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楚天都市报 近日,12卷本的《冯雪峰全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冯雪峰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更是著名的革命家。作为有着多重身份的重量级人物,作为党的文化将领,冯雪峰始终置身于时代风云的潮头,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冯雪峰全集》无疑已经不是一般文学意义上的全集,而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内容,超乎文学之上的大书。
冯雪峰与鲁迅非同寻常的友谊,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也是令人倾慕的一部分
1928年5月,冯雪峰写下《革命与知识阶级》的时候,尚未与鲁迅相识。在鲁迅受到围攻的情况下,冯雪峰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鲁迅的功绩和“五四”文学传统,对鲁迅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年底,冯雪峰与鲁迅相识,成为鲁迅晚年最亲近的学生和战友之一,在鲁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在白色恐怖中,他们共同冒着生命危险编辑《前哨》,纪念牺牲的“左联”五烈士。在鲁迅逝世前半年,冯雪峰作为中央特派员从陕北回到上海,向鲁迅介绍党的方针政策,使鲁迅加深了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信赖。在鲁迅病中,他代替鲁迅草拟了《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多篇重要文章,对维护左翼文艺界的团结,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望道曾经这样评价:“冯雪峰不但受了鲁迅的影响,也时时刻刻企图影响鲁迅的。”冯雪峰以宣传鲁迅,研究鲁迅,弘扬鲁迅精神为己任,写下许多关于鲁迅的重要著作,积极评价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批评家这样一个“伟大存在”,充分肯定鲁迅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被公认为是鲁迅研究的权威和“通人”。
新中国成立后,冯雪峰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他致力于鲁迅著作的注释和出版工作,并写下大量回忆鲁迅的文章,为鲁迅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外调材料出现在作家全集中是极其少见的,这样大的分量更是绝无仅有的
除文学和翻译作品之外,《冯雪峰全集》还收录了冯雪峰的书信、日记、编务文稿、政务文稿函件和外调材料等。
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冯雪峰奉中央之命重回上海,一方面是为了与鲁迅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这期间他化名李允生,以秘密书信和报告的形式为陕北中央输送了大量情报资料。《冯雪峰全集》尽可能搜集了现在可以公开发表的书信和报告,这些既是冯雪峰不惧艰危为党工作的见证,也是党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外调材料是1966年至1973年期间,冯雪峰应单位、机构或个人出于调查或证明的需要,被要求写下的历史材料。全集中收录的外调材料约200篇,80余万字,主要写作地点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的咸宁干校。
冯雪峰经历丰富,与政界、文化界甚至军界高层都有交往,所以后来前来找他写外调材料的很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里,大家经常能看到他趴在光线昏暗的楼道一端一个乒乓球案子上不停地写。他一般先用铅笔写下底稿,然后根据要求再誊抄出正式稿上交。誊抄使用复写纸和圆珠笔,需要同时复写好几份给各方存留。由于写作誊抄量大,还要用力复写,冯雪峰拿笔的右手中指都变形并起了厚厚的笔茧。
冯雪峰在上海迫于地下工作的要求,无法写日记,也不能留下任何文字方面的记录,后来这些外调材料都是他凭印象和记忆写成。我们从中可以明显地发现,虽然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行文中不可避免地带有那时的特点和各种被迫戴上的空帽子,但冯雪峰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客观地叙述事实,还原历史。对不能肯定或记忆不清地方便直接说明,决不乱写。这些材料涉及中国现代史、文学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和各类人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外调材料的底稿是在被收缴之后即将付之一炬之时,被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陈早春先生抢救出来交还给冯雪峰的。对外调材料的收录,全集遵循“基本不做改动,保存历史原貌”的原则。外调材料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作家全集中是极其少见的,这样大的分量,更是绝无仅有的。(宋强 李汶瑾)
冯雪峰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更是著名的革命家。作为有着多重身份的重量级人物,作为党的文化将领,冯雪峰始终置身于时代风云的潮头,是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冯雪峰全集》无疑已经不是一般文学意义上的全集,而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内容,超乎文学之上的大书。
冯雪峰与鲁迅非同寻常的友谊,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也是令人倾慕的一部分
1928年5月,冯雪峰写下《革命与知识阶级》的时候,尚未与鲁迅相识。在鲁迅受到围攻的情况下,冯雪峰在文章中充分肯定了鲁迅的功绩和“五四”文学传统,对鲁迅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年底,冯雪峰与鲁迅相识,成为鲁迅晚年最亲近的学生和战友之一,在鲁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在白色恐怖中,他们共同冒着生命危险编辑《前哨》,纪念牺牲的“左联”五烈士。在鲁迅逝世前半年,冯雪峰作为中央特派员从陕北回到上海,向鲁迅介绍党的方针政策,使鲁迅加深了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信赖。在鲁迅病中,他代替鲁迅草拟了《答托洛斯基派的信》等多篇重要文章,对维护左翼文艺界的团结,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陈望道曾经这样评价:“冯雪峰不但受了鲁迅的影响,也时时刻刻企图影响鲁迅的。”冯雪峰以宣传鲁迅,研究鲁迅,弘扬鲁迅精神为己任,写下许多关于鲁迅的重要著作,积极评价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社会批评家这样一个“伟大存在”,充分肯定鲁迅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被公认为是鲁迅研究的权威和“通人”。
新中国成立后,冯雪峰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他致力于鲁迅著作的注释和出版工作,并写下大量回忆鲁迅的文章,为鲁迅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外调材料出现在作家全集中是极其少见的,这样大的分量更是绝无仅有的
除文学和翻译作品之外,《冯雪峰全集》还收录了冯雪峰的书信、日记、编务文稿、政务文稿函件和外调材料等。
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之后,冯雪峰奉中央之命重回上海,一方面是为了与鲁迅联系,另一方面是为了重建上海地下党组织。这期间他化名李允生,以秘密书信和报告的形式为陕北中央输送了大量情报资料。《冯雪峰全集》尽可能搜集了现在可以公开发表的书信和报告,这些既是冯雪峰不惧艰危为党工作的见证,也是党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外调材料是1966年至1973年期间,冯雪峰应单位、机构或个人出于调查或证明的需要,被要求写下的历史材料。全集中收录的外调材料约200篇,80余万字,主要写作地点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湖北的咸宁干校。
冯雪峰经历丰富,与政界、文化界甚至军界高层都有交往,所以后来前来找他写外调材料的很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里,大家经常能看到他趴在光线昏暗的楼道一端一个乒乓球案子上不停地写。他一般先用铅笔写下底稿,然后根据要求再誊抄出正式稿上交。誊抄使用复写纸和圆珠笔,需要同时复写好几份给各方存留。由于写作誊抄量大,还要用力复写,冯雪峰拿笔的右手中指都变形并起了厚厚的笔茧。
冯雪峰在上海迫于地下工作的要求,无法写日记,也不能留下任何文字方面的记录,后来这些外调材料都是他凭印象和记忆写成。我们从中可以明显地发现,虽然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行文中不可避免地带有那时的特点和各种被迫戴上的空帽子,但冯雪峰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客观地叙述事实,还原历史。对不能肯定或记忆不清地方便直接说明,决不乱写。这些材料涉及中国现代史、文学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和各类人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外调材料的底稿是在被收缴之后即将付之一炬之时,被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陈早春先生抢救出来交还给冯雪峰的。对外调材料的收录,全集遵循“基本不做改动,保存历史原貌”的原则。外调材料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作家全集中是极其少见的,这样大的分量,更是绝无仅有的。(宋强 李汶瑾)
更多好书推荐:。
[ 编辑: 何雯 ]