 王竹;栽培因子对套作大豆形态、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 陈圣伦;玉/豆套作模式的群体配置技术及其对大豆的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 雍太文;“麦/玉/豆”套作体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根际微生态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 闫艳红;烯效唑对套作大豆的壮苗控旺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 向达兵;钾对套作大豆的抗倒伏效应与提高产量的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 滕维超;油茶—农作物间作系统生理生态及经济效益评价[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 王小春;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及氮肥调控机理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 赵永敢;西南地区资源节约型农作制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 邓郭艳;农户采用“麦—玉—豆”种植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 陈忠群;钼肥对净套作大豆固氮特性、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 刘明明;四川大豆种植模式的技术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 陈小林;氮肥运筹对套作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 雷海霞;稻田套播油菜栽培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 王来;渭北几种农林复合模式对林木和作物根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 赵第锟;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西瓜间作系统中西瓜枯萎病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 孟庆宝;甘蔗间种菜用大豆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 宋艳霞;套作遮荫及复光对不同大豆品种光合、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 徐玉恒,张永涛,陈香艳,陈发炜,卞建波,孔令国;春甘薯西瓜套作高效种植模式[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 张敏;;夏玉米追施不同配比肥料的效果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李爱贤;刘庆昌;王庆美;张海燕;侯夫云;;我国甘薯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郑光辉;李令伟;孟晓英;刘星华;曲善功;李志杰;;春播马铃薯地膜覆盖施肥模式及最佳配方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 张绍军;;烤烟不同种植密度对烟叶质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 王家才;孟自力;张曦;任波;杨爱梅;;甘薯新品种商薯6号套种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王俊;阮龙;王世济;陈洪俭;;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干鲜重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7期
- 饶立兵,沈红芬,倪日群,孙继;鲜食型玉米品种的筛选与播期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 庄义庆,罗明,束汉良,杨金龙,何东兵,张培寅,邬芳扬;镇江市甘薯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 刘伟明;;对甘薯产业化开发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 米谷;薛文通;陈明海;杨慧玲;;我国甘薯的分布、特点与资源利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6期
- 李育军;龚明权;陈新亮;房伯平;陈景益;张雄坚;王章英;;甘薯品种资源室内耐盐性快速筛选试验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 霍庆增;甘薯营养素“天方990”[J];北京农业;1994年07期
- 谢一芝,张黎玉,吴纪中;甘薯育种研究动态及展望[J];世界农业;2000年12期
- 谢世清,冯毅武,王德海,杨从兴;甘薯良种徐91-54-1在云南高原的产量表现[J];中国种业;2000年03期
- 李晚忱;两个台湾甘薯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鉴定[J];中国种业;2000年05期
- 卢同,种藏文,林时迟,谢世勇,李本金,陈涵贞,陈庆河;甘薯青枯菌粗毒素测定甘薯品种抗瘟性的方法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0年03期
- 吴纪中,戴起伟,谢一芝,张黎玉;甘薯离体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杂粮作物;2000年02期
- 李强,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谢逸萍;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甘薯品种综合评价上的应用[J];杂粮作物;2001年01期
- 龙翠芝,张继勤,徐广武;日本玉丰甘薯品种在滦县落户[J];河北农业;2001年07期
- 阮龙;高正良;;甘薯的新用途及在我国发展前景[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 赵波;张青;张晓宇;谢皓;陈学珍;;菜用甘薯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赵玖华;尚佑芬;杨崇良;李长松;路兴波;;甘薯无毒苗的培育、检测及应用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 崔广琴;杨中萃;林祖军;刘学庆;王建玲;辛国胜;孙纪霞;;甘薯太空诱变育种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李玉銮;;不同复混肥在甘薯上的肥效比较[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 刘庆昌;翟红;王玉萍;;甘薯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A];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 高峰;毕瑞明;陈永文;林忠平;王小佳;;转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获得及性状表现[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 刘庆昌;翟红;王玉萍;;甘薯细胞工程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郭小丁;谢一芝;尹晴红;;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A];全国蔬菜和薯类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省农科院昌黎果树所 郭恩才 韩继成 章德明;怎样选脱毒的甘薯品种[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1年
- 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所 张松树;甘薯专用品种介绍[N];河北科技报;2006年
- 程洪花;甘薯栽后巧管护[N];河南科技报;2007年
- 本报记者 黄橙;转基因甘薯:在更大的空间中“收获”能源[N];科技日报;2009年
- ;春甘薯如何提高产量和品质[N];山西科技报;2010年
- 安平县农牧局 王贵霞;甘薯要高产 把握这几点[N];河北科技报;2010年
- 记者马永刚;30余种优质甘薯在威海试种[N];中国食品报;2010年
- 记者 高传立;共商甘薯产业发展大计[N];徐州日报;2010年
- 记者 高传立;徐州甘薯在沙漠地区种植成功[N];徐州日报;2010年
- 本报记者 田力;甘薯增产不是梦[N];黄石日报;2012年
- 梁婧婧;甘薯水溶性糖蛋白的提取纯化及降血脂机理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 孙敏杰;甘薯蛋白的营养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 柳哲胜;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的分子标记及相关基因片段的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 程瑞锋;水培甘薯连续生产系统构建及根系功能分离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 蒋盛军;甘薯胚性悬浮细胞的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株的有效再生[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 陈观水;甘薯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 陆国权;甘薯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 张超凡;湖南甘薯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 袁照年;甘薯抗蔓割病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 杨先泉;零配比正交试验设计分析与甘薯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体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 蔡辉儒;甘薯膨大生长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 甘学德;49份甘薯种质资源在海南的试验评价[D];海南大学;2010年
- 孙榕;甘薯的组织培养及耐盐诱变育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 许育彬;不同施肥条件下干旱对甘薯生长发育及生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 任韵;观赏甘薯的培育和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 赵丰玲;优质甘薯品种鲁薯8号的特性与推广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 王宇;甘薯脱病毒技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 刘栋;甘薯功能性成份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 马辉;特色甘薯品种主要性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 邱才飞;观赏甘薯品种(系)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稿件标题】:【苹果系统的优势】2BX型玉米/甘薯间作系统优势分析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发表期刊期数】:《
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10期
【期刊简介】:《江苏农业科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江苏农业科学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32-1214/S,国际刊号:ISSN1002-1302。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社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管、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本刊为......更多
江苏农业科学杂志社(
http://www.400qikan.com/qk/6196/)投稿信息
【版权所有人】:王新华;尚赏;郭书亚;谢幸华;张艳;杨爱梅;卢广远;
更多
农业类论文详细信息:
【苹果系统的优势】2BX型玉米/甘薯间作系统优势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lunwen/nongye/21286.html
相关专题: 《江苏农业科学》相关期刊
推荐期刊:
河海大学学报中国艺术计算机系统应用中国品牌与防伪科技致富向导太湖中华医史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微波学报吉林教育
上一篇:
【大金中央空调价格表】增施生石灰对红花大金元生长及土传病害防
下一篇:
总黄酮含量测定|不同炮制方法对牡丹皮多糖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